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信,是建立在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高度认同基础上的一种高度自觉,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贯具有的宝贵品质。我们为什么对中国道路充满自信?因为中国道路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道路的核心政治价值,是坚定道路自信的根本政治依据;中国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创造性传承中华文明是中国道路的厚重文明基因,是坚定道路自信的深层文化底蕴;中国道路是时代的选择,顺应时代与时俱进,是中国道路的本质特征,是坚定道路自信的鲜明时代逻辑。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必须对“道路”有深刻认识、理解和把握,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3.
高度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动力、深层底蕴和鲜明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惟一正确道路。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度自信有其深层的逻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体现出更加高度的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本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拓展、基本内涵做了具体论述,特别指出要坚定道路自信,反对老路与邪路。  相似文献   

5.
《党建》2017,(5)
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植根于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革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继续巩固和完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必由之路。坚定的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领导中国人民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奋勇前进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同志指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三个自信”中,道路自信是前提,理论自信是牵引,制度自信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历经风雨、艰难探索开辟出来的现代化道路,坚定的道路自信来源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在不断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坚定道路自信,就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勇向前。  相似文献   

7.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仁人志士也由此开始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实践。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在当今时代,坚持和拓展这一道路应把握五个方面:坚持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性上的深刻认知、情感上的深切认同、信仰上的坚定执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根据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上的有效性、道义上的合法性、理论上的科学性,具有深刻的实践基础、道义基础和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原因、重要内涵和原则要求,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坚定道路自信的论述。习近平认为,坚定道路自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照抄照搬和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坚定道路自信,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与时俱进拓展中国道路。他还强调,坚定道路自信,要做好应对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准备。坚定道路自信,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主体的角度而言,就是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自信,反对照搬西方的政党制度和政治制度;坚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坚持走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反对照抄别国发展道路或模式;坚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血肉联系,反对任何割裂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企图。只有相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及党与人民的血肉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才有动力之源、信心之本、活力之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自信,一是源于社会主义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二是源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三是源于中外发展对比中的"风景这边独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这一铿锵有力的话,振奋人心、指引方向。可以说,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3.
《求实》2015,(8)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作为十八大对中国人民提出的时代要求,体现了党和人民对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理论指导、制度保障的充分信心。培养国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和社会制度的科学认识,构建国民"三个自信"的理性大厦,有助于提高人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凝聚力,进而内生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辛探索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指引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国梦"的核心所在。梦不同,圆梦的道路亦不同,实现中国梦,必须选择中国道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就开始寻求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终于找到能够带领我们实现梦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想,必须有道路自觉,要认清道路;要有道路自信,要坚定这条道路必将带领我们走向胜利;要坚持求真务实,勇于攻坚克难,善于开拓创新来为道路自强与实现梦想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
《新长征》2012,(7):33-33
能否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而又能发展自己的正确道路,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亡成败。历史已经证明,封闭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帜的邪路,绝不是我们的出路。温饱问题的解决、小康社会的基本实现,用铁的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变了中华民族、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这条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证明的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务必坚定道路自信.本文以“何谓道路自信”、“何以道路自信”、“何能道路自信”为线索进行综述,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分别理解“何谓道路自信”,从时空、理论、认识主体和整体系统四个维度理解“何以道路自信”,从群众路线、党的自身建设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理解“何能道路自信”,以期更好地推动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认识,始终保持攻艰克难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8.
范玉刚 《学习月刊》2014,(21):11-12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一再号召全国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三个自信",不仅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还是检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历史复兴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9.
道路自信是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关于道路自信的根源不能作浅层的注解,而应作多维的深度分析,特别是要从规律和逻辑层面回答在挫折、考验、困难面前何以自信的问题。要从真理的维度、人民的维度、实践的维度、历史的维度、世界的维度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根源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党的十八大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本文论述了中国共产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科学内涵、历史基础、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并就此提出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