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背景:文献报道,从骨髓与脐带中分离获得的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仍保持干细胞的特性,并在多种细胞因子的“鸡尾酒式”诱导下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 目的:进一步验证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正常人肝细胞共培养体系下是否可分化为肝细胞并探讨其分化方法。 方法:采用贴壁法,从脐带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人肝细胞LO2细胞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建立共培养体系,不添加外源诱导因子,分别于第7,14,21天,通过RT-PCR 法检测肝细胞特异标志物甲胎蛋白、白蛋白、人细胞角蛋白19 mRNA的表达,糖原染色进行功能鉴定。 结果与结论:从人脐带中可分离得到贴壁生长的间充质干细胞,其中CD29+细胞比例为96.02%,CD105+细胞比例为96.6%,CD34-细胞比例为99.65%,CD105+CD29+双阳性细胞比例为94.84%。与LO2细胞共培养后第7天仅有甲胎蛋白阳性表达;第14天表达白蛋白、人细胞角蛋白19,第21天时,LO2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未出现甲胎蛋白表达;人细胞角蛋白19和白蛋白的表达比第14天略有增强。共培养21 d后,糖原染色呈阳性。结果证实,无需额外添加外源诱导因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人正常肝细胞共培养的微环境中,向正常肝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
背景:氯化钴可促进人脐带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并对其基因蛋白表达具有调控作用。 目的:研究氯化钴模拟的低氧环境对人脐带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旨在建立高效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体系。 方法:采用组织块法提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氯化钴模拟化学低氧环境,在不同浓度(0,100,150,200,250 μmol/L)和不同时间(0,1,2,3,4 d)条件下,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面相关抗原的鉴定及细胞周期检测;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RT-PCR测定缺氧诱导因子1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白细胞介素6、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测定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相关抗原CD29、CD73、CD90、CD105表达阳性,CD31、CD14、CD34、CD45、CD11b、HLA-DR呈阴性表达,且不受氯化钴模拟的低氧环境影响。氯化钴模拟的化学性低氧可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且具有一定时间及浓度依赖性。RT-PCR检测到低氧组缺氧诱导因子1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mRNA表达上调,而白细胞介素6及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表达下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低氧组中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增高。结果表明氯化钴模拟的体外低氧环境能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最佳浓度为200 μmol/L,但过高浓度(250 μmol/L)时反而抑制其增殖,机制可能与缺氧诱导因子1α基因与蛋白表达增加相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肿瘤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不愈合创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向肿瘤组织归巢和向间质成分分化,参与肿瘤间质重构,从而改变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目的:在A549肺癌荷瘤小鼠模型上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其损伤修复,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肿瘤组织修复的机制。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制造A549肺癌荷瘤小鼠模型。实验组采用瘤周注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注射等量PBS,对比观察动物生活情况,肿瘤生长大小。4周后取材,苏木精-伊红染色对比观察肿瘤组织,Masson染色对比胶原纤维含量,RT-PCR检测两组α平滑肌收缩蛋白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两组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的表达情况,反映两组肿瘤组织的间质纤维的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比两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肌糖蛋白C的表达高低。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实验组肿瘤组织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 < 0.05)。RT-PCR检测α平滑肌收缩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α平滑肌收缩蛋白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实验组肿瘤组织中TAFs标志物: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的表达,IHC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肌糖蛋白C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向成纤维细胞方向分化,参与肿瘤间质的形成和构建,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肌糖蛋白C等促进肿瘤的生长修复。  相似文献   

4.
背景: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肌诱导分化效率较低。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1在体外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肌分化的作用。 方法:利用差速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鉴定后,按照不同基质金属蛋白酶1药物处理浓度将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成4组,即10 μg/L组、1 μg/L组、0.1 μg/L组、对照组,给予相应处理后,Real-time定量PCR检测MyoD、Desmin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Desmin蛋白表达。 结果与结论:利用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较一致,表面分子检测示CD29+、Sca-1+、CD45-、CD34-,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经基质金属蛋白酶1处理后,Real-time定量PCR检测示Desmin、MyoD mRNA表达上调,Western Blotting检测示Desmin蛋白表达上调,并且以上各成肌相关基因、蛋白表达增高程度与基质金属蛋白酶1具有浓度依赖性。提示基质金属蛋白酶1在体外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肌肉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的营养支持在脊髓损伤治疗中起了主要作用,其同损伤宿主神经组织间的相互作用可导致一些不利于损伤修复的炎症因子表达减少。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对脊髓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 表达的影响。 方法: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T10脊髓外伤性截瘫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设未损伤脊髓的假手术组做对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假手术组均接受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PBS。 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损伤脊髓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有明显增加(P < 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 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蛋白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 < 0.05)。提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后能使损伤脊髓局部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程度降低。这可能是改变脊髓损伤区的微环境,减少脊髓继发性损伤,促进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背景:大量来源于动物实验或实验室的证据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有力的免疫抑制、抗炎症、软骨再生能力。但是相对于动物实验,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微环境更复杂,涉及大量的生物活性因子及免疫机制。目的:分析经皮穿刺关节腔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轻中度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探讨其炎症抑制、免疫调节、缓解软骨降解等机制。方法:收集26例轻中度骨性关节炎患者骨髓15 mL,在实验室分离、培养、获得足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物,分析其体外诱导成骨、成脂分化能力。26例患者双侧膝关节分别入组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膝注射自体来源的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107个),对照组则注射等量不含细胞安慰剂。采用WOMAC评分评价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变化。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利用ELISA检测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软骨寡聚基质蛋白水平。结果与结论:按照标准化的细胞分离、培养扩增方案,能获得足量的用于关节腔注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超过2×107第3代细胞)。从患者分离出来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阳性表达CD105、CD29,阴性表达CD45、CD34,体外具有良好的成骨、成脂能力。治疗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而且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软骨寡聚基质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而白细胞介素10水平上升。以上结果表明,关节腔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轻中度骨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疗效,进一步推测注射到关节腔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可能通过炎症抑制及逆转软骨降解等机制发挥作用,从而有望成为治疗轻中度骨性关节炎有效、可行的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只有少量细胞能定向迁移到损伤组织,因此如何提高细胞定向迁移的数量是干细胞移植的关键因素。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的影响。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予以传代。使用Transwell体外迁移体系,观察不同浓度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趋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选取最佳浓度值趋化细胞。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CXCR 4型受体阻断剂AMD3100和Akt通路阻断剂LY294002的干预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趋化迁移情况,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CXCR 4型受体 mRNA、蛋白水平及AKT磷酸化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0.2 mg/L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孵育细胞10 h具有最佳趋化细胞迁移效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定向趋化迁移作用随着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细胞浓度的增加而增强,预处理时间为6 h;而AMD3100和LY294002可阻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的促迁移作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可上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XCR 4型受体的表达并促进Akt蛋白磷酸化。提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可通过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的CXCR 4型受体数量,从而增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CXCR4型受体介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该预处理效应可能与Akt信号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众多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抑制T细胞增殖。 目的:观察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人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 方法:将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或CD4+ T细胞以1∶10比例共培养4 d,以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白细胞介素17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数量。 结果与结论: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组白细胞介素17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P < 0.01)。与此一致的是,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共培养组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CD4+ T细胞组(P < 0.05,P < 0.01)。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CD4+ T细胞共培养组Th17细胞数量明显高于CD4+ T细胞组(P < 0.01),但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本身并不表达白细胞介素17。表明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人Th17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9.
背景:大量实验证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肺部疾病或改善肺损伤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其治疗作用主要以减少炎性反应为主。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损伤的保护效果。 方法:取1只雄性NOD/SCID小鼠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观察其形态、表型。将64只雌性NOD/SCID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组,每组16只。对照组气管内注入生理盐水,模型组气管内注入博来霉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气管内注入博来霉素2 h后尾静脉内注入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组气管内注入博来霉素2 h后尾静脉注入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还原型谷胱甘肽,7 d后处死动物,按照试剂盒说明测定肺组织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丙二醛水平,同时留取肺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确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肺损伤的保护效果。 结果与结论:雄性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上皮细胞样,其CD34、CD45阴性表达,CD10、CD13、CD44阳性表达。雌性小鼠中,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及丙二醛水平上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及丙二醛水平下降(P < 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组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下降更明显(P < 0.05)。病理切片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组肺损伤较模型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轻。以上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能更有效保护博来霉素诱导的肺损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自2003年,美国 FDA率先批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性疾病以来,已有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报道,但报道结果却不尽相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干细胞无法有效到达心肌损伤部位(即干细胞归巢)。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各亚群在心肌修复中的归巢能力。 方法:以小鼠心肌干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筛查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再以CD45、CD31为标准分选得到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个亚群。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各亚群组细胞的归巢能力。将各亚群细胞注入心肌梗死48 h小鼠体内,注射后48,96 h及7 d处死小鼠取其心脏完成小动物活体成像并检测其荧光强度。 结果与结论: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SCA-1+/CD45+/CD31+亚群归巢能力优于其他亚群。小动物活体成像提示干细胞注射48 h,96 h及7 d时SCA-1+/CD45+/CD31+亚群平均荧光强度优于其他亚群,SCA-1+/CD45+/ CD31+亚群迁移率最高,说明SCA-1+/CD45-/CD31-群体有向受损心肌归巢的趋势。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模型大鼠骨髓CD71+细胞转录因子GATA-1和GATA-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HAPC模型组。在海拔4 300 m自然环境下复制HAPC模型并采用骨髓涂片、骨髓细胞分类计数和血液学参数检测进行验证。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D71~+细胞数量相对变化趋势;RT-q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GATA-1和GATA-2的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低氧培养CD71~+细胞,筛选最佳干扰序列GATA-1 shRNA1后,转染96 h,RT-q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GATA-1和GATA-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骨髓细胞分类计数、涂片及血液学参数检测结果显示,HAPC大鼠模型复制成功。与对照组比较,HAPC模型组骨髓CD71~+细胞明显增多,骨髓CD71~+细胞GATA-1的mRNA和蛋白表达增高,GATA-2的mRNA和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对照组GATA-1和GATA-2的mRNA和蛋白表达呈负相关,HAPC模型组GATA-1和GATA-2的mRNA和蛋白表达无显著相关性。GATA-1 shRNA1干扰96 h后,GATA-1的mRNA和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但是GATA-2的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结论:HAPC大鼠骨髓CD71+细胞GATA-1和GATA-2表达异常,两者的负相关关系改变可能是导致HAPC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背景:课题组已建立胎儿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的造血细胞体外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能否有效扩增各个发育阶段的造血细胞有待验证。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培养体系对脐血单个核细胞表面抗原CD133、CD34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从脐血标本中分离出来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无血清培养体系,实验分为3组:①F组:干细胞因子+Flt3配体+促血小板生成素+单个核细胞。②S组:基质细胞+单个核细胞。③SF组:基质细胞+干细胞因子+Flt3配体+促血小板生成素+单个核细胞。在第0,6,10,14天检测有核细胞总数、CD133+、CD34+、CD133+CD34+细胞数以及集落形成单位数。 结果与结论:SF组有核细胞总数在各个检测时间点均比其他两组高;除了第14天外,第6、10天两个时间点SF组中CD133+、CD34+、CD133+CD34+细胞及集落形成单位数均高于其他组;含骨髓基质细胞的S组和SF组中CD133+细胞/有核细胞、CD34+细胞/有核细胞、CD133+CD34+细胞/有核细胞的比例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结果说明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能有效的扩增脐血单个核细胞及其中的CD133+、CD34+、CD133+CD34+细胞,基质细胞对维持造血干细胞的原始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分离培养纯度较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 目的:观察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方法:选取体质量为80-100 g雄性SD大鼠,采用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取材过程中需严格掌握大鼠处死至将细胞悬液放入培养箱内的时间,一般控制在40 min以内。使用基础培养基冲洗骨髓腔时力度适中且在骨髓腔内旋转数次,可使骨髓细胞充分脱落,保证骨髓细胞的获得量。 结果与结论: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贴壁生长的成纤维样细胞,传代后的细胞形态均一,呈漩涡状排列;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呈S形,经历3个生长时期: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和停滞期;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结果示:CD29+ 99.45%、CD34+1.45%、CD44+ 99.52%、CD45+1.41%;成骨、成脂诱导分化后,矿化结节被茜素红染成橘红色,脂滴被油红O染成红色。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向成骨、成脂分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符合国际细胞治疗学会间充质及组织干细胞委员会提出的鉴定动物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低标准。  相似文献   

14.
背景:基因修饰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可提高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 目的:构建含有骨保护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后的表达。 方法:取4周龄SD大鼠胫骨和股骨行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分为载体组、空载体组、对照组。空载体组转染plRES2-EGFP载体,载体组转染plRES2-EGFP-OPG。 结果与结论:转染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骨髓基质干细胞内绿色荧光蛋白表达;RT-PCR检测结果可见质粒载体组在1 200 bp有明显条带,空载体组及对照组未见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检测骨髓基质干细胞内骨保护素蛋白呈阳性;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力无明显改变(P > 0.05)。证实应用plRES2-EGFP-骨保护素质粒转染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可获得外源性骨保护素的基因及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5.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通过旁分泌及激活肝细胞生长因子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合成的调控及肝细胞生长因子活性的影响,探讨其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的机制。 方法:实验分为5组:①共培养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建立上下双层细胞共培养体系。②肝星状细胞单独培养组。③纤维原细胞对照组。④UK122干预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6 h前加入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特异性抑制剂UK122。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空白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共培养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mRNA表达较肝星状细胞单独培养明显增加(P < 0.01)。与肝星状细胞单独培养相比,共培养组的肝星状细胞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24 h后表现明显增殖抑制(P < 0.01),且呈现时间依赖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后,活性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蛋白表达及肝星状细胞凋亡增加(P < 0.01)。UK122干预后活性肝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及肝星状细胞凋亡减少(P < 0.01)。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促进分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加活性肝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Bushen Huoxue Decoction (BSHXD) can promote osteogenesis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in vitro. Explor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involved is of clinical benefits.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hanges in the expression of SP7/Osterix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in BMSCs with Cbfal/RUNX2 gene silencing regulated by the water extracts from BSHXD. METHODS: BMSCs were isolated and cultured by the bone marrow adherent method, and BMSCs at passage 3 were used in the assay. BMSCs were transfected with nothing (blank control group), Cbfal/RUNX2 gene silencing lentivirus (silencing group), and negative viral vector (negativ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Then, the cells were cultured in 100 mg/L BSHXD water extract, and 3 days later, the protein and mRNA expression of RUNX2 and Osterix was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 and qPCR, respectively. Activity of ALP in the BMSCs was also detected in each group.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of Cbfal/RUNX2 gene silencing lentivirus was about 90%. The protein and mRNA expressions of RUNX2 and Osterix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BMSCs transfected with Cbfal/RUNX2 gene silencing lentivirus a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groups, and so was the ALP activity (P < 0.01). After treated with the water extracts from BSHXD, the expression of RUNX2 and Osterix as well as the ALP activity in the BMSCs transfected with Cbfal/RUNX2 gene silencing lentiviru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1). To conclude, the water extract from the BXHXD can up-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RUNX2 and Osterix and the activity of ALP, thus promoting BMSCs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 2018,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7.
背景:RNA干涉是目前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重要的基因下调技术,护骨素/κB受体活化因子/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偶联系统是目前骨改建平衡研究中的热点。 目的:应用RNA干涉特异性抑制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内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基因的表达,研究破骨细胞分化因子表达下调后对骨髓基质细胞成骨成脂分化的影响。 方法:获取骨髓基质细胞,转染前24 h按5×105/孔接种于6 孔培养板中,分为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前2组细胞分别转染针对破骨细胞分化因子的siRNA或阴性对照siRNA。观察骨髓基质细胞增殖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及Real-Time PCR检测成骨成脂基因m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RunX-2,骨形态发生蛋白2,4表达降低,而PPAR-γ和C/EBP-α的表达升高(P < 0.05)。提示,通过RNA干涉使骨髓基质细胞的破骨细胞分化因子表达下调对骨髓基质细胞成骨分化有抑制作用,而对成脂分化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Th17细胞的作用,但内在的调节机制尚待阐明,为此,针对Toll样受体1在其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为今后潜在的细胞治疗策略提供可能的实验依据。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1对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Th17细胞的作用。方法:贴壁法分离人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磁珠法分离正常人CD4+ T细胞。CD4+ T细胞单独培养或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4 d。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白细胞介素17、Toll样受体1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细胞的数量。结果与结论:CD4+ T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均表达Toll样受体1。相对于CD4+单独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CD4)白细胞介素17明显升高(3.59±0.11,1.14±0.08,P < 0.01);进一步发现Toll样受体1 mRNA表达水平亦相应升高(6.07±1.79,1.53±0.63,P < 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共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CD4)Th17细胞数量明显高于CD4+ T细胞组[(4.53±1.27)%,(2.39±0.80)%,P < 0.01)。研究结果表明Toll样受体1可能参与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人Th17细胞的作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培养BMSCs,传代至第3代用于尾静脉移植。采用线栓法诱导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除假手术组外,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MSCs(1×10~9/L)组、川芎嗪(40 mg/kg)组和联合(川芎嗪+BMSCs)组,每组12只。缺血后第1、7和14天采用改良的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ing,m NSS)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缺血后第14天,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Bax和Bcl-2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BMSCs组和川芎嗪组比较,联合组m NSS评分显著减少(P0.01),梗死体积显著减少(P0.01),缺血引起的脑缺血周边区病理性损伤明显减轻,TUNEL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1),Bcl-2的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Bax的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川芎嗪联合BMSCs移植能显著促进脑缺血后大鼠的功能恢复,减少梗死体积,减轻脑组织缺血性损伤,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机制可能与调控Bcl-2和Bax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背景:肾上腺髓质素具有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生长及减少凋亡等作用。 目的:观察携带肾上腺髓质素基因的腺病毒体外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蛋白的表达。 方法:培养293A细胞,并扩增携带肾上腺髓质素基因的腺病毒(Ad-ADM),实验分为对照组、空载体组和Ad-ADM转染组,3组分别于细胞长满至50%~60%时加入等量的无血清L-DMEM、Ad-lacZ和Ad-ADM,噬斑法检测扩增后腺病毒的滴度;贴壁法体外分离、扩增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GFP体外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检测转染效率;RT-PCR检测Ad-ADM转染后肾上腺髓质素m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病毒扩增后噬斑试验测定Ad-ADM的病毒滴度为1.1×109 pfu/mL。Ad-ADM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肾上腺髓质素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对照组、空载体组未见ADM mRNA表达;量化结果表明其表达量从第1天开始逐渐增加,第7天达高峰,在11 d时仍可检测其表达。提示腺病毒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较高的转染效率。感染Ad-ADM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有效表达肾上腺髓质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