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DKK3 在人皮肤恶性黑素瘤细胞及组织中的表达及转染DKK3对人黑素瘤细胞A375迁移与侵袭的影响。方法 通过Western印迹法分析DKK3在人黑素瘤细胞系(HM、A375、WM451、SK?MEL?1、Hs?695T、MDA?MB?435s、WM35)及色素痣细胞中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014 年8月至2017年6月在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科收集的58例恶性黑素瘤(包括原发性黑素瘤与转移性黑素瘤)和30例色素痣组织中DKK3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转染pcDNA3.1(+)?Flag?Vector质粒(对照组)和pcDNA3.1(+)?Flag?DKK3 质粒(转染组)至恶性黑素瘤 A375 细胞中,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验证 DKK3 的过表达,及DKK3过表达对黑素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相关的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通过细胞平板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分析DKK3对A375细胞迁移及侵袭的影响。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独立样本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数据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DKK3蛋白在人黑素瘤细胞系中表达缺失或低表达,在色素痣组织中高表达。原发性黑素瘤、转移性黑素瘤与色素痣中DKK3 mRNA表达水平(2?ΔΔCt)分别为(0. 325 ± 0.150) × 10?3、(0. 142 ± 0.210) × 10?3、(0. 634 ± 0.120) × 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6.57,P < 0.05),转移性黑素瘤表达水平低于原发性黑素瘤和色素痣 (LSD?t分别为2.48、3.12,均P < 0.05)。A375 细胞转染DKK3后,细胞划痕迁移率(22.11% ± 5.11%)低于对照组(54.36% ± 23.22%)(t = 2.36,P < 0.001);迁移及侵袭实验中,转染组穿出小室细胞数(265 ± 33、76 ± 18)低于对照组(429 ± 41、135 ± 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4、1.35,均P < 0.001)。转染组A375细胞过表达DKK3后,上皮钙黏着蛋白和mRNA表达上升,神经钙黏着蛋白、波形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7、MMP11蛋白和mRNA的表达下降。结论 DKK3在黑素瘤细胞系和组织中表达下调,DKK3过表达后A375 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受到明显抑制,DKK3可能是抑制皮肤恶性黑素瘤转移的靶点。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恶性黑素瘤(MM)组织中泛素结合酶2S(UBE2S)的表达及其对黑素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UBE2S在128例原发性MM、64例转移性MM、16份非瘤组织(8份瘤旁组织、8份正常表皮组织)芯片中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A375、MUM?2B及MUM?2C黑素瘤细胞株中UBE2S mRNA表达水平。将黑素瘤A375及MUM?2B细胞株分别分为两组,干扰组使用含有UBE2S RNA干扰序列的慢病毒转染,对照组使用含有对照序列的慢病毒转染, 72 h后实时定量PCR检测 A375和MUM?2B黑素瘤细胞株中UBE2S mRNA表达水平。用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caspase3/7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及周期分布;应用Transwell法及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敲减UBE2S对A375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及N-钙黏蛋白表达的影响。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数据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通过Spearman系数评估UBE2S表达水平与T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UBE2S在98例(51.0%)MM组织中高表达,16例非瘤组织中均低表达,两组间高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905,P<0.01);UBE2S表达水平与肿瘤T分期呈负相关(ρ = -0.210,P = 0.043)。A375、MUM?2B、MUM?2C细胞间UBE2S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817.228,P<0.01)。Caspase3/7活性在干扰组A375细胞(t = 17.572,P<0.01)与干扰组MUM?2B细胞(t = 24.552,P<0.01)分别较相应对照组明显增加;干扰组A375细胞较对照组G1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t = 7.365,P<0.01),而S期比例明显降低(t = -9.190,P<0.01),G2/M期无明显变化(t = -0.227,P>0.05);干扰组MUM?2B细胞G1期(t = 12.676,P<0.01)、G2/M期(t = 13.045,P<0.01)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但S期比例低于对照组(t = -15.718,P<0.01)。Transwell实验显示,干扰组较对照组A375细胞迁移(t = -35.727,P<0.05)及侵袭(t = -125.000,P<0.01)能力降低。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干扰组较对照组A375细胞N-钙黏蛋白表达下调。结论 UBE2S在黑素瘤组织过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相关;敲减UBE2S对黑素瘤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均有影响,并且可能通过调控N-钙黏蛋白表达促进MM细胞转移。  相似文献   

3.
《临床皮肤科杂志》2021,50(4):206-213
目的:研究核糖体蛋白60 S L34(RPL34)对黑素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比较20例皮肤黑素瘤和正常皮肤组织内RPL34蛋白表达,采用慢病毒感染法构建人黑素瘤细胞A375 RPL34稳定干扰的细胞株。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及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中RPL34基因的干扰效率。用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试验检测RPL34干扰对A375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细胞迁移、侵袭和划痕试验观察RPL34干扰对A375细胞迁移运动和侵袭能力影响。结果:免疫组化显示,患者黑素瘤组织中RPL34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在A375细胞中干扰RPL34后,细胞增殖(F=25.362,P0.05)和克隆形成的能力(t=23.171,P=0.00065)明显减弱,细胞迁移运动能力(t=6.99,P=0.00185),侵袭能力(t=7.576, P=0.00156)亦显著减弱。A375细胞中干扰RPL34后,TWIST 1基因、波形蛋白(vimentin)、组织抑制因子(TIMP)2、基质金属蛋白酶(MMP)7、MMP9和MMP13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细胞(P0.05)。结论:在黑素瘤中降低RPL34表达抑制了细胞增殖及克隆形成的能力,影响细胞上皮间质化的进程,从而抑制黑素瘤细胞的迁移、侵袭。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沉默三磷酸腺苷酶家族蛋白3A(ATAD3A)对黑素瘤A375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9年8 - 12月在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收集经病理确诊的3例黑素瘤患者的黑素瘤组织及癌旁组织 ,应用Western印迹检测ATAD3A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分别采用沉默ATAD3A慢病毒和空载慢病毒感染黑素瘤A375细胞系,构建沉默ATAD3A(shATAD3A)实验组和空载对照(shCtrl)组,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Western印迹验证干扰效率。采用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比较两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采用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划痕实验比较两组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两组细胞自我更新相关蛋白(NANOG、SOX2、OCT4)和侵袭、迁移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波形蛋白、SLUG]的表达水平。两组间各指标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Western印迹显示,相对于癌旁组织,ATAD3A在3例黑素瘤组织中高表达(t = 10.825,P < 0.001)。qRT?PCR和Western印迹显示,shATAD3A组A375细胞ATAD3A mRNA为0.230 ± 0.073,shCtrl组为1.000 ± 0.244,两组比较,t = 9.461,P < 0.00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279 ± 0.267和0.867 ± 0.115,t = 8.595,P = 0.002, 表明成功构建沉默ATAD3A的黑素瘤A375细胞系。克隆形成实验和CCK?8实验显示,shATAD3A组克隆形成率低于shCtrl组(22.667% ± 2.510%比43.667% ± 5.030%,t = 6.464,P = 0.003),且细胞增殖活性自第2天开始直至第4天均显著低于shCtrl组。划痕实验及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显示,与shCtrl组相比,shATAD3A组划痕愈合减慢,划痕愈合率自第12 h开始(32.920% ± 4.642%比49.302% ± 1.448%,t = 5.835,P = 0.004)至24 h明显降低,通过Transwell小室下室的侵袭细胞数减少(68.330 ± 13.050比234.330 ± 19.139,t = 12.411,P < 0.001)。Western印迹显示,shATAD3A组细胞NANOG、SOX2、OCT4、MMP2、波形蛋白、SLUG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 < 0.05或0.001)。结论 ATAD3A在黑素瘤组织中高表达,沉默ATAD3A能抑制黑素瘤A375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对恶性黑素瘤WM451LU细胞增殖、迁移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人侵袭性恶性黑素瘤WM451LU细胞,分为3组,分别接受100 μmol/L谷氨酸受体拮抗剂MK?801(MK?801组)、10 μmol/L谷氨酸受体拮抗剂CPCCOEt(CPCCOEt组)或单纯培养基(对照组)处理。24 h后,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免疫印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膜及胞质中蛋白激酶Cα(PKCα)以及磷酸化MAPK(p?MAPK)表达水平。结果 处理24 h后,对照组、MK?801组以及CPCCOEt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00% ± 1.1%、63% ± 3.1%、60% ± 2.4%,后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无细胞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窄,划痕趋于愈合状态,而经MK?801及CPCCOEt作用后,无细胞带的变窄速度要明显缓慢,培养24 h后无细胞带仍然较宽,缩窄程度不明显。MK?801及CPCCOEt组细胞PCNA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77.0% ± 5.4%和72.0% ± 4.2%,显著低于对照组(100.0% ± 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MK?801组以及CPCCOEt组细胞膜上PKCα表达水平分别为0.38 ± 0.01、0.12 ± 0.02、0.14 ± 0.02,后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K?801组及CPCCOEt组p?MAPK表达水平分别为0.48 ± 0.03、0.36 ± 0.04,显著低于对照组(1.00 ± 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体外阻滞谷氨酸受体能够抑制WM451LU细胞增殖、迁移,该作用可能部分由PKCα?MAPK信号通路介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阿维A对鼠B16黑素瘤移植瘤的增殖抑制及诱导分化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小鼠黑素瘤B16细胞接种C57BL/6J小鼠,观察阿维A及其联合顺铂对移植瘤生长状态的影响。应用HE染色观察移植瘤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生存素、促细胞凋亡蛋白Fas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阿维A能显著抑制鼠B16黑素瘤的生长,各治疗组瘤重及瘤体积均低于阴性对照组(P < 0.05)。HE染色观察瘤组织:对照组瘤组织边界不清,细胞密集排列,异形性明显,治疗组瘤组织中心及边缘可见不同程度的大片状或灶性坏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生存素和VEGF蛋白的表达在阿维A高剂量组及联合用药组的免疫组化评分分别为3.600 ± 0.966,2.100 ± 0.568和4.600 ± 0.966,2.400 ± 0.516,均低于对照组5.900 ± 1.370,6.100 ± 1.197(P < 0.01,P < 0.01),Fas蛋白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 < 0.01),且各治疗组生存素的表达与Fas的表达呈负相关(rs = -0.77,P < 0.01),与VEGF的表达成正相关(rs = 0.72,P < 0.01)。结论 阿维A能抑制鼠B16黑素瘤增殖,诱导其分化,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抑凋亡基因生存素、上调促凋亡基因Fas的表达及抑制VE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靶向沉默趋化因子受体CXCR7基因对黑素瘤细胞株M14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Western印迹实验检测黑素瘤M14和A375细胞CXCR7蛋白的表达,选取高表达CXCR7蛋白的M14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将M14细胞分为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转染CXCR7-siRNA,阴性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siRNA,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采用实时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CXCR7 mRNA和蛋白在M14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Transwell小室法及细胞划痕法检测干扰前后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变化。 结果 实验组M14细胞CXCR7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12 ± 0.023、0.144 ± 0.005,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1.211 ± 0.117、1)以及空白对照组(1.000 ± 0.102、1.016 ± 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0.068、11 485.5,P值分别为0.001、0.000)。实验组M14细胞穿过聚碳酸酯膜的细胞数为(20.617 ± 1.503)个,明显少于阴性转染对照组[(42.000 ± 6.018)个]和空白对照组[(43.627 ± 2.152)个],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2.416,P = 0.001)。划痕实验中,实验组每高倍视野(× 200)下细胞迁移数为15.00 ± 1.10,明显少于阴性对照组(44.90 ± 2.20)和空白对照组(45.30 ± 2.3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 411.945,P = 0.000)。 结论 靶向沉默CXCR7能显著抑制黑素瘤M14细胞的侵袭和迁移,有望为皮肤黑素瘤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配体罗格列酮对人黑素瘤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黑素瘤细胞株A375;噻唑蓝法(MTT)检测罗格列酮对A375细胞的增殖抑制率;RT-PCR、Western印迹检测罗格列酮对黑素瘤侵袭相关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表达的影响。Matrigel侵袭实验检测罗格列酮对黑素瘤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MTT结果显示,在24 h干预点,罗格列酮浓度为10、25 μmol/L 时,对A375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86 ± 0.31)%、(5.15 ± 0.52)%,细胞毒性作用不明显。罗格列酮能在mRNA和蛋白水平下调MMP2的表达(P < 0.01),并上调TIMP2 mRNA的表达(P < 0.01)。侵袭实验显示,对照组、10 μmol/L罗格列酮组、25 μmol/L罗格列酮组穿过Transwell小室膜的A375细胞数依次为210.7 ± 14.9,154.1 ± 7.7,87.3 ± 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罗格列酮能抑制人黑素瘤细胞株A375的转移,可能与其下调MMP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内皮素-3(ET-3)对人恶性黑素瘤(MM)A375细胞上皮基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A375细胞,分别设立3组:空白对照组、100 nmol/L ET-3组、100 nmol/L ET-3和100 μmol/L BQ788(内皮素受体B阻断剂)组。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转移,细胞爬片技术检测细胞形态变化,实时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上皮基质转化相关分子上皮细胞钙黏蛋白、波形蛋白及转录因子(Twist、 Slug)表达情况,使用方差分析及Scheffe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各干预条件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ET-3可以促进A375细胞的转移,BQ788可阻断该效应(3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4.200 ± 0.837、9.400 ± 0.548、3.400 ± 0.894,F = 88.44,P < 0.01);ET-3 可以促进A375细胞由上皮型向成纤维细胞样形态转变,促进A375上皮细胞钙黏蛋白表达下调(3组分别为0.330 ± 0.002、0.280 ± 0.007、0.420 ± 0.008,F = 329.98,P < 0.01),波形蛋白表达上调(0.830 ± 0.014、1.160 ± 0.003、0.750 ± 0.030,F = 262.94,P < 0.01),而BQ788可阻断这种效应。ET-3可以促进上皮基质转化相关转录因子Slug mRNA(F = 376.94,P < 0.01)及Twist mRNA(F = 215.62,P < 0.01)及其蛋白水平(FSlug = 288.87,P < 0.01;FTwist = 156.96,P < 0.05)上的表达上调。结论 ET-3/ETRB通过上调波形蛋白,下调上皮细胞钙黏蛋白的表达,并上调转录因子(Twist、 Slug)的表达,促进黑素瘤A375细胞上皮基质转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谷氨酸信号通路在恶性黑素瘤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恶性黑素瘤WM451LU细胞,分为6组,①阴性对照组加入100 μl的PBS液;②MK801组加入100 μmol/L NMDAR非竞争性拮抗剂MK801;③CPCCOEt组加入10 μmol/L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mGluR1)非竞争性拮抗剂CPCCOEt;④MAP2组加入腺病毒-微管相关蛋白2a(Ad-MAP2a);⑤MK801 + MAP2组加入100 μmol/L MK801和Ad-MAP2a;⑥CPCCOEt + MAP2组加入10 μmol/L CPCCOEt和Ad-MAP2a。用Western印迹观察转染Ad-MAP2a载体后WM451LU细胞中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A(NMDAR2A)的变化。并通过细胞迁移、侵袭实验分别研究上调MAP2表达与MK-801、CPCCOEt分别或共同作用下,肿瘤细胞的迁移及侵袭性的变化。同时进行了裸鼠恶性黑素瘤动物模型的体内研究,比较上述药物的体内抑瘤作用。结果 Western印迹发现,转染Ad-MAP2a的WM451LU细胞NMDAR2A表达降低。体外迁移实验结果显示,MAP2组发生迁移的细胞为(117.04 ± 2.76)个/高倍视野(HP),MK801组(107.64 ± 6.50)个/HP,CPCCOEt组(97.36 ± 4.79)个/HP,MK801 + MAP2组(43.28 ± 3.02)个/HP,CPCCOEt + MAP2组(30.76 ± 3.97)个/HP,与阴性对照组(152.3 ± 5.75)个/ HP比较,P值均 < 0.01。体外侵袭实验结果显示,MAP2组发生侵袭的细胞数为(102.56 ± 3.81)个/HP,MK801组(98.21 ± 5.52)个/HP,CPCCOEt组(118.23 ± 7.96)个/HP,与阴性对照组(178.43 ± 8.75)个/HP相比,P值均 < 0.05;MK801 + MAP2组(43.89 ± 5.08)个/HP,CPCCOEt + MAP2组(58.45 ± 6.88)个/HP,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值均 < 0.01。裸鼠体内研究发现,用药第15天时, MAP2组肿瘤体积为(224.02 ± 46.19) mm3,MK801组(160.33 ± 33.91) mm3,MK801 + MAP2组(91.49 ± 21.48) mm3,CPCCOEt组(202.30 ± 52.37) mm3,CPCCOEt + MAP2组(111.13 ± 69.81) mm3,与阴性对照组 (342.70 ± 60.92) mm3比较,P值均 < 0.01。结论 体外阻滞恶性黑素细胞的谷氨酸信号通路可抑制恶性黑素细胞的迁移及侵袭;体内阻滞恶性黑素细胞的谷氨酸信号通路可抑制恶性黑素瘤的增殖,并可使肿瘤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microRNA-373 (miR-37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鳞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对皮肤鳞癌细胞侵袭的影响.方法 实时PCR检测皮肤鳞癌组织和细胞中miR-373的表达,将miR-373模拟物、miR-373抑制剂以及阴性对照miRNA转染皮肤鳞癌A431细胞,采用细胞侵袭实验分析miR-373表达下调对细胞侵袭的影响,采用Western印迹分析miR-373表达下调对MMP-2和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皮肤鳞癌组织(2.465±0.218)和SCL-1细胞及A431细胞(1.864±0.178,2.919±0.277)中miR-373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瘤旁组织和细胞(1.00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移性的皮肤鳞癌患者(3.323±0.344)中,miR-373的表达显著高于非转移组(1.914±0.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8,P<0.01).与未处理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miR-373模拟物显著增加皮肤鳞癌A431细胞中miR-373的表达水平和细胞的侵袭能力,而miR-373的抑制剂显著下调皮肤鳞癌A431细胞中miR-373的表达水平和细胞的侵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iR-373表达下调显著抑制皮肤鳞癌A431细胞的侵袭,并能显著下调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表达与恶性黑素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MMP7在恶性黑素瘤(30例)、交界痣(30例)、正常人皮肤(15例)组织中的表达,并观察其在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株和不同浓度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转染的裸鼠体内恶性黑素瘤移植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MMP7在恶性黑素瘤组、交界痣组及正常人皮肤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3%(25/30)、6.67%(2/30)和0,恶性黑素瘤组与交界痣组MMP7的阳性表达率比较,χ2 = 35.62,P < 0.01;交界痣组与正常人皮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20、30 μmol/L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对裸鼠体内恶性黑素瘤移植瘤MMP7表达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30 μmol/L组的抑制作用最强,与其他2个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MP7在A375细胞株中呈强阳性表达。结论 MMP7在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交界痣和正常人皮肤;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对裸鼠体内恶性黑素瘤移植瘤中MMP7的表达有显著抑制效应;MMP7在A375细胞株中呈强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核蛋白14 (NOP14)对黑素瘤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病理确诊的40例黑素瘤患者的黑素瘤组织,免疫组化检测NOP14和CD31[以微血管密度(MVD)表示]的表达。将黑素瘤细胞A375和SK-MEL-1细胞分别分为4组,分别转染空载体(空载体组)、NOP14过表达载体(NOP14组)、靶向NOP14的siRNA(siNOP14组)和阴性对照siRNA(siNC组)。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NOP14 mRNA和蛋白的表达,Western印迹和ELISA检测细胞及其培养基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表达。利用Transwell小室构建以上各组A375、SK-MEL-1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共培养模型,利用CCK8、Transwell小室和Matrigel血管拟态实验检测共培养后各组HUVEC的增殖、迁移、侵袭和管腔形成能力。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黑素瘤组织中NOP14表达水平与MVD的关系,多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细胞增殖活性的差异,其余实验指标的两组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NOP14高表达组(20例)黑素瘤组织MVD为44 ± 13,中表达组(17例)为58 ± 16,低表达组(3例)为62 ± 11,且NOP14表达和MVD呈负相关(r = -0.525,P = 0.017)。与空载体组相比,NOP14组A375和SK-MEL-1细胞及培养基中VEGF和VEGFR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5)。与siNC组相比,siNOP14组A375和SK-MEL-1细胞及培养基中VEGF和VEGFR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 < 0.05)。在A375与HUVEC共培养模型中,与空载体共组相比,NOP14组HUVEC的增殖活性(F = 131.85,P < 0.05)和迁移细胞数[22 ± 5比63 ± 8,t = 7.07,P = 0.002)、侵袭细胞数(14 ± 5比45 ± 10,t = 4.94,P = 0.008)及分支节点数(8 ± 2比14 ± 3,t = 5.06,P < 0.001)均显著下降;与siNC组相比,siNOP14组HUVEC的增殖活性(F = 79.92,P < 0.01)和迁移细胞数(152 ± 30比59 ± 4,t = 5.36,P = 0.006)、侵袭细胞数(134 ± 21比50 ± 8,t = 6.40,P < 0.001)及分支节点数(27 ± 3比15 ± 4,t = 6.10,P < 0.001)显著升高。在SK-MEL-1细胞与HUVEC共培养模型中,各组HUVEC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活性以及管腔形成能力和与各组A375细胞共培养的HUVEC变化趋势一致。结论 黑素瘤组织中 NOP14表达和MVD呈负相关,NOP14具有抑制黑素瘤血管新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研究核转录因子E2F6在人恶性黑素瘤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对恶性黑素瘤细胞A375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收集重庆市中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皮肤科确诊的50例皮肤恶性黑素瘤和30例色素痣冻存组织及石蜡切片。通过 qRT-PCR分析 E2F6 mRNA在人恶性黑素瘤和色素痣组织及7株恶性黑素瘤细胞系(HM、A375、WM451、WM35、SK-MEL-1、Hs-695T、MDA-MB-435s)和色素痣细胞中的表达,免疫组化和Western印迹检测E2F6、β联蛋白在人恶性黑素瘤组织中的表达。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E2F6抑制质粒和对照质粒转染至A375细胞,通过qRT-PCR和Western印迹验证E2F6基因的敲减效率。通过CCK8、软琼脂平板克隆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3D细胞培养实验检测E2F6基因敲减对A375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总β联蛋白、活化β联蛋白、c-Myc和细胞周期蛋白D1等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皮肤恶性黑素瘤中E2F6和β联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7株恶性黑素瘤细胞系E2F6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色素痣细胞(均P < 0.001)。qRT-PCR显示,皮肤恶性黑素瘤组织中E2F6 mRNA的相对表达(0.000 55 ± 0.000 17)高于色素痣组织(0.000 18 ± 0.000 09,t = 3.22,P < 0.001)。免疫组化、Western印迹显示,皮肤恶性黑素瘤组织中E2F6的相对表达水平高于色素痣组织(均P < 0.001),而β联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低于色素痣组(均P < 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恶性黑素瘤组织中E2F6蛋白与β联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免疫组化:r = -0.56,Western印迹:r = -0.63,均P < 0.01)。敲减A375细胞E2F6基因后,E2F6抑制组E2F6 mRNA、蛋白相对水平低于对照组(t = 3.38、2.76,P < 0.001)。CCK-8实验显示,继续培养后48 h,E2F6抑制组细胞增殖能力低于对照组(t = 4.58,P < 0.01);软琼脂平板实验显示,E2F6抑制组细胞相对克隆比低于对照组(t = 2.26,P<0.001);迁移实验显示,E2F6抑制组穿出小室细胞数(165 ± 23)低于对照组(376 ± 22,t = 3.14,P < 0.01);侵袭实验显示,E2F6抑制组穿出小室细胞数(96 ± 11)低于对照组(315 ± 31,t = 2.12,P < 0.01);3D细胞培养实验显示,E2F6抑制组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侵袭性伪足消失。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E2F6抑制组G0 - G1期细胞比例、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 < 0.001)。Western印迹显示,E2F6抑制组β联蛋白水平、活化β联蛋白水平及其下游靶基因蛋白c-Myc、细胞周期蛋白D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01),P21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E2F6抑制组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分子波形蛋白、神经钙黏着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01),而上皮钙黏着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01)。结论 核转录因子E2F6在恶性黑素瘤中高表达,敲减A375细胞E2F6基因可能通过拮抗β联蛋白信号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组氨酸三聚体核苷结合蛋白1(HINT1)对人黑素瘤A375细胞裸鼠皮下异种移植瘤模型肿瘤生长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三组裸鼠随机皮下接种HINT1-A375、neo-A375及未转染的A375细胞,观察各组移植瘤的生长情况,计算成瘤率。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移植瘤组织形态学改变,并应用TUNEL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三组裸鼠皮下异种移植瘤成瘤率均为100%。HINT1组移植瘤生长速度慢,接种后18 d移植瘤生长速度显著低于neo组及A375细胞组(P < 0.01)。HINT1组、neo组及A375细胞组肿瘤重量分别为(0.04 ± 0.00) g、(0.23 ± 0.00) g、(0.29 ± 0.03) g;肿瘤体积分别为(0.06 ± 0.04) cm3、(0.34 ± 0.15) cm3、(0.43 ± 0.19) cm3。HINT1组肿瘤重量及体积均显著低于neo组及A375细胞组(P值均 < 0.01)。组织病理结果显示,与neo组及A375细胞组相比,HINT1组肿瘤团块较小,细胞异形小,病理性核分裂象少见,瘤团内未见大片坏死灶。HINT1组中平均凋亡细胞百分比为12.87% ± 1.18%,显著高于neo组(3.22% ± 0.49%)及A375细胞组(3.00% ± 0.53%)(P值均 < 0.01)。结论 高表达HINT1可显著抑制A375细胞裸鼠皮下异种移植瘤模型肿瘤的生长,促进其凋亡,提示HINT1基因可能是人黑素瘤的抑癌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缺氧黑素瘤细胞A375增殖、凋亡、迁移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 在常氧或缺氧环境下体外培养A375细胞,细胞分为辛伐他汀处理的辛伐他汀组与二甲基亚砜处理的对照组,通过CCK-8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Annexin V/PI凋亡实验检测细胞凋亡,插入式细胞培养皿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RT-PCR法、Western印迹法检测辛伐他汀组与对照组细胞低氧诱导因子(HIF)-1α、生存素、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P27),以及沉默缺氧A375细胞的HIF-1α后的生存素、p27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常氧或缺氧环境下,辛伐他汀组与对照组A375细胞增殖活力、凋亡细胞比例、细胞迁移数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95.84、37.22、177.5,均P<0.001),缺氧对照组A375细胞的增殖活力(1.391±0.129)、细胞迁移数(322.550±26.226)均高于常氧对照组(0.807±0.049、125.583±17.256)、缺氧辛伐他汀组(0.685±0.417、115.167±12.050)(P< 0.001);缺氧对照组细胞凋亡比例(6.167%±2.714%)均低于常氧对照组(11.833%±2.483%)、缺氧辛伐他汀组(17.833%±2.714%)(P<0.01).缺氧辛伐他汀组HIF-1αmRNA与蛋白水平、生存素mRNA与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P27mRNA与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沉默缺氧A375细胞中HIF-1α后,生存素mRNA与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值为5.346、8.281,P<0.05),P27 mRNA与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t值为31.37、9.954,P<0.01).结论 辛伐他汀可抑制缺氧A375细胞的增殖及迁移,促进凋亡,其机制可能与HIF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NA)-181b-5p是否通过靶向普列克底物蛋白(PLEK)抑制皮肤黑素瘤(CM)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方法 生物信息学分析CM核心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NA-181b-5p和PLEK的靶向结合。采用RNA oligo和siRNA分别调控A375细胞miRNA-181b-5p和PLEK的表达,具体分组为:模拟物阴性对照组、miRNA-181b-5p模拟物组、抑制剂阴性对照组、miRNA-181b-5p抑制剂组、PLEK siRNA组、siRNA阴性对照组、miRNA-181b-5p抑制剂和对照siRNA共转染组以及miRNA-181b-5p抑制剂和PLEK siRNA3共转染组。上述各组用相应试剂处理细胞48 h后,采用qPCR检测A375细胞中miRNA-181b-5p和PLEK 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PLEK蛋白的表达,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A375细胞的侵袭能力;继续培养24 ~ 96 h后,CCK8实验检测A375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PLEK为CM的核心基因,CM原位癌组织较癌旁组织高表达PLEK(P = 0.031),转移组织较原位癌组织高表达PLEK(P = 0.001)。与人表皮黑素细胞HEMa-LP相比,A375细胞高表达PLEK mRNA(3.884 ± 0.156比0.997 ± 0.010,t = 18.48,P < 0.001)及PLEK蛋白(2.840 ± 0.301比1.029 ± 0.094,t = 5.47,P = 0.005),低表达miRNA-181b-5p(0.333 ± 0.042比0.967 ± 0.069,t = 7.83,P = 0.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miRNA-181b-5p和PLEK靶向结合。与模拟物阴性对照相比,miRNA-181b-5p模拟物转染后A375细胞的存活率显著降低(48 h,t = 7.96,P = 0.015;72 h,t = 7.50,P = 0.002;96 h,t = 7.96,P = 0.001),侵袭能力也显著降低(t = 5.07,P = 0.007);相反miRNA-181b-5p 抑制剂组A375细胞存活率高于抑制剂阴性对照组(24 h,t =5.38,P = 0.013;48 h,t = 5.36,P = 0.013;72 h,t =7.63,P = 0.005;96 h,t =5.99,P = 0.004),侵袭能力也高于抑制剂阴性对照组(t = 7.24,P = 0.002);与对照siRNA组相比,PLEK siRNA转染后A375细胞的增殖能力降低(48、72、96 h时,P值分别为0.015、0.011、0.001),侵袭能力也降低(t = 4.93,P = 0.008);与miRNA-181b-5p 抑制剂和对照 siRNA共转染组相比,miRNA-181b-5p 抑制剂和PLEK siRNA共转染组A375细胞的增殖率明显降低(24、48、72、96 h时,P值分别为0.042、0.042、0.037、0.017),侵袭能力也明显降低(t = 8.52,P = 0.001)。结论 miRNA-181b-5p抑制A375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其机制涉及靶向下调PLEK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miRNA(miR)-193b-5p对黑素合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从健康男性包皮环切术后废弃的正常包皮组织中分离培养人原代黑素细胞。分别转染miR-NC模拟物(miR-NC mimics组)和miR-193b-5p模拟物(miR-193b-5p mimics组)至人原代黑素细胞及人黑素瘤MNT1细胞, 转染48 h时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miR-193b-5p的过表达效率, 转染72 h时Western印迹检测黑素合成相关蛋白酪氨酸酶和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 转染1周时采用氢氧化钠法测定细胞中黑素含量。通过TargetScan网站预测miR-193b-5p的靶基因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 RT-q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miR-193b-5p过表达后该靶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人原代黑素细胞及人黑素瘤MNT1细胞中, miR-193b-5p mimics组miR-193b-5p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miR-NC mimics组, t值分别为65.57、22.49, 均P < 0.001, 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