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总结近年壳聚糖及衍生物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现状。 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1999-01/2010-10。检索关键词:壳聚糖,缓释,药物,应用。纳入有关壳聚糖的制备方法及其在药物制剂中应用的文章,排除较陈旧文献。共保留相关文献20篇进入结果分析。 结果: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无毒性和易成膜性,在国内外药学领域,壳聚糖应用于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颇受人们关注。利用壳聚糖特有的物理化学性质,如遇酸膨胀形成凝胶、有良好成膜性及促进多肽类、蛋白质药物的透黏膜吸收等特点,人们一般将壳聚糖以片剂、成膜材料及微球、微囊等形式,作为缓释、控释制剂的骨架材料。 结论:用壳聚糖所开发的缓控释制剂,均衡了释药速率,减少了药物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壳聚糖微球药物释放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已有多种药物实现了以壳聚糖微球作为缓控释载体,并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成为缓控释剂型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对壳聚糖微球释放机制的研究进展落后于壳聚糖载药微球制备与应用的研究进展,而加强壳聚糖载药微球药物释放机制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了解药物的释放行为和释放影响因素,并对深入研究壳聚糖缓释载药体系的制备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从壳聚糖微球的药物释放机制、药物释放行为描述、药物释放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背景:用壳聚糖包裹海藻酸钠制备微囊,可以改善海藻酸钠水凝胶的力学性能,如何获得理想的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以及该微囊体系的应用前景是这一研究的关键。 目的:探讨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载体的制备方法、成型机制,分析影响微胶囊膜强度性能的几个重要因素及探讨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在固定化细胞技术、药物载体和组织工程方面的应用前景。 方法:由第一作者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Direct、中国知网库、万方数据库1987至2013年有关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制备方法、反应机制及应用前景的文章。 结果与结论:海藻酸盐水凝胶在药物释放和组织工程领域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凝胶溶蚀现象和力学性能缺陷限制了它的应用,壳聚糖与海藻酸钠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形成聚电解质络合物,弥补了海藻酸钠凝胶的不足。通过控制壳聚糖溶液的性质-壳聚糖的分子质量、壳聚糖溶液的pH值和浓度制备膜强度高的微囊,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在固定化技术、药物释放和组织工程领域表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背景:利用壳聚糖阳离子聚合物特性,以不使用化学交联剂为前提在温和条件下制得的壳聚糖基聚电解质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目的:综述近年来壳聚糖基聚电解质在药物载体、组织工程、伤口敷料、生物传感器、基因载体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4至2011年 ACS数据库和Elsevier Science电子期刊有关壳聚糖聚电解质在生物医用领域中的应用,尤其在药物载体、组织工程、伤口敷料、生物传感器及基因载体中的研究情况。 结果与结论:壳聚糖本身由于生物相容性好,可应用于生物体中作为良好的载体材料、支架材料、伤口敷料及生物传感器,经过与其他阴离子物质复合后可以保护壳聚糖本身良好性质,并且避免了使用化学交联剂所带来的生物毒性。壳聚糖的阳离子聚电解质本性使其能与黏液、阴离子表面和其他大分子如DNA产生强静电作用可有效应用于药物传送、基因治疗、固定生物酶等;壳聚糖聚电解质凝胶独特的性质如pH值、离子强度、电场敏感性,可使其通过对外界环境的改变作出不同响应,实现对生物组织的模拟、刺激响应药物控释,并且壳聚糖具备优异的抗菌性、止血性、亲水性和透气性,能够有效促进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研究多注重缓控释给药膜的缓控释效果及其生物相容性,也有开展缓控释给药膜参与损伤组织修复的机制研究,其中干细胞是损伤组织修复的关键因素,但干细胞与缓控释给药膜之间的联系尚未得到足够关注。 目的:分析膜缓控释给药系统在组织损伤修复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方法:以“缓释系统,膜,药物载体,组织损伤修复,干细胞归巢;sustained-release system,membrane,drug delivery,injuries and repairs of tissue,stem cell homing”为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Elsevier数据库199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有关膜缓控释给药系统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的文章。 结果与结论:在膜缓控释给药系统中高分子材料几乎成了药物和生长因子在传递、渗透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虽然药物缓释系统的发展与制膜技术都在不断的更新,但距离完全达到理想的应用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不具备主动吸引干细胞定向迁移与分布的生物学功能。近年来膜缓控释给药系统出现新的发展方向,即不仅能起到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的作用,也能诱导干细胞向损伤部位定向分布,从而促进损伤组织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6.
背景:壳聚糖由于其独特的优点在药物载体研究领域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的:综述壳聚糖基纳米药物载体的体内生物效应及安全性研究,包括其药效研究、药物代谢、组织分布以及体内毒性。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1998-01/2010-05关于以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为材料制备的纳米粒子和载药纳米粒子体内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毒性试验的文章,中文以“壳聚糖”和“纳米粒子”和“体内”或“药效”或“药代动力学”或“组织分布”或“毒性”为主题词,英文以“chitosan and nanoparticle and in vivo”或“chitosan and nanoparticle and pharcodynamic or pharmacokinetic or biodistribution or toxicity”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纳米粒子体内实验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166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43篇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从所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总结分析,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可作为蛋白类、细胞毒类和核酸类药物及诊断试剂等的载体,其载药纳米粒子与原型药物相比,显示出更长的体内循环时间、更好的药效和更小的毒副作用,体内药效和组织分布等生物效应和安全性均不同,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背景:壳聚糖是惟一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碱性、带有正电荷的天然多糖,其生物相容性是决定这些应用价值的关键。 目的:综述了壳聚糖的生物相容性,包括组织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和力学相容性。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2011 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有关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和生物相容性等方面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壳聚糖作为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与人体组织相匹配所需要的力学相容性,被逐渐应用于人工皮肤、手术缝合线、眼科修复、人工骨骼、牙齿修复、肿瘤治疗等方面。但壳聚糖的促凝血作用使其血液相容性很差,目前很多研究关注于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改善其血液相容性,扩展其在生物医学工程上的应用领域,使其更加安全有效地与人体心血管系统直接接触。 关键词:壳聚糖;组织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力学相容性;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2.034  相似文献   

8.
背景:口腔溃疡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口腔黏膜常见病,常以局部用药的治疗为主,口腔溃疡膜的应用可以将药物直接作用于溃疡创面,溃疡膜的缓释设计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使局部的药物浓度明显增高,有利于药效的发挥。 目的:探讨口腔溃疡膜材料及口腔溃疡载药膜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检测指标。 方法:口腔溃疡膜可以通过持续的黏附于溃疡创面,阻隔口腔唾液及口腔菌群对溃疡创面的侵蚀,起到阻碍细菌及保护创面的作用。口腔溃疡载药膜材料可分为合成高分子成膜材料和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成膜材料。常用于制备口腔溃疡膜的材料有聚乙烯醇、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等。 结果与结论:壳聚糖口腔溃疡膜具有抗菌、抗氧化的作用,同时可以止血、消炎,促进溃疡组织愈合的作用。壳聚糖和中药载药膜材料可以使溃疡面积明显缩小,壳聚糖膜在治疗有效率方面明显高于抗生素膜。口腔溃疡载药膜制备的过程中,常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浓度,通过线性关系、回收率试验、黏附力和黏附时间的测量,分析溃疡载药膜材料作用后局部的药物浓度、作用时间以及黏附情况。  相似文献   

9.
背景: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纳米纤维膜以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组织细胞相容性而成为近年来科学研究的热点。 目的:总结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纳米纤维膜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方法:以“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纳米纤维膜、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纳米纤维膜、collagen/chitosan、compound Nanofiber membrane、collagen/chitosan compound nanofiber membrane、development of research” 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万方数据库1993-01/2010-05关于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纳米纤维膜研究的相关文章,对53篇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研究表明,将胶原蛋白/壳聚糖共混,在不同条件下交联,其共混复合物在力学性能方面较单一的胶原蛋白有一定的改善,其共混膜可以作为较小软骨缺损的修复的支架材料。研究证实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纳米纤维膜有着优异的力学性能、很好的组织细胞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文章从胶原蛋白和壳聚糖单一生物材料的缺陷性、复合纤维膜的优势及其在生物医药工程中的应用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背景:壳聚糖是天然高分子多糖,可单独或者与其他材料复合制作敷料、药物、基因载体、生物涂层、组织工程支架、传感器膜材料等。 目的:了解壳聚糖作为植入式葡萄糖传感器膜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并与Nafion膜进行对比。 方法:制备壳聚糖膜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比较壳聚糖膜皮下植入与肌肉植入、Nafion膜肌肉植入的生物相容性。 结果与结论:壳聚糖膜的厚度、溶胀率、表观密度等理化参数可以通过浓度、铸膜液体积来控制;壳聚糖膜能生物降解,63 d皮下植入的降解率为(17.0±9.9)%,说明壳聚糖的体内降解速度较慢。壳聚糖膜皮下植入引起的炎症反应较肌肉植入重,63 d后形成的纤维包膜比肌肉植入要厚(P < 0.05);肌肉植入Nafion与壳聚糖膜引起材料周围纤维包膜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者均在15 d以后趋于稳定。证明壳聚糖膜能生物降解,与Nafion膜均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11.
背景:药物缓释就是将小分子药物与高分子载体以物理或化学方法结合,在体内通过扩散、渗透等控制方式,将小分子药物以适当的浓度持续地释放出来,从而达到充分发挥药物功效的目的。 目的:总结药物缓释载体材料特征及其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方法:以“药物缓释、载体材料、生物降解、壳聚糖、聚乳酸、海藻酸钠”为中文关键词,以“Drug delivery,carrier material,biodegradable,chitosan,polylactic acid, sodium alginate”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数据库(1993-01/2010-11)相关文章。纳入高分子生物材料-药物缓释载体等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共入选31篇文章进入结果分析。 结果与结论:壳聚糖和聚乳酸是当前在药物缓释体系中应用较多的材料,它是将小分子药物与高分子载体以物理或化学方法结合, 以适当的浓度持续地释放出来,从而达到充分发挥药物功效的目的,较单一生物材料具有显著优越性,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目前很多研究仍处于实验阶段,还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解决,如制剂质量方法不成熟,剂量较难控制,成本较高等。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科药物缓释系统现已成为治疗骨科疾病的一大重要方法,作为其中之一的载药人工骨是目前新兴前沿的治疗手段。 目的:综述载药人工骨的分类及特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1至2011年 PubMed数据库及维普外文期刊库有关载药人工骨材料分类、载药人工骨研究方法及载药人工骨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载药人工骨主要分为羟基磷灰石、磷酸钙骨水泥、生物玻璃3类,前两者已逐步应用于临床研究及治疗中,生物玻璃是最近比较新的研究材料,在充当填充骨材料和药物释放载体上具有独特的功能,关于其特性、具体应用还要进一步研究。载药人工骨的研究方法主要从药物载体孔洞选择、人工骨制备、载药人工骨药物成分、人工骨药物释放机制等方面入手。载药人工骨具有药物载体和修复骨缺损的双重作用,且能诱导骨的生长和同步降解,具有操作简便,疗效好等优点,应用于骨髓炎、骨缺损和预防人工关节感染等方面是一种理想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背景:作为控制释放体系的药物载体材料大多是高分子材料,但部分纳米无机材料也正逐步应用到药物控释材料体系中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因此,药物控释用载体材料的设计与研究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的:对国内外药物控释载体材料的应用及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Elsevier SD数据库中1999-01/2011-01关于药物控缓释材料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高分子,介孔材料,无机硅,磷酸盐,控释”或“polymer,mesoporous materials,Inorganic silicon ,calcium phosphate,controlled release”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药物控缓释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纳入25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药物控缓释载体材料以用药量小、作用时间长、靶向作用好等特点被广泛关注,但是仍存在载药后药物失活,丧失生物活性等缺陷,目前随着复合药物载体材料和经皮给药装置研究的发展,控缓释材料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必将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4.
Controlled drug release is presently gaining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this regard, we describe here the synthesi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chemical structure), structural morphology, swelling behavior and drug release response of chitosan intercalated in an expandable layered aluminosilicate. In contrast to pure chitosan, for which there is a continuous increase in drug release with time, the chitosan–aluminosilicate nanocomposite carrier was characterized by controlled and extended release. Drug release from the nanocomposite particle carrier occurred by degradation of the carrier to its individual components or nanostructures with a different composition. In both the layered aluminosilicate-based mineral and chitosan–aluminosilicate nanocomposite carriers the positively charged chemotherapeutic drug strongly bound to the negatively charged aluminosilicate and release of the drug was slow. Furthermore, the pattern of drug release from the chitosan–aluminosilicate nanocomposite carrier was affected by pH and the chitosan/aluminosilicate ratio. The study points to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this hybrid nanocomposite carrier in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including tissue engineering and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相似文献   

15.
背景:聚乳酸及其共聚物是一种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材料,由于具有较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和热成型性且它的最终降解产物是H2O和CO2。因此在组织工程、药物载体缓释制剂等领域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目的:尽管聚乳酸及其共聚物,已分别在组织工程支架、药物载体缓释制剂领域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希望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研究其同时既为支架材料,又为药物载体材料在骨结核疾病造成骨缺损临床中的应用。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3-01/2010-06),及中国知网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Tissue engineering、 drug delivery、 sustained release degradation、 lactic acid、 glycolic acid、 bone tuberculosis”,中文检索词为“组织工程、药物载体、缓释降解、聚乳酸、聚羟基乙酸、骨结核等。 结果与结论:初检得到157篇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保留31篇进行归纳总结。聚乳酸及其共聚物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有利于骨细胞生长,优于传统的骨修复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在体内的缓释降解发挥最佳药效,能够减少药物对全身特别是肝、肾的毒副作用。但是其既作为支架材料又同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文献不多。  相似文献   

16.
Periodontal regeneration is defined as regeneration of the tooth-supporting tissues including cementum, periodontal ligament, and alveolar bone. 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GTR)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an effective technique to achieve periodontal regeneration. In the GTR procedures, various kinds of membranes play important roles. Chitosan, a deacetylated derivative of chitin, is biocompatible, biodegradable, and antimicrobial. It acts as hydrating agent and possesses tissue healing and osteoinducing effect. Chitosan can be easily processed into membranes, gels, nanofibers, beads, nanoparticles, scaffolds, and sponges forms and can be used in drug delivery systems. Here, we review the bioproperties of chitosan and report the progress of application of chitosan as membranes in GTR and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GBR), which indicates that chitosan could be a good substrate candidate as the materials for the GTR/GBR membra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