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与传统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不崇尚炫耀暴露相比, “秀”的兴起是互联网蓬勃发展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理想化的自我表演,“秀”受到媒介技术“中介化”的深刻影响.文章指出,新型人际关系的出现以及自我呈现技巧的提高,使传统中国人在固定交往关系中被压抑的“自我”得到释放,不过,技术“中介化”也可能令“自我”陷入因交往关系复杂化和浅层化所带来的认同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2.
自我呈现作为一种交往技术,一直贯穿于人类的社会互动行为之中。戈夫曼(Erving Goffman)将“舞台”“表演”的隐喻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出了自我呈现的拟剧论(Dramaturgy),从而被后起的相关研究奉为圭皋。而进入数字时代以后,社交媒体中的云端交往使人们的自我呈现不再囿于面对面的在场情境,戈夫曼所言“前台”“后台”“印象管理”“舞台设置”等概念也在新的社交语境中呈现出新的姿态。在这一系列新变中,被戈夫曼在自我呈现研究中有意回避的“自我”构建问题,逐渐浮出了水面。  相似文献   

3.
自我效能理论属于心理学范畴,但它与传播学中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相似,都是描述自我、环境、行为三者间的互动。由于时代的制约,自我效能理论中的“环境”却没有包含“网络环境”,因此缺乏网络对个体自我效能所产生的影响。本文以此为基础,以社会残障人士为例,通过对网络中一个典型社区—“—北京口吃者协会”的个案分析,试图求得自我效能理论在网络环境下的验证。  相似文献   

4.
青年编辑欲想作好编辑工作,就要不断地加以自我净化和自我更新。“净化”的内涵是指职业道德的提高和升华,要做到正确地认识自我,自我检验,自我约束。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编辑对自己的工作经常回头自我检验,以便及时扭转偏差,使自己健康成长。“更新”就是观念、思维方式、知识的更新。“净化”是编辑成才的前提,“更新”是编辑业务提高的途径。在编辑工作中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始终,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出色的编辑。  相似文献   

5.
黄祝杰 《大观周刊》2012,(4):190-190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学校实施“雏鹰起飞”培养工程,是通过学校管理者的指导,建设学生自我管理体制、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管理自我,通过自我体验,获得认识自我的情感动力,最终在自律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女性导演贾玲在其电影处女作《你好,李焕英》中以伦理道德来指控子女的“自我理想”。在电影镜像关系的“凝视”中,李焕英突破伦理社会“自我理想”的指控,开始觉醒“自我”意识,并逐渐构建其主体身份。在实现视觉自反的元图像拍摄与反凝视过程中,主人公身份的主体性得以显现。此外,电影充分展示了多话语并存的身份构建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8年11月3日,新安晚报实施了自2005年“晚改早”后最大规模的一次改版。这是该报在报业发展新形势下展开的一次“挑战自我、突破自我、成就自我”的创新行动。  相似文献   

8.
自画像是画“自己”,更是画“自我”。因为自己并不完全等于自我,所以自己常常画不好自我。这就是为什么在谁更像普希金、卓别林的表演比赛中,参加角逐的他们本人,不得不分别把优胜奖拱手予人。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概述了王羲之生平及其吃墨轶事,引出“潜心苦学”精神;然后从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不失时机地表现自我、在不断进取中完善自我三个方面对王羲之“潜心苦学”精神的表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社交媒体为人们建构理想的自我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理想美符号”被塑造成社会主流的审美标准,但这种单一化审美背后的“容貌焦虑”问题愈发突出。“容貌焦虑”现象源于多种因素,如媒体软件“美化自我”与现实造成反差、媒介影响下的“自我认知失调”、情绪宣泄、他人发声的感同身受等等,如何更好避免“容貌焦虑”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新闻——“标准化自我”的缔造者自我意识,是人所感受到的自我,其中包括了对自我的设想、评价等,总之,自我意识,是一个“主观的自我”。人们如何建构自我、如何认识和评价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外界信息的一种反映。新闻作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影响着新闻受众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进入一个媒介密集、全球连接的深度媒介化时代,大众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自我呈现”的媒介现象变得日益流行。然而国内外学者对于“自我呈现”研究以社会互动为主,鲜少有人将其与媒介仪式关联起来。文章首先以社交媒体平台上普遍存在的“自我呈现”为切入口,将其纳入媒介化仪式的范畴,旨在以更宽广的视角思考媒介化过程对大众“自我呈现”的建构意义,以及它是如何与政治经济权力关联的;其次,从技术供给、媒介逻辑、媒介化社交三个层面引出“自我呈现”的仪式生成;最后,从批判的视角探讨社交媒体平台如何在最为稀松平常的“自我呈现”过程中以更隐蔽的方式完成数据监控及隐性剥削。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对自己的创作有过若干次痛切的自我否定。这些否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政治标准”的自我否定;一类是基于“艺术标准”的自我否定。可以说,他的公开的政治层面上的自我否定是对革命事业的自觉,因为他是一个“战士”,而他的私下的艺术层面上的自我否定是艺术良知的复苏,因为他是一个“作家”。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媒介存在着一种类似“文化撕裂”的“自我撕裂”,而正是在媒介的自我撕裂状态下,现实中的中国媒介离社会公器还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15.
弄清楚播音员、主持人的“自我”与“非我”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使播音员、主持人的主观个性与客观要求有机地协调、融合,最终形成播音员、主持人创作的特色,有利于克服弊端,使播音和节目主持语言更加纯洁和规范。一、播音员、主持人的“自我”与“非我”的对立统一关系播音员和主持人是一个群体的人格总和与播音员、主持人自身的独特个性的有机融合,是客观的“非我”与播音员、主持人主观“自我”的有机融合。“非我”体现于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不断地“自我”突破、超越之中,播音员、主持人创作的“自我”是播音员、主持人不断减少和缩…  相似文献   

16.
阚乃庆  万依 《视听界》2009,(4):79-80
平民娱乐时代,电视前所未有地放下了身段,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从电视“土豆”变成荧屏“达人”,在电视节目中一展风采。但是这一热潮的出现并不是问题的终结,而恰恰是新一轮问题的萌发——电视在满足平民娱乐的同时,毕竟还是一种“SHOW”,在自我宣泄、自我释放、自我满足之外,究竟靠什么内容传递给“沉默的大多数”——电视观众?  相似文献   

17.
李明久 《采.写.编》2007,(1):I0002-I0005
塑造“自我”是目的,如何自我“塑造”?人各有志,自有归宿。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哲学视角对摄影观念进行一种新的诠释———边缘观念 ,意在强调“自我”意识在创作中的渗入与融合 ,具体探讨了“自我”与“对象”、手段与设计和构成、技术与人的意识等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19.
海霞 《现代传播》2007,(3):83-85
“自我解放”是一个哲学问题,其内涵、外延相当广泛。本文仅从哲学中“自我解放”里人的自我实现与发展层面,就电视新闻播音主体在节目中如何体现鲜活生命力、拓展自我个性空间,以及电视新闻播音主体在历史发展中角色定位的历史变化及其隐象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治愈系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青年文化和生活方式,在网络上产生广泛的影响。本文主要关注三个问题:治愈系文化反映了青年群体什么样的生活感受;它如何影响了人们看待自我与世界之关系的方式;治愈系文化的流行对公共生活造成哪些影响。借助雷蒙·威廉斯的“感觉结构”理论,研究发现,治愈系文化主要包含个体化与重视自我感受、对“复杂性”的放弃和回避、寻求温暖和亲密关系三种感觉结构。治愈系文化的流行促使“疗愈型自我”在中国社会兴起,网民心态从关注公共议题转向更注重个体感受,以“温暖”和满足自我的情感需求作为社会交往、参与公共事件的标准“,疗愈型自我”走向极端,会有导致自恋主义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