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广基息肉病变的治疗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17例共157枚大肠广基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通过EMR一次切除,切除息肉大小在1~5cm范围;腺瘤性息肉141枚,增生性息肉13枚;局灶癌变3例(病理证实)。4例出现腹痛,3例少量便血,发烧4例,不需要特殊处理。复查患者未有息肉残留者。腺瘤息肉异型增生程度与息肉大小密切相关(P〈0.05)。结论老年大肠广基息肉通过EMR切除完全,安全;腺瘤息肉的大小与异型增生密切相关,提示腺瘤息肉需要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肠癌和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外周血中胃泌素17(gastrin-17,G-1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41例大肠癌患者、65例大肠息肉患者(其中大肠腺瘤性息肉组41例,大肠非腺瘤性息肉组24例)及33名肠镜检查阴性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研究者外周血中G-17表达水平,并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大肠癌组、大肠非腺瘤性息肉组、大肠腺瘤性息肉组外周血中G-17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大肠癌组高于大肠非腺瘤性息肉组、大肠腺瘤性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腺瘤性息肉组外周血中G-17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大肠非腺瘤性息肉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非腺瘤性息肉外周血中G-17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G-17与大肠癌和大肠息肉及其病理类型具有一定相关性,可能在结肠息肉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方文慧  豆正莉  郑可佳 《内科》2023,(6):518-520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大肠癌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大肠癌患者81例(大肠癌组),大肠息肉异型增生患者52例(大肠息肉异型增生组),大肠息肉无异型增生患者54例(大肠息肉无异型增生组)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三组患者血浆Hcy水平,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肠癌发生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估血浆Hcy水平预测大肠癌发生的价值。结果 大肠癌组血浆Hcy水平均高于大肠息肉无异型增生组和大肠息肉异型增生组(均P<0.05),血浆Hcy水平是大肠癌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Hcy水平预测大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14,最佳临界值为15.25μmol/L(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0.0%、71.4%)。结论 大肠癌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升高,血浆Hcy水平升高是大肠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经肠镜检查及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炎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未癌变)、腺瘤性息肉癌变、大肠癌患者各30例,为研究组,以息肉旁正常肠黏膜组织3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息肉及息肉旁正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将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其中增生性息肉组端粒酶检测阳性2例,腺瘤性息肉组端粒酶检测阳性11例,伴轻、中、重不典型增生分别为4例、3例、4例,而且随着不典型增生的加重,端粒酶相对活性值增加,腺瘤性息肉癌变组端粒酶检测阳性22例,大肠癌组粒酶检测全部阳性。结论端粒酶的检测对发现腺瘤样息肉是否癌变或癌变倾向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端粒酶可以作为消化道组织癌前病变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应用SP法检测大肠腺瘤 癌序列中的 p5 3和bcl 2蛋白 ,应用TUNEL法检测其细胞凋亡 ,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标本 :79例标本选自我院存档的大肠肿瘤内镜活检标本。病理诊断为腺瘤伴有轻、中、重度异型增生的标本各15例 ,其中男 2 7例 ,女 18例 ,年龄为 36~ 78岁。腺癌 34例(早期腺癌 4例 ) ,男 2 1例 ,女 13例 ,年龄为 38~ 80岁 ,均行手术治疗。另以 15例正常大肠黏膜标本作为对照组。上述标本经 10 %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和连续切片。2 .主要试剂 :鼠抗人 p5 3单克隆抗…  相似文献   

6.
RT-PCR寻找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早期分子标记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求大肠癌患者早期诊断的外周血分子标记物,为大肠癌临床筛查提供早期、可靠、简便易行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RT-PCR检测28例大肠癌、8例腺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8例腺瘤轻度不典型增生、11例炎性息肉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中CK-20,GST-π,hTERT,survivin及 skp2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腺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瘤轻度不典型增生、炎性息肉组和正常对照组hTERT mRNA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 82.1%(23/28)、87.5%(7/8)、27.8%(5/11)、 9.1%(1/11)、10%(1/10),大肠癌组及腺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别显著 (P<0.05);survivin mRNA在大肠癌、腺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腺瘤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的阳性率分别是64.2%(18/28)、50%(4/8)、 11.1%(2/18),炎性息肉组及正常组未见表达, 大肠癌组与腺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无差别, 与腺瘤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炎性息肉及正常组之间差别显著(P<0.05);而CK-20,GST-π, skp2 mRNA在各组之间表达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RT-PCR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hTERT, survivin mRNA的表达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有意义,可望成为早期诊断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YAP、TAZ在大肠息肉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选取28例大肠增生性息肉组织、28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32例大肠癌组织及24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两种蛋白在4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YAP、TAZ在正常大肠组织、大肠增生性息肉组织、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及癌组织的表达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的表达与大肠腺瘤性息肉有蒂无蒂及大小有关(P0.05);二者在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7.582,P0.05)。结论 YAP、TAZ的表达率与大肠息肉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检测大肠息肉组织中的YAP、TAZ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大肠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大肠癌癌变过程中,即大肠正常组织、大肠增生性息肉、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PTE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22例大肠组织标本中PTEN蛋白的表达,应用等级相关的秩和检验分析PTEN在大肠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PTEN蛋白在正常大肠组织、大肠增生性息肉、大肠腺瘤、大肠癌中表达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0)。大肠癌中PTEN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肿瘤分期及性别无关(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相关(P=0.002)。结论PTEN蛋白在大肠癌癌变过程中存在异常表达,PTEN蛋白的低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和浸润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粪便中散发性大肠腺瘤性息肉APC基因突变的意义,探讨易出现APC基因突变的中医体质类型。[方法]采用QIAamp DNA Stool Mini Kit 51504提取42例大肠腺瘤性息肉、8例非腺瘤性息肉、12例大肠癌患者及23例正常人群粪便的DNA,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分析法(PCR-SSCP)检测APC基因的突变情况;通过问卷形式调查散发性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结果]42例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粪便APC基因的突变率为21.43%(9/42);8例非腺瘤性息肉及23例正常组APC基因的突变率均为0;12例大肠癌患者粪便中APC基因突变率为33.33%(4/12);总突变率为15.30%。腺瘤性息肉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与大肠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粪便APC基因突变与中医体质无关(P0.05)。[结论]检测粪便中APC基因的突变率有助于大肠腺瘤性息肉筛查,大肠腺瘤性息肉粪便中APC基因的突变与中医体质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组有168例大肠腺瘤,癌变18例,癌变率为10.7%。本文将临床与病理结合起来,并联系文献分析大肠腺瘤与大肠癌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寻求一条早期诊断及治疗大肠癌的途径。 1 对象和方法 本文调查了我院近10年来行结肠镜检查的2051例患者,发现癌变18例。癌变病例中,男6例,女12例,年龄30—67岁,左半结肠17例,右半结肠(横结肠)1例。瘤体大小:>2cm 16例,<2cm 3例。将2051病例分为腺瘤性息肉组168例和非腺瘤性息肉组264例。根据年龄影响腺瘤的非典型增生率,又将腺瘤性息肉组病例分为35岁以下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FAS、Ki-67在结肠腺瘤、异常隐窝病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中的表达,探讨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异常表达在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对34例结肠镜确诊为腺瘤性息肉患者,常规内镜检查结束时,用0.2%的亚甲蓝溶液染色直肠黏膜,然后使用放大结肠镜观察直肠寻找ACF.对结肠腺瘤性息肉、ACF及正常黏膜活检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其FAS和Ki-67的表达.结果:34例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其中31例直肠发现ACF,共发现并活检ACF166处(其中伴异型增生14处,不伴异型增生152处).FAS、K i-67在结肠腺瘤、A C F中呈异常高表达(P<0.01).伴异型增生ACF中FAS、Ki-67表达较不伴异型增生ACF无明显上调.结论:FAS、Ki-67在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腺瘤、ACF)呈异常高表达.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存在细胞能量代谢异常及异常增殖,在ACF阶段就已经异常增殖明显,抑制FAS有望成为结直肠癌预防、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肠异常隐窝灶的内镜和病理特点,探讨ACF与结直肠肿瘤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8月-2012年3月就诊于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准备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370例,在距肛门25~30 cm以下给予0.4%靛胭脂染色后观察、记录发现远端大肠ACF病例数及ACF数目,并且行病理检查。结果 370例患者共发现256例ACF病例(69.19%)。正常黏膜组、增生性息肉组、腺瘤组、结肠癌组ACF患病率分别为58.21%、78.18%、82.05%、88.89%。256例ACF患者Ⅰ级106例(41.41%)、Ⅱ级82例(32.03%)、Ⅲ级68例(26.56%)。病理有异型增生病例数39例(10.54%),均为轻度异型增生;病理无异型增生217例(58.65%)。有ACF组增生性息肉的发生率为16.8%,腺瘤的发生率25.0%,结直肠癌的发生率12.5%;而无ACF组分别为10.53%、12.58%、3.51%。结论异常隐窝灶是常见结肠镜下病变,异型增生ACF病变并不少见。ACF可能是结肠腺瘤和大肠癌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大肠息肉与大肠癌之间的病因学关系,研究抗人大肠癌单克隆抗体MC_5在大肠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我们应用MC_5抗大肠癌及抗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两种单克隆抗体,通过抗生物素—生物素—酶复合物法(ABC法),对51例大肠癌、41例大肠腺瘤,9例炎性息肉,5例增生性息肉,5例幼年性息肉,16例慢性炎症性大肠粘膜及20例正常大肠粘膜进行MC_5抗原与CEA表达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大肠癌是世界范围内死亡率居第三位的恶性肿瘤,大肠息肉一直被认为是其主要的癌前疾病。传统观点将大肠息肉分为腺瘤、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以及炎性息肉,并认为近80%散发性大肠癌是由腺瘤引起的,而增生性息肉,一直以来认为其不会引起恶变。  相似文献   

15.
背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是重要的癌前病变。目的:分析老年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结肠镜和病理检查证实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老年患者178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腺瘤部位、腺瘤大小、病理类型、异型增生、癌变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大小的腺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腺瘤直径的增大,管状腺瘤的检出率下降,绒毛-管状腺瘤的检出率增高(P0.01),腺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增加,腺瘤的癌变率增加(P0.01),且绒毛-管状腺瘤的腺上皮异型增生程度和癌变率明显高于管状腺瘤(P0.01)。结论:随着腺瘤直径的增加,老年腺瘤性息肉患者绒毛-管状腺瘤的发生率、异型增生程度以及腺瘤癌变率均明显增加,早期发现并治疗腺瘤性息肉可有效减少老年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Survivin、MMP-9在大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存活素(Survivin)和MMP-9在大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表达,探讨他们在大肠癌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59例大肠腺癌、35例大肠腺瘤(包括21例低度异型增生和14例高度异型增生)和12例癌旁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Survivin蛋白、SurvivinmRNA和MMP-9的表达。结果在大肠腺瘤-癌序列演变过程中,Survivin蛋白、mRNA和MMP-9的表达率逐渐升高;正常大肠黏膜、低度异型增生腺瘤与高度异型增生腺瘤、大肠癌间Survivin、MMP-9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肠癌和高度异型增生腺瘤的Survivin、MMP-9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SurvivinmRNA阳性强度均低于蛋白表达水平;大肠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分型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MMP-9的表达与浸润深度、Dukes分期、淋巴道转移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Survivin与MMP-9两者在大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密切相关(r=0.573,P<0.01)。结论Survivin在大肠腺瘤至癌的演变阶段起重要作用;MMP-9在大肠癌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Survivin蛋白表达的调控可能发生在转录以后水平;Survivin与MMP-9存在协同作用或相互调节机制,共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110β亚单位(PI3K p110β)在大肠癌癌变过程中,即大肠正常组织、大肠增生性息肉、大肠腺瘤、大肠癌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45例大肠组织标本中PI3K p110β的表达,用等级相关的秩和检验分析PI3K p110β在大肠病变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PI3K p110β蛋白在正常大肠组织、大肠增生性息肉、大肠腺瘤、大肠癌中表达阳性率呈递增趋势,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中PI3K p110β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患者性别、年龄无关(P0.05),但与临床分期相关(P0.05)。结论PI3K p110β蛋白在大肠癌癌变过程中存在异常表达,并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I3K p110β的高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贾新立  黄韵红  何常 《山东医药》2009,49(48):53-54
目的 探讨转录调节因子Ets-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转录调节因子Ets-1、MMP-1、MMP-3在结直肠癌、大肠腺瘤及腺瘤伴异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Ets-1、MMP-1与MMP-3蛋白在大肠腺瘤、大肠腺瘤伴腺上皮异型增生及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增.Ets-1、MMP-1、MMP-3高表达与1、3、5 a生存率呈负相关.Ets-1与MMP-1、MMP-3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Ets-1、MMP1、MMP3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大肠癌患者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9.
我院于 1998年 1月至 1999年 6月 ,从 5 75例全结肠镜检查中选取 12 7例内镜活检组织 ,作细胞DNA含量测定 ,旨在探讨不同类型的大肠息肉的DNA含量及其与大肠癌的关系。现分析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对象本组病例均来自我院内镜室常规检查的门诊和住院患者 ,从 5 75例全结肠镜检查中选出 12 7例 ,分别为正常黏膜36例 ,大肠息肉 78例 ,大肠癌 13例。二、方法通过日本奥林巴斯电子结肠镜CF 2 0 0型 ,进行全结肠检查 ,并取活检 ,标本经 10 %甲醛固定 ,石蜡包埋及切片 ,HE染色 ,作病理检查。并选取约 10mg内镜活检组织 ,由我院消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老年及老年前期大肠疾病的发病特点,方法对1391例大肠活检标本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组、老年前期组及青年组慢性结肠炎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依次递减(P<0.05,r=-0.8876);溃疡性结肠炎的检出率亦随年龄增大而降低(P<0.01,r=-0.9969);肠息肉的检出率在各年龄组间无明显差异;肠腺瘤及腺瘤伴异型增生的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P<0.01,r=0.9954和P<0.01,r=0.9966);大肠癌的检出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P<0.01,r=0.9344)。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肠腺瘤、异型增生及大肠癌的发生率逐渐上升,而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则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