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网箱养殖石斑鱼暴发性溃疡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调查了1996~1998年海南省各地网箱养殖石斑鱼暴发性溃疡病的病症、流行特点,通过细菌学常规鉴定和人工感染以及重复感染试验,初步确认病原菌为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并研究其生理生化特性. 相似文献
2.
鲑点石斑鱼(■ )具网膜运动反应。引起鲑点石斑鱼视网膜黑色素颗粒明显迁移的照度阀值上限为10~(-1)1×,而视链细胞明显伸缩的照度阀值上限为10~(-2)l_x以上。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etinirostris)视网膜在完全暗适应及不同照度(10~(-2)、10~(-1)、10~0、10~1、10~2、10~3lx)下明适应后,并不产生网膜运动反应,推测系通过瞳孔运动反应调节明暗视。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对铜绿微囊藻有溶藻活性的菌株,采用试管法筛选溶藻效果好的细菌,显微观察高效溶藻菌的溶藻作用方式,对其热稳定性、耐酸碱能力及紫外稳定性进行考察,并采用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溶藻菌种类。共筛选获得7株具有溶藻效果的细菌,其中F15菌株对铜绿微囊藻溶藻效果最好。菌株F15的溶藻活性物质为胞外产物,当其生长到对数期时,其胞外产物的溶藻效果达到最大,按体积比1∶6将其加入藻液,培养3 d后,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达55%以上。该溶藻活性产物对加热、酸碱及紫外线处理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16S r DNA序列分析表明,F15菌株与Bacillus cereus strain ATCC 14579同源性最高,达99%,被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F15菌株溶藻效果好,稳定性高,具有开发成生物控藻菌剂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4.
华南地区海水养殖鱼类主要弧菌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广东、广西等华南地区的主要海水养殖系统的斜带石斑鱼、红鳍笛鲷、褐点石斑鱼和珍珠龙胆(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等多种海水鱼类的弧菌病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从病鱼体内共分离获得弧菌63株,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其中4株为强毒株,17株为弱毒株,42株为无毒株.经鉴定,哈维氏弧菌有43株(19株毒力株)、溶藻弧菌7株(1株毒力株)、副溶血弧菌5株、轮虫弧菌2株(1株毒力株)、需钠弧菌1株、无法确定的弧菌属其他细菌5株. 相似文献
5.
硫酸盐还原细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山西运城盐湖及太原市殷家堡污水处理厂等地采样 ,共分离到 5株硫酸盐还原细菌纯菌株 ,对它们分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及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并结合现代分子遗传学方法将其中一株鉴定到种 ,为 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其余四株鉴定到属 ,均归入 Desulfovibrio属。 相似文献
6.
2007年5-6月,浙江省象山港海区网箱养殖鲈鱼暴发一种较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从自然发病和人工感染患病鲈鱼分别分离到LY-1、LY-2菌株.采用常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和分子生物学16S rRNA测序分析对病原菌进行分类学鉴定,两者鉴定结果一致并初步确定LY-1、LY-2均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HSP60序列分析表明,所测病原菌HSP60基因序列与Vibrio harveyi同源性为99%,而与其他弧菌属细菌HSP60基因的同源性均小于91%.综合上述结果,LY-1、LY-2菌株被鉴定为哈维氏弧菌. 相似文献
7.
一株淡水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武汉市东湖附近一个发生水华现象的池塘中分离出一株溶藻细菌,编号为M14,在液体培养基中对鱼腥藻(Anabaena PCC 7120)、鱼腥藻(Anabaena sp.595)、鲍氏织线藻(Plectonemaboryanum IU594)、坑形席藻(Phormidium foueolarum IU427)、伪枝藻(Scytonema hofmanni IUl581)、念珠藻(Nostoc sp.96)等丝状蓝藻具有强烈的溶解作用;经过多项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测试,初步鉴定为一株欧文氏菌(Erwinia.sp.),细菌培养物的滤液对宿主蓝藻仍具有强烈的溶解作用,这表明菌株M14是通过分泌细胞外物质的方式进行溶藻。 相似文献
8.
通过水解圈法初筛和液体发酵法复筛从土壤中分离出4株降解半纤维素能力较强的细菌并依据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反应试验等对其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4株菌均为芽孢杆菌,并经液发酵测定了酶活。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对菌株S7胞外溶藻活性物质进行分离鉴定,首先对溶藻细菌S7所分泌的溶藻活性物质进行分离和纯化,进而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和质谱对该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 甲醇洗脱组分的溶藻效果最强,紫外光谱扫描结果显示溶藻细菌S7溶藻活性物质可能含有3~5个共轭的不饱和键;红外光谱扫描结果显示活性组分中可能含有羟基、饱和烃基和芳香醚;三维荧光光谱扫描结果显示溶藻活性物质有两个较强的荧光峰λex/λem,峰值分别出现在264/436 nm和378/369 nm处;质谱分析结果显示活性组分中含有6种物质,它们的分子量分别为163.1、246.3、274.3、318.3、404.5和475.4。 相似文献
11.
红鳍笛鲷溃疡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南省文昌铺前某网箱养殖场患溃疡病的红鳍笛鲷(Lutjanus sanguineus)病灶处分离到1株优势菌,经人工感染证实,所分离到的优势菌为致病菌,初步鉴定该病原菌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药物敏感试验表明:该菌株对氨苄青/舒巴坦、利福平、左氟沙星、奥复星、先锋必素、妥布霉素等6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2.
饵料对赤点石斑鱼亲鱼产卵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赤点石斑鱼亲鱼分别投喂张网鲜杂鱼、冰冻鱿鱼、缢蛏,发现亲鱼出现不同的产卵效果.结果如下:投喂缢蛏的亲鱼其在平均每尾鱼产卵量,卵上浮率,受精率,孵化率均优于喂冰冻鱿鱼和张网鲜杂鱼,其中喂冰冻鱿鱼的次之,投喂张网鲜杂鱼最差. 相似文献
13.
不同饲养环境对赤点石斑鱼亲鱼产卵效果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续2a采用3种不同的饲养方式对石斑鱼亲鱼进行培育,在饵料条件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分别就室内低位水池、海区网箱 室内低位水池、室外高位水池3种方式对石斑鱼亲鱼的饲养成活率、产卵量、受精率、孵化率进行直观比较,结果表明:海区网箱 室内低位水池与室外高位水池饲养的亲鱼的各项指标明显好于室内低位水池饲养,而海区网箱 室内低位水池与室外高位水池两者的试验指标互有高低. 相似文献
14.
闽南地区紫石斑(Epinephelus lanceolatus)幼鱼爆发性传染病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RT-PCR技术.检测了福建南部石斑鱼育苗场患病紫石斑鱼的病原.结果检出神经坏死病毒;对该病毒的RT-PCR产物进行了核酸测序和序列分析.与基因库中马拉巴斑和紫石斑神经坏死病毒编码病毒核衣壳蛋白的基因片段序列的同源性大于97%.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有2菌株分别是溶藻弧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对实验动物有一定的毒力.药敏试验表明这些菌株对常用抗生素表现耐药.临床症状和实验结果都表明.神经坏死病毒感染是导致石斑鱼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溶藻弧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应为继发感染.加重了病情.使更多的石斑鱼死亡. 相似文献
15.
采用常规方法制备抗溶藻弧菌及其外膜蛋白的多克隆抗体(Polyc lonal antibody,PcAb)。制备的抗溶藻弧菌(Va)及其外膜蛋白的多克隆抗体(Va-PcAb和Va-OMP-PcAb)的效价达到1∶3200以上,特异性较好,只与Va菌不同菌株反应,与其他弧菌及不同属的菌株没有交叉。同时建立的ELISA、IFIA等免疫学检测方法可应用于生产实践,适应不同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新疆哈密瓜细菌性斑点病病原的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0年6-8月从新疆北部主要哈密瓜产区采集分离纯化11个哈密瓜细菌性斑点病菌株,经致病性测定和细菌形态学、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及G Cmol%含量测定,确定采自叶片病斑上的9个供试菌为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o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而侵染果实的病原菌可能还包括果斑菌(Acidororax.arenae subsp citrulli)。 相似文献
17.
小麦黑胚病菌链格孢产毒培养条件及其毒素的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麦黑胚病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产毒条件及其粗毒素的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链格孢菌在不同的培养基、pH值、培养天数所制备的毒素致病力差异显著,以初始pH值为4的PSK培养液中培养13~15 d时提取的粗毒素毒性最强,而且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种子根系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在小麦幼穗上接种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a)及其毒素均会造成黑胚症状,以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南美白对虾虾苗淡化期间发光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2年,浙江某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苗种场在虾苗淡化过程中发生了发光病.通过对典型发光病虾的镜检、细菌分离,结果从濒死病虾体内分离到4株细菌,其中菌株Pv-1在TCBS和TSA培养基上均能发光,用此菌株浸泡感染健康南美白对虾,可复制出发光病虾,且有较高的死亡率。对Pv-1进行了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鉴定,确定Pv-1为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呈直杆状,大小为1.5μm×0.8μm,极生单鞭毛运动,氧化酶阳性,发酵葡萄糖,对弧菌抑制剂0 129(150μg)敏感,经鉴定为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由此表明哈维氏弧菌为此次南美白对虾虾苗淡化期间发光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19.
从患有出血病症状的罗非鱼病灶部位分离筛选出一株高致病性菌(编号为BC-2),结合对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16SrDNA测序,确定该高致病菌为一种致罗非鱼死亡的蜡状芽孢杆菌.通过对健康鱼进行不同浓度致病菌的感染试验及定性数据机率的分析,可知其半数致死量(LD50)的对数值为7.534 8、感染的菌浓度为3.4×107 cfu·mL-1、置信限为95%.通过对患病鱼的不同组织器官的切片病理结构观察,可以发现鳃和肠是病变最明显的部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