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研究地电化学提取技术在玉树冻土区莫海拉亨铅锌矿区的找矿应用效果,对矿区内已知剖面进行了方法有效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已知剖面上方出现的地电化学异常与已知矿体位置吻合,说明了在该地区应用地电化学提取技术进行找矿预测工作是切实可行的。同时,通过对找矿未知区进行地电化学研究工作,最终圈定了3处地电化学异常找矿预测靶区,预测了已知矿体向西延伸位置,建议对异常强度高、连续性好且各元素异常重合性好的Ⅰ号靶区重点进行验证,有望实现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冻土区找寻隐伏矿床的难度很大,选用传统的物化探技术手段并未取得找矿突破。本次研究采用土壤离子电导率和地电提取测量法在高寒区--扎家同哪金矿区开展隐伏矿找矿预测工作,在未知区圈定了3处找矿远景靶区,其中,Ⅰ类找矿靶区异常规模较大,位于测区中部,成矿条件好,应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勘探区。此外,选择研究区4号勘探线作为已知剖面,开展了方法有效性和可行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已知矿体上方有明显的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地电提取Au元素异常,进一步证实这2种方法组合在青藏高原冻土区的找矿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金厂矿区深边部找矿问题,在矿区南部穷棒子沟西侧地段开展了以地电提取法为主,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法和土壤吸附相态汞法为辅的地电化集成技术进行深部找矿预测研究。根据金厂矿区典型的成矿地质构造特征,地电化学综合异常分布形态特征与已知的隐爆角砾岩筒、环状、放射状等赋矿构造特征极为相似,综合找矿标志,结合化探异常及已知探矿工程揭露情况,圈定了Ⅰ、Ⅱ、Ⅲ号异常靶区。认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在该区寻找隐伏金矿具有经济、快速、有效的特点,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广西罗城县记洞湾矿区深部找矿问题,在矿区开展了地电化学提取法寻找隐伏锡铜多金属矿的研究工作。在已知矿体剖面上发现的地电化学提取异常与矿体对应度较高,能较好地反映出锡铜矿体的埋藏位置,说明地电化学提取法在罗城县记洞湾矿区找矿是可行有效的。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4组成矿元素组合F1(Cu-Ni-Co-Pb-Zn)、F2(W-Sn)、F3(Ag-Bi)和F4(B),表明研究区地电化学异常规模大且比较集中,清晰度高,异常浓度分带明显,从而划分出A类靶区2个,B类靶区2个,各预测靶区与区内已知锡铜多金属矿体有着相似的成矿地质条件。根据地电化学研究结果,认为该研究区具备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是寻找隐伏锡铜多金属矿体的有利地段,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土壤离子电导率在青藏高原冻土覆盖条件下反映与金矿体信息有关的可溶性离子以何方向迁移及有何异常特征。通过在冻土所覆盖的西藏邦卓玛金矿0号线剖面上进行土壤离子电导率对比实验,在已知矿体的垂直上方反映出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高且陡,而偏离矿体上方位置则反映的异常微弱。结果表明:土壤离子电导率法在冻土覆盖区条件下,矿体正上方反映的电导率平均异常强度大于矿体斜上方平均异常强度,金矿体在电化学溶解作用产生的可溶性离子,主要以垂直方式迁移到金矿体上方,形成电导率异常,并呈陡峭山峰状,应用该方法在矿区外围宁拉测区进行了找矿预测,圈定出5个有利找矿靶区,解决冻土覆盖区找矿难得问题,为今后类似地区寻找隐伏金矿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黑龙江省漠河县八里房矿区深部找矿问题,根据矿区地质条件,运用地电化学提取金属测量方法在该区开展找矿预测工作。本次研究选取研究区4号线作为地电提取的试验剖面,通过试验研究,发现4号线穿过一条蚀变破碎带,经工程揭露显示有金矿体存在,从而证明采用地电化学方法在八里房矿区寻找隐伏金矿是可行的。通过分析地电化学异常特征,在测区范围内圈定了2个深部找矿靶区,认为测区中西部较深部位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7.
在内蒙古阿巴嘎旗巴润苏德日图金矿区开展了以地电化学方法为主、吸附相态汞为辅的多种新方法测量找矿研究工作。通过对已知金矿进行找矿可行性实验研究,各种新方法均测出了清晰的异常,并计算金矿体中 Au 元素的地电提取系数。在此基础上,确定综合异常,圈定出有效的找矿靶区,为该区的找矿预测指明了方向,实现在研究区寻找隐伏金矿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甘肃毕家山铅锌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毕家山铅锌矿区所处区域地质背景和区域成矿地质特点入手,阐述了矿床基本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地层、岩相、构造与成矿的关系,讨论了的矿床成因。提出应在矿区周边、深部开展找矿工作,加强对隐伏状态的背、向斜构造在空间展布的研究,注重沿层找矿,寻找隐伏控矿构造。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山西五台县代银掌矿区周边及深部找矿问题,在矿区选取6号、8号和12号3条勘探线剖面开展了地电化学方法试验研究,对通电(偶极地电提取)和不通电(泡塑吸附提取)条件下的地电化学方法试验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在代银掌金多金属矿区找矿中的可行性以及外加电场对勘探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电化学提取异常在已知金矿体上方显示清晰,与金矿体的赋存位置对应良好,勘探效果显著,说明在山西五台地区运用地电化学方法寻找隐伏金矿床是有效可行的。外加电场确实提高了地电化学提取效率,探测深度也大于不通电下的吸附提取,更加灵敏,对隐伏矿体和弱矿化异常都能有明显显示,异常与深部矿体的赋存位置对应度较高,提取到的矿体信息更加全面完整,对进一步分析地下矿体位置和展布形态有很好的效果,在深部找矿预测中可起到较好的指示效应。  相似文献   

10.
青海东昆仑各玛龙位于我国西部,是银多金属矿主要的产出地。近年来一直以自身优越的地质成矿条件受到相关部门的重点关注。针对这一情况,进行青海东昆仑各玛龙银多金属矿的控矿构造与找矿预测。首先,分析青海东昆仑各玛龙银多金属矿的控矿构造。再通过对青海东昆仑各玛龙银多金属矿的分析找矿预测,致力于为青海东昆仑各玛龙的银多金属矿日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快速缩小找矿范围,提供有利靶区,根据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化探异常(Hs-27)区,在青海龙哇俄当地区开展了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通过对1 570件有效土壤样品进行Au、Ag、Pb、Zn、Cu、As、Sb、Bi等元素分析测试,结果表明:Pb、Zn和As元素的浓集系数和变异系数较大,易形成地球化学异常,共圈定出12处异常集中区。运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在分析各元素组合特征、浓度情况的基础上,对异常进行了筛选评价,圈定和优选了3处找矿靶区,并对下一步找矿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八家子矿是辽宁省八大有色矿山之一,以铅锌银为主,伴有铜,硫。经三十多年的开采,资源已近枯竭,开展再轮找矿为矿山提供资源保证已得当务之急。本文在对老资料以及矿山最新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控矿因素重新认识,结合已获得的找矿信息,认为矿区仍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指出了今后重点找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针对青藏高原海拔高、冰冻期长及气压低等自然环境恶劣的实际情况,指出在青藏高原金矿勘查工作中进行等级控制测量易产生的问题,提出降低地球曲率、大气折光、气压、温度及高程等因素影响测量控制网布设效率和精度的具体措施。以青海省门源县多拉隆哇矿区为例,提出用全站仪建立矿区基本控制点,实践证明,在青藏高原植被稀少、通视条件较好的的山区该仪器具有测量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野外地质调查表明孟营子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具有中-大型规模的银铅锌矿找矿潜力。为了进一步确定有利找矿靶区,进行了1:2.5万地球化学扫面工作。土壤元素浓集系数和变异系数综合分析表明Ag、Au、Cu、Pb、Zn、As等元素在区内局部富集,是主要的成矿元素;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绘制的多元素综合异常图也反映出主要成矿元素异常浓集中心明显,与已发现矿体、矿化蚀变体吻合好。结合地表填图和探槽工程揭露结果,圈定了6处综合异常作为有利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5.
广西某金矿区内广泛分布炭质岩,使得矿区整体电阻率偏低,加大了异常体的分布范围,对区分矿致异常及进一步缩小找矿靶区产生了干扰。为了满足深部找矿的勘探要求,在该矿区开展了激电中梯扫面和激电测深等一系列双频激电工作。通过重点把握中、高极化的激电异常区,再结合低阻构造带进行找矿靶区的初步圈定,最后对主要异常区和构造带开展激电测深验证。根据视幅频率和视电阻率确定了4个激电异常区并划分了5条构造带,验证结果表明:1、2号异常区分别与1、2号构造带吻合较好,推测异常是由断裂带或破碎带周边的炭质地层和金属硫化物引起的;3号异常区位于3号构造带与5号构造带相交处,且有向北延伸的趋势,推测异常主要由炭质地层所引起;4号异常区内没有相应构造带的控制,难以对异常源进行合理推断。根据上述勘探结果,圈定了3个地球物理找矿靶区,通过与激电测深反演以及后期的钻探资料进行比较,验证了双频激电法对本金矿区找矿的指导意义,为进一步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今后开展相关的电法工作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西藏墨竹工卡洞中拉铅锌矿为研究对象,洞中拉铅锌矿床属于冈底斯成矿带中东段北部,矿区位于雅鲁藏布缝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间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火山岩浆弧带,该带是青藏高原上白垩纪以来岩浆活动规模最大,活动期次最多,岩浆岩类型也最复杂的一个构造岩浆带。矿区构造主要为断裂和褶皱,矿区含矿地层为中二叠统洛巴堆组一段,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矿区围岩蚀变强烈,硅化为矿区主要的的蚀变类型,与铅锌矿化有直接的关系,矿石矿物成分也很复杂,金属矿物以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最多。  相似文献   

17.
Analysis of the Deformation of Embankments on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emperature changes and deformations were monitored on various embankment types on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Some of these embankments utilized permafrost protection techniques such as duct ventilation, crushed-rock embankments, crushed-rock protected slopes, or thermal-insulation treatments. Some embankments were built conventionally without considering permafrost protec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deformations on both the permafrost-protected and the conventionally built embankments were due to deformation of warm frozen layer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mperature changes in the underlying permafrost. However, it was found that building embankments with permafrost protection reduced the magnitude of the settlements. After 2–3?years, deformation of all the embankments with permafrost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became smaller and smaller, whereas deformation was still increasing in the conventional embankments, where the settlement in the underlying permafrost could reach a considerable level, and could be a potential trigger for embankment failure. Thi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railway engineering project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相似文献   

18.
嵩县八道沟萤石矿区位于河南省嵩县纸房乡八道沟一带,处于华北地台南缘,为马超营断裂成矿带北侧萤石矿区综合找(钼)矿的一个成功的典范,通过对以往物、化探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在矿区内多处出现缓倾斜产出的石英脉与化探异常扣合较好,认为钼矿化受构造控制并与缓倾斜的石英脉有关,从而为这一地区的钼矿找矿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