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从工艺试验与微观结构研究两方面初步探讨了嫣红釉的呈色机理,并认为嫣红釉的呈色主要是由于均匀分布在基础釉中的Se、Cd、S固熔体所致。 相似文献
3.
4.
分析了Fe和Cu在钧瓷紫釉和青釉中的存在形态。结果表明Fe在紫釉和青釉中都以Fe2O3、Fe3O4、FeO3种形态存在;Cu在紫釉中以CuO、Cu2O和少量的Cu存在。FeO和CuO共同作用的结果使钧釉呈现紫色。通过热力学分析了Fe和Cu的各种氧化物。并给出在不同CO2/CO分压下各种氧化物的热力学状态图,这些结果为钧瓷釉成色的理论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汪加欢王芬施佩张彪卢博贺鹏赵旭 《硅酸盐学报》2018,(12):1727-1732
以生料石灰碱釉为基础,通过三角配料法,确定了钧瓷窑变釉的最佳配方。以同一配方釉在同一窑炉中烧制出紫红色、蓝紫色的窑变釉。利用色度仪、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Raman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研究了仿钧瓷窑变釉的形成及呈色机理。结果表明:同一配方样品在窑中摆放的位置不同,表现为温度以及气氛不同,导致其微观结构以及着色元素价态不同,从而形成钧瓷窑变釉;此外,窑变釉的成色原因是氧化铁和氧化铜共同参与形成的,其中不仅仅只有离子着色,还有结构成色的参与。成功的解释了钧瓷窑变釉的形成原因及呈色机理,为钧瓷窑变釉的复仿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7.
8.
在基体釉料中掺入微量稀土金属氧化钕,采用氧化、还原两种釉烧气体氛围,设定相同的温度控制工艺,研究在不同气氛下氧化钕的添加量对钧瓷釉层的微观组织及呈色影响。通过对釉料进行差热热重分析(TG-DSC),确定升温工艺;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面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X)研究釉层的物相及微观组织形貌;通过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稀土金属氧化钕含量及气体氛围对钧瓷釉层呈色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添加氧化钕后,不同气氛下钧瓷的呈色不同,氧化气氛下呈蓝色,还原气氛下呈青绿色;釉层中均产生硅钕酸钙析晶,钧瓷呈色是Mie散射和Reyleigh散射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颗粒粒度分布的Nd_2O_3-SiO_2系颜料对釉呈色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颜料的颗粒粒度分布对其在釉中的呈色有明显的影响;提出了该颜料获得较好的使用效果的粒度范围。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在高温透明釉中添加氧化锡,研究了釉中不同氧化锡含量对各种陶瓷色料呈色的影响,并揭示了陶瓷色料在透明釉和乳浊釉中呈色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13.
14.
烧成工艺对钧瓷釉呈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南省神地区的原料研究了烧成温度制度对钧瓷釉呈色的影响,通过对釉色的观察和利用国产JFY-PS测配色仪进行颜色分析,结果表明,在适当的烧成工艺条件下,可以在相当宽的组成范围内获得呈色良好的钧红瓷釉;还原温度的高低是影响钧瓷釉呈色的重要影响因素,较低的还原温度减弱了Cu2O胶粒和Fe^3+显色,使釉的长波反射率降低,相对强化了Fe^2+的显色使用,可以获得不同深浅的葡萄紫浅釉;偏高的还原温度将显 相似文献
15.
16.
分布在孔雀蓝琉璃瓦釉的玻璃基质中贯穿于整个釉层的放射状集束形晶体,在明代孔雀蓝琉璃瓦釉的新研究恢复再现的孔雀蓝琉璃瓦釉中均有极为相似的共同结构特征,是其呈色的主因和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18.
实验以釉石、红土、草木灰、长石等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以松柴为气氛还原介质,在电柴两用窑炉中烧制出不同呈色的油滴釉。采用CIE L*a*b*、XRD、Raman、SEM、EDS、XPS等测试手段,探究不同冷却气氛浓度对油滴釉呈色及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还原气体H2浓度为0.024%,CO浓度为0.18%时,釉面析出红棕色的晶斑,晶斑的呈色以微米级取向杂乱的ε-Fe2O3晶体的化学色为主;当还原气体H2浓度为8.16%,CO浓度为19.18%时,釉面析出银白泛红棕色的晶斑,晶斑的呈色是由取向较好的α-Fe2O3晶体对光的全反射和α-Fe2O3晶体的化学色耦合而成;当还原气体H2浓度为10.55%,CO浓度为23.36%时,釉面析出银蓝色的晶斑,晶斑的呈色由大小约50 nm斜立薄片状的Fe3O4晶体产生瑞利散射的乳蓝色和对光反射产生的亮银色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铬锡红釉呈色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 X R D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和电子探针( E P M A) ,研究了铬锡红釉的呈色机理,讨论了基础釉的组成和烧成制度对铬锡红釉的呈色品位和呈色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