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背景:多项研究表明脐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脑缺血后的神经功能缺损。 目的:总结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2001-01/2011-08 PubMed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有关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基础研究方面的文献。检索词“umbilical cord blood stem cells,focal cerebral ischemic,transplantation,脐血干细胞,局灶性脑缺血,移植”,共检索到文献50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0篇。 结果与结论:脐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在适当的诱导下可分化为神经细胞。相关研究表明脐血干细胞能缩减脑卒中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并改善行为学预后,其机制包括减轻炎症反应,增加营养因子的分泌,促进血管发生和神经纤维重塑等。虽然脐血干细胞在实验研究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何提高脐血的利用率,如何限制干细胞的过度增殖,整合到损伤部位的移植细胞是否能发挥功能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背景:近年研究显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为细胞移植治疗提供了基础条件,而其免疫调节功能也极大地拓展了细胞治疗的方向和范围。 目的:就近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和细胞移植研究进行回顾分析。 方法:应用计算机以“umbilical cord bloo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为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以“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为关键词检索知网数据库,时间限定为2008-01/2011-06,语言种类为“English”和汉语。通过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研究内容与此文无关的文献、重复性研究及Meta分析,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的30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通过细胞移植技术,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糖尿病、神经退化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以及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治疗方面显示出很强的潜力。同时,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又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其可通过下调T细胞的增殖,降低免疫反应。利用该特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一些免疫性疾病,如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狼疮性肾炎等疾病的细胞治疗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证实,脐血干细胞可以改善脑卒中后神经功能,但脐血干细胞治疗脑卒中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综述脐血干细胞治疗脑卒中的效果与机制。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umbilical cord blood stem cells,stroke",中文检索词为"脐血干细胞,脑卒中"。结果与结论:随着人们不断深入对脐血干细胞神经分化的研究,使得脐血干细胞成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一些脑卒中细胞移植的实验性治疗,取得了理想效果。然而,脐血干细胞治疗脑卒中的机制尚不清楚。已知的治疗机制包括重组血管、神经环路等损伤组织结构,分泌各种营养因子,减少内源性细胞凋亡,促进内源性血管和神经再生等。但移植的细胞能否充分填充替代坏死的神经细胞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这些存活的干细胞是如何建立神经联系的;移植细胞是如何减少宿主细胞的凋亡、坏死,恢复受损细胞功能的仍需进一步探索与发现。  相似文献   

4.
背景:脐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与造血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多向分化潜能,并且可以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但分离培养后的成功率比较低,需要寻求一种成功率较高的培养方法。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方法。 方法:由作者检索CNKI数据库2002/2011收录的有关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相关研究文献,中文检索词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细胞因子”。 结果与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与造血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对CD34表达阴性,是区别于脐血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标志物。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的方法主要有细胞生长因子法、化学诱导剂法、生长因子与诱导剂联合法,通过各种神经诱导剂的作用,使培养出的神经元样细胞数量有所增加,国内外基础研究结果显示移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可以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是神经损伤修复的一种理想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5.
背景:干细胞及甲状腺组织移植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的:回顾分析干细胞与组织移植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 方法:由作者检索1980/2010 PubMed 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有关干细胞与甲状腺移植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结果与结论:自体甲状腺组织移植治疗不可逆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作用是肯定的,但存在不足之处,比如需要移植多少甲状腺组织才能使甲状腺功能保持在正常状态,移植后的长期效果还需要更多样本、更长期的跟踪随访来评价。胚胎干细胞在体外环境下可诱导分化为甲状腺细胞,但受伦理学和细胞移植排斥反应等原因困扰。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易于采集、保存和运输、无异体排斥、避免伦理争议等诸多优点,在不同诱导条件下能够向不同谱系分化,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但能否通过多种途径诱导其分化为甲状腺细胞,并通过移植方法来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背景:胎儿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病变心肌有修复和再生能力,胎儿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心肌梗死的一种新途径。 目的:探讨胎儿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的效果。 方法:选取32只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动物模型,随机等分为移植组和梗死组,从胎儿脐血中分离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制备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对移植组大鼠进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结果与结论:胎儿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被成功分离培养;与梗死组相比,移植组大鼠心肌梗死边缘区的微血管密度、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显著增加(P < 0.05),左室舒张末压显著下降(P < 0.05),心电图情况稍有好转。表明胎儿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大鼠可以促进心肌血管再生,改善心脏功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研究报道在特定的体内外环境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诱导分化成为包括神经干细胞在内的多种组织细胞。 目的:评价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经腰穿途径移植后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高压氧及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鞘内注射法将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的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到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患者的蛛网膜下腔,余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分别于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前、移植后3,9,12个月对患者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改良Asworth肌肉痉挛程度分级及日常生活量表评分检查;比较两组患者MRI变化;同时对随诊患者行胸片、心电图及血生化检查,客观评价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的安全性。 结果与结论: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3,9,12个月,治疗组Asworth肌肉痉挛程度分级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2);移植后9,12个月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及日常生活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在各时间点的变化趋势相似。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后12个月MRI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MRI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提示鞘内注射移植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脑病疗效优于高压氧治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张明  于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49):8557-8562
背景:多项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可能取代坏死心肌、建立新生血管、改善心脏功能,明显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症状和预后。 目的:观察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安全性。 方法:共入选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6例,陈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6例)12例,入院后在常规药物与介入治疗基础上,经皮经腔导管建立冠状动脉通道,利用微导管移植分离的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悬液。细胞移植后1周进行常规抽血检查,与移植前对比血常规、肝肾功能、免疫指标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后有1例发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无微栓塞发生,随访1周无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与细胞移植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周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C-反应蛋白、IgA、IgG等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死合并心功能衰竭在短期是安全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背景: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可分化为肝系细胞。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患者有显示良好疗效的一些报告。 目的:对脐血干细胞移植、骨髓干细胞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研究予以分析,为肝硬化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方法:CNKI数据库中2002/2011检索有关干细胞移植与肝硬化的治疗文献,检索词为“肝硬化(liver/hepatic cirrhosis);失代偿性肝硬化(decompensated cirrhosis);外周静脉(peripheral vein);干细胞(stem cell);移植(transplantation);脐血干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stem cell, UCBSC);骨髓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 BMSCS);自体骨髓干细胞(autologous bone marrow stem cell);外周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共检索文献130篇。 结果与结论:干细胞作为一类具有自我更新扩增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分化为多种功能细胞。目前临床上治疗肝硬化所使用的干细胞主要有3种:脐血干细胞、骨髓干细胞、外周血干细胞。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临床应用虽刚刚起步,但有取得良好疗效的多篇报告。多数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肝功能改善,并且此方法操作简单易行,价格低廉,避免了免疫排斥又不涉及伦理道德等问题,具有可创性前景。  相似文献   

10.
背景:以往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均为单次经静脉或冠脉注射移植。 目的:进一步验证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多次静脉移植对家兔急性心肌梗死胶原重构及心功能影响。 方法:取家兔45只结扎冠脉左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①多次移植组:造模后7,9,11,13 d经耳缘静脉注入BrdU标记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生理盐水。②单次移植组:造模后7 d注入BrdU标记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生理盐水,9,11,13 d注入生理盐水。③心梗对照组:仅注入生理盐水。另取家兔5只为假手术组。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两移植组心功能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P < 0.05);且多次移植组改善效果优于单次移植组(P < 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两移植组造模后2,4周心梗周边区均存在BrdU阳性细胞,但多次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计数多于单次移植组;改良Masson’s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梗死区及非梗死区胶原密度显著增加,梗死区域胶原纤维部分融合,排列较紊乱,心肌基本组织结构破坏;与对照组比较,两移植组造模后2,4周梗死周边区域心肌细胞间胶原含量、胶原纤维明显减少,胶原纤维排列较为有序;与单次细胞移植组比较,多次细胞移植组进一步改善。提示多次静脉移植脐血单个核细胞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阻抑心肌胶原纤维重构疗效优于单次静脉移植。  相似文献   

11.
背景:很多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具有极大的潜力。 目的:综述目前增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移植策略及其移植后疗效评估方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知网、维普及康健数据库中1995年1月至2012年3月关于增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疗效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间充质干细胞;心功、血管新生或存活”或“Mesenchymal stem cell;Fuction、Angiogenesis or Survival”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运用不同的移植策略来提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心功恢复、心肌血管新生及移植细胞存活率这几方面有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220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0篇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通过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后诱导分化并移植是心肌梗死后重建做功心肌的具有潜力的新途径,但因其移植后心肌归巢、分化率及存活率低而应用受限。此外,采取合理方法精确评估移植疗效对后期移植策略选择也至关重要,且心脏结构功能重建、心肌纤维化减轻和毛细血管新生程度3个方面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从心脏整体功能考虑到局部功能评估和由选择合适单成像方式成像到采取“非侵入性融合显像”是目前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疗效评价的新进步。通过采用合适的移植策略及疗效评价方法以增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疗效,值得并需要更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2.
Cardiac stem cells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Augmentation of myocardial performance in experimental models of therapeutic infarction and heart failure has been achieved by the transplantation of exogenous cells into damaged myocardium, a procedure known as cellular cardiomyoplasty (CCM). Historically, a wide range of cell types have been used for CCM, including rat and human fetal ventricular myocytes, but the availability of human fetal donor cells for clinical purposes is limited. The quest for suitable alternative donor cells has prompted research into the use of both embryonic stem (ES) cells and adult somatic stem cells, but the optimal choice of donor cell source is not yet known.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body of evidence that multipotent somatic stem cells in adult bone marrow exhibit tremendous functional plasticity and can reprogramme in a new environmental tissue niche to give rise to cell lineages specific for the new organ site. This phenomenon has made a huge impact on myocardial biology and has captured the imagination of scientists who have recently discovered that multipotent adult bone marrow haematopoeitic stem cells an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an repopulate infarcted rodent myocardium and differentiate into both cardiomyocytes and new blood vessels. These data, coupled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putative primitive cardiac stem cell population in the adult human heart, may pave the way for novel therapeutic modalities for enhancing myocardial performance and treating end-stage cardiac disease.  相似文献   

13.
背景:将神经干细胞移植到脑梗死病灶区可以促进受损神经细胞的修复。 目的:分析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文章通过数据库检索的方式分析近年来关于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实验研究,从中国临床试验注册和基础实验研究两方面分析神经干细胞与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结果与结论:脑梗死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与脑内微环境密切相关,梗死区域有大量的神经细胞丢失。细胞因子在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神经功能损伤时发挥一定作用,能够诱导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目前被证实的有表皮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神经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针灸和中医药对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有促进作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未来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4.
背景:干细胞移植到受损的心脏组织,可以大量分化为心肌细胞,这项研究为缺血性心脏病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目的:探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方法:分析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安全性和可行性的多种试验方法。REPAIR-AMI试验是一项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即刻冠脉内移植骨髓祖细胞治疗效果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研究;MAGIC Cell-3-DES试验是评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干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冠脉内注射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死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效果;BOOST试验是心肌梗死后经冠脉移植自体骨髓细胞的随机对照研究。PROTECT-CAD试验是一项随机、对照的直接将干细胞注入心肌治疗慢性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试验。 结果与结论: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左心室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以及冠脉血流储备,相关研究也得到验证。对于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可以增加左室射血分数,临床事件较少,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基础上,干细胞治疗并不增加再狭窄风险。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安全可行,未来还需要进行大样本、长时间的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评价其疗效和风险。  相似文献   

15.
背景:作为成体干细胞的一种,脂肪源性干细胞具有可塑性并且能在特定条件下分化为心肌细胞。将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心肌梗死区域后,能够分化为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构建新的血管故能改善心泵功能。 目的:全面了解影响脂肪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及移植的各种因素,以及目前临床及实验室研究中,应用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病的现状。 方法:电子检索MEDLINE (1981-01/2010- 04)、PubMed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0-01/2010-04)、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筛查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主要检索主题词包括“脂肪源性干细胞; 心肌细胞;细胞分化;细胞移植;心肌病治疗”。 结果与结论:纳入综述文献6篇;试验研究报告24篇。目前脂肪源性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基本统一,已找到有效的体外扩增技术,但尚无直接方法进行干细胞鉴别;脂肪源性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在体内、体外均可进行,并具有早期分化特性,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更有利于向心肌细胞的分化;应针对不同类型心肌病选择不同移植方法;干细胞磁标记技术可以对已经植入体内的脂肪源性干细胞进行活体动态监测;自体移植脂肪干细胞是心肌病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但要将其成功用于临床实践还需找到可以抑制脂肪源性干细胞的促肿瘤细胞特性的方法以保证术后患者的长期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国内外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中,大多采用正常或者年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移植细胞来源。 目的:比较糖尿病和正常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差别。 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正常大鼠及糖尿病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心肌梗死病灶区注射100 μL含有105-106个F2代正常大鼠或糖尿病大鼠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混悬液,空白对照组注射100 μL含体积分数20%胎牛血清的DMEM。移植后1个月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各组梗死区域心肌组织形态的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2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通过对细胞形态观察及流式细胞术鉴定,大鼠股骨骨髓贴壁培养可获取纯度较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显示正常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较糖尿病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快。移植后1个月,正常大鼠干细胞移植组梗死区域心肌组织形态较糖尿病大鼠干细胞移植组及空白对照组明显改善,梗死区域心肌组织Bcl-2的表达也高于其他2组。证实正常大鼠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较糖尿病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明显加快,且糖尿病使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降低。  相似文献   

17.
背景:动物实验和初期的临床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可以取代坏死心肌细胞、增加有功能心肌细胞的数量,改善心功能,从而为心肌梗死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及骨髓动员对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经猪髂前上棘抽取骨髓30 mL,培养得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5只猪分为3组,模型组仅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干细胞移植组在造模3 h后经冠状动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动员组在造模3 h后连续5 d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150 μg/(kg•d)。 结果与结论:心肌梗死后8周,干细胞动员组、干细胞移植组左心室收缩、舒张末期内径都明显减小,射血分数较心肌梗死前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干细胞动员组及干细胞移植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较心肌梗死前有上升趋势(P < 0.05);干细胞动员组和干细胞移植组梗死交界区的毛细血管密度均大于模型组(P < 0.05)。提示心肌梗死后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及骨髓动员均能明显改善心功能,但具体效果仍需进一步大样本实验研究。 关键词: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再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0.009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ave rich sources that are easily obtained, which can be used to trea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rats. METHODS: Rat model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made and subjected to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comparison with model and control (sham operation) group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Echocardiography findings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 and ejection fraction in the cell transplanta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P < 0.05).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showed that myocardial infarction was evident in the model group, in which, there were rarely viable myocardial tissues and few vessels in the infarcted region, but in the cell transplantation group, there were evident survived myocardial tissues and transplanted cells. The percentage of infarct siz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cell transplantation group than the model group (P < 0.05).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showed that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able to survive in the infarcted myocardial tissues, and the expression of cardiac troponin T in the cell transplant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odel group (P < 0.05). Experimental data show that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can protect the myocardial tissue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myocardial fun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