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检测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组织中TLR5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试验组)和25例非变应性鼻炎患者(对照组)鼻黏膜组织中TLR5的表达。结果 TLR5在试验组的阳性表达率(83.3%)明显高于对照组(8.0%),χ^2=30.965,P<0.05。结论 TLR5在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组织中高表达。  相似文献   

2.
周羽  崔英  彭顺林 《北方药学》2011,8(2):59-61
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鼻黏膜反应性增高是其主要特点,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阵发性喷嚏、大量水样涕和鼻塞为主要特征.随着工业化进程,现代生活方式和人类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罗秋萍 《江西医药》2010,45(6):530-531,593
目的探讨1%硝酸铈溶液对豚鼠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的影响。方法健康豚鼠39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变应性鼻炎组:用2,4-二异氰酸甲苯酯(2,4-Toluene-Dissocya-nate,TDI)作致敏原,经鼻腔滴入建立变应性鼻炎模型。治疗期间变应性鼻炎组(n=30)动物随机分成3组:阳性对照组(n=10)、药物治疗对照组(n=10)、硝酸铈治疗组(n=10),正常对照组(n=9)设为阴性对照组,治疗15d。观察症状体征、鼻分泌物涂片、鼻黏膜组胺含量和光镜和电镜下鼻黏膜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阳性对照组出现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鼻黏膜组胺含量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鼻黏膜细胞超微结构改变。与阳性对照组相比,硝酸铈治疗组上述变化明显减轻。结论 1%硝酸铈溶液能有效控制豚鼠变应性鼻炎的症状体征,使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组胺含量减低。  相似文献   

4.
鼻内窥镜下微波热凝筛前神经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鼻黏膜的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典型症状为鼻痒,并伴有阵发性喷嚏以及大量清水样鼻涕及鼻塞,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有较大影响。近年来,本科对51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采取鼻内镜下手术联合微波热凝鼻后下神经、筛前神经的方式,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补气固表制剂对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细胞凋亡指数的双向调节作用。方法:制作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观察黏膜上皮细胞,黏膜下腺体细胞凋亡指数的变化和细胞凋亡与嗜酸细胞数量的关系,观察黏膜上皮细胞、黏膜下腺体细胞凋亡指数比值对补气固表制剂的反应,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变应性鼻炎模型组上述指标均异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补气固表制剂干预后恢复正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细胞的凋亡具有双重性,其凋亡特性与细胞种类相关,并与嗜酸细胞的数量有关,补气固表制剂能双向调节凋亡指数,保持鼻黏膜的生理稳态。有效地治疗变应性鼻炎。  相似文献   

6.
陈涛  蒋科会  聂孝敏 《贵州医药》2010,34(6):533-534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变应性疾病之一,且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的加重此病发病率呈逐渐增长趋势。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鼻黏膜反应性增高是变应性鼻炎发病的主要特点。目前有关黏附分子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对40例AR患者血浆P选择素(Pselection)及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鼠鼻粘膜中趋化因子CC含量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发生的关系。方法提取22只变应性鼻炎组大鼠及对照组鼻黏膜中的总RNA,设计趋化因子CC和内参GAPDHPCR扩增引物,利用SYBR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趋化因子CC及内参的表达水平。结果变应性鼻炎组大鼠鼻黏膜组织中的趋化因子CC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趋化因子CC可能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变态反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简称变应性鼻炎或过敏性鼻炎。已被人们描述为“21世纪的流行病”,其患病率每20年增加1倍。变应性鼻炎是鼻黏膜组织的一种非感染性炎症.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各种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对血管、神经和腺体的刺激诱导变应性鼻炎的症状产生如:频繁发作的喷嚏、过量的鼻分泌物和显著鼻塞等,  相似文献   

9.
下鼻甲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应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超敏反应,是一种免疫反应性疾病,其病理过程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并以鼻黏膜血管扩张、分泌亢进为基本特征。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方法很多,鼻腔内使用糖皮质类固醇,被认为是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最有效的药物。我科使用下鼻甲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得宝松)治疗变应性鼻炎65例,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以鼻黏膜病变为主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变应性鼻炎分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SAR)。以往,皮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证实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5,AQP5)在人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与正常鼻黏膜中的表达及分布,进一步探讨AQP5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下鼻甲黏膜(变应性鼻炎组)和10例正常人鼻中隔前下部黏膜(对照组)标本中AQP5的表达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QP5的表达在变应性鼻炎组和正常对照组鼻黏膜中的分布部位基本一致,均表达于鼻黏膜表面柱状上皮细胞及黏膜下腺的腺上皮细胞;统计学分析显示,AQP5在变应性鼻炎组鼻黏膜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变应性鼻炎中,AQP5的高表达与腺体过度分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儿童变应性鼻炎的局部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忠明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24):131-132
儿童变应性鼻炎是社区常见五官科疾病,变应性鼻炎是以变应原作用下经免疫机制产生的鼻黏膜变态反应性炎症.引起发作性喷嚏、清涕、鼻塞、鼻黏膜苍白、肿胀为特征的疾病.  相似文献   

13.
变应性鼻炎[1]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传统分类是依患者发病有无季节性分为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和常年性变应性鼻炎。鼻黏膜反应性增高是其主要特点。临床症状主要有鼻塞,喷嚏,频繁水样涕,鼻痒,嗅觉减退等主要症状。变应性鼻炎治疗原则是:避免接触致敏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某些免疫调节剂和手术疗法,其它疗法。然而实际上要做到完全避免接触变应原是困难的,所以现在仍以药物治疗为主。抗过敏药物依其作用机制可分为5类[2]:抗组胺药,减充…  相似文献   

14.
<正>鼻中隔偏曲是鼻中隔与中线偏离,出现局部突起,导致鼻腔功能障碍。变应性鼻炎也称为过敏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变应性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耳鼻咽喉科疾病~([1])。变应性鼻炎是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特应性个体接触过敏原,释放IgE介导的介质,并且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因子等共同参与,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水样涕、阵发性喷嚏、鼻塞等。变应性鼻炎发病率高,并且迁延难愈,容易反复发作~([2])。变应性鼻炎容易合并鼻中隔偏曲,会增加治疗的难度。过去多采用药物治疗,但停药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大鼠鼻黏膜Bcl-2蛋白的表达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健康SD大鼠2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实验组以卵清蛋白腹腔注射致敏,继之鼻局部激发建立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取实验组与对照组动物鼻呼吸区黏膜,行Bcl-2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细胞凋亡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鼻黏膜细胞凋亡状况,以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结果。结果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Bcl-2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胞质中,包括鼻黏膜腺体细胞、上皮细胞,固有层中的淋巴细胞,鼻分泌物中可见大量呈强阳性反应的嗜酸性粒细胞,实验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凋亡细胞散在于鼻黏膜上皮层和固有层,实验组更多见于上皮层,实验组凋亡指数与对照组相比下调。结论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细胞凋亡过程受抑可能是变应性鼻炎鼻分泌物增多及上皮破坏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发病与遗传及环境密切相关,是小儿常见鼻病之一,季节变换时发病率增高,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主要症状有挖鼻、揉鼻、鼻出血、打喷嚏、鼻塞、流清涕、合并支气管哮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牡荆素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牡荆素(3、6、12 mg/kg),及牡荆素(12 mg/kg)+EX527(5 mg/kg)组,每组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卵清白蛋白诱导建立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各组大鼠ip相应剂量药物,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ip等量的生理盐水,1次/d,连续14 d。末次给药结束后30 min,记录各组大鼠行为学评分,观察鼻黏膜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检测鼻黏膜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丙二醛(MDA)、活性氧气簇(ROS)、铁离子(Fe2+)水平,铁死亡相关蛋白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以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叉头框蛋白O1(FoxO1)、p-FoxO1、Ac-FoxO1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牡荆素各剂量组大鼠行为学评分均显著降低,鼻黏膜损伤显著改善(P<0.05);大鼠鼻黏膜组织匀浆SOD、GSH活性显著升高,MDA、ROS、Fe2+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大鼠鼻黏膜组织SLC7A11、GPX4、Sirt1、FoxO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FoxO1、Ac-FoxO1、ACSL4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且呈剂量相关性。结论 牡荆素能够改善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损伤,其机制与激活鼻黏膜组织Sirt1/FoxO1通路,抑制细胞铁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18.
变应性鼻炎(AR)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水样分泌物等为临床特征。2004年11月~2005年11月,我们用鼻炎片治疗变应性鼻炎获得较好疗效,并与西替利嗪进行了疗效比较。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为2001年3月~2005年3月来我诊所就诊的3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1.2诊断标准[1]①常年性发病,具有打喷嚏(每次连续3个以上)、流清涕和鼻黏膜肿胀三个主要临床表现,一年内发病日数累计超过6个月,一日内发病时间累计超过0.5小时;②病程至少一年。1.3病例分组共30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150例,男80例,女70例;年龄18~60岁,平…  相似文献   

19.
王仁祥  李迎 《海峡药学》2004,16(5):140-141
目的探讨鼻炎宁胶囊对变应性鼻炎及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鼻炎宁胶囊治疗变应性鼻炎及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病人63例。结果鼻炎宁胶囊口服3个疗程,变应性鼻炎缓解率为71%.但停药后易反复.分泌性中耳炎治愈率为67%。结论鼻炎宁胶囊的主要成分巢脾浸膏具有抗炎、抗组织胺、增强免疫力、减轻咽鼓管及鼻黏膜水肿作用,可改善咽鼓管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鼻炎通窍喷雾剂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模型豚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含量和鼻黏膜组织中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鼻炎通窍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方法:用10%甲苯-2,4二异氰酸酯(10%toluene-2,4-diisocyanate,TDI)橄榄油溶液建立豚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测定各组豚鼠血清中IL-4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鼻黏膜组织中Bax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豚鼠血清的IL-4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实验组豚鼠鼻黏膜中Bax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结论:鼻炎通窍喷雾剂对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与调节免疫功能、促进炎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