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术(ACDF)及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术(ACCF)对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76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CCF组和ACDF组,观察2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脊髓功能、颈椎正侧位和屈伸动力位X线片检查,记录Cobb’s角及融合节段高度并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结果显示,ACD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ACCF组(P0.05),2组患者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2组患者术后融合节段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ACDF组在术后Cobb’s角改善程度明显优于ACCF组(P0.05)。结论 ACCF和ACCG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比较满意,其中ACDF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融合节段Cobb’s角改善程度明显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应用前路减压内固定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得到了普遍认可,但大宗病例的临床报告并不常见。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结合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01/2007-08于黄冈市中心医院骨科行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取髂骨植骨或钛网植骨结合前路锁定钛板固定术治疗的1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颈椎标准侧位X射线片,测量融合节段前凸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后缘高度,并评估植骨融合情况;JOA标准评价神经功能。结果与结论:随访期间(6~32个月,平均19个月)3例出现钛网轻度沉陷,所有病例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末次随访骨融合率为100%。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JOA评分明显增高(P0.05),术后末次随访优良率为86.2%;术后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后缘高度值也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说明前路次全切减压植骨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既能彻底减压又能有效矫正颈椎畸形,坚固骨融合重建稳定,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并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测量伤椎前、后缘高度和 Cobb 角,比较植骨后推体高度的恢复度和 Cobb 角的纠正度.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5.4个月.全部随访患者未出现断钉、断棒及椎弓根钉拔出.所有病例术后及随访时椎体高度和 Cobb 角均纠正良好,脊柱椎体排列良好,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其中11例1年后,10例1年半后取内固定物,取内固定物半年后拍片未见椎体高度丢失和塌陷.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治疗能不仅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尽早形成伤椎的骨性愈合,增加伤椎前、中柱的支撑力,重建了伤椎前、中柱的稳定性,而且保留伤椎邻近节段的运动单元功能,恢复脊柱的生理功能,有效防止断钉、内固定物松动、椎体前缘高度丢失、Cobb 角变大、继发腰椎不稳、临近节段间盘退变以及椎管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记录其VAS(visual analogue scale)、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矢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椎间融合情况、并发症等。 结果 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前高度增加3.6 mm(P<0.05);术后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均有改善;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名患者发生融合器下沉。 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前路腰椎融合术应用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较好,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记录其VAS(visual analogue scale)、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矢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椎间融合情况、并发症等。 结果 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前高度增加3.6 mm(P<0.05);术后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均有改善;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名患者发生融合器下沉。 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前路腰椎融合术应用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较好,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记录其VAS(visual analogue scale)、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矢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椎间融合情况、并发症等。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前高度增加3.6 mm(P0.05);术后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均有改善;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名患者发生融合器下沉。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前路腰椎融合术应用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较好,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钛网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颈椎支撑体植骨在颈椎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前路钛板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恢复维持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及融合率、沉降率的差异。 方法 75例确诊为两个相邻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40例行钛网支撑体植骨,35例行n-HA/PA66颈椎支撑体植骨,均行椎前钉板系统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JOA评分、颈椎曲度变化、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及植骨融合情况。分别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6、9个月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Cobb角、C2~7 Cobb角、D值评价颈椎的曲度,同时测量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HAB)、后缘高度(HPB)评价支撑体融合沉降情况,对各参数不同时期间差值分别行组间配对t检验。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6.7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的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两组间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与术前D值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术后3、6、9个月融合节段前后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术后6、9个月沉降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钛网组明显存在早期沉陷,影响融合节段椎间高度。 结论 n-HA/PA66颈椎支撑体相对于钛网支撑植骨具有提高融合率、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支撑体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硫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优势、临床疗效及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2013年2月胸腰椎骨折患者32例,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硫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在侧位X线平片上测量Cobb角,伤椎前、后缘椎体高度,伤椎上、下相邻椎体的前、后缘高度并计算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及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分别评估神经功能损伤Frankel分级。结果 32例患者得到随访;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及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0.05);神经功能损伤按Frankel分级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0.05)。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硫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背景:虽然经前路椎体融合应用于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超过50年,但至今对其技术的标准化仍然存在争议。单独使用椎间融合器最主要的缺点是即时稳定性欠佳和融合器下沉;椎间融合器配合前路钛板最主要的缺点是术后钛板区域吞咽困难及手术间盘周围异位骨化。目的:对比新的内置物Zero-P和传统椎间融合器加钛板治疗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射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案分为两组:Zero-P组患者25例共31个节段,传统组(传统椎间融合器+锁定钛板)患者31例共40个节段,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手术节段位置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比较两组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吞咽困难发生率、Cobb C角、Cobb S角、椎体高度、椎体稳定性及异位骨化程度。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内固定后24个月时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明显低于内固前(P0.05),内固定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Zero-P有1例内固定后早期发生吞咽困难,24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传统组2例内固定后发生吞咽困难,两组吞咽闲难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Cobb C角及手术节段椎体高度在内固前与内固定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obb S角Zero-P组患者在内固前至内固定后(即手术过程时间)呈明显增加趋势,最大值出现在内固定后第1次复查时;而传统组内固前至内固定后6周时Cobb S角呈缓慢增加趋势,内固定后6周左右Cobb S角达到最大值。Zero-P组融合节段均获得牢固骨性融合,而传统组31例患者中有30例均牢固骨性融合,稳定率达到97%。内固定后24个月随访发现,Zero-P组异位骨化发生率为25%,传统组异位骨化发生率为44%,Zero-P组内固定后24个月时的异位骨化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提示与传统钉板系统相比,Zero-P内置物治疗神经根颈椎病仍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是治疗颈椎病的标准术式,但取自体髂骨存在较多供骨区并发症,寻找合适的骨修复替代材料应用于颈椎前路手术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的:分析含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修复材料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试验组21例将含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骨修复材料(载体为药用明胶、注射用大豆卵磷脂、羟基磷灰石等)及自体骨赘植入PEEK cage融合器,对照组19例将自体骼骨植入PEEK cage融合器。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高度、并发症、融合率、JOA评分和目测类比评分等指标。结果与结论:经过治疗后,两组均获得了即刻的颈椎稳定,颈椎前凸、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椎间高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随访12个月时,试验组Cobb角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融合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与融合节段椎间高度、椎间融合率、颈部与上肢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获得骨性愈合。表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骨修复材料结合自体骨赘植骨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可有效恢复并维持颈椎前凸、融合节段的高度,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与自体髂骨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植骨融合方式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椎间高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65例2010年5月~2012年7月间于我院接受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将20例在术中接受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例在术中接受无端盖钛网植骨患者作为无端盖钛网组,25例在术中接受有端盖钛网植骨的患者作为有端盖钛网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高度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3组术前、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融合节段椎体前后缘高度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端盖钛网组术后融合节段椎体前后缘高度的降低值要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无端盖钛网组(P<0.05),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其余两组(8% vs 45%, 40%; χ2=8.236, 6.583; P=0.004, 0.010)。  结论    组配式端盖的钛网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更好地维持了椎间高度,降低了钛网沉陷的发生率,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ACDF)联合后路内镜手术治疗“钳夹式”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纳入2015年3月-2017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影像学及随访资料完整的28例“钳夹式”颈椎病患者,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33~71(52.214±8.234)岁。接受ACDF的15例患者纳入ACDF组。接受ACDF联合后路内镜手术的13例患者纳入联合手术组。对两组患者术后1年时的颈项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曲度(Cobb角)、黄韧带面积、椎管矢状径、椎管面积、脊髓面积、椎间隙高度、轴性症状等临床及影像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术前临床表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手术节段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和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联合手术组与ACDF组术后1年Cobb角(10.85°±2.79°、9.33°±3.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5, 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时黄韧带面积、椎管矢状径、椎管面积及脊髓面积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03、-2.855、-8.007、-2.447, P值均<0.05),且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1年椎间隙高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4, P>0.05),但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随访满1年时,两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5)。结论 联合手术较传统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更加彻底,更加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并有效避免了传统后路手术对颈后部软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背景:Smith-Robinson技术结合金属植入物内固定已广泛用于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症,但是否切除后纵韧带仍有争议。 目的:观察Smith-Robinson技术切除后纵韧带并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8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Smith-Robinson技术切除后纵韧带,使用Cage植骨融合、钛板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的45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12~36个月,随访12个月时JO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 0.05),目测类比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5),Cobb角、椎间隙高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5),最终融合率100%,未出现Cage移位。疗效评价,30例优,13例良,2例可,无症状加重者,末次随访优良率95.6%。说明通过Smith-Robinson技术切除后纵韧带即能够实现对脊髓、神经根的彻底减压,又能有效防止椎间隙坍陷、成角畸形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背景: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方法主要包括环锯法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与钛板置入内固定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置入钛板内固定。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并钛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相邻两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及生物相容性反应。 方法: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4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27例采用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27例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比较两组融合节段高度和Cobb’s角、神经功能改善率、置入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两组各有4例因失随访或随访时间不到2年未纳入结果。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组23例随访26~48个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组23例随访24~53个月。两组住院时间,融合节段高度,脊髓功能改善率,治疗优良率和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后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前组(P < 0.05),融合节段Cobb’s角的改善也较优(P < 0.05),但供骨区并发症发生率低(P < 0.05)。提示两种方法治疗相邻两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取得满意的疗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明显改善融合节段Cobb’s角、椎体骨质保留多、减少供骨区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results of a partial vertebrectomy with titanium mesh implantation and pedicle screw fixation using a posterior approach to reconstruct the spine i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METHOD:From January 2006 to August 2008, 20 patients with severe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were treated.For vertebral bodies associated with one injured intervertebral disk, subtotal vertebrectomy surgery and single-segment fusion were performed. For vertebral bodies with two injured adjacent intervertebral disks, partial vertebrectomy surgery and two-segment fusion were performed.RESULTS:All 20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 to 24 months (average of 18 months). There were no complications such as wound infections, hemopneumothorax or abdominal infections in any of the patients. The neurological status of all of the patients was improved by at least one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grade by the last follow-up. The an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 was an average of 50.77% before surgery, 88.51% after surgery and 87.86% at the last follow up; the sagittal Cobb angle was improved, on average, from 26.15° to 5.39° and was 5.90° at the last follow up. The percentage of spinal stenosis was improved, on average, from 26.07% to 4.93%° and was 6.15% at the last follow up.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n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 pre- and post-surgery and in the sagittal Cobb angle and the percentage of spinal stenosis (p<0) in all patients.CONCLUSIONS:This surgical procedure is simple and can accomplish decompression, reduction, fixation and fusion of the spine in one stage. This approach could be widely used in orthopedics.  相似文献   

16.
背景:对于严重的颈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增生,实施前后联合入路不仅可以达到彻底减压的目的,同时植入cage及前路钢板矫形固定可部分恢复椎体间隙及颈椎生理曲度。 目的:比较颈椎病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及增加前路cage融合内固定对治疗后患者颈椎曲度、稳定性及轴性症状发生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颈椎病外科治疗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髓减压(前路cage+钢板融合固定)22例(前后路联合治疗组);单纯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后路开窗铆钉固定)28例(单纯后路治疗组)。治疗后随访6-24个月,分别对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及颈椎曲度指数、病变节段椎间滑移度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均获得较好的日本骨科学会(JOA)改善率,前后路联合治疗组患者轴性症状的发生率相对低,颈椎曲度指数较单纯后路治疗组患者有较为明显的改善,而单纯后路治疗组椎间滑移度相对较大。结果表明一期前后联合入路使用cage、前路钢板、后路铆钉行脊髓减压可以有效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从而维持矢状面的平衡,减少患者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对维持治疗后颈椎长期的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