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前三维超声第三平面成像方法定量分析Dandy-Walker综合征胎儿小脑蚓部发育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经腹三维超声方法观察和比较571例正常中晚孕期胎儿和39例Dandy-Walker综合征胎儿小脑蚓部,采用小脑蚓部最大切面面积指标分析正常胎儿小脑蚓部面积与孕周的关系,比较正常与异常组测量数据。结果经腹三维超声第三平面成像方法成功检测529例正常胎儿小脑蚓部最大切面面积,其测值与孕周呈正相关(r2=0.854,P<0.05)。39例Dandy-Walker综合征包括14例Dandy-Walker畸形(DWM)和25例Dandy-Walker变异型(DWV),其中12例DWM和2例DWV未显示蚓部结构,其余蚓部切面面积均明显小于相应孕周正常测值。结论三维超声第三平面成像能够克服二维扫查难以获取胎儿头颅正中矢状切面的不足,得到满意的小脑正中矢状切面图像,有助于分析正常和异常小脑蚓部发育的变化规律,为DWS的产前诊断提供一个新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劳兰玉  唐妍 《中国数字医学》2020,(4):134-135,142
目的:分析三维超声容积自动测量技术检测胎儿胆囊发育的可行性。方法:筛选出至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就诊的20~39周之间的孕妇共500例,其中每个孕周分别有45例孕妇,对胎儿进行三维超声容积检测及分析。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得知,随着孕周的递增,正常胎儿的胆囊大小将会随之递增,最显著的为胆囊的长径与容积,P<0.05;并且可以获取不同孕周胎儿的胆囊形态。结论:对胎儿进行三维超声容积自动测量技术便于探查其胆囊发育情况,通过建立胎儿正常胆囊大小参考值范围,建立胎儿孕周与其胆囊容积间的曲线方程,并依据曲线方程改变,可以估测不同孕周胎儿的胆囊大小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中晚期胎儿足长的超声测量方法及对孕周和骨骼系统发育的评估价值。方法:超声测量正常组500例孕18~40周胎儿股骨长(femur length,FL)及足长,换算足长/股骨长值,评定其正常值范围;研究组20例疑似股骨长与临床孕周不符的胎儿,超声测定足长、足长/股骨长值后评估孕周及骨骼发育情况。结果:正常组胎儿足长与临床孕周呈高度相关性(r=0.985,P<0.01);而足长/股骨长值与孕周无明显相关性(P>0.05);研究组足长/股骨长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长/股骨长=0.95~1.0胎儿骨骼系统发育基本正常;足长/股骨长=0.8~0.95多为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足长/股骨长<0.80,提示胎儿染色体异常和骨骼系统发育不良。结论:胎儿足长/股骨长值不受孕周影响,而足长与孕周正相关,可准确评估孕周,筛查胎儿染色体及骨骼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容积自动测量技术,检测胎儿胆囊发育的可行性,建立不同孕周胎儿胆囊容积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对2011年11月~2013年9月来该院就诊的孕19~38周孕妇进行产前超声检查,对符合标准的每个孕周筛选出30例共计600例。常规测量胎儿胆囊二维径线值,应用三维超声容积自动测量技术估测胎儿胆囊容积。结果相关分析显示正常胎儿胆囊大小随孕周的增加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胆囊长径与容积相关性最显著。同时获得不同孕周胎儿胆囊形态。结论胎儿胆囊容积与孕周呈曲线相关关系,随孕周的增加而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曲线呈"S"形生长曲线形式。建立正常胎儿胆囊大小的的参考值范围以及胆囊容积与孕周之间的曲线方程,根据曲线方程,可以通过孕周来估测胆囊的正常范围,将估测值与实际测得值进行比较,可为诊断胎儿胆道异常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量阵发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右心房不同部位的f波振幅,探讨在AF律状态下起搏器心房电极固定位置的选择和植入的可行性。方法:13例阵发性AF患者,窦性心律和AF时,分别把6F的4极电极导管送至高位右心房、中位右心房、低位右心房、房间隔上部、房间隔中部和冠状窦口处。利用Medtronic PSA 5311分析仪测量6F电极1~2极间的电位差。结果:(1)右心房中部和房间隔上部的f波振幅均值分别为(3.93±1.84)mV和(3.96±1.35)mV。(2)右心房中部与高、低位右心房之间的f波振幅均有明显差异(P<0.05);房间隔上部与房间隔中部的f波振幅也有明显差异(P<0.05)。(3)AF时f波振幅均值低于A波振幅均值(P=0.002)。结论:(1)右心房中部和房间隔上部的f波振幅值较其它4个部位的振幅高。(2)AF时f波振幅波动范围明显较大。(3)阵发性AF时,右心房中部与高位、低位右心房之间的电位均有明显差异。右心房中部和房间隔上部的f波振幅较其它部位高,可选为右心房主动固定电极的植入部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脑不同解剖部位的弥散特点,建立脑内不同部位的正常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标准.方法健康志愿者和体检者280例,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弥散梯度因子(gradient factor)b值选用0,1000 s/mm2.结果正常成人脑内各组织平均 ADC值测量(×10-3mm2/s):皮层灰质为 0.84±0.15,皮层白质为 0.71±0.12,尾状核头为 0.74±0.19,豆状核为 0.72±0.18,丘脑为 0.75±0.21,内囊后肢为 0.68±0.17,半卵圆中心为 0.72±0.22,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分别为 0.71±0.10、0.72±0.10,侧脑室体部为 2.85±0.27.正常成人脑内两侧不同解剖部位及两年龄、性别组的 ADC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定量测量正常成人脑部ADC值,获得成年国人的正常ADC值,为鉴别病理改变提供基础对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超声对妊娠合并艾滋病患者的胎儿与正常妊娠胎儿生长参数测量值的对比研究,观察其在宫内的发育情况及胎儿发育在两者之间的区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检查的70名艾滋病孕妇及100名正常妊娠孕妇胎儿中晚孕的超声检查结果,选取多个超声物理参数包括双顶径(BPD)、股骨长(FL)、腹围(AC)、体重及羊水(AFI)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艾滋病组双顶径、股骨长、腹围实际测值为(8.97 ±0.55) cm、(7.05±0.45) cm、(25.14±1.50) cm,对应理论值为(9.34±0.38) cm、(7.46±0.38) cm、(33.58±1.41) cm,实际测值比理论值偏小(P<0.05);(2)正常组双顶径、股骨长、腹围实际测值为(8.81±0.86) cm、(6.91±0.78) cm、(24.67±2.52) cm,对应理论值为(8.97±0.80) cm、(7.09±0.75) cm、(32.19±2.85) cm,实际测值比理论值偏小(P<0.05);(3)实际测值与理论值的差值在两组间的比较:艾滋病组双顶径、股骨长、腹围分别比理论值小(0.37±0.43) cm、(0.42±0.36) cm、(8.44±1.20) cm,正常组双顶径、股骨长、腹围分别比理论值小为(0.16±0.36) cm、(0.18±0.25) em、(7.52±0.99) cm,艾滋组的变化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评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对胎儿的生长发育的影响,可以更好、更早期地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同时也为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脐带缠绕胎儿肾动脉血流动力学状况对预测胎儿窘迫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和分娩的足月妊娠孕妇100例,产后证实脐带缠绕胎儿有93例,彩超测量临产前胎儿的MCA、RA、UA血流动力学状况,根据分娩结果分成正常组43例和胎窘组50例。结果正常组胎儿临产前RA的S/D值和PI值分别为(4.28±1.31)和(1.02±0.41),胎窘组胎儿临产前RA的S/D值和PI值分别为(5.83±2.57)和(1.86±0.38),胎窘组胎儿临产前RA的S/D值和PI值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D值P0.05,PI值P0.01);正常组胎儿临产前RA的RI值为(0.80±0.31),胎窘组胎儿临产前RA的RI值为(0.80±0.09),差异无显著性(P0.05)。正常组胎儿临产前RA、MCA的S/D值和PI值分别为(1.24±0.53)和(1.22±0.45),胎窘组胎儿临产前RA、MCA的S/D值和PI值分别为(1.56±0.78)和(1.48±0.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胎儿RA、MCA的RI值为(1.13±0.35),胎窘组胎儿RA、MCA的RI值为(1.12±0.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胎儿临产前UA与MCA的S/D值、PI值、RI值分别为(0.65±0.25)、(0.68±0.22)、(0.80±0.16),胎窘组胎儿临产前UA与MCA的S/D值、PI值、RI值分别为(0.68±0.23)、(0.67±0.23)、(0.81±0.1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前彩超监测RA的S/D值和PI值(特别是S/D值)对预测脐带绕颈胎儿分娩时是否会发生胎儿窘迫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孕中期不同胎龄胎儿结膜上皮细胞中,角蛋白7、14、19p6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人胎儿结膜上皮干细胞的定位特征。方法取正常引产6h内的孕中期不同胎龄胎儿眼球前部组织,采用HE、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角蛋白p63和PCNA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PCNA及p63表达情况一致,主要表达在睑缘皮肤黏膜交界处及角膜缘上皮深层细胞。角蛋白19主要表达在穹窿部及球结膜上皮细胞。角蛋白14表达在睑缘皮肤黏膜交界处及睑结膜上皮细胞。角蛋白7表达在穹隆部至角膜缘上皮细胞。结论细胞角蛋白7、14、19和p63及PCNA在人孕中期不同胎龄的胎儿结膜上皮细胞的特征性表达表明,人孕中期胎儿结膜上皮细胞普遍具有增殖的活性,干细胞位于睑缘皮肤黏膜交界处和角膜缘上皮细胞的深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孕晚期正常胎儿及轻中度单纯性侧脑室扩张胎儿脑发育的弥散加权成像(DWI),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在轻中度单纯性侧脑室扩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74例单纯性侧脑室扩张胎儿为观察组,同期31例孕晚期正常胎儿为正常组;观察组再根据病情分为轻度组(n=57)和中度组(n=17)。胎儿均行DWI检查,比较各组胎儿不同脑区ADC值,分析其与孕周的关系及对单纯性侧脑室扩张诊断的价值。结果:正常组胎儿左侧及右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白质、基底节、丘脑、小脑半球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节、丘脑及小脑ADC值低于其他脑区(P<0.05)。观察组胎儿左侧及右侧各脑区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正常组胎儿各脑区平均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顶叶、枕叶及颞叶ADC值与孕周呈负相关(r=-0.534、-0.419、-0.476,P<0.05)。结论:孕晚期正常胎儿不同脑区的ADC值不同,正常组胎儿顶叶、枕叶及颞叶ADC值随孕周增加而减低,单纯性轻中度侧脑室扩张胎儿各脑区ADC...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表观弥散系数值(ADC)与部分各向异性值(FA)在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对33例经病理证实的脑星形胶质细胞瘤患者进行MR常规检查、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与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测定并比较肿瘤不同组成区域及不同级别肿瘤的ADC值、FA值.结果 肿瘤实质区、肿瘤坏死区、瘤周水肿区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ADC值分别为1.28±0.44,1.97+-0.53,1.74±0.47,0.80±0.18,FA值分别为0.18±0.07,0.14±0.05,0.16±0.05,0.58±0.10,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者的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组织组成区域(肿瘤实质、肿瘤坏死、瘤周水肿)之间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实质与肿瘤坏死、瘤周水肿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值在鉴别肿瘤成分、肿瘤边界方面有重要价值,对于肿瘤的分级有一定的作用;FA值在肿瘤分界方面有重要价值,对高级别与低级别肿瘤的鉴别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彩超监测胎儿肾动脉血流预测胎儿宫内窘迫临床价值。方法方便选取并回顾性分析在该院定期产检和分娩的90例孕妇的临床资料,依据胎儿是否存在宫内窘迫现象分为研究组(n=48)及对照组(n=42),使用彩超对孕妇的肾动脉血流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并统计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研究组的脐动脉血流速度值、肾动脉血流速度值、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分别为(3.24±0.51)、(6.47±2.03)、(1.24±0.14)、(0.74±0.1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3±0.31)、(5.33±1.22)、(0.95±0.09)、0.55±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pgar评分>7分为16例(3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例(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监测胎儿肾动脉血流可准确预测胎儿宫内窘迫的严重程度,提高胎儿成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27例共38个乳腺病灶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DWI,取2个扩散敏感因子(b)值(500 s/mm2、1000 s/mm2)行横断面扫描,测量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①导管原位癌[(1.483±0.257)×10-3mm2/s、(1.296±0.239)×10-3mm2/s]与终末导管-小叶上皮增生组[(1.718±0.190)×10-3 mm2/s、(1.462±0.159)×10-3 mm2/s]、正常组织间[(2.347±0.339)×10-3mm2/s、(1.902±0.164)×10-3mm2/s]2种b值(b=500、1000)条件下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典型增生组[(1.577±0.276)×10-3 mm2/s、(1.308±0.223)×10-3 mm2/s]与终末导管-小叶上皮增生、正常组织组之间2种b值条件下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末导管-小叶上皮增生与正常组织组间2种b值条件下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34.21%病灶在DWI图像上表现出异常高信号或稍高信号。结论①MR弥散加权成像中b值越高,ADC值越低;ADC值越小,病灶越趋于恶性;②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在DWI图像上表现出异常高信号或稍高信号比率较低,认为仅依靠DWI对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诊断确立较困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正常宫颈、宫颈癌DWI的表现特征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评估DWI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4例宫颈癌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测量宫颈癌癌灶ADC值,并以20例成年健康女性志愿者宫颈扩散加权成像做为对照组,测量正常宫颈三层结构的弥散信号强度,分别计算ADC值,并与宫颈癌组进行比较;绘制ROC曲线,寻找鉴别宫颈癌和正常宫颈的最佳ADC值截断点。结果正常子宫颈三层结构的弥散图像信号强度有显著性差异,内膜信号最高,肌层次之,结合带最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宫颈各层ADC值:肌层(1.911±0.305)×10-3mm2/s内膜(1.590±0.311)×10-3mm2/s结合带(1.361±0.203)×10-3mm2/s,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宫颈癌ADC值为(0.924±0.110)×10-3mm2/s,低于正常宫颈内膜、结合带、肌层ADC值(t值分别为-7.438,-7.140,-11.221,P=0.000)。以1.120×10-3mm2/s为最佳截断点,鉴别宫颈癌与正常宫颈内膜,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5.5%。结论宫颈癌与正常子宫颈三层结构DWI和ADC值存在差异,扩散加权成像有助于鉴别正常宫颈和宫颈癌组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 2,TREM2)在不同月龄酪氨酸激酶结合蛋白(tyrosine kinase binding protein,TYROBP)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不同脑区的表达差异,探讨TREM2、TYROBP与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early onset Alzheimer's disease,EOAD)的关系。方法健康TYROBP基因敲除的小鼠根据基因测序结果分成3组:纯合型(TYROBP-/-)组、杂合型(TYROBP-/+)组和野生型(wild type,WT)组,3组小鼠分别在2、4、6月龄各选10只,运用Western blot和RT-qPCR技术检测TREM2在前额叶、海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在前额叶中:Western blot和RT-qPCR共同显示,与各月龄WT组[2月龄:(0.993±0.048),(1.654±0.033);4月龄:(0.503±0.019),(2.169±0.023);6月龄:(0.600±0.036),(1.468±0.057)]相比,TREM2蛋白和mRNA在2月龄TYROBP-/+组[(0.746±0.062),(1.137±0.067)]和TYROBP-/-组[(0.661±0.028),(0.644±0.012)]的表达均降低,而在4月龄和6月龄TYROBP-/+组[4月龄:(1.140±0.006),(5.483±0.088);6月龄:(0.827±0.043),(3.020±0.082)]和TYROBP-/-组[4月龄:(1.071±0.010),(3.012±0.150);6月龄:(0.627±0.026),(1.633±0.027)]的表达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946,134.445;725.318,289.202;12.172,202.791;均P<0.05),且4月龄小鼠升高更明显。(2)在海马中:Western blot显示,与各月龄WT组[2月龄:(1.268±0.036);4月龄:(0.813±0.010);6月龄:(0.312±0.021)]相比,TREM2蛋白在2月龄TYROBP-/+组[(0.804±0.034)]和TYROBP-/-组[(0.534±0.020)]的表达降低,而在4月龄和6月龄TYROBP-/+组[(0.932±0.011);(0.769±0.031)]和TYROBP-/-组[(0.910±0.014);(0.609±0.018)]的表达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2.807,27.884,94.067;均P<0.05),且4月龄小鼠升高更明显。结论TREM2在2月龄TYROBP基因敲除小鼠脑组织中表达降低,在4月龄和6月龄TYROBP基因敲除小鼠脑组织中表达升高,推测TREM2/TYROBP信号通路参与EOAD的病理过程并且在EOAD的不同病理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06年~2010年门诊和住院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30例,给予口服柳氮磺胺吡啶进行治疗,疗程为6个月,观察本组病例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本组病例ESR、CRP、晨僵时间、扩胸试验、Schober试验分别为(50±23)和(18±15)、(49±24)、(3.0±1.1)和(4.3±1.7),治疗后分别为(17±7)、(14±7)、(16±11)、(3.3±1.4)和(5.1±2.2),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诊治中,应做到及早确诊,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保障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与动脉导管弓夹角正常值,为胎儿心脏发育异常提供诊断信息。方法随机选择孕18-40周孕妇300例,分为5组,每组各60例,分别进行超声测量3VT切面上AP角,统计学处理,计算出每组胎儿心脏AP角正常值。结果 18-40孕周AP角正常值为:18-19+6孕周(20.78±2.32)°;20-24+6孕周(21.23±1.56)°;25-29+6孕周(21.66±0.65)°;30-34+6孕周(21.71±1.21)°;35-40孕周(21.86±1.00)°。平均(21.45±1.35)°。结论超声3VT切面进行AP角测量临床价值较大,可确定AP角度是否正常,发现角度异常后,可对胎儿心脏再行全面扫查、多切面观察及系统分析,获得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不同分化程度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方法将sHCC患者根据病理分化程度分为4组,患者均行腹部常规MRI和DWI。并对不同组别患者的ADC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4例小肝癌患者中,T1W1稍低/低信号、等信号、稍高/高信号分别为27例、4例、3例;T2W1除1例等信号外,33例均为稍高/高信号;血供方面,多血供与少血供分别为28例与6例;延迟期与临近肝实质信号比较,高信号、等信号、低信号例数分别为4例、10例、20例;23例伴有包膜形成;DWI31例高信号,3例等信号;高分化组、高中分化组、中分化组、中低分化组瘤灶的ADC值分别为(1.79±0.31)×10-3、(1.89±0.68)×10-3、(1.82±0.52)×10-3、(1.70±0.19)×10-3。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23,P=0.608);常规MRI联合DWI的AUC(0.902)高于常规MRI(0.800);结论 MRI联合DWI对早期sHCC的诊断价值较高,尤其是不典型sHCC。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治疗前不同时期布鲁斯菌脊柱炎(BS)与正常对照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分数各向异性(FA)值差异,同时评价治疗前、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ADC值和FA值变化。方法 53例经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疑似为BS患者,后经血清学实验确诊为BS患者。对BS患者进行常规MRI和扩散张量成像扫描后测量ADC值、FA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期BS组与正常对照组、各期BS组间ADC值和FA值。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测量时间点ADC值及FA值。结果 FA图显示BS彩码不同于正常对照组,BS治疗后FA图彩码信号增高。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及慢性期组ADC值分别为(1.45±0.02)×10 -3 mm 2/s、(1.35±0.03)×10 -3 mm 2/s、(1.26±0.05)×10 -3 mm 2/s,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06±0.09)×10 -3 mm 2/s(t=2.538,P=0.009;t=1.998,P=0.032;t=1.575,P=0.004),FA值分别为0.55±0.02、0.65±0.03、0.71±0.04,均低于对照组的0.78±0.02(t=2.440,P=0.012; t=1.847,P=0.041;t=2.102,P=0.003)。重复测量分析显示,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测量时间点ADC值和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DC值分别为:F=12.100,P<0.001;F=8.439,P=0.005;F=9.704,P=0.004。FA值分别为:F=7.080,P=0.002;F=6.607,P=0.003;F=8.868,P=0.001),治疗后不同测量时间点ADC值低于治疗前或治疗后前一个时间点(F=332.14,P<0.001),FA值高于治疗前或治疗后前一个时间点(F=134.26,P<0.001)。结论 FA图彩码能够直观显示BS和正常椎体差异,同时能够显示治疗前、后彩码变化情况,ADC值和FA值能量化不同时期BS与正常椎体的差异,亦能量化BS病变椎体治疗前、后变化情况,尤其在治疗后BS患者恢复情况下,能够评估常规MRI难以显示微观水肿变化情况,因此,扩散张量成像有望成为评价BS疗效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腰痛症状与腰椎比值及腰椎间隙比值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11月因腰痛于我院放射科行腰椎普通X线检查的60例患者为病例组,无腰痛主诉的3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在腰椎正侧位DR上分别对L1~L5共5个腰椎体高度后中径比及相应的5个椎间隙长宽径比进行测量计算,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的计量资料。结果:病例组在L1、L2、L3、L4、L5椎体高度后中径比及椎间隙长宽径比(L1/L2、L3/L4、L4/L5、L5/S1)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比值呈上升趋势,依次为(1.10±0.09 vs 1.06±0.09)、(1.16±0.08vs 1.10±0.06)、(1.17±0.10 vs 1.11±0.06)、(1.20±0.12 vs 1.12±0.07)、(1.22±0.11 vs 1.14±0.10),(0.70±0.05vs 0.62±0.05)、(0.76±0.05 vs 0.71±0.04)、(0.77±0.05 vs 0.73±0.05)、(0.82±0.08 vs 0.79±0.06)。病例组和对照组的L2/L3椎间隙长宽径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0.72±0.06 vs 0.71±0.05)。结论:腰痛与腰椎体高度比及椎间隙长宽径比存在一定相关性,可以为腰痛症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