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支抗在矫治双颌前突内收前牙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6例安氏Ⅰ类拔牙矫治的双颌前突患者,随机分为2组.拔牙模式均为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在关闭拔牙间隙阶段,观察组用微种植体作支抗,对照组用传统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通过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变化判断2组支抗丧失程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例拔牙间隙均关闭.矫治后前牙突度及轴倾度均得到改善.研究组上切牙内收(12.10±3.40)mm,下切牙内收(2.45±1.10)am,支抗磨牙前移(1.15±1.00)m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种植体能提供稳定的支抗,最大限度避免支抗的丧失,具有操作简单和舒适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与口外弓支抗治疗上牙弓前突的疗效比较,评价微型种植体支抗作用效果。方法将20例严重上牙弓前突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种植体支抗组10例,口外弓支抗组10例,分别应用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支抗配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关闭拔牙间隙。通过头影测量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矫治前、后的反映牙、颌、面形态特征的标志点位置变化,并通过成组t检验分析两组牙、颌、面形态变化的差异。结果矫治后在矢状向上,种植体支抗组上中切牙内收(6.56±1.37)mm,上唇突点后移(4.36±0.79)mm,口外弓支抗组上中切牙内收(5.56±0.66)mm,上唇突点后移(3.86±0.73)mm,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上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分别为(0.55±1.36)mm、(1.81±0.8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垂直向上,种植体支抗组上中切牙压低(1.96±0.82)mm,上第一磨牙压低(1.59±1.15)mm,口外弓支抗组上中切牙伸长(0.60±0.74)mm,上第一磨牙伸长(0.24±1.72)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体支抗组U1-SN角减小(16.76±2.85)°、口外弓支抗组U1-SN角减小(20.10±2.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不仅具备较强的矢状向支抗作用,同时具备有传统口外弓支抗难以实现的垂直向支抗能力,有效压低前牙以利于矫正深覆、露龈笑畸形,压低上磨牙以利于骨性Ⅱ类面型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邱伟芳 《海南医学》2012,23(8):81-82
目的探讨自锁托槽联合种植支抗钉对拔牙间隙关闭的加速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全部采用自锁托槽矫治器联合种植支抗钉法治疗,对照组患者全部采用金属直丝弓托槽矫治器联合口外弓支抗技术。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尖牙牙根的长度、尖牙牙槽骨的高度、拔牙间隙的关闭量以及关闭速度。结果两组患者的尖牙牙根长度及尖牙牙槽高度治疗前后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拔牙间隙关闭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锁托槽联合种植支抗钉可加速拔牙间隙的关闭速度,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锁托槽结合微种植体支抗对拨牙间隙关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34例需中重度支抗拨牙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为使用自锁托槽和微种植体支抗关闭拨牙间隙的患者,对照组为使用真丝弓托槽和口外弓支抗来关闭拨牙间隙的患者.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尖牙牙根的长度、尖牙牙槽骨的高度、拨牙间隙的关闭速度和关闭量.结果 观察组牙根长度变化值(0.22±0.08)mm和牙槽骨高度变化值(0.25±0.13)与对照组牙根长度变化值(0.28±0.12)mm及牙槽骨高度变化值(0.33±0.07)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拨牙间隙关闭速度(1.05±0.05)mm/min与对照组拨牙间隙关闭速度(0.73±0.06)mm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锁托槽结合微种植体支抗可加快拨牙间隙关闭的速度,摩擦力小,使尖牙能在松质骨中移动,从而前牙内收快,缩短疗程,且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用于正畸强支抗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12个前突病例,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或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上颌前突需拔除第一前磨牙且需用强支抗,采用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从矫治排齐始至关闭间隙均使用该支抗。对治疗前后情况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共植入24枚微螺钉种植体,拉尖牙向后过程中松动1枚,内收前牙结束时松动1枚,22枚未发生炎症、松动,成功率91.67%。关闭间隙时间6~8个月,平均6.86个月。矫治后其上颌前突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上颌磨牙远中移动0.37 mm,压低0.9 mm,上颌磨牙位置稳定。结论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是一种临床所需的简便有效的强支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应用微种植支抗关闭正畸拔牙间隙对下颌垂直向位置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解放军306医院患者20例,将应用微种植支抗的高角正畸拔牙患者进行5项与下颌垂直位置有关的指标测量,对治疗前后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中切牙(U1)治疗前后【(33.01±2.43)、(30.70±2.53)mm】垂直向位置变化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上颌第一磨牙(U6)平均压低治疗前后『(23.93±1.99)、(22.78±2.02)mm]垂直向位置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下颌平面角及合平面角(GOGN—SN、FNA、Oc.cp—FH)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9〈0.05)。结论种植支抗辅助高角拔牙正畸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及上颌第一磨牙呈现一定程度压低,下颌平面角及合平面角减小,下颌产生一定程度逆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7.
张玉峰 《当代医学》2009,15(36):11-12
目的了解正畸治疗患者应用种植支抗作为强支抗的不良反应(切牙牙根的吸收)。方法收集2008年7月~2009年8月在本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成人双颌前突患者26例病例资料。其中种植支抗组13例采用西安中邦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微螺钉种植体辅助正畸治疗,非种植支抗组13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矫治。两组设计均为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每侧以相同的力值滑动关闭间隙,内收上下前牙。根据正畸治疗前后全口曲面断层片和记存模型,测量计算出治疗前后切牙的全长。结果两组患者正畸治疗后均有牙根吸收(P〈0.05)。种植支抗组的根吸收明显大于非种植支抗组的根吸收(P〈0.01)。测量结果还显示上颌中切牙及下颌中切牙的根吸收更为明显,根吸收量均大于侧切牙。结论双颌前突拔牙病例,应用种植支抗矫治后,切牙牙根吸收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自锁托槽联合种植支抗钉加速拔牙间隙关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牙齿矫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金属直丝弓托槽矫治器联合口外弓支抗技术,治疗组采取锁托槽矫治器联合种植支抗钉法矫正牙齿,比较两组患者拔牙间隙关闭的效果.结果 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压根长度以及牙槽骨的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患者拔牙间隙关闭的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锁托槽联合种植支抗钉显著地提高了拔牙间隙关闭的速度,且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刘潇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2):1621-1622
目的:分析和研究自锁托槽和传统结扎式托槽非拔牙矫治牙列拥挤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对在2008年7月1日—2013年7月1日期间在我院矫治轻中度牙列拥挤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自锁托槽非拔牙组和传统结扎托槽式非拔牙组。观察牙弓宽度、磨牙间宽度和前磨牙的宽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经矫治后,自锁托槽非拔牙组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间的宽度、第一前磨牙颊尖间的宽度、第二前磨牙颊尖间宽度及尖牙牙尖间的宽度明显优于传统式托槽非拔牙组,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使用自锁托槽矫治牙齿的效果较佳,应在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微螺钉种植支抗在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 利用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配合MBT矫治技术对13例上颌前突的牙周病患者进行正畸治疗,矫治前做彻底牙周治疗,其中一例进行牙周翻瓣刮治术.种植微螺钉共26枚,种植于上颌第一前磨牙近中侧牙槽骨,术后1周负载进行滑动法关闭间隙.测量前牙问隙的关闭,前牙的内收,覆牙合的减低以及后牙的移动.结果 13例成人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后前牙间隙关闭,内收5.09±0.23 mm,覆牙合覆盖恢复至1-3 mm;后牙旋转距离0.33±0.02 mm.结论 微种植体支抗在牙周病患者的正畸治疗中能有效降低后牙的不利移动,控制前牙内收和压低,恢复后牙正常咬合关系和前牙正常覆牙合覆盖.  相似文献   

11.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中的运用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谢文高 《医学综述》2014,(11):2112-2112
目的研究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青少年口腔正畸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就诊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口腔科608例存在错颌畸形的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不同的治疗方式分组:治疗组306例患者进行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对照组302例患者进行非种植体支抗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错颌畸形术后轻度水肿、感染、明显不适感的发生率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上中切牙凸距差和上中切牙倾角差均显著大于和高于对照组[(4.01±2.27)mm vs(2.68±2.62)mm](P<0.05)和[(28.02±1.47)°vs(13.01±1.37)°](P<0.05);磨牙位移治疗组显著少于对照组[(3.62±1.27)mm vs(6.02±1.86)mm](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用于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综合效价优于非种植体强支抗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单侧推磨牙向后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正上颌牙弓不对称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同时与传统头帽口外弓(不对称面弓)进行比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亚类错12例,随机分成A、B二组,A组采用微种植体支抗,植入位置在磨牙远中关系侧第一前磨牙与磨牙之间根方,4周后加力;将Ni-Ti螺旋弹簧压缩后置于上颌第一前磨牙与上颌第一磨牙之间,推磨牙远移,将磨牙远中关系侧推磨牙向后开展间隙的同时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排齐整平牙弓,调整上颌中线,纠正不对称的上颌牙弓。B组用头帽口外弓(不对称面弓),4周后力值恒定为2.94~3.92 N。采用模型测量、头影测量分析观测其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上颌单侧推磨牙3~9个月开展足够间隙后,所有病例磨牙均达到中性关系,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上牙弓均达到对称效果。实验组:上颌第一磨牙单侧平均移动距离4.55 mm,疗程3~5个月,平均移动速度1.27 mm/月,上颌第一磨牙长轴向远中倾斜角度为2.47°,磨牙旋转角度约1.18°,磨牙颊向移位0.93 mm,上颌中切牙唇舌向移动距离及长轴角度基本无改变。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单侧平均移动距离4.13 mm,疗程5~9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60 mm/月,上颌第一磨牙长轴向远中倾斜角度为2.36°,磨牙旋转角度约1.17°,磨牙颊向移位0.97 mm,上颌中切牙唇舌向移动距离及长轴角度基本无改变。结论两种方法在单侧推磨牙远移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强支抗的作用,未见前牙支抗丧失,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上牙弓均达到对称效果。但种植体支抗组不依赖于患者配合,疗效迅速,大大地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3.
马涛  张睿  冯哲  田炳欣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12):2024-2027
  目的  比较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系统(MAS)联合横腭杆支抗(TPA)对安氏Ⅱ类高角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安氏Ⅱ类高角患者4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AS组和MAS联合TPA组,每组各20例。采用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矫治前后磨牙垂直向距离,使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矫治前后的石膏模型上下颌牙弓横向宽度,对2组患者矫治前后采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第一磨牙颊倾度。比较2组患者磨牙垂直向距离、牙弓宽度以及后牙颊倾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  经矫治后MAS联合TPA组的磨牙垂直向距离(L6-MP、LI-MP、U6M-SV、U6-PP和UI-PP)和MAS组(均P>0.05),牙弓宽度各指标(U33、U55、U66、L33、L55、L66)和MA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MAS联合TPA组的磨牙旋转角度、磨牙颊向移动距显著高于MAS组[(2.23±0.45)°vs. (1.06±0.24)°; (1.23±0.08)mm vs. (0.15±0.01)mm],但磨牙位移显著低于MAS组[(3.13±0.66)mm vs. (5.21±0.82)mm,均P<0.05]。  结论  MAS联合TPA可有效降低磨牙垂直向的变化,促进牙弓宽度的增加,改善颊倾度,其对于安氏Ⅱ类高角患者的矫治效果显著优于MAS,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和传统支抗在上颌前突畸形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莱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上颌前突畸形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支抗治疗模式,观察组采取微钛钉种植体支抗治疗措施.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X线片,观察两组患者上颌前突畸形矫正情况[上中切牙切缘到牙周距离(U1-Y)、下中切牙切缘到Y轴的距离(L1-Y)、上第一磨牙冠近中点到Y轴的距离(U6-Y)、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形成的后下夹角(U1-SN)、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形成的夹角(L1-MP)、上下中切牙长轴之间的夹角(U1-L1)]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在治疗后,上前牙突出角度和轴倾度均得到较好的矫正,拔牙间隙也得到缩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U1-Y、U1-SN以及U1-L1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钛钉种植支抗治疗上颌前突畸形能够更好地矫正患者的上颌前突,其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口外支抗,值得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微种植体支抗和J钩低矫治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上齿槽前部垂直向过度发育效果对比分析。方法选择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上齿槽前部垂直向过度发育47例,分种植组(n=34)和J钩组(n=13),分别用微种植支抗和J钩均辅以MBT矫治技术矫治;矫治前后进行头影测量、模型测量和露龈宽度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深覆、深覆盖及露龈微笑均得以明显改善(P〈0.05);微种植组的矫治周期短(P〈0.05),压低、内收前牙及软组织指标改善效果优于J钩组(P〈0.05),磨牙无明显移位(P〉0.05),J钩组磨牙现明显前移(P〈0.05)。结论微种植体支抗和J钩矫治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上齿槽垂直向前部过度发育均有明显效果,但微种植支抗的矫治效果优于J钩,并可有效防止磨牙前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牙周膜牵张( PDLD)和牙槽骨牵张( DAD)在加快正畸牙移动方面的治疗效果。方法:比格犬6只,下颌两侧随机分组进行自身配对实验,一侧建立PDLD模型,另一侧建立DAD模型,双侧同时牵张2周。在术前、加力1、2周时测量移动牙及支抗牙的位置,行X线检查。结果:PDLD移动牙2周内移动(3.90±0.56)mm,在第1、2周分别移动(1.74±0.30)mm、(2.16±0.27)mm。 DAD移动牙2周内移动(4.23±0.59)mm,在第1、2周分别移动(2.14±0.22)mm、(2.09±0.38)mm。 PDLD支抗牙移动距离为(0.66±0.09)mm;DAD支抗牙移动距离为(0.45±0.08)mm。 PDLD移动牙第1、2周的移动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AD移动牙第1、2周的移动距离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PDLD和DAD移动牙在第一、二周及总移动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PDLD和DAD支抗牙移动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X线示PDLD组牙齿以倾斜移动为主;DAD组牙齿以整体移动为主,未发现牙根吸收。病理示PDLD和DAD牙周膜及牙髓组织未发生可逆性改变,牵张处牙槽骨有新骨生成。结论:PDLD和DAD两种方法均能实现牙齿快速远中移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双颌前突病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沈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双颌前突患者14例,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微型种植体与传统方法加强支抗,通过术前术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变化评价2种支抗方法的临床有效性。结果:2组患者在6~8个月后上下颌前牙内收均达到预定位置,实验组上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分别近中移动0、29mm和0.56mm,上下颌切牙切缘分别腭侧移动6.93mm和6.03mm;对照纽上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分别近中移动1.36mm和1.96mm,上下切牙切缘分别腭侧移动5.79mm和4.21mm。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完全可以代替传统支抗方法,满足正畸临床治疗双颌前突的需要,实现前牙最大程度的内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定滑轮原理应用于微型种植体增强磨牙支抗的有效性。方法30例安氏Ⅱ类上颌前突患者,矫治设计均为拔除上颌两侧第一前磨牙,内收前牙阶段的治疗应用微型种植体。实验组应用定滑轮原理,将微型种植体植入于上颌第一恒磨牙与第二恒磨牙颊侧根尖部之间的牙槽间隔内,对照1组微型种植体植入部位同实验组;对照2组微型种植体植入于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颊侧根尖部之间的牙槽间隔内,两对照组牵引钩均直接与微型种植体相连。三组均以每侧120g力滑动法内收上前牙。比较内收前后头颅x线侧位片,测量前牙内收情况和磨牙支抗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拔牙间隙均关闭。实验组上颌切牙切缘内收量大于对照1、2组(P〈0.01),对照1组和对照2组上颌切牙切缘内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第一磨牙前移量小于对照1、2组(P〈0.01),对照1组和对照2组第一磨牙前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内收量/前移量比值大于对照1、2组(P〈0.01),对照1组和对照2组内收量/前移量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定滑轮原理应用于微型种植体可增强磨牙支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用微种植体支抗整体法内收上颌前牙时组牙的复合阻抗中心位置以及牙齿的初始移动规律。方法用多层螺旋CT对干颅进行扫描,经MIMICS8.0,ABAQUS6.5构建微种植体支抗-上颌前牙整体内收力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从不同高度平面施以水平向内收载荷,并分别计算上颌中、侧切牙、尖牙的初始位移以及初始旋转角度,从而推算牙齿的阻抗中心位置。结果整体内收力作用下上颌前牙段的阻抗中心高度为距离牙槽嵴顶5.1mm处。在微种植体支抗整体内收上颌前牙力系中,中切牙、侧切牙以及尖牙的旋转中心常数分别为50.26、57.30、132.73mm2。结论运用微种植体支抗技术整体内收上颌前牙时通过改变力的作用点可以有效控制牙齿的整体移动或倾斜移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