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肝癌的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对 5 4例肝细胞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扫描表现进行分析 ,探讨其在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全部病例行全肝平扫和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 2 5s开始肝动脉期扫描 ,70s开始门脉期扫描。观察全部病灶在双期增强扫描中的表现。结果 肝动脉期扫描共发现病灶 72个 ,其中 2 8个病灶表现为均匀强化 ,40个为不均匀强化 (其中 4个还可见到供血动脉 ) ,另有 4个无明显强化。门脉期扫描中发现 6 2个病灶 ,均为低密度 ,其中 8例可见到门脉癌栓形成 ,另有 7个病灶可见到假包膜形成。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肝细胞性肝癌的特征 ,有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Xie CM  Zheng L  Mo YX  Li L  Ruan CM  Lu YC  Wu PH 《癌症》2007,26(1):68-72
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简称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快进快出"的特点与其它病变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为进一步提高螺旋CT对肝细胞癌诊断的准确性,探讨与肝癌螺旋CT双期扫描特点类似的病变,分析出现假阳性病灶的原因,并阐明它们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自2000年12月至2002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发现肝内病灶,并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病例52例(男性49例,女性3例),CT扫描共发现56个病灶.分析、总结肝癌病灶动脉期与门脉期增强特点,螺旋CT所见假阳性(false positive)病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本组52例的56个病灶中,癌灶51个,其中49个为肝细胞癌病灶,另有2例为肝细胞与胆管细胞的混合癌;假阳性灶5个.全部肝癌病灶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门脉期不均匀低密度;巨块型肝癌癌灶内可见不同程度坏死,小肝癌与结节性肝癌病灶内坏死较少见.病灶大部分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另外5个为CT扫描的假阳性病灶(8.9%),假阳性病灶病理诊断包括肝硬化结节增生、再生结节,肝硬化合并胆管增生、胆管结石合并胆管壁的炎性反应、纤维增生.假阳性病灶的螺旋CT征象与肝癌灶类似.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肝癌典型病灶可以明确诊断.假阳性病灶与典型的肝癌病灶双期螺旋扫描的CT征象差别不大,应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行随诊观察或病理活检证实.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结节型肝癌 CT征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原发性结节型肝癌常见与少见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肝癌的少见征象类型,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选取61例病理诊断为肝细胞肝癌的病例,分析其常规CT检查结果、经动脉造影CT(CT hepatic arteriography,CTA)及动门脉造影CT(CT hepatic arterial portograhy,CTAP)检查结果。结果:肝内共发现病灶61个。30例结节型肝癌呈典型表现,CT平扫呈低密度,动脉期见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呈低密度表现。另31例呈结节型肝癌的少见表现,其中7例动脉期、门脉期扫描密度均高于肝实质;3例CT平扫病灶为低密度,周围可见“包膜样”结构,动脉期病灶强化不均匀,门脉期呈等密度;8例CT平扫呈低密度,其中5例动脉期中央部结节性强化,另3例动脉期肿瘤周边见不规则环形强化,门脉期呈等密度;8例CT平扫呈低密度,其中5例动脉期中央部结节性强化,另3例动脉期肿瘤周边见不规则环形强化,门脉期密度均降低;10例平扫、动脉期及门脉期均表现为低密度病灶;3例患者常规CT检查肝内未发现病变,CTA检查见病变呈高密度,CTAP检查呈低密度。结论:结节型肝癌存在常见表现和多种少见CT表现类型,应结合其临床资料、CTA、CATP检查,并与肝内其他常见占位性病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4.
小肝癌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肝癌(SHCC)的检查方法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病例,行全肝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20s~30 s行动脉期扫描,60s~70s行门脉期扫描,2min~3min行延迟期扫描,观察和分析病灶在三期增强扫描中的CT表现.结果27例SHCC中,检出34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91.1%(31/34)、72.4%(25/34)、88.1%(30/34),其中29个病灶在三期扫描中为典型表现,即动脉期为高密度,门脉期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反映了造影剂"快进快出"的特点.结论动脉期显示的病灶数最多,然而,有些病灶仅显示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因此,为了能最大限度显示病灶,三期螺旋CT扫描的采用是必要的,而且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明确肿瘤的血供特点和门脉受累情况,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多排螺旋CT肝脏扫描对比剂浓度对肝实质及血管增强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52例肝癌并慢性肝病患者,根据使用对比剂碘浓度不同随机分为2组:A组300 mg/ml;B组 370 mg/ml;注射剂量为100 ml,速度3.0 ml/s.分别测量2组病例肝实质及主动脉、门静脉的平均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肝实质CT值在门脉期及延迟期B组显著高于A组(P<0.001),动脉期扫描主动脉增强值B组显著高于A组(P<0.001),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门静脉增强值B组均显著高于A组(P<0.001).结论 在肝癌并慢性肝病患者多排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中,高浓度的碘对比剂在肝实质、主动脉及门静脉中均可较低浓度者产生较高的增强值.  相似文献   

6.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中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58例肝血管瘤在螺旋CT平扫后进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临床资料.扫描范围:全肝,均行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延时扫描.层厚为5~10 mm,pitch=1.5,采用团注法,流速2.0~3.0 mL/s,对比剂为静脉注入100 mL碘海醇,开始注射后延时30~35 s扫描动脉期和延时65~70 s扫描静脉期,延迟期延时3~10 min,或多次病灶定位延迟扫描.结果 大多数肝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的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楚.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环形及斑片状强化63个,门脉期对比剂逐渐向病灶中心充填,13个无明显强化病灶开始强化.延迟扫描见造影剂进一步向病灶中心填充,68个病灶完全填充为等密度,其余8个病灶部分充填.结论 肝血管瘤螺旋CT三期增强的各期大多数有典型特点,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CT扫描尤其是螺旋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是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MR和CT动态扫描对小肝癌强化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目的 前瞻性比较研究小肝癌(SHCC)在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扫描中的强化特征,探讨MR优于螺旋CT的原因。方法 53例SHCC患者,均行螺旋CT和MR动态增强扫描。螺旋CT全肝平扫后分别行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增强扫描。MR和SE序列和FMPSPGR序列动态增强多期扫描。结果 53例患者共发现病灶76个,MR和CT动脉期扫描分别有69个病灶和49个病 灶有明显强化。SHCC在MR和CT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中的典型表现为高-低-低信号(密度)和高-等-低信号(密度);不典型的表现为高-高-高信号(密度)、高-等-等信号(密度)和低-低-低信号(密度)。结论 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扫描均可显示SHCC的强化特征。MR动脉期扫描更能充分反映SHCC富血供的特点;在定性诊断方面,结合SE序列上的一些信号特征,MR更优于螺旋CT。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分析肝脏异常灌注(HPD)和非典型血管瘤的CT增强扫描特点,提高CT增强扫描在二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影像学诊断为HPD和病理诊断为血管瘤但是CT表现不典型的血管瘤病变的CT增强图像,观察两种痛变位置、形态、大小、密度和强化方式等.结果 40个HPD病灶和27个非典型血管瘤病灶位置无明显差异(P=0.761).HPD病灶形状、大小与非典型血管瘤具有一定差异,HPD形状、大小不一,而非典型血管瘤以类圆形为主,小于3 cm常见.HPD平扫和门脉期CT值低于非典型血管瘤,但是动脉期CT值稍高于非典型血管瘤,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HPD邻近部位肝实质动脉期CT值高于非典型血管瘤邻近正常肝组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PD强化方式为动脉期单期强化为主,少数病灶为门脉期单期强化;但是非典型血管瘤以双期强化为主,部分病灶为单期强化,且二者强化方式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结论 HPD和非典型血管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可通过增强CT进行二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和比较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与肝细胞肝癌(HCC)的增强CT纹理特征,探讨纹理参数在鉴别FNH与HCC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FNH及28例HCC患者的资料.50例患者均行CT三期增强扫描,分别对病变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的图像进行纹理分析,应用灰度直方图及灰度共生矩阵纹理分析方法测定灰度平均值(mean)、偏度(skewness)、峰度(kurtosis)、自相关(correlation)、能量(energy)、SD及熵值(entropy)7个纹理参数,对所得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FNH及HCC动脉期偏度、平均值、SD、能量及自相关间,门脉期偏度、平均值、峰度及自相关间,延迟期平均值及自相关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增强CT三期纹理参数均以灰度平均值诊断效能最佳,对应的AUC值分别为0.849、0.888、0.886.动脉期与延迟期的平均值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5),门脉期与动脉期、延迟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以动脉期图像灰度平均值79.84为阈值,诊断的敏感度为81.8%,特异度为75.0%;以门脉期平均值101.90为阈值,诊断的敏感度为86.4%,特异度为82.1%;以延迟期81.78为阈值,诊断的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82.1%.结论 CT纹理参数对鉴别HCC与FNH有一定帮助,其中以灰度平均值参数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0.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目的 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以提高对FNH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对21例21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进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的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其中2例行肝动脉血管造影。结果 21个FNH,平扫16个为低密度,5个为等密度,其中12个病灶中央有点状、条状、放射状低密度影。动脉期21个FNH除中央疤痕外,均明显均匀强化,9例见明显增粗的供血动脉;门脉期病灶密度下降,但均高于或略高于肝实质;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于肝实质,3例见包膜强化。血管造影可见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结论 FNH在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中的特征性表现,对FNH的确诊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薄层增强三期扫描对小肝癌患者的诊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秦皇岛市第四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的83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结果。结果 83例患者中经病理证实病灶89个,病灶直径0.8~2.9 cm,单个癌结节77例,2个癌结节6例;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82.0%(73/89)、80.9%(72/89)和86.5%(77/8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期综合检查率最高,为97.8%(87/89),与3期检出率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三期扫描对小肝癌患者的诊断作用肯定,延迟期检出率相对较高,综合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三期扫描可显著提高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小肝癌在多层螺旋CT平扫及强化CT扫描的表现特征,提高对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2004年2月至2006年3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小肝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强化CT表现。结果26例小肝癌大小为0.5~3.0cm,平扫发现25个病灶,动脉期27个病灶,门脉期24个病灶,延迟期30个病灶,其中25个病灶在增强扫描三期中符合典型表现,即动脉期为高密度,门脉期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呈“快进快出”的特点。其中4例是单个病灶,示门脉癌栓,1例是2个病灶示门脉和下腔静脉癌栓。结论多层螺旋CT是小肝癌诊断的主要方法。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特征性,能够反映肝癌的血供特征和门脉及下腔静脉受累情况,对小肝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对小肝癌(SHCC)的检出及诊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明确诊断为SHCC患者的图像,采用高质量扫描模式,增强3期扫描分别25s动脉期扫描、45s门静脉扫描,3min平衡期扫描.高压注射器单相注射,优维显100ml,注射流率为3ml/s.结果 22例SHCC在增强3期扫描上20例为典型表现,即动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和平衡期为低密度或等密度.2例CT表现不典型,各期均为低密度.结论 大多数的SHCC在增强3期扫描上呈典型表现.SHCC定性诊断主要靠增强的动态变化特点,平衡期检出率最高,薄层扫描能提高SHCC检出率,综合3期扫描表现可提高对小肝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王欢  卢治兰  郑章兰  阮杰  刘娟  石娟  王明明 《癌症进展》2021,19(10):1039-1042
目的 探讨双源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98例肝癌患者和32例肝脏良性肿瘤患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双源螺旋CT增强扫描.比较两组患者的双源螺旋CT增强扫描定量参数,并分析其对肝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动静脉期CT净增值(CTAV)明显低于对照组,动脉期碘增加值和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TAV、动脉期碘增加值、动脉期NIC联合检测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1),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45、81.63%、78.12%.结论 双源螺旋CT增强扫描定量参数与肝癌密切相关,其对肝癌的诊断效能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5.
马冬  罗娅红  郑文恒 《肿瘤学杂志》2015,21(10):839-842
摘 要:[目的] 在原发性肝癌病例中应用Phillip 256 iCT机全肝CT灌注扫描模式,探讨其一站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33例病例进行全肝CT灌注扫描及延迟扫描,获得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图像,采用容积再现(VR)、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血管重建方法及肝脏灌注后处理软件。[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取良好的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图像,通过后处理可获得全肝灌注图像及肝动脉CTA、门静脉CTPA图像。其中所有病例上全肝灌注图像可以观察到瘤灶动脉供血增多、门脉血供减少;肝动脉CTA发现肿瘤血管20例、动脉扭曲移位14例、肝外动脉供血3例;门静脉CTPA上观察到门脉癌栓4例。[结论] 256多层CT一站式扫描可以评估原发性肝癌血管的形态及动态血流信息,全肝CT灌注成像可以量化评估肝内病灶血流灌注情况,实现肝脏一站式扫描,对肝癌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CT对原发性肝癌碘油栓塞后的随访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癌介入治疗后CT平扫、双期增强及3DCT对肝癌肝动脉插管化疗及碘油栓寨治疗(LP-TACE)术后的随访价值.方法 43例肝癌LP-TACE治疗后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10例同时行MIP、曲面重建.结果 43例肝癌LP-TACE治疗后碘油沉积形态分4个类型:完全型、缺损型、簇集型和稀少型.35例LP-TACE治疗后肿瘤内见非坏死低密度区,增强后18例动脉门静脉双重供血型,10例动脉供血型.4例门静脉供血型,3例少血供型.10例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MIP、曲面重建可显示肝动脉及门静脉与非坏死低密度区的关系.结论 CT三期扫描及三维重建是显示肝癌LP-TACE治疗后残留病灶、反映其血供变化的有效方法,对制订新的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增强CT纹理参数鉴别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和肝细胞肝癌(HC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FNH和30例HCC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三期增强扫描,使用灰度直方图和灰度共生矩阵纹理分析法测定灰度平均值、峰度、偏度、能量、自相关、熵值和标准差,分析FNH与HCC组增强CT图像纹理参数ROC曲线中的AUC值、标准误、95%CI和P值,找到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中同时满足AUC>0.5且P<0.05的有效参数;对有效参数进一步对比其在两组患者中不同增强期的表达情况。计算上述指标在各个增强期的截断点,计算其鉴别HCC的效能。[结果]①灰度平均值在三个增强期时AUC值均较其它纹理参数AUC值大,AUC>0.5且P<0.05。动脉期自相关、标准差AUC值均>0.5,且P<0.05;门脉期峰度、自相关AUC值均>0.5,且P<0.05。②动脉期,HCC组平均值、自相关、标准差均较FNH组低,P<0.05。门脉期,HCC组平均值、峰度、自相关均较门FNH组低,P<0.05。延迟期HCC组平均值较FNH组低,P<0.05。③平均值在动脉期<80.01时诊断HCC特异度为80.00%,灵敏度为76.67%;在门脉期<102.33诊断HCC特异度为88.00%,灵敏度为83.33%;在延迟期<81.02时诊断HCC特异度为84.00%,灵敏度为93.33%。自相关在动脉期<2.86×10^4诊断HCC特异度为88.00%,灵敏度为66.67%,在门脉期<2.30×10^4诊断HCC特异度为84.62%,灵敏度为53.33%,在延迟期无诊断价值。标准差在动脉期<12.02时诊断HCC特异度为84.00%,灵敏度为53.33%;峰度在门脉期<3.48诊断HCC特异度为52.00%,灵敏度为80.00%。[结论] CT纹理参数尤其是灰度平均值,在HCC与FNH区分上有较高效能,尤其是延迟期最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及3DCT对肝癌LP-TACE治疗后肿瘤非坏死低密度区血供的诊断价值。方法 34例肝癌患者D-TACE治疗后行螺旋CT肝双期扫描,5例同时行肝动脉MIP、SSD及门静脉MIP三维重建。结果 34例肝癌LP-TACE治疗后非坏死低密度区分为4个类型:周围型、侧边型、中心型和弥漫型。17例肝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强化;8例肝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无强化;3例肝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强化;6例肝动脉及门静脉期均无强化。2例肝静脉参于供血。5例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MEP、SSD成像可较好显示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与非坏死低密度区的关系。结论 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及3DCT是评价肝癌LP-TACE治疗后肿瘤非坏死低密度区血供无创伤性的有效方法,对其治疗效果的评估及继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 肝脏动脉早期扫描 CT 血管造影(MSCTA)在中晚期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3例临床确诊的中晚期肝癌病例,用 Trigger Bolus 对比剂示踪软件行自动触发全肝动脉早、晚期(一次屏气完成)和门脉期扫描,动脉早期图像数据经后处理获得肝脏 CT 血管造影图像。分析肝脏及癌肿血供系统 MSCTA 表现,以及静脉癌栓、动静脉瘘的MSCTA 表现。结果动脉早期扫描 MSCTA 能完整显示中晚期肝癌肝脏及癌肿供血动脉起源、形态、数目,显示动静脉瘘征象优于标准肝脏双期扫描。结论动脉早期扫描 MSCTA 在中晚期肝癌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可作为中晚期肝癌治疗前进行综合评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适形放疗后肝损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原发性肝癌适形放疗后的患者进行CT、MR平扫或增强扫描,以发现其特征,为与适形放疗后病灶未控或复发提供鉴别依据.方法 33例单发肝癌患者采用适形放疗,36~48 Gy/8~12次,隔日1次.1~3个月后开始CT、MRI复查.对TDF值≥90及<90时与CT影像学异常,关系进行四格表精确检验法统计学处理.结果 15例次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6例次;动脉期为低密度,门脉期或延迟期呈强化状态,2例次;早期至延迟期均强化,2例次.5例次MRI平扫T1加权呈低或等信号,4例次T2加权呈等信号,1例呈略高信号.5例增强扫描出现进行性强化.TDF值≥90与<90的放射剂量导致的CT影像学异常,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3).结论 照射后,高剂量照射区的肝脏CT可表现为低密度,MRI T1加权表现为低或等信号;可以出现强化,特征为进行性或持续性强化.当TDF值≥90时,容易出现CT影像学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