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层序由湖进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组成,构造沉降为湖进体系域主控因素,可容空间在盆地范围统一增加,欠补偿沉积形成暗色泥岩烃源岩;沉积物供给为湖退体系域主控因素,在盆地缓坡中部和陡坡中部形成可容空间转换带,该带外侧可容空间减小,内侧可容空间增加。平面上,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与可容空间的分布具明显关系,可容空间转换带是油气成藏最有利的地区,特别是岩性油气藏集中分布的地区,可容空间减小带主要为构造-断块油气藏集中分布区,而可容空间增加带主要分布着滑塌浊积砂体形成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2.
要: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层序发育时,由于构造运动的特点,盆地不同位置可容空间变化具有不统一性。盆地基底差异沉降导致相对湖平面变化的不同,其内部水深既存在增加带,又存在减小带,还存在着不变带。前陆盆地在同一时期内部不同位置可容空间不均衡变化的现象,称之为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可细分为转换面、转换带、转换体等次级构造单元。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二段可容空间转换系统沿龙门山造山带向盆地,呈北东向长条状分布,依次可划分为主可容空间转换带(Ⅰ)、主可容空间增加带(Ⅱ)、主可容空间转换带(Ⅲ)、主可容空间减小带(Ⅳ)、次可容空间转换带(Ⅴ)、次可容空间增加带(Ⅵ)、次可容空间减小带(Ⅶ)等7个可容空间转换带。这些可容空间转换系统主要是由于构造应力场的挤压沉降作用和推覆隆升作用在平面上的交互出现所致。主可容空间转换带是目前发现气藏数量最丰富,产量最高的地区,也是目前的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现实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3.
以东营凹陷古近纪断陷湖盆为原型,在室内水槽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断陷湖盆在构造差异沉降、沉积物供给和气候变化背景下可容空间的变化特征.由构造差异沉降、沉积物供给造成的可容空间变化在湖盆的不同部位具有非统一性,可容空间存在增加带、减小带以及两者之间的转换带;气候变化造成的可容空间变化在全盆地具有统一性,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可容空间统一减小,而在潮湿气候条件下闭流湖盆可容空间统一增加,敞流湖盆可容空间稳定不变.构造差异沉降、沉积物供给和气候变化等不同因素控制下的可容空间变化特征模型的建立,有助于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对比研究以及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相似文献   

4.
湖相盆地中的层序、体系域与隐蔽油气藏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湖相盆地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构造升降、湖平面变化和沉积物供应速率的变化.叠合盆地区域构造体制的转换是划分一级层序的基础,构造幕的产物构成了二级层序,三级以上层序主要反映岩相古地理与沉积风格的变化.湖相盆地的体系域在不同条件下等时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一个沉积物源控制的"沉积场"或多个物源控制的多个"沉积场"的可容空间与沉积速率变化的比值都小于1或都大于1时,所定义的体系域是等时的.但在不同的"沉积场"之间的可容空间与沉积速率的变化存在明显的非均一性时,在同一等时单元内,可以有不同体系域共生.湖相盆地中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目标主要为断陷型盆地坡折(带)下方的低位砂、砾岩体和坳陷型盆地中两个最大洪泛期泥岩夹持的三角洲前缘相带砂岩体.  相似文献   

5.
湖相盆地中的层序、体系域与隐蔽油气藏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湖相盆地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构造升降、湖平面变化和沉积物供应速率的变化。叠合盆地区域构造体制的转换是划分一级层序的基础 ,构造幕的产物构成了二级层序 ,三级以上层序主要反映岩相古地理与沉积风格的变化。湖相盆地的体系域在不同条件下等时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一个沉积物源控制的“沉积场”或多个物源控制的多个“沉积场”的可容空间与沉积速率变化的比值都小于 1或都大于 1时 ,所定义的体系域是等时的。但在不同的“沉积场”之间的可容空间与沉积速率的变化存在明显的非均一性时 ,在同一等时单元内 ,可以有不同体系域共生。湖相盆地中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目标主要为断陷型盆地坡折 (带 )下方的低位砂、砾岩体和坳陷型盆地中两个最大洪泛期泥岩夹持的三角洲前缘相带砂岩体  相似文献   

6.
湘相盆地中的层序、体系域与隐蔽油气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湖相盆地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构造升降、湖平面变化和沉积物供应速率的变化。叠合盆地区域构造体制的转换是划分一级层序的基础,构造幕的产物构成了二级层序,三级以上层序主要反映岩相古地理与沉积风格的变化。 湖相盆地的体系域在不同条件下等时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一个沉积物源控制的“沉积场”或多个物源控制多个“沉积物”的可容空间与沉积速率变化的比值都小于1或都大于1时,所定义的体系域是等时的.但在不同的“沉积场”之间的可容空间与沉积速率的变化存在着明显的非均一性,在同一等时单元内,可以有不同体系域共生。 湖相盆地中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目标主要为断陷型盆地坡折(带)下方的低位砂、砾岩体和坳陷型盆地中两个最大洪期泥岩夹持的三角洲前缘相带砂岩体。  相似文献   

7.
陆相断陷盆地“多元控油—主元成藏”概念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油气藏形成分布控制因素角度出发,提出用“多元控油—主元成藏”这一概念来概括陆相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形成特征和分布规律,以期对岩性油气藏勘探起到指导作用。陆相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多种地质条件的影响,宏观控制因素(多元)主要有:盆地类型、构造带类型、沉积体系域类型、储集体类型、烃源岩质量以及盆地温—压系统等。在不同盆地,上述条件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特征。但通过对岩性油气藏形成的自身特点和成藏条件的分析,认为岩性圈闭能否成藏主要受4个主控因素(多元)制约:油气运移通道、流体动力、储层临界物性和砂体封闭条件。对于具体某一个凹陷或构造带,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将更加具体化。  相似文献   

8.
塔南断陷陡坡带南屯组岩性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震、钻井、录井、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陡坡带南屯组岩性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分析表明,塔南凹陷主裂陷幕发育的南屯组湖进体系域优质烃源岩控制了岩性油气藏的发育层段,烃源岩之下发育的低位体系域砂岩及与烃源岩同期发育的湖进体系域砂体最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塔南凹陷陡坡带表现出了明显的“沟谷控源、断坡控砂”的成盆特点,即同沉积断裂体系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多方向沟谷控制了沉积物源和扇体走向,而不同类型同沉积断裂组合形成的断裂坡折系统控制了扇体的展布和砂体的分布;陡坡带发育的近岸水下扇扇中亚相为最利于油气储集的亚相相带,最有利于油气储集的微相类型是辫状沟道;储层中含有的凝灰质成分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发育,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砂岩的储集能力。  相似文献   

9.
陆相湖盆具有局限性、多物源、多沉积中心、差异性构造沉降等特点,可容空间在盆地内变化具有复杂性,其直接控制因素为构造沉降、沉积物供给和湖盆水体的变化。三者的相互关系导致可容空间的变化在盆地范围内为统一或在盆地不同地区其变化不同。断陷湖盆中,单一因素主控作用比较明显,博兴洼陷沙三中、下亚段层序皆为早期构造沉降主控,可容空间统一增加,晚期沉积物供给主控,可容空间变化不一致;坳陷湖盆中综合控制作用明显,松辽盆地青山口组沉积时期,在构造沉降和沉积物供给的控制下,经历了3期可容空间的非统一性变化。可容空间的非统一性变化对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进行了补充和修正,是对层序地层学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0.
北黄海盆地下白垩统层序构成特点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任  石万忠  肖丹  夏飞  夏治旻  徐清海 《石油学报》2015,36(12):1531-1542
北黄海盆地下白垩统属于湖相沉积。通过钻井及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可以清楚地在下白垩统下部地层中识别出层序的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初次水进面以及最大洪泛面的特征。低位体系域包括下切谷、低位进积楔以及低位扇;高位体系域被层序顶界面及最大洪泛面所限定,并以发育有进积型准层序组为特征;水进体系域位于低位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中间,以退积型准层序组为主要特征。通过地质分析可以概括出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1根据火成岩测试年龄及地震解释成果认为,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岩浆活动造成地层抬升减薄,导致了构造坡折带的形成。2基于坡折带以上4口井的岩性资料发现,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沉积夹杂有红色泥岩。地震剖面显示层序顶界面超覆于底界面之上,层序分布范围明显小于其上覆和下伏层序的范围,同时在坡折带以下地区识别出了低位扇体和进积楔。以上证据表明该时期湖平面下降至坡折带以下地区且沉积中心发生迁移。3地震资料所显示的斜坡扇沉积,岩心资料所证实的砾石颗粒支撑和泥质填隙、泥砾的存在以及录井岩性所显示的高含砂量(60 % ~70 % )均显示出早白垩世早期为持续大物源供给。因此,控制北黄海盆地下白垩统层序形成的3个控制因素可以概括为构造坡折带的形成、湖平面的下降以及大物源的供给。  相似文献   

11.
延长油区侏罗系-上三叠统层序地层与生储盖组合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延长油区侏罗系和上三叠统河流湖泊三角洲相砂岩主要为长石砂岩和一部分岩屑长石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具有较好的物性,构成良好的油气储集层.以晚三叠世抬升剥蚀造成的区域性剥蚀面为层序边界,可将侏罗系与上三叠统沉积体系分为两个层序,即上部层序(侏罗系)和下部层序(上三叠统延长组).下部层序由一个湖进体系域和一个高水位体系域组成.上部层序从下到上依次为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上下层序生储盖组合以自生自储为总体特征,按生、储、盖的配置关系可划分为3种组合类型:(1)下生上储式岩性油气藏组合,发育于下部层序下部,以长7湖泊相长6三角洲相为最佳油气藏配置;(2)上生下储式和自生自储式岩性构造油气藏组合,发育于下部层序上部,以长2+3和长1曲流河(交织河)水侵进积型地层为代表,是研究区良好的生储盖配置;(3)下生上储式为主、自生自储式为辅的构造岩性油气藏发育于上部层序河流相沉积体系(延安组延10延1小层)中,该类油气藏的形成需要较好的构造圈闭和盖层条件.  相似文献   

12.
延长油区侏罗系—上三叠统层序地层与生储盖组合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延长油区侏罗系和上三叠统河流-湖泊三角洲相砂岩主要为长石砂岩和一部分岩屑长石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具有较好的物性,构成良好的油气储集层。以晚三叠世抬升剥蚀造成的区域性剥蚀面为层序边界,可将侏罗系与上三叠统沉积体系分为两个层序,即上部层序(侏罗系)和下部层序(上三叠统延长组)。下部层序由一个湖进体系域和一个高水位体系域组成,上部层序从下到上依次为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上下层序生储盖组合以自生自储力总体特征,按生、储、盖的配置关系可划分为3种组合类型:(1)下生上储式岩性油气藏组合,发育于下部层序下部,以长7湖泊相-长6三角洲相为最佳油气藏配置;(2)上生下储式和自生自储式岩性-构造油气藏组合,发育于下部层序上部,以长2+3和长1曲流河(交织河)水侵进积型地层为代表,是研究区良好的生储盖配置;(3)下生上储式为主、自生自储式为辅的构造-岩性油气藏发育于上部层序河流相沉积体系(延安组延10-延1小层)中,该类油气藏的形成需要较好的构造圈闭和盖层条件。  相似文献   

13.
塔中地区志留系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利用岩心刻度测井建立塔中志留系无障壁潮坪沉积模式和沉积微相解释模型,划分出2个亚相6个微相;应用钻/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通过不整合面、湖泛面等层序界面和沉积旋回的识别,建立了塔中地区志留系层序地层格架,将其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和18个准层序组,其中每个三级层序均由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构成;结合体系域内准层序在垂向上的叠置样式,指出有利含油气储层在体系域或准层序组中分布范围。研究成果对层序地层学在海陆过渡相地层中的对比和应用以及在塔中地区寻找地层岩性圈闭油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泌阳断陷湖盆陡坡带油气生、储、盖层的发育,与陆相层序中的体系域具有一定的成因联系,不同的陆相层序样式可构成不同的生、储、基层组合。综合考虑陆相层序地层特征及其生、储、盖层组合,将泌阳断陷湖盆陡坡带油气成藏类型归纳为3大类、8亚类、10种.油气成藏类型在体系域中的分布,以水进体系域较全,其次以水退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低水位体系域较少.从陆相层序各体系城中成藏类型的空间展布规律来看,水进体系域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段.  相似文献   

15.
安塞地区延长组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结合野外剖面和钻井资料,根据不同的层序界面,将安塞地区延长组划分为4个层序,自下而上为S1、S2、S3和S4。除了S4的高位体系域因剥蚀而缺失外,其它层序均由低位、水进和高位体系域组成。各层序呈现不同的堆砌样式。研究区的层序对于生储盖的组合及储层的展布以及储层的储集性能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因此,位于最大湖进面的长7张家滩页岩成为主要的生油层;处于水进体系域的长9、长4+ 5和长1湖相泥岩既具有一定的生油能力,同时又可作为盖层;位于低位体系域的长6、长2和长3油层组是良好的储集层,而同处于低位体系域的长8油层组则是研究区的下一个勘探目的层.  相似文献   

16.
根据岩心观察、测井和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等,利用古地貌、岩相特征、单井相及连井沉积相对比,对玛湖凹陷二叠系夏子街组的沉积背景和沉积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受可容空间控制,玛湖凹陷二叠系夏子街组岩性多为砂砾岩,发育扇三角洲沉积,构造运动形成的古地貌使得玛湖凹陷夏子街组的沉积空间受到限制,最终表现为“北断、西剥、东南超”的构造格局;②玛湖凹陷夏子街组发育四大物源沉积体系:北部地区为长轴远物源,砂地比低,储层较薄;西部、南部、东部等地区主要为短轴近物源,快速沉积,垂向厚度大,相带平面展布较窄,但在南部地区存在1套近南北向的长轴远物源;③玛湖凹陷夏子街组主要为粗砾岩和中砾岩,分选性较差,磨圆度中等,杂基含量较高,主要分布于坡折带附近,并发育于辫状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内;④夏子街组沉积时期,玛湖凹陷靠山一侧可容空间大,发育巨厚的扇三角洲砂砾体且延伸较局限,玛南地区的狭长沟谷地貌为沉积物搬运至玛湖凹陷中部提供了通道,这种长轴远物源沉积体系可形成规模较大的有效储层,砂地比可超过50%,沉积物分选性、磨圆度均相对较好,是有利储层发育带。  相似文献   

17.
断陷湖盆中一个完整陆相层序的体系域具四分性,即低水位体系域(LST)、水进体系域(TST)、高水位体系域(HST)及水退体系域(RST),该四分体系域具显著的几何构型特征,它们分别由低位加积小层序组、退积小层序组、高位加积小层序组及进积小层序组构成。陆相层序四分体系域是一个沉积基准面旋回所引起的可容空间旋回性变化的沉积响应。对于断陷湖盆的一个完整陆相层序,其体系域划分原则为:湖相厚层泥岩代表高水位体系域,它是水退体系域和水进 体系域的分界;初始湖泛面之上为水进体系域,其下为低水位体系域。断陷湖盆中一个完整的陆相层序自下而上依次由下列层序单元构成;层序界面(SB)→无湖岸上超的低水位体系域→湖岸显著上超的水进体系域→由沉积速率缓慢的垂向加积型湖相泥质岩构成的高水位体系域→湖岸显著退却的水退体系域→层序界面(SB)。  相似文献   

18.
断陷湖盆中一个完整陆相层序的体系域具四分性,即低水位体系域(LST)、水进体系域(TST)、高水位体系域(HST)及水退体系域(RST),该四分体系域具显着的几何构型特征,它们分别由低位加积小层序组、退积小层序组、高位加积小层序组及进积小层序组构成.陆相层序四分体系域是一个沉积基准面旋回所引起的可容空间旋回性变化的沉积响应.对于断陷湖盆的一个完整陆相层序,其体系域划分原则为:湖相厚层泥岩代表高水位体系域,它是水退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的分界;初始湖泛面之上为水进体系域,其下为低水位体系域.断陷湖盆中一个完整的陆相层序自下而上依次由下列层序单元构成;层序界面(SB)→无湖岸上超的低水位体系域→湖岸显着上超的水进体系域→由沉积速率缓慢的垂向加积型湖相泥质岩构成的高水位体系域→湖岸显着退却的水退体系域→层序界面(S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