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价b值800s/mm2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肝占位性病变者(肝囊肿14例,肝血管瘤18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6例,肝细胞癌35例,肝转移瘤11例,胆管细胞癌6例)在常规T2WI、T1WI及动态增强扫描(应用LAVA3D序列)外,加做b值800s/mm2DWI检查,观察肝占位性病变在DWI图像影像特征,测量病变及与病变同一层面正常肝组织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肝组织平均ADC值为(1.39±0.13)×10-3mm2/s。肝囊肿、肝血管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胆管细胞癌平均ADC值分别为(2.47±0.25)×10-3mm2/s、(1.63±0.12)×10-3mm2/s、(1.47±0.07)×10-3mm2/s、(1.07±0.15)×10-3mm2/s、(1.19±0.13)×10-3mm2/s、(1.11±0.08)×10-3mm2/s;恶性肿瘤组、良性肿瘤组正常肝组织与肿瘤组织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与正常肝组织ADC值之间差异p=0.92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MRI、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有不同特点,综合量化分析病灶ADC值与正常肝组织ADC值,能更好地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特征,在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预后方面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原发性肌骨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组织病理证实的61例原发性肌骨肿瘤患者,术前行磁共振常规及DWI检查,DWI选取SE-EPI序列,b值取0、700s/mm2,在T1WI增强横轴位图像上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ADC、肿瘤整体ADC及邻近正常横纹肌ADC值,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各组间ADC值差异.结果 良性肿瘤34例,恶性肿瘤27例:①良、恶性组肿瘤DWI图像信号高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正常横纹肌、良恶性组实质区平均ADC值分别为:(1.65 ±0.76) ×10-3、(1.58±0.82)×10-3、(1.28±0.32) ×10-3 mm2·s-1,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687,P>0.05);良恶性组整体ADC值分别为:(1.58 ±0.74)×10-3 mm2·s-1、(1.35 ±0.39) ×10-3mm2·s-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P>0.05);③9例富含粘液肿瘤实质区平均ADC值(2.32 ±0.19)×10-3mm2·s-1,52例其他肿瘤实质区平均ADC值(1.36±0.37) ×10-3 mm2·s-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704,P<0.05).结论 无论是肿瘤实质区平均ADC值还是整体ADC值皆不能直接用于肌骨系统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较高ADC值(大于2.0 ×10-3 mm2·s-1)对诊断富含粘液基质类型的肌骨肿瘤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慢性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7例临床诊断为CSM的患者进行颈髓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WI,分析图像特点并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 所有受检者均成功行DWI及ADC值测量.CSM颈髓损伤处主要表现为MRI的T2WI图像为高信号,T1WI图像为低信号或等信号,相应损伤节段的颈髓受压.其中T1WI图像低信号的患者3例,T1WI图像等信号的患者14例.损伤处的DWI图像为不同程度的高信号.损伤段颈髓平均ADC 值(978.2±89.4)±10-6mm2/s,正常颈髓的平均ADC值(900.4±56.4)×106mm2/s,损伤段颈髓与正常颈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14,P<0.01).结论 DWI对CSM慢性损伤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其治疗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前列腺癌检出率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91例有完整病理资料且临床怀疑前列腺癌的患者,行常规序列(T1WI/T2WI)与DWI(b值为600 s/mm2)检查.对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的病例行Gleason评分.结果 91例中,前列腺增生44例(以下称前列腺增生组)、前列腺癌47例(以下称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与前列腺癌组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别为(1.250士0.263)×10-3mm2/s和(0.955±0.191)×10-3mm2/s.前列腺癌组根据Gleason评分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3个组,其ADC值分别为(1.158±0.173)×10-3mm2/s、(1.050±0.192)×10-3 mm2/s和(0.891±0.241)×10-3mm2/s.ADC值对前列腺癌高分化组、中分化组和低分化组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3.6%、78.3%、84.6%.前列腺癌不同病理分组的ADC值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DWI诊断前列腺癌的准确率与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结论前列腺癌分化程度越低,Gleason评分分值越高,DWI诊断的准确性也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肝细胞癌诊断(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HCC进行DWI成像,测量肿瘤及瘤周正常肝组织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eoefficient,ADC)值,并行统计分析.结果 HCC病灶在DWI图像上呈高信号或中高信号;HCC组织ADC值为(1.15±0.51)×10-3 mm2/s,正常肝组织ADC值为(1.61±0.73)×10-3 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HCC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的ADC值有显著差异;DWI在肝内病灶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测量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以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恶性淋巴瘤初发患者15例,其中10例患者经过3个月的化疗后进行复查;另选健康志愿者10例.在3.0T磁共振上进行常规和DWI检查.在ADC图上分别测量恶性淋巴瘤患者和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的ADC值.10例复查患者在初次检查相一致部位再次测量淋巴结的ADC值,并进行前后对比,同时与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 结果 DWI与常规T2W脂肪抑制序列比较,DWI能更敏感、更直观地显示淋巴结.15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平均ADC值为(753.33±31.28)×10-3mm2/s,其中10例复查患者平均值为(1 088.32±51.28)×10-3 mm2/s;化疗前后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54,P<0.05).10例复查患者治疗前后淋巴结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P<0.05).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平均ADC值为(1 264.20±71.60)×10-3mm2/s.15例淋巴瘤患者治疗前ADC值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淋巴瘤患者ADC值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0T磁共振DWI和ADC值测量为淋巴瘤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关静  阳红艳  张媛 《四川医学》2012,33(9):1513-1515
目的分析患者肝癌肿瘤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评估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评估肝癌的临床治疗疗效及预后的能力。方法对53例肝癌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T1WI、T2WI和T1WI钆对比剂增强扫描,分析观察肝癌存活的肿瘤组织与肿瘤液化坏死组织成分的DWI与增强图像上的信号特征,测量并计算病灶的ADC值与对应的磁共振T1WI增强扫描最大强化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磁共振DWI成像上肝癌肿瘤组织表现为稍高于周围肝实质的高信号,钆增强扫描显示明显强化;液化坏死部分表现为明亮高信号,增强后无明显强化;ADC图上肿瘤组织为稍高于正常肝实质的高信号,肿瘤坏死组织部分为低信号;b=800s/mm2时均数ADC值(mm2/s)是:肝癌肿瘤组织约为(1.02±0.37)×10-3,肿瘤坏死组织约为(1.71±0.32)×10-3,正常肝实质约为(1.29±0.42)×10-3。磁共振T1WI增强扫描上肝癌肿瘤组织表现为明显强化,其内液化坏死组织未见明显强化,肝癌组织的ADC值与T1WI增强扫描最大强化值之间呈负性相关关系(P<0.01)。结论综合分析肝癌组织成分的平均ADC值,发现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扫描技术能更好地显示出肝癌经过临床治疗后的肿瘤残留或复发组织与坏死液化组织成分,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能够反映出经过临床抗肿瘤治疗后肝癌的肿瘤残余或复发组织的血供情况以及细胞的活性。由此可见,磁共振扩散成像技术结合ADC值可以作为肝癌的临床抗肿瘤治疗疗效及预后随访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病灶、正常表现脑白质和健康对照组脑白质扩散系数(ADC)之间的差异.材料和方法18例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头颅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测量T1WI低信号病灶、T1WI等信号病灶、病灶周围脑白质、NAWM区与健康志愿者额叶脑白质(WM)区的平均ADC值,比较其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1)病灶平均ADC值为(112.02×10-5±15.16×10-5)mm2/s,病灶周围脑白质的平均ADC值为(83.50×10-3±11.34×10-5)mm2/s,额叶NAWM区的平均ADC值为(79.33×10-5±4.83±10-5)mm2/s,健康志愿者额叶WM区的平均ADC值为(77.32×10-5±3.55×10-5)mm2/s.MS病灶(n=84)和病灶周围NAWM区(n=84)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1);病灶周围NAWM区和患者额叶NAWM区(n=66)、患者额叶NAWM区和健康志愿者额叶WM区(n=66)统计学意义均不明显(P>0.05);(2)低信号病灶(n=30)的平均ADC值(128.89×10-5±12.97×10-5mm2/s)比等信号(n=54)病灶的平均ADC值(102.65×10-5±4.14×10-5mm2/s)高,二者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DWI的定量指标ADC值能鉴别MS病灶,并能检测出MS患者NAWM区的弥散异常.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4,(7):798-800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外周带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30例正常前列腺、30例前列腺增生(BPH)与37例前列腺癌(PCa)的磁共振平扫、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图表现的特点及差异,并对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常规MRI检查中,前列腺癌主要位于外周带并在T2WI中呈现为高信号中的低信号影,DWI图呈高信号影,ADC图呈低信号影,ADC值为(1.23±0.14)×10-3 mm2/s;正常外周带前列腺组织ADC值为(1.94±0.21)×10-3 mm2/s;外周带BPH在T2WI中呈现为等或稍低信号影,DWI图呈中等信号影,ADC图呈高信号影,ADC值为(1.87±0.20)×10-3 mm2/s,正常前列腺外周带与BPH组比较ADC值无显著差异,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常规MRI诊断外周带PCa的准确率为75.7%,MRI+DWI的诊断准确率为86.5%,两种诊断标准准确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DWI诊断准确性优于MR-T2WI。结论:MR-T2WI联合DWI在诊断外周带PCa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卢山  许亮 《中原医刊》2011,(23):3-6
目的探讨MRI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腮腺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2例腮腺肿瘤的MRI影像学表现。全部行轴位T1WI及T2WI、冠状位T2WI脂肪抑制、矢状位T,WI及轴位DWI(b值取0和1000s/mm2)扫描,并经工作站自动生成ADC图。结果多形性腺瘤31例,全部单发;腺淋巴瘤19例,9例单发,10例多发,共30个病灶;恶性肿瘤12例,其中黏液表皮样癌6例,淋巴瘤3例,涎腺导管癌3例,3例淋巴瘤为多发,其余均为单发,共18个病灶。腮腺良性肿瘤发生于腮腺浅叶者多见(43/51),恶性肿瘤以深叶多见(8/18);良性肿瘤体积一般较恶性肿瘤小;良性肿瘤一般边界清楚,恶性肿瘤边界可清楚或不清;恶性肿瘤大多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10/12);腺淋巴瘤与恶性肿瘤DWI均呈高信号,信号高于多形性腺瘤,但腺淋巴瘤AI)C值(0.92×10-3mm2/s)明显低于恶性肿瘤(1.19×10-3mm2/s,P〈0.05)。结论腮腺肿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MRI检查能为常见腮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3.0T高场磁共振成像(MRI)对于中央型肺癌肿块和阻塞性改变(肺炎,阻塞性肺不张)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85例中央型肺癌合并阻塞性肺不张的患者进行3.0T MRI的检查(T1WI,T2WI,DWI;b=0,400,1000s/mm2),同时测量与比较中央型肺癌肿块和阻塞性改变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和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的值,并且观察肿块和阻塞性改变在各序列的信号特征,评级各序列对二者的鉴别能力。结果 85例中,T1WI,T2WI,DWI和T2WI+DWI图像上能区分肺门肿块和阻塞性改变者的情况分别为12例(14%),54例(63%),65例(77%)和73例(86%)。经过两两比较,T2WI、DWI鉴别肿块和阻塞性改变的能力优于T1WI(P0.05);中央型肺癌肿块和阻塞性改变的的ADC值分别为(1.19±0.42)×10-3s/mm2、(2.29±0.56)×10-3s/mm2;中央型肺癌肿块于DWI的信号强度高于阻塞性改变(P0.05)。结论 3.0T MRI可以用于鉴别肿块和阻塞性改变,DWI是T2W2的有效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Liu YB  Liang CH  Wang QS  Xie SF  Yu YX  Zhang ZL  Liu ZY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1):2922-2926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3.0T MR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特征,评价3.0T MRI及ADC值在肝细胞癌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监测肿瘤变化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广东省人民医院28例肝细胞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先行TACE治疗,TACE治疗后对局部肿瘤复发或残留者行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后1~4个月行MRI常规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b值选择600 s/mm2.分析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病灶不同区域ADC值特征.评价增强扫描序列、DWI评价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病灶的差别.结果 28例肝细胞癌经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病灶中,局部肿瘤残留或复发14例.b值为600 s/mm2时含碘油坏死组织、不含碘油坏死组织、活性肿瘤组织、正常肝组织ADC值分别为(1.905±0.487)、(0.726±0.116)、(1.449±0.054)、(1. 777±0.094)×10-mm2/s.含碘油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15),含碘油坏死组织、不含碘油坏死组织、活性肿瘤组织间ADC值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活性肿瘤组织病灶位于TACE、消融灶周边,呈结节状突向TACE、消融灶内.不含碘油坏死组织位于含碘油坏死组织周围,增强扫描各期均无强化.增强扫描序列、DWI判断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 后活性残留或复发肿瘤敏感性、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T MR弥散加权成像ADC值可用于鉴别肝细胞癌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坏死组织与复发或残留肿瘤组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MRI弥散加权成像对鼻咽癌(NPC)T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2月我院对鼻咽部病变行常规MRI及DWI检查的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病理证实为鼻咽癌30例,良性病变20例,另以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0例为对照组,分析鼻咽部良恶性病变影像特点,比较鼻咽癌患者原发灶、受累肌肉、受累斜坡的表观扩散系数值(ADC)与对照组差异,应用ROC曲线分析各ADC诊断阈值诊断鼻咽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同时分析MRI及DWI诊断鼻咽癌T分期的准确率。结果 NPC原发灶及受累肌肉内瘤灶在T1WI序列呈等低信号,T2WI轴位显示两侧鼻咽部软组织对称性增厚,边界清,呈稍高信号,DWI则见鼻咽部软组织呈稍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与鼻咽良性病灶相比在信号特征、增强方式、生长方式、累及范围方面有不同特征;NPC原发灶、受累肌肉、受累斜坡ADC值[(0.746±0.085)×10~(-3)mm~2/s、(0.765±0.091)×10~(-3)mm~2/s、(0.762±0.089)×10~(-3)mm~2/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NPC原发灶、受累肌肉、受累斜坡的ADC诊断阈值分别为0.832×10~(-3)mm~2/s、0.860×10~(-3)mm~2/s、0.557×10~(-3)mm~2/s,其诊断灵敏度依次为93.2%、86.1%、98.6%,特异度依次为85.9%、66.9%、65.4%;MRI及DWI联合诊断鼻咽癌T分期的准确率90.00%高于单独MRI 56.67%或DWI 66.67%(P0.05)。结论MRI及弥散加权成像结合有助于对鼻咽癌良恶性病变进行鉴别,可较好显示鼻咽癌原发瘤与其邻近受累结构,对鼻咽癌T分期评估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弥散加权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和13例正常卵巢进行常规MRI扫描和横断面DWI(b=600s/mm2),分别比较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与正常卵巢的实性部分及囊性部分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和指数表观弥散系数(exponent apparent diffusion,E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实性部分DWI呈明显高信号,其ADC值[(1.50±0.41)×10-3mm2/s]显著低于正常卵巢实性部分的ADC值([2.24±0.33)×10-3mm2/s](P0.01),前者eADC值([254.33±97.23)×10-3mm2/s]显著高于后者eADC值[(121.15±30.69)×10-3mm2/s];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囊性部分DWI表现为稍高、等、稍低信号,其ADC值[(4.18±2.98)×10-3mm2/s]及eADC值[(58.95±33.45)×10-3mm2/s]与正常卵巢囊性部分的ADC值[(2.92±1.42)×10-3mm2/s]及eADC值([119.18±140.54)×10-3mm2/s]没有明显差别。结论DWI的定量分析对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5.
蔡磊  张晶  侯登华  闫少宁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7):595-596,F0002
目的分析肝癌的MRI表现,探讨其MRI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肝癌病例共76个病灶在3.0T磁共振设备上的常规MRI表现及弥散成像(DWI)的特点和ADC值的范围。结果肝癌在T2WI和DWI上表现为稍高信号,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大多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以后强化相对减弱的强化方式,出现假包膜29个病灶,出现门静脉癌栓21例,腹腔淋巴结转移2例,肝癌的ADC值在b值选取800s/mm2时范围为(1.28±0.23)×10-3mm2/s。结论 T2WI及DWI可以显示大多数肝癌的信号特点,多期动态增强能更好地显示肝癌的血供特点及包膜和门脉癌栓,而ADC值在肝癌的鉴别诊断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唐贵超  陈希奎  贺君 《实用医技杂志》2012,19(10):1019-102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上拟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及DWI检查.回顾性分析60例在T2WI、T1WI、DWI、表现弥散系数(ADC)图上信号强度的变化.结果 发病3h内(6例)在T2WI上呈稍高信号2例,等信号4例,T1WI上均为等信号,DWI上均为高信号,ADC图上均为明显低信号;发病4~15 h(30例)在T2WI、DWI上均为稍高到高信号,在T1WI、ADC图上均为低信号;发病16~24 h(12例)T2WI 、DWI上均为高信号,在T1WI上11例为低信号,1例为等低信号,ADC图上,9例为低信号,3例为等低信号;发病24 h上(12例)在T2WI上均为稍高信号;DWI上10例为稍高信号,2例为等信号,T1WI上10例为稍低信号,2例为等低信号,ADC图上,5例为稍低信号,3例为等信号,4例为等低信号.结论 弥散加权成像能早期显示急性脑梗死的病灶,对急性脑梗死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正常宫颈、宫颈癌DWI的表现特征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评估DWI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4例宫颈癌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测量宫颈癌癌灶ADC值,并以20例成年健康女性志愿者宫颈扩散加权成像做为对照组,测量正常宫颈三层结构的弥散信号强度,分别计算ADC值,并与宫颈癌组进行比较;绘制ROC曲线,寻找鉴别宫颈癌和正常宫颈的最佳ADC值截断点。结果正常子宫颈三层结构的弥散图像信号强度有显著性差异,内膜信号最高,肌层次之,结合带最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宫颈各层ADC值:肌层(1.911±0.305)×10-3mm2/s内膜(1.590±0.311)×10-3mm2/s结合带(1.361±0.203)×10-3mm2/s,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宫颈癌ADC值为(0.924±0.110)×10-3mm2/s,低于正常宫颈内膜、结合带、肌层ADC值(t值分别为-7.438,-7.140,-11.221,P=0.000)。以1.120×10-3mm2/s为最佳截断点,鉴别宫颈癌与正常宫颈内膜,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5.5%。结论宫颈癌与正常子宫颈三层结构DWI和ADC值存在差异,扩散加权成像有助于鉴别正常宫颈和宫颈癌组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透明细胞癌的MRI表现。结果 9例均为单侧病变,肿块较大,直径6.5-21.3cm,其中1例为实性肿块,8例为囊实性,囊实性肿块均以囊性成分为主伴多发结节,边缘清晰,肿块实性成分信号均匀,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值减低,均值为(0.76±0.12)×10^-3mm^2/s。结论卵巢透明细胞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有助于临床上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