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针对缓倾斜薄层石膏矿巷式采场围岩结构性变形的特点,在采场变形破坏离散元分析确定收敛测点的基础上,根据收敛测点在位移变化方向上的内在规律性,设计了两种收敛基线布置方式,通过比较分析两种方式的优缺点,选定了能计算测点绝对位移的基线布置方案,并根据测点变形的内在规律推导出位移量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
苏国强 《现代矿业》2020,36(5):74-75
为了解决回采工作面巷道支护方式与参数布置等问题,以山西某煤矿为研究对象,采用FLAC数值模拟软件和现场测试的综合性方法,研究了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得出了大采高综放采场围岩位移场的变化规律;结合矿井实际情况,采用矿压监测系统在工作面回风巷布置测点进行工业性试验、实时监测观测数据,掌握了巷道围岩位移的变化状态,指导巷道围岩的支护形式与参数等的确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塘子凹32-3#矿体的框架式矿柱采矿法,介绍了采场结构参数、采切工程布置和回采顺序,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了采场稳定性的数值分析,优选出了采场结构参数。同时采用MKⅡ型收敛仪对采场位移进行了监测,所得结论对矿山的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新城金矿Ⅴ#矿体-580 m中段顶柱回采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提出垂直于矿体走向布置采场的上向进路充填采矿方案。介绍了开采方案的盘区及采场划分、采准工程布置、回采顺序、回采工艺和巷道掘进及顶板管理等。为了验证开采方案的正确性,运用振弦式锚杆测力计和钢尺收敛计对采场和巷道的稳定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所采用的采矿方法是合理的,为顶柱的回采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新城金矿V #矿体-580 m中段顶柱回采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提出垂直于矿体走向布置采场的上向进路充填采矿方案.介绍了开采方案的盘区及采场划分、采准工程布置、回采顺序、回采工艺和巷道掘进及顶板管理等.为了验证开采方案的正确性,运用振弦式锚杆测力计和钢尺收敛计对采场和巷道的稳定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所采用的采矿方法是合理的,为顶柱的回采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保障缓倾斜煤层深部开采、避免纵向开拓延伸揭煤工序中的瓦斯安全隐患,推导出平均有效应力与渗透率的关系,布置了距离M6煤层7、5、2 m的监测线及相应测点,借助钻孔应力传感器现场实测及FLAC3D数值模拟获取了揭煤过程中垂直应力的分布规律;并获取了布置测点与渗透率的关系曲线,优化确立了瓦斯抽采钻孔的布置参数。  相似文献   

7.
焦家矿区主要采用上向水平进路胶结充填采矿法开采,在厚大矿体区域,矿房与矿柱垂直矿体走向布置,分一步采和二步采,降低了采场生产效率,且提高了采矿成本。因此,在试验采场采用机械化上向水平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法开采,垂直矿体走向布置矿房和矿柱。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综合分析上向水平分层开采过程中的采场的稳定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胶结充填体的稳定性对金属矿山的高效回采极为关键。为此,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综合考虑采场实际结构,设置合理的物理力学参数,对紫金山金铜矿深部X1号矿体采场进行模拟、稳定性分析。在矿房、矿柱布置18个位移观测点,记录各测点在一步骤矿房开挖、充填,二步骤矿柱开挖、充填整个过程中的变形特性。根据采场应力分布、塑性区分布、位移变化判断采场的稳定性,分析高阶段范围下充填体的稳定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地面深基点钻孔原位测试采场覆岩运动的方法,研究神东矿区综放采场重复采动条件下的覆岩运动规律,以布尔台煤矿42105综放面为工程背景,布置3条地表移动的观测线,2个深基点测站,监测开采过程中的地表移动数据和覆岩下沉运动数据。42105工作面覆岩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偏低,顶板容易折断破坏,2-2煤以上岩层经历重复采动破坏,不易形成承载结构,是采场支架压力大,覆岩和地表下沉速度快的主要原因。拉线式位移计测量的位移数据是地面基站与钻孔内锚固测点的相对位移值,锚固测点"向上移动"的原因是地表基站的下沉稳定时间滞后于钻孔内测点,测点"向上移动"对应着覆岩运动的重新压实阶段。  相似文献   

10.
杏山铁矿开采,处于露天转地下的过渡性阶段.为了解开采过程中采场地压及巷道变形规律,在-33m水平4,5回采进路中,布置8个钻孔应力计和4个收敛计对巷道围岩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以确定采场围岩体中应力大小及巷道变形情况,更好地预测深部开采围岩地压活动规律,对矿山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某镍矿1595m水平8行以东拟定采用崩落法采矿,8行以西的1610m水平以及整个1474m水平采用充填法采矿。崩落法采场首次中深孔拉槽爆破药量为2300kg,约为充填采场进路正常回采浅孔爆破药量的50倍,为分析首次中深孔拉槽爆破对1610m及1474m水平充填采场稳定性的影响,采用钻孔压力监测、巷道变形收敛监测、爆破振动监测等手段对充填采场的稳定性进行了监测与研究。分析监测数据可知:崩落法采场拉槽爆破后,与其相邻的2个充填采场钻孔压力计监测的压力值未发生显著变化,采场进路也未发生明显变形收敛;爆破振动监测仪在充填采场监测到的最大爆破振动速度均小于充填采场自身浅孔爆破监测值和相关的安全允许值。监测结果表明,1595m水平崩落法采场中深孔拉槽爆破未对其周边相邻充填采场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充填采场可继续进行正常采矿作业。本研究可为该镍矿充填采场的稳定性评估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为类似矿山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杜建华  何朋  宋卫东  雷远坤  刘红光 《金属矿山》2012,41(5):137-139,143
基于金属矿山赋存和开采方式等特点,对金属矿岩地压显现特征进行分析,提出金属矿山地压在线监测预警系统的实施原则。以程潮铁矿为工程背景,采用以高精度钢弦式应力计为基础的采场压力监测系统,并辅以顶板离层、两帮收敛监测,实现采场地压的在线监测及预警功能。综合考虑矿岩地质条件、岩体力学试验、开采历史、三维仿真计算、监测信息等多重因素及分析方法对采场地压活动规律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实现程潮铁矿地压活动的全面安全监控。  相似文献   

13.
乌龙泉矿露天采场内矿石品级种类较多,部分低品级矿石不能直接满足后续生产加工要求而堆积于采场内部,影响采场的有序推进及矿山生产能力的提高。采用线性规划法建立配矿模型,构建适用于当前乌龙泉矿露天采场内低品级矿石的配矿技术方案;基于配矿技术方案,对乌龙泉矿露天采场的工作面布置进行优化;将配矿技术方案及优化后的工作面布置方式应用于乌龙泉矿露天采场的生产计划中。工程实践表明:采场内配矿技术方案充分利用采场内部矿石参与配矿,有利于低品级矿石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及配矿成本的降低;工作面布置优化后的乌龙泉矿露天采场能够有效地实现配矿方案在生产中的应用,解决低品级矿石的开采问题,促进采场的有序推进,提高矿山的生产能力及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14.
急倾斜极薄矿脉削壁充填法开采采动压力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道沟金矿为急倾斜极薄矿脉,采用削壁充填法与浅孔留矿法开采,随着采深的增加,发生了多起采场岩爆。为研究岩爆发生所需高应力的来源,特对开采过程进行了采动压力监测。采用巷道变形收敛监测的方法,实测了1530采场削壁充填法回采过程中,穿脉监测巷道顶底板和两帮的收敛变形。监测结果表明:随着回采高度的增加,监测巷道顶底板间距呈减小的趋势,而两帮间距则呈增大的趋势,且两帮的变形幅度比顶底板的变形要大。并根据两帮各监测点最大收敛值,绘制了采动压力特性曲线。由该曲线可知,采动压力在距上部采场上盘回采边界约7 m的范围内形成波峰,再往上盘侧则趋于平缓。对于这种比较集中的采动压力分布特点,适合采用卸压的方法对其进行控制,从而达到阻止岩爆发生所需外部高应力条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进路式采矿法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吉兆宁  黄光柱 《矿冶》2000,9(1):5-8
进路式采矿法在我国的黄金和有色金属矿山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该方法具有采场布置灵活、回采率高、损失贫化率小、可开采矿岩不稳定的矿体等优点。本文介绍了各种技术方案的应用实例及取得的技术经济指标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加强技术管理、研制新型配套设备、寻求新的充填材料是今后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丰山铜矿北缘采场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丰山铜矿北缘采场-120m以上极不稳固矿体及-120m以下稳固矿体的特点,通过应用矿岩流变力学参数的反演、快速拉氏模拟(FLAC)进行研究,辅以收敛计、声发射仪和声波仪等综合监测手段,对岩体的完好状态作出评估,并以此为依据优化了采场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17.
为掌握龙滩坝8#采场矿体在开采过程中地压的变化规律,在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的同时,根据开挖揭露的地质条件,采用钻孔应力计、锚杆应力计、收敛计、多点位移计和声发射对采场矿柱、顶板及巷道变形情况进行监测,得到回采过程中矿柱、顶板、巷道的受力状况。掌握采场地压的变化规律,为矿体的开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台巍  任奋华  刘文胜 《金属矿山》2016,45(2):141-145
针对南山铁矿现有主采场凹山采场挂帮矿开采、回采过程中的边坡稳定性问题,采取稳定性监测雷达、深部多点位移计和钻孔测力计3种监测手段对边坡变形进行实时监测,建立边坡表面位移、深部位移及深部应力立体监测网。根据监测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爆破振动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外因,优势结构面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内因;将边坡内部应力变化率作为边坡失稳的判据,相较于位移变化率具有超前性;建立边坡表面位移、深部多点位移和深部应力监测的多元信息监测网,能够有效地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预测,确保采场挂帮矿的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19.
合理设置采场结构参数是矿山企业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以大新锰矿西北采区+340 m中段的采矿工程为背景,采用Mathew图法验核现有采场设计参数的合理性,优化了采场结构参数。研究结果为:1矿山矿柱尺寸选取合理,能够保证开采安全;2矿块斜长为60 m时,Ⅰ矿与Ⅱ、Ⅲ矿的矿房沿走向的极限宽度理论计算值分别为13.5,10.8 m;建议在今后采矿设计中矿房宽度取9 m;3合理布置西北采区Ⅱ、Ⅲ矿矿柱与Ⅰ矿矿房采空区位置,使之达到上下对应,减少矿柱不合理布置带来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