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数字骨科技术在股骨近端畸形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2—2018-01完成的1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均合并同侧股骨近端畸形。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中进行三维建模、解剖数据测量、模拟截骨矫形、选择合适假体、假体安装组配等术前规划,根据术前规划设计与患者解剖结构贴伏的截骨导板及假体安装导向。结果 1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4~45)个月。7例需截骨矫形者股骨畸形矫正满意,术中均顺利置入假体。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5.36±3.3)分。末次随访时6例双下肢不等长差值<0.5 cm,5例双下肢不等长差值在0.5~1.0 cm之间。结论数字骨科技术应用于股骨近端畸形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可获得满意的效果,术前手术规划更为科学,术中股骨近端畸形矫正难度降低、矫形准确性提高,下肢力线重建及假体安装更准确。  相似文献   

2.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2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强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强直患者27例(38个髋关节),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平均2年4个月随访,患者髋关节术前活动度为0°,术后总的活动度平均为147.4°,其中平均屈髋92.6°;髋关节屈曲畸形程度,术前平均31.0°,术后平均5.2°;Harris评分,术前平均16.6分,术后平均93.3分。术后患者髋痛消失,步态基本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明显增加髋关节活动度,矫正髋关节畸形,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受累强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86例(95髋)复杂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复杂人工全髋置换术中髋的重建及假体置换的方法。[方法]自1995年2月-2007年6月共有86例95髋不同病因的复杂髋关节病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术前充分准备、评估、模拟,术中依具体情况,以恢复髋部的生理与正常解剖为原则,进行人工全髋置换。[结果]术后8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0年,平均3.5年,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术前评分35—50分,平均42.1分,术后评分70—90分,平均82.3分。术前双下肢严重不等长2例,1例为6cm,另1例为12cm,术后下肢不等长分别为2cm、5cm。本组81例病例下肢不等长最少1cm,最多12cm,平均4cm,术后病例下肢不等长平均为1.5cm。手术切口愈合不良2例,股骨上段劈裂3例,假体脱位1例,坐骨神经损伤2例,深静脉栓塞2例。[结论]在复杂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因其局部解剖结构变化大,重建与恢复髋部正常生理结构为其重点与难点,术前充分评估、模拟,术中依具体情况,最大限度地恢复髋部生理解剖,都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心距的测量研究对临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1年9月本院收治的61例单侧关节病患者,对其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测量股骨偏心距,采用三维CT扫描重建技术及X线影像技术分别为61例患者测量。通过手术前后股骨偏心距的变化及Harris评分系统评价术前和术后临床功能的变化。[结果]术后股骨偏心距较术前显著增加(P<0.001);观察组的标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术后比术前Harris分明显提高。[结论]相对于X线影像技术,3D CT扫描重构技术的术前规划可较容易地获得测量值,且由于框架建立在股骨轴上,其获得不依赖测试时的条件,并不受位置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与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体温变化规律,为临床观察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84例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和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3d、手术当天至术后12 d每日6:00、10:00、14:00、18:00、21:00、1:006个时间点的体温进行观察.[结果]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当天至术后7d的体温普遍高于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两种类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8~12d的平均体温、每日体温无明显差异.[结论]医务人员对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体温变化要区别对待,做好观察及时处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置换术前规划中的应用效果及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方法]2012年1月~2015年1月对收治的10例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臼发育不良患者的髋关节进行3D打印。采用64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平扫,扫描结束后进行薄层重建。提取患者CT检查结果的DICOM格式文件,使用三维医学影像数据处理平台进行后处理,然后进行3D打印获得患者髋关节的3D打印模型。设计分别针对医学专业人员和患者的开放性调查问卷,作为评价工具验证模型的逼真性和有用性。请5名关节外科专家使用针对医学专业人员的问卷对模型的逼真性及有用性进行评分,2名术者于术后对3D打印模型规划的手术效果进行反馈评分,评估术前计划拟定的置入假体型号与关节置换中实际使用型号的差异。使用患者个性化髋关节模型与患者或指定家属进行术前谈话,使用针对患者的问卷对谈话效果评分。[结果]成功打印出10例患者的髋关节3D模型,髋关节的解剖形态显示良好。1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5名专家和2名术者对3D打印模型的逼真性和有用性的总体评分为(8.1±0.7)分。2例患者实际假体的型号与术前计划拟定的相差一个尺寸。患者对3D打印模型用于手术交流的满意度评分为(9.1±0.7)分。[结论]3D打印模型能够很好地显示髋关节的解剖形态,并可以有效帮助医生进行手术规划,还可以用作与患者交流的工具,使医患沟通变得顺畅。  相似文献   

7.
软组织平衡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和探讨全髋置换术中软组织平衡的处理方法以及其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2000年6月~2003年12月年收治的12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回顾性分析术前软组织挛缩、肌力的评估、术中软组织平衡的处理及术后肌力的康复锻炼。结果临床结果显示12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髋关节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4.8分增加到平均74.5分,全髋置换术后经积极康复训练软组织肌力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软组织的平衡同膝关节的软组织平衡同样重要,有助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功能的恢复及矫正畸形,预防手术后早期和晚期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8.
严重髋关节屈曲强直畸形关节置换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严重髋关节屈曲强直畸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36例严重髋关节屈曲强直畸形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结果]随访6~44个月(平均22个月)。36例41个髋关节活动度术前为0°,术后总的活动度平均210.5°,屈髋平均103;°Harris评分术前平均14.2分,术后平均84.4分。术后髋痛消失,膝痛、下腰痛明显改善,步态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基本能自理。[结论]对于严重髋关节屈曲强直畸形,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消除疼痛,迅速改善关节功能,但须掌握手术的适应证、方法和术后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空心螺钉及股骨近端解剖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失败的原因,评价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方法对23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术前、术后X线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13个月,平均9个月,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标准:优20例,良3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挽救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髋关节功能,解除疼痛,恢复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使用非水泥髋臼假体处理髋臼内陷的适应证、手术技术以及术后疗效.[方法]从1998~2009年,共38人(46髋)伴有髋臼内陷的患者接受非骨水泥臼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男34髋,女12髋,平均年龄45岁.其中14髋术中行自体骨移植,术后随访1~8年(平均3年).回顾分析手术技术,使用Harris、Charnley评分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用髋关节止侧位X线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8.5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85.1分,平均Charley评分由9.1分提高到15.7分.术后股骨头中心位置较术前外移、下移.所有患者髋臼组件稳定,没有出现明确的假体松动、断裂、移位、脱位或移植骨的重吸收.[结论]使用非水泥臼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骨缺损情况结合自体骨移植,能有效治疗各种程度的髋臼内陷,恢复髋臼旋转中心的解剖位置,短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近期疗效并探讨其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2008年4月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68例81髋,男32例40髋,女36例41髋;年龄24~74岁,平均42.5岁.采用金属对金属表面髋假体(metal on metal surface arthroplasty,MMSA),随访6~25个月,平均14个月,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期间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髋关节疼痛均明显好转,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6分(30~45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3分(84~98分),其中优70髋,良11髋,优良率100%.[结论]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年轻患者和对运动要求较高的老年患者的近期疗效满意,术后髋关节疼痛和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严格的临床适应证、完善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手术操作和对表面髋特性的清晰认识是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CroweⅣ型髋臼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31髋)成人CroweⅣ型髋臼发育不良并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以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和放射学检查评价疗效。[结果]26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21个月(10个月~4年)。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6.45±2.47)分,术后(82.84±3.58)分,(P﹤0.01)。1例出现坐骨神经完全损伤,经保守治疗6个月后部分恢复。[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CroweⅣ型髋臼发育不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高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急性精神障碍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013年1月~2019年5月在本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包括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术)的75岁以上出现术后急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通过围手术期有效的系统管理,加强吸氧、监护、改善睡眠环境,积极治疗原发病等综合治疗措施,36例均未发生并发症及后遗症。[结论]多学科密切协作,术前充分评估,可以降低术后急性精神障碍的发病率,降低因急性精神障碍而导致的并发症及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骨质疏松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骨质疏松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侧应力分布,为手术操作及假体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检查提示)行全髋置换术后数据,建立骨质疏松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对该模型进行模拟加载及仿真计算。分析骨质疏松患者全髋置换术后股骨的应力分布特点。[结果]骨质疏松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侧应力分布由股骨近端向远端逐渐增大,应力峰值为股骨假体末端周围皮质,主要集中在假体末端与股骨内侧骨皮质交界处。通过有限元力学分析,在骨质疏松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力学分布在各区域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骨质疏松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应力分布特点的分析,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应选择远端压配型假体,假体放置需避免内外翻,以减少假体远端与股骨皮质的应力集中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期患者髋关节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5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关节外科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期髋关节病变13例(13髋),对比术前及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UCLA活动能力评分、SF-12生命质量评分,分析影像学结果,记录人工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相关并发症。[结果] 13例13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63±0.77)年(2~9年),患者患侧髋关节外展角度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患侧髋关节屈曲角度较术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Harris评分、UCLA活动能力评分、SF-12生活质量评分PCS、MCS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3髋影像学资料均显示假体稳定性良好,无脱位、假体松动及下沉。[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改善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期髋关节病变患者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经合理的术前评估、正确的术中处理及科学的术后功能锻炼,患者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全髋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高度屈曲强直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高度屈曲强直畸形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1例(29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高度屈曲强直畸形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男20例(28髋),女1例(1髋);年龄21~49岁,平均32.4岁;病程3~32年,平均15.6年;屈曲强直畸形30°~95°,平均58.6°;单侧13例, 双侧8例;15例(23髋)合并髋关节骨性强直.采用髋关节Watson-Jones外侧切口,生物型假体17例(22髋),骨水泥型假体4例(7髋).采用Harris评分对术前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21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4.5年,髋关节功能均明显改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21.7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3.2分.髋关节屈曲畸形矫正,29个髋关节总活动度(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6个方向活动总和)由术前平均7°增加为术后平均196°.术后髋痛消失, 膝痛、腰骶痛明显改善,步态恢复正常, 生活能自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高度屈曲强直畸形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创伤性骨性融合的临床疗效及异位骨化处理与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8月~2013年10月采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部复杂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骨性融合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均为男性;年龄(23~49)岁,平均35.8岁。采用股骨颈楔形截骨解除髋关节骨性融合状态,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髋臼旋转中心,髋臼锉进行髋臼研磨后采用合适的髋臼前倾角置入髋臼假体。以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功能。[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5~48个月,平均28.5个月。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22.7±3.7)分,术后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93.8±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2,P=0.00)。术中未发生骨折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骨性融合可获满意近期疗效。采用股骨颈楔形截骨可安全、有效地解除髋关节骨性融合状态。选择适配的生物型人工髋关节假体并以合理的角度安装,最终获得一个稳定的、具有正常解剖位置的人工全髋关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Rom股骨柄假体对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6月~2011年6月,对19例(21髋)因髋关节发育不良(Ⅱ~Ⅳ型)引起严重的骨性关节炎及脱位的患者应用组配式(S-Rom,Depuy)假体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患者中女性18例,男性1例;随访12 ~36个月,平均24个月,进行术前、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并记录;记录术前、术后的股区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术后复查X线片观察是否有骨溶解、假体松动、下沉等.[结果] Harris评分在术前与术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后髋关节活动明显改善;术前、术后的股区视觉模拟评分(VAS)有显著性(P<0.05),术后股区疼痛明显减轻.术后首次X线片显示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良好.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有1髋股骨柄假体下沉<1.5mm,此后未见有任何假体下沉.[结论]组配式S-Rom股骨柄假体(S-Rom,Depuy)应用在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关节功能,解决髋关节发育存在的解剖变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继发于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关节旋转中心重建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5例(共25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8~47岁,平均(36.13±6.97)岁,所有病例均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外侧入路经股骨头直接磨挫显露髋臼,参考泪滴结构制作髋臼、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术后应用Pierchon法评估假体位置及旋转中心,比较分析术前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所有髋关节均采用生物型全髋关节假体,手术时间65~90 min,出血量300~500 mL,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病例,外展角为(40.9±3.09)°,髋关节解剖旋转中心垂直距离及水平距离分别为(17.92±1.42)mm和(37.42±1.47)mm,髋关节重建旋转中心垂直距离为(18.95±1.47)mm,水平距离为(33.61±2.37)mm,髋关节位置良好。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68个月,平均(32.87±21.17)个月。术前HSS评分平均为(45.04±10.43)分,末次随访时为(88.4±2.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间未发生假体松动、脱位。结论继发于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经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通过直接磨挫股骨头能够显露髋臼,并参考泪滴解剖结构制作髋臼,重建旋转中心接近解剖旋转中心,髋关节功能显著改善,但手术技术要求高。  相似文献   

20.
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性髋关节强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性髋关节强直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并对术中常见问题的处理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对16例(32髋)强直性脊柱炎性髋关节强直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关节活动度由术前0°改善为平均68°,髋关节屈曲畸形由术前平均42°改善为8°,术后所有患者生活均可自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性髋关节强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