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5 毫秒
1.
陈俊杰 《理论界》2023,(1):102-109
贺铸常将心中之孤苦与“物是人非”意识融为一体进行创作。考察其《东山词》中的相关内容发现,“物是人非”的表现方式有四:“重游故地”的书写,“物”指草木、山河等,而“人”指美人或亲友;“旧屋、故院”的书写,“物”指房屋里的日常用品、庭院中的自然景致,而“人”常指妻子;“老年”的书写,“物”亦指自然之物,而“人”指作者本身;“回顾古人”的书写,“物”泛指某个地点,而“人”则指古人或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2.
王学谦 《齐鲁学刊》2007,1(2):93-96
中国的道家文化是鲁迅生命意识最重要的传统思想资源。道家文化对价值自然的体认对鲁迅创作构成重要的影响。鲁迅对自由境界的体验,对自然人性的道德理想的追求,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精神。鲁迅强旺的自由意志承续着中国道家文化“疏狂”的酒神精神。  相似文献   

3.
近年文学民间意识的自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便是对全球化的文化反应,它在很多方面都与全球化之间构成了抵抗性的文化关系;另一方面,以民间文化立场对于现代中国主要包括“革命”与“改革”的历史经验的批判性书写,也使民间意识对本土内部的主流文化构成了批判。“民间写作”对于民间资源的吸纳应该警惕“民间的形而上学”,以避免思想艺术上的各种问题,从而使抵抗与批判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4.
如何消除意识体验特别是其中的感受质与人的行为或人脑的生理机制与功能之间的“解释性鸿沟”的问题,是心身关系中的“硬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关注的焦点.意识体验及其中的感受质之所以是不可还原的,原因并不在于“意识”像笛卡尔所认为的那样是不同于物质实体的另外一种实体,而在于它的主体性——即意识体验只有从体验主体的“第一人称视角”出发才能得到充分的把握,而无法被物理主义者所采取的“第三人称视角”所把握.意识体验“主体性”是造成物理主义和表象主义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主体性”是解开意识体验及其感受质的不可还原性这个心灵哲学的难解之谜的钥匙.  相似文献   

5.
陈智慧 《云梦学刊》2005,26(2):84-86
是“莎菲”“震惊了文坛”奠定了丁玲在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而“莎菲”的魅力源自其作为主体的女人而包蕴的自我意识的独立张扬,性别意识的幽微精妙和作为自主的人对本能意识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同;是女性主体性意识的确立决定了莎菲形象的独立,卓异,而这特立、卓异的形象开启了文学史上女性形象个性化、复杂化、性别化的性格塑造,为女性书写和书写女性提供了一种开拓性的借鉴,引导女性文学走向了更丰富多样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神性”作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生命意识范畴的支柱之一,是沈从文极力推崇和书写的艺术精神。“自然神”和“巫神”两位一体的神性空间使湘西世界成为一个“泛神”的世界。它的产生既是湘西“地域边缘”的自觉体认,也是“文化边缘”者生命理想的主观流露,彰显出对民族国家建构的想象和探索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化意识与生态文学书写是新时期内蒙古作家创作与研究的一个重要向度。新时期蒙古族作家的生态书写力图通过对自然神性的重塑,重新恢复大自然的魔力、威力和魅力,确定自然万物的价值、尊严与生命意义,从而修正人类对待自然的错误态度,在现代语境中重新唤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最终在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征服与顺从、文明与野性等多重矛盾对峙中求得和解,达到自然万物共生共存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韩民族有其固有的原始意识结构——“兴”与“风流”.与中国文化中的“兴”立足于伦理本位、追求“大同”的精神不同,韩民族的“兴”与“风流”根植于生命本体,追求重生精神,进而使“兴”与“风流”直接与审美情感和价值判断相联系并升华为一种审美境界.韩民族先民具有的自然原始性、巫术性的歌舞形式,在游戏的文化功能中,形成了“兴”与“风流”的文化特性,而其全员参与性、与“神”的沟通性和规范的游乐性则构成韩民族固有的原始意识结构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两湖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世界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文化传统角度观照两湖现代文学,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两湖现代作家浓郁的忧国忧民的经邦济世情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家国天下的“大写”之中往往交融着强烈的屈原式的孤独个体性感受和愤懑激情,这是两湖现代文学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书写的“异彩”与特色;与此平行的另外一条思想脉络是以老庄为起源的道家文化以及后来的佛禅文化,在两湖现代文学写作中亦有不同凡俗的表现。两湖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为读者提供了面貌各异的地域风景、风俗和风情场景,增强了文学的地域色彩的丰富性,提供了不同以往的审美体验,其中,楚地巫骚文化的书写不仅是一种审美意义的呈现,而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作方法,已经引起作家和读者的关注,其间的得失成毁也足以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正> 所谓的忏悔意识,是一种复杂的精神过程,也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刻社会原因以及由此影响下沉淀在文化人个体心灵上的精神产物.它是由于时代的动荡交替,陈旧的价值体系崩溃,新的价值观未获得确认所造成个体心灵上徘徊,惶惑的精神现象.大致说来就是未知的、理想化的未来与已知的,冷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投射在个体心理中所产生的文化重负.具体到文化个体身上的精神因素来看,就是个体心理上的原罪感、孤独感、优患意识、迷惘、心理失控等意识现象.再具体到“五四”时期的知识群体的每个人身上,就是在反传统的同时,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意结”在每个人心理上的体验.作为“五四”时期思想文化的代表鲁迅来说,这种意识也是比较突出的.  相似文献   

11.
杜霞 《齐鲁学刊》2004,(4):49-51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主义写作试图在对女性本体经验的表达中建立"女性自我"的内在联系,但其对性别体验特异性的强调和对个体内心世界的刻意维护,又导致了女性主义写作与男性世界的隔绝。这种性别和文化立场上的孤绝姿态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女性主义写作的深度开掘。  相似文献   

12.
苗祎 《河南社会科学》2002,10(4):157-158
杨绛散文一扫积弊,给沉闷的散文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称著当代文坛。反思历史她从容,冷静,散文抒写清新自然,淡泊中寓着浓郁,平静中饱含深情;进入斯时期,杨绛继承和发展五四时期的幽默文风,以《干校六记》打破了散文抒情的固定模式;在记人状物叙事中,她惯用冷静白描,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的轮廓。  相似文献   

13.
二战对英国的重创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上,更深刻地反映在对人们信仰的颠覆,对精神生活的打击,并催生出人类生存状况的意义感与价值感的消亡。英国女性文学在经历了二战后短暂的静寂之后,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复苏,并为20世纪80年代的女性文学繁盛奠定了基础。以多丽丝。莱辛、伊丽莎白。鲍温、珍。里斯、艾里丝。默多克、玛格丽特。德莱布尔等女性作家在这段时期的作品为例,阐释女性文学在作品主题方面所呈现的丰富多元风貌;探讨英国女性文学走出私人空间,步入社会生活,超越狭窄的个人经验,进入广阔历史时空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小说以深刻挖掘人性著称,作家以冷静的观察力、敏锐的洞察力.把人生与人性看得明白透彻,故给人以绝情之感。但正是因为这种对人事的通天达地的了解,使她生出了对凡俗人事、庸俗人生的深深理解,“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她的同情与慷慨是超越了个人情感的对整个世俗的看法,她的温情是在深谙无情的基础上的理解,她的慈悲是在看透冷酷的基础上的宽容。试图从张爱玲的家世背景、个人经历、思想观念人手,解读其作品中深藏在她冷静客观描写、老辣犀利笔法下的对无奈人生的无限慈悲与对软弱人性的深深体谅。  相似文献   

15.
秦牧和丰子恺的同题散文<秋>的写作方法差异很大.秦牧的是以"自然之秋"为主,引伸到对人生的感悟,丰子恺的是以"人生之秋"为主,将"自然之秋"的描写作为陪衬.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作家的人生观和艺术观有很大的差异,虽然他们作品所产生的社会作用不同,却各有各的美丽,同时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世界上不存在万能的作家,若想有所成就,应该学会扬长避短,在适合于自己"耕耘"的"一方园地"里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16.
马力 《阴山学刊》2012,(3):51-55
大陆的周锐与台湾的张嘉骅20世纪90年代的童话创作从选材到对题材的处理方式,都具有中西兼备的特点,都表现出共同的民族根性。但二者的创作视角不同,对中西文化取舍的侧重点不同,从中表现出的各自文化立场也不同。它取决于两位作家不同的知识结构。而不同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又与作家所处的地域性文化氛围与从幼年时代培养起来的兴趣爱好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一些欧洲文学家来到中国.他们能透过现象追寻中华文化的本质,向往着历史文化积淀的超越意义.更重要的是,作为文学家,他们汲取身历其境的实存经验,写出个人独到而深刻的生活体会,探索异文化给自己带来的心灵冲击,思考文化环境与文学想象的关系,创作出重要的文学作品,影响了后世.这些欧洲作家书写中国经验的过程,涉及了不同文化的交叉渗透.通过作者书写的主观努力,以及本人不能完全意识到的多重文化场域的影响,创作出涉及特定历史真实的艺术想象记录.这样的记录,虽然不能作为完全客观的史料来理解,但也不是天马行空式的文学艺术想象.本文以克劳代尔为例,探讨欧洲文学家亲身观察之细密,以及观察后所创作的文化想象,再与当时中国人自己的地方志和风土历史记录对照,希望可以对清末民初的城市印象及其可提供的文化想象空间,提出一点新的观照方式.  相似文献   

18.
张勇  彭在钦 《云梦学刊》2012,33(4):107-111
20世纪90年代,消费文化兴起,对精英文学产生冲击,在这种情况下,王家新等一批现代主义诗人继续坚持他们的精神探索.王家新的诗歌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但也表现出中国本土生活的经验和特征.  相似文献   

19.
郭杏芳 《学术探索》2012,(6):134-137
苏东坡对词的最大贡献公认是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和社会功能,提升了词的品位,指出了词的向上一路,使之与诗相媲美,成为传统文学上的双璧。他对词的创新在贬居黄州时期表现更为突出,《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认为是豪放词的代表之作。通过对他在黄州时期的生活状况、生活环境、思想情感及创作特色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是黄州特殊的生活经历和人文环境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条件和创作思路,是苏词创新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20.
迟子建以她惯有的温情叙述滋养着黑土地文化的写作。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将生态话语纳入文学书写的维度,为我们展露了现代文明入侵下的鄂温克族民俗文化、生存方式以及生态资源等境况,彰显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遭遇的尴尬、悲哀和无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