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程俊红  肖震霞 《电源学报》2019,17(5):170-176
为了提高电池开路电压校准效果,引入质子交换膜设计了一种电池开路电压校准方法。研究了新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开路电压校准方法,通过分析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工作原理,以Nernst方程表示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开路电压。在校准开路电压过程中,校准装置连接至测量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片放置在分选机上,通过采用分选机的I-V测量仪与校准装置同时测量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开路电压,对比了两组不测量数据;获取校准系数后,依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开路电压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引入模拟器辐照度偏差、温度控制偏差和测量仪器重复性后开路电压校准不确定度。实验证明,方法平均校准误差值低于对比校准方法50%以上,且平均校准时间也比对比校准方法平均低1.77 s,说明该方法可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开路电压校准。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小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特点、现状和功能;分析了小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与同类大功率电池的不同特点以及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介绍了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小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贾秋红  李超  常英杰 《电源技术》2016,(7):1523-1525
与阳极出口开放式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比较,阳极出口端封闭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具有氢气反应完全,系统不需额外辅助设备等优点。因此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工作原理和结构以及阳极出口封闭式燃料电池的特点进行了简要的阐述,重点对阳极出口端封闭式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实验研究及模型研究现状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燃料电池用质子交换膜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简要介绍了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质子交换膜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对现有质子交换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阐明了针对作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重要组成部分的质子交换膜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 ,将推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汪茂海  郭航  马重芳  刘璿  俞坚  王朝阳 《电源技术》2004,28(12):764-766
温度分布、电流密度的分布与燃料电池的寿命有密切关系。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测量了特殊设计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阴极外表面的温度分布。燃料电池的反应面积为5 cm2。实验中采用了日本NEC公司的型号为TH 5102的热像仪。实验结果表明红外热成像技术能有效地测量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外表面温度。电池阴极表面温度分布随电池温度和氧气流量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6.
邹华  鲁德平  龚春丽  陆威  管蓉 《电源技术》2004,28(3):191-194
数学模型是分析和优化燃料电池性能的有效工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模型研究是其技术发展和创新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模型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分别介绍和分析了描述质子交换膜的模型,描述电池电极的模型和描述电池性能的经验模型,最后提出了在上述模型研究中须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实验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单地回顾了然料电池(Fuel Cell)的发展历史,简述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工作原理,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性能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用测定电压-电流曲线的方法研究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性能特点以及温度和压力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燃料电池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46,自引:7,他引:39  
简述了国外燃料电池发展状态,近年来取得的重要进展;尤其是在提高质子交换膜型燃料电池的性能、电池组与电池系统的比功率比能量方面的技术突破,这种电池作为电动汽车动力源和潜艇AIP推进动力源应用前景和必须解决的主要技术、经济问题。熔融碳酸盐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作为区域性分散电站的可能性和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简述了国内在燃料电池研究中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目前发展状态。简介了国内千瓦级碱性燃料电池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主要性能,并对国内燃料电池发展提出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针对低温型燃料电池运行状态对电池性能和寿命的影响,建立了基于机理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电气模型,给出了采用电化学方程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半物理混合发电系统电气特性的模型结构、优化、仿真和实验,为低温型燃料电池混合发电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实际工程应用模型。  相似文献   

10.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有效的水管理(尤其是两相水管理)和电池系统内部良好的水平衡是确保电池稳定运行及具有优良性能的关键因素。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液态水的生成和迁移过程及水管理现状进行了阐述,重点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二维、三维两相流模型研究的内容、现状及模型的优缺点做了较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步进电动机驱动控制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步进电动机驱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步进电动机系统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文章总结了步进电动机驱动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升频升压、恒总流、恒相流、微步等开环驱动技术及闭环伺服控制的技术特点,最后展望了步进电动机驱动控制技术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变电站远程数字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变电站逐步实现无人值班或值守,常规意义上的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已不能满足要求。分析了变电站远程数字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介绍了在上海某110kV变电站实现的远程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不探讨了变电站远程数字视频监控技术在上海电网应用的若干问题,包括在上海220kV变电站应用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13.
通信装置对电源系统的要求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高。利用Zig Bee和Wi Fi技术,将嵌入式设备连接入网,提出了基于Web的通信电源远程监控系统设计。通过对现有的远程监控系统进行整合研究,对主站服务器系统数据库设计采用高可用性MAA架构,使数据更安全,具有异地备份、远程容灾的功能。对系统的软件模块进行了优化设计,有效地提升系统监控水平。  相似文献   

14.
逆变器电路及其系统结构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焊接设备、太阳能和风能在生产和生活中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关键技术(逆变技术)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逆变技术在新型能源的的开发利用和焊接设备应用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新型的逆变电路和先进的控制技术渗透到逆变电源系统中,使得逆变电源向高频化、低损耗和低谐波畸变率等方向发展,构成了现代逆变电源的三个关键性指标;本文系统地论述了DC-AC逆变电源技术中传统的和新型的电路拓扑,并指明了它们各自的优点,同时也详尽的论述了典型逆变电源系统结构,表明高频环节逆变技术替代低频环节逆变技术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在电力调度中应用负荷管理技术,可以实现电力负荷稳定运行和均衡发展,使电力系统运行更加安全稳定。负荷管理系统可以作为调度切负荷系统的重要补充部分,提高了负荷调度灵活性和有效性,改善电力负荷曲线的形状;同时缓解电力设备压力,保证了重要用电户的供电。负荷调度是电力调度的重要工作,应用负荷管理技术可以提高电力调度准确性。随着科技进步与发展,负荷管理技术也日趋成熟,在电力调度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优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剖析了进入21世纪来诞生的三种多电飞机A380、B787和F-35的电气系统新技术,指出电气科技的发展是实现多电飞机的关键,多电飞机技术的应用推进了航空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电推进技术作为目前航天器的一种先进推进技术,已逐步广泛用于各类航天器,电源处理单元(PPU)作为系统供配电的核心关键设备之一,其技术发展对电推进技术的可靠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为给推进系统设计者以及PPU研究人员提供更加全面的技术发展信息,文中综述了电推进PPU产品的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针对霍尔推力器和离子推力器的多种供配电技术方案在实际应用中的通用性与局限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结合我国电推进系统PPU的应用背景,介绍了目前PPU技术发展面临的高效率功率变换、高压绝缘防护、高功率密度小型化等问题的解决途径,最后,讨论了PPU技术发展的挑战与趋势。  相似文献   

18.
功率电传作动系统是"多电飞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液压能源集成技术是其核心技术,在飞机技术变革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首先分析了发展功率电传作动系统的必要性,并以电液作动器(EHA)为例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其次,给出了液压能源集成技术的历史沿革及研究现状,并对永磁电机在该领域的应用优势进行了阐述;最后,对系统建模、控制率等液压能源集成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之上对液压能源集成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随着能源转型需求增长及新能源快速发展,中国能源结构与电力系统结构正面临着巨大变革.为了适应大规模新能源送出需求,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迫切需要研发应用灵活可靠的输电技术,基于电力电子设备的直流输电技术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中国正在应用的直流输电技术包括常规直流输电技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及混合直流输电技术.文中基于中国直流输电技术发展和工程实践,归纳分析了大规模新能源经直流送出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关键问题,探讨了若干技术方向,为新能源送出技术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SOC中嵌入式核测试标准IEEE P1500综述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集成电路深亚微米制造技术和设计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SOC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系统设计规模的日益复杂,SOC的测试由于系统集成了不同的多个IP核变得愈加困难,已经逐渐变成SOC发展中的瓶颈。IEEE为解决SOC测试问题提出了嵌入式核测试标准P1500。文章详细介绍了P1500的测试架构,测试访问机制TAM及核测试描述语言CTL。最后描述了SOC测试集成中的常用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