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2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评价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意义。方法对265例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于发病后2h~6个月行全脑血管造影,明确有无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明确血管狭窄部位及责任动脉,并测定狭窄长度及狭窄程度。结果 2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为72.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好发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16.4%)、大脑中动脉水平段(13.9%)、椎动脉开口处(12.3%)。单发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88例(46.1%),多发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103例(53.9%),其中颅内外动脉串联病变43例(41.7%),颅内外非串联病变60例(58.3%)。责任动脉的检出率为77%。结论对反复卒中及患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应行DSA以明确患者有无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以制定包括药物及支架置入术等更为有效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与脑动脉狭窄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FD-20 C型臂血管造影系统,对35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及血浆Lp-PLA2检测,Lp-PLA2正常组患者(对照组)151例与Lp-PLA2升高组(病例组)204例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与病例组脑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9,P<0.05);随着Lp-PLA2的升高,脑动脉狭窄程度逐渐加重。结论 Lp-PLA2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动脉狭窄的一种危险因素,脑血管狭窄与Lp-PLA2升高有关,Lp-PLA2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脑血管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脑血管改变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15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DM诊断标准分为糖尿病(DM)组(73例)和非糖尿病(NDM)组(78例);入组者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DM组脑动脉狭窄发生率(76.7%)、多支血管狭窄率(73.2%)、颅内外血管狭窄并存率(48.2%)明显高于NDM组(60.2%、53.2%、21.3%)(均P<0.05);(2)DM组受累动脉依次为颈内动脉(ICA)、椎动脉(VA)、大脑中动脉(MCA),NDM组为VA、ICA、MCA;(3)DM组受累动脉中、重度狭窄常见,NDM组以轻、中度狭窄常见。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DM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好发于ICA、VA、MCA,以中、重度狭窄多见。  相似文献   

4.
6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DSA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连续行主动脉弓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成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1例,其中62例存在脑动脉狭窄,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分布规律。结果62例脑动脉狭窄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81.6%)明显高于颅外动脉(57.3%)。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外,部分患者存在动脉瘤或瘤样扩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瑞舒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及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由颈动脉狭窄所导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A、B组),每组60例,A组给予氯吡格雷+辛伐他汀治疗,B组给予氯吡格雷+瑞舒伐他汀治疗,选取健康体检人员3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治疗前后各组患者血浆P-选择素的表达,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的责任病灶侧颈动脉斑块积分、管腔狭窄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周后,2组血浆P选择素表达、斑块积分、管腔狭窄率均出现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B组上述指标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瑞舒伐他汀及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均能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减轻患者动脉硬化程度,且前者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循环酶法技术测定95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40例腔隙性脑梗死、4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90例对照组的血浆Hcy水平.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脑梗死组、脑腔梗组与TIA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0.01、0.05);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水平也明显高于脑腔梗组与TIA组,显著性差异(P<0.01、0.001).结论 高Hcy血症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与脑缺血性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DS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经颅多普勒(TCD)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筛查,并与DSA检查进行对比研究,以了解TCD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价值,同时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先有21例患者同时行DSA及TCD检查,进行对比研究。另有111例ICVD患者行DSA检查,明确有无脑供血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及其位置,判断责任血管。结果与DSA结果相比较,TCD特异性为98.5%,敏感性为61.9%。132例ICVD患者中发现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85例(64.4%),烟雾病9例(6.8%),动脉瘤5例(3.8%),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合并另一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夹层,可判断责任血管68例(68.0%),脑梗死组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P〈0.05),脑梗死患者中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P〈0.05),而TIA患者颅内外病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CD可作为筛查缺血性脑血病的常用方法,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一般。中国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脑梗死颅内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但在TIA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狭窄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复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血管狭窄与卒中再发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97例,依据经颅多普勒(TCD)和(或)MRA、DSA检查结果,分成血管狭窄组与非狭窄组。比较两组平均随访25.69个月时发生的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肌梗死和死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卒中再发和预后的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卒中的风险和累积生存率,采用对数秩和检验比较两组的生存时间。结果:在随访的197例患者中,失访8例,共有189例资料完整。狭窄组(32.6%)与非狭窄组(15%)的卒中发生率(P=0.01)和预后(P=0.014)有显著差异;狭窄组50%的卒中再发时间为47个月,显著短于非狭窄组的53个月(P=0.0145)。结论:脑血管狭窄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因素,有血管狭窄者卒中再发率高于无脑血管狭窄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方法 选择自2006年11月至2010年6月在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连续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并作动脉血压监测.根据造影结果分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206例患者中75例颅内外动脉无狭窄,131例存在脑动脉狭窄,其中42例仅有颅外动脉狭窄,38例仅有颅内动脉狭窄,51例颅内外狭窄并存;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71.0%,93例)高于颅内动脉(67.9%,89例).(2)与颅内外动脉无狭窄组比较.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组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标准差,白昼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标准差,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标准差均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收缩压变异系数与脑动脉狭窄患病率成正相关(r=0.918,P=0.002),而舒张压变异系数与脑动脉狭窄发患病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24 h平均收缩压与脑动脉狭窄患病率成正相关(r=0.936,P=0.001),而24 h平均舒张压与脑动脉狭窄患病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4)多元回归分析显示:24h平均收缩压、收缩压变异系数与颅内外动脉狭窄患病率呈明显正相关.(5)血脂异常是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是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是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及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是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及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脑动脉狭窄与平均血压标准差、收缩压变异系数独立相关.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吸烟、高龄、糖尿病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危险因素与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模式有一定关系.动脉血压变异性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与狭窄的分布模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载脂蛋白A—Ⅰ水平下降,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关系密切,而脑动脉硬化对缺血性脐血管病的发生有极其重要作用。虽各家报道不尽相同,但多数作者仍倾向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脂类代谢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踝臂指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26例,测量其上肢及下肢血压及24h动态血压,计算体重指数、踝臂指数(ABI)及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结果 (1)中、重度动脉狭窄组的ABI值小于正常组及轻度动脉狭窄组(P<0.05),中、重度动脉狭窄组的AASI值高于正常组及轻度动脉狭窄组(P<0.05)。(2)当中、重度动脉狭窄患者的AASI≥0.5时,其动脉狭窄程度与AASI大小呈正相关;当ABI≤0.9时,其动脉狭窄程度与ABI大小呈负相关。结论中重度动脉狭窄患者的AASI≥0.5、ABI≤0.9时,其动脉狭窄程度与AASI和ABI大小关系密切,ABI和AASI可作为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的检测指标,尤其对中重度血管的狭窄有着较高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亚型的缺血性脑卒中人群的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生状况及病变程度是否存在差异 ,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预测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 ,对其进行卒中病灶影像学检查 ,依据病灶部位将卒中分为皮质型 (CI)、皮质下型 (SCI)和基底动脉型 (VBCI)三个亚型 ;同时采用B超对颅外段颈动脉病变进行量化评估 ,分析各型之间颅外段颈动脉病变的发生状况及病变程度的差异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颅外段颈动脉动脉硬化病变发生率高达 5 8 7% (12 8/ 2 18) ,血管重度度狭窄 32例 (14 7% ) ,轻度狭窄 96例 (44 0 % ) ,无血管狭窄 90例 (41 3% )。 (2 )各型脑卒中中以CI组血管病变发生率最高、程度最重 ,而且重度血管狭窄发生率最高。结论 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生状况及病变程度在缺血性脑卒中各亚型之间是存在差异 ,其中以CI的病变最明显。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对CI的发生影响较SCI和VBCI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转归和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脑血管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60例症状性MCA狭窄患者进行随访.间隔平均9.23个月后复查TCD,依前后两次狭窄MCA血流速度的变化,判断狭窄MCA的转归,记录其间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 60条狭窄血管中,10条狭窄血管进展,18条好转,32条处于稳定状态.有8例患者有同侧脑血管事件再发,其中4例狭窄稳定,4例狭窄进展,狭窄好转组患者没有发生脑血管事件.分析示脑血管事件的再发与MCA狭窄程度进展有关(P=0.0079,OR 2.126,95%CI1.219~3.708),但与血管狭窄的严重程度无关(P=0.403).结论 TCD随访检查可用于评价缺血性卒中患者狭窄MCA的转归和预后,并可预示有无再发缺血性卒中的危险.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与MCA狭窄程度进展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血压变异对组织再灌的影响,探讨与其神经功能恢复及远期预后关系,为临床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血压管理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4-06-2016-09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8例,按24h收缩压变异率顺序,分为血压低变异率组(A组)和血压高变异率组(B组)。评估2组治疗前后组织再灌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3个月后,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远期预后状况和预后不良结果,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B组治疗后组织再灌率为42.19%(27/64),低于A组的59.38%(38/64),B组治疗后MIHSS评分为(20.49±5.27)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3个月后mRS评分、mRS评分2分及预后不良结果总发生率分别为(2.85±0.80)分、53.12%(34/64)和35.94%(25/64),高于A组的(2.13±0.93)分、39.06%(25/64)和14.06%(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血压较大波动幅度为患者组织再灌和远期临床预后不佳的独立风险因素。患者脑组织再灌率低,神经功能恢复较差,远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92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组各46例,A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B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2组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A组CCAD、IMT和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与B组比较改善程度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B组明显高于A组(P0.05),2组间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效果明显,优于阿司匹林,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金属酶蛋白-9(MMP-9)在共存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人外周血中的水平及运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 CPAP)治疗后其水平变化,并随访观察其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再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或门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8例,20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其外周血中TNF-α与MMP-9含量。应用Apnea Link TM仪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监测,给予其中29例共存中-重度OSAHS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n CPAP治疗3个月后再次检测上述指标,并长期随访观察患者ICVD再发情况。结果共存中-重度OSAHS缺血性脑血管病组MMP-9水平明显高于非OSAHS组及对照组,运用n CPAP治疗后其水平明显下降,尤其在运用n CPAP 3个月内ICVD再发例数明显下降。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存在炎症反应,而OSAHS可加重其炎性反应,诱发或加重缺血性脑血管病再发生。运用n CPAP治疗中-重度OSAHS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可降低其外周血MMP-9的水平,降低ICVD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应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FD-20 C型臂血管造影系统,对24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糖尿病组)患者与37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不合并2型糖尿病(对照组)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7,P<0.05);糖尿病组中,中重度狭窄和闭塞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χ2=30.34,P<0.05)。两组均以多支血管病变为主,但糖尿病组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2.05%vs53.56%),且以弥漫性血管病变(64.63%)和无侧支血管代偿(71.18%)为主,而对照组以非弥漫性血管病变和无侧支血管代偿为主。在糖尿病组中,随着糖化血红蛋白的增加,中重度狭窄和闭塞、多支病变及弥漫性病变发生率逐渐明显增加,有侧支代偿的比例逐渐减少,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全脑血管狭窄程度更重,常表现为多支血管病变、弥漫性血管病变并且侧支代偿少,血糖控制不佳加重上述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应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NEUROSTAR PLUS/TOP双C型臂血管造影系统,对41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高血压病(高血压组)患者与20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不合并高血压病(对照组)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在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5,P<0.05);高血压组血管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多于对照组(χ2=10.31,P<0.05)。两组血管病变均以颅内动脉病变为主,最易受累血管为大脑中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05)。两组均以多支血管病变为主,但高血压组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6.15%vs50.60%),且以弥漫性血管病变(58.07%)和有侧枝血管代偿(55.21%)为主,而对照组以非弥漫性血管病变和无侧枝血管代偿为主。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特点为血管狭窄程度更重,以颅内动脉受累为主,常表现为多支血管病变、弥漫性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荷兰Philips公司生产的FD-20 C型臂血管造影系统,对29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及血浆Cys C检测,根据Cys C检测水平,分为对照组(Cys C正常)139例患者与异常组(Cys C异常)160例患者,比较其全脑血管造影。结果正常组(对照组)与异常组(病例组)脑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4,P0.05);异常组中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和闭塞的比率显著升高,且以无侧支循环代偿(73.13%)及弥漫性病变(65.63%)为主;随着Cys C的升高,脑动脉狭窄程度逐渐加重。结论 Cys C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一种危险因素,脑血管狭窄与Cys C升高有关,Cys 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血管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斑块以及狭窄的关系。方法以2008年12月~2009年11月在苏大附二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4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实验组;以同期67例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其双侧颈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颅内段)斑块类型以及狭窄程度。结果 14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仅有14例(9.8%)患者未检测出明显斑块,斑块发生率为90.2%,各段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2%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轻度颈动脉狭窄,23.1%患者存在中度颈动脉狭窄,18.9%患者存在重度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占8.4%,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检出率(68.6%)明显大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9.9%),两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颈动脉狭窄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颈内动脉的狭窄比颈总动脉常见,且在颈内动脉颅内段,斑块以硬斑块为主,在颈总动脉中,尽管狭窄较颈内动脉相对少,但是斑块类型以软斑块为主,由此可推断在国人,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为颈总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脱落和颈内动脉本身狭窄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