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比较单弧弧形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与5野动态调强放射治疗(dIMRT)在具有球形或类球形肿瘤病灶的早期周围型肺腺癌中的剂量学特点,并探索单弧VMAT在该类患者中的适宜弧度。方法 收集具有球形或类球形肿瘤病灶的早期周围型肺腺癌患者32例,对所选病例行单弧180°和单弧360°VMAT以及5野dIMRT三种放疗计划设计,比较各参数值。结果 三组计划均能满足临床靶区剂量学要求。三组计划PTV的最大剂量(Dmax)、最小剂量(Dmin)、平均剂量(Dmean)、剂量均匀性指数(HI)及靶区适形度指数(C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双肺及患侧肺的平均剂量(MLD)、V5、V10、V20上,5野dIMRT组均低于其他两组单弧VMAT,单弧360°VMAT计划稍高于单弧180°VMAT组(均P<0.05)。三组计划之间比较脊髓D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野dIMRT组的脊髓Dmean最小,单弧360°VMAT组最大(P<0.05)。三组放疗计划在心脏V30、D1/3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野dIMRT组食管Dmean低于单弧VMAT组(P<0.05),单弧180°VMAT 组与单弧360°VMAT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野dIMRT组MU最小,单弧360°VMAT组最大(P<0.05)。结论 对于具有球形或类球形肿瘤病灶的早期周围型肺腺癌患者,首选5野dIMRT;就单弧VMAT计划而言,首先考虑弧度为180°。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容积旋转调强(VMAT)与固定野动态调强(dIMRT)在上段食管癌放疗计划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利用瓦里安Eclipse 8.6计划系统对10例上段食管癌患者分别设计单弧360°Rapid Arc放疗计划和五野均分的dIMRT放疗计划。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来统计GTV和PTV的相关剂量参数、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肺、脊髓、正常组织的剂量体积参数,以及总机器跳数(MU)、总治疗时间。结果 Rapid Arc与dIMRT计划中GTV的D2、D98、HI、CI和V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V的D2、HI、C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pid Arc计划的GTV和PTV更具优势;Rapid Arc和dIMRT脊髓D1分别为(3644.15±72.89)cGy和(3810.69±97.51)cGy(P<0.05),肺V20为(13.65±2.19)%和(15.14±1.24)%(P>0.05),平均剂量为(893.95±102.43)cGy和(882.86±120.67)cGy(P>0.05);Rapid Arc计划与dIMRT计划MU分别为482±36和763±89,治疗时间为(102±19)s和(336±41)s。结论 Rapid Arc计划可以达到或优于dIMRT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具有较少MU和总治疗时间的优势,能够更好地降低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可以获得更好的靶区剂量均匀性和靶区适合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与调强放疗(IMRT)对计划靶区(PTV)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FMR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筛选所有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VMAT与IMRT剂量学比较的文献纳入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 2020年3月。应用Stata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13项研究的 281例纳入Meta分析。与IMRT计划相比,VMAT计划明显提高PTV剂量 (D95%,P<0.001),明显改善PTV剂量均匀性(P<0.001)和适形性(P=0.004)。VMAT计划较IMRT计划有效降低患侧 肺V20Gy (P=0.027)和健侧 肺V10Gy (P=0.003);而患侧肺 Dmean、V5Gy、V10Gy、V30Gy,健侧肺 Dmean、V5Gy,心脏 Dmean、V10Gy、V30Gy两组计划均相近(均 P>0.05)。IMRT计划较VMAT计划降低心 脏V5Gy (P=0.001),但对心 脏V5Gy纳入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定性较差。VMAT计划比IMRT计划明显减少治疗时间(P<0.001)和机器跳数(P<0.001)。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中VMAT比IMRT在靶区剂量覆盖、均匀性和适形性,对患侧肺和健侧肺保护,以及治疗效率方面均更具剂量学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调强放疗(IMRT)和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剂量学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间梧州市人民医院和桂东人民医院收治的Ⅲ、Ⅳ期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需胸壁照射的18例患者,采用CT定位和Eclipse6. 5治疗计划系统对患者进行IMRT和3D-CRT放疗计划设计和剂量计算,处方剂量均为5000cGy/25次,比较两种计划的靶区剂量学分布及危及器官(心脏、肺健侧乳腺、脊髓等)受照剂量分布。结果 IMRT计划中PTV的Dmin、Dmean、D95和V95优于3D-CRT计划,Dmax、D5、V105和V110均低于3D-CRT计划,CI和HI优于3D-CRT计划,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IMRT计划中,PTV低剂量照射体积左肺V5、V10和右肺Dmean均高于3D-CRTPTV,而高剂量照射体积IMRT计划中PTV左肺V20、左肺Dmean和全肺Dmean均低于3D-CRT的PTV,IMRT计划中PTV的心脏V10、心脏V30、心脏Dmean、右乳Dmean和脊髓Dmax均低于3D-CRT的PTV,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照射患者IMRT放疗计划在靶区剂量分布上较3DCRT有优势,能明显降低危及器官受照剂量与体积。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瓦里安旋转容积调强(瓦里安为RapidArc)与固定野动态调强(dIMRT)2种调强放疗技术,在胸中段食管癌治疗计划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应用瓦里安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对20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分别设计RapidArc和dIMRT放射治疗计划。应用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2种计划中靶区、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并比较2种治疗计划的总机器跳数(MU)和治疗时间。结果 2种放疗计划GTV、PTV的Dmax、Dmean、Dmin、V95%、均匀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pidArc的GTV适形度指数CI更接近于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RapidArc计划的双肺V10、V15、V20、Dmean明显低于dIMRT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肺V5、V302种计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pidArc计划,脊髓D01较dIMRT计划略有升高(P〈0.05),心脏V40、Dmean也偏高(P〈0.05)。结论对于胸中段食管癌,RapidArc治疗计划可以满足临床剂量学要求,能够更有效降低肺的受量,且具有减少总MU、缩短治疗时间的优点,并减轻了治疗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及患者不适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比较乳腺癌术后胸壁辅助放疗采用容积弧形调强技术与传统的胸壁切线野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随机选择需要放射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例,左右侧各5例,采用Eclipse计划系统为每位患者分别设计传统的胸壁切线野与容积弧形调强两套放射治疗计划,处方剂量均为DT50Gy/25次。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靶区、心脏和肺受照射剂量和体积等参数的差异。结果:2种技术均能满足胸壁靶区剂量分布要求。与常规切线野相比,容积弧形调强技术使左侧乳腺癌患者的心脏平均V30由15.87%减少到1.58%(P=0.00),心脏平均V10由22.41%增加到37.82%(P=0.00);左肺平均V20由25.72%减少到11.35%(P=0.00),左肺平均V30由22.79%减少到4.23%(P=0.00)。右侧乳腺癌患者右肺平均V20由28.23%减少到13.55%(P=0.00),右肺平均V30由25.31%减少到5.77%(P=0.00),右肺平均V10由33.26%增加到42.08%(P=0.01)。无论左、右侧乳腺癌,容积弧形调强技术对于身体的低剂量照射范围均大于传统切线野。结论:乳腺癌术后胸壁辅助放疗采用容积弧形调强技术相对于传统的胸壁切线野,能明显减少心脏和肺的高剂量受照体积,却增加了低剂量区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半弧容积动态旋转调强(VMAT)放疗、切线弧VMAT放疗和逆向调强放疗(IMRT)3种放疗技术在同步推量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取10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使用MONACO 5.1计划系统,分别采用半弧VMAT、切线弧VMAT和IMRT三种放疗技术,处方剂量均为计划靶区(PTV)50 Gy/25 f、计划肿瘤靶区(PGTV)60 Gy/25 f,评估3种计划靶区剂量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以及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受照剂量.结果 半弧VMAT的PGTV靶区CI优于IMRT(P﹤0.05).切线弧VMAT放疗技术较IMRT放疗技术降低了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患侧肺组织V10的照射范围(P=0.04).切线弧VMAT放疗技术较半弧VMAT放疗技术降低了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健侧肺组织V5(P﹤0.001)、V10(P=0.04)、心脏的V10(P=0.01)、Dmean(P=0.01)及健侧乳腺组织V5(P﹤0.01)的剂量范围.而IMRT放疗技术降低了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健侧肺组织V5、V10的剂量范围(P﹤0.05).结论 对于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的同步推量放疗,VMAT放疗技术尤其是半弧VMAT放疗技术具有更好的靶区适形性;切线弧VMAT放疗技术可以降低周围大部分正常组织器官的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比较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与固定野调强放疗(F_IMRT)、电子束联合VMAT (E&VMAT)技术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择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左乳腺癌患者 10例,靶区包括患侧胸壁和锁骨上淋巴引流区,处方剂量43.5Gy (2.9 Gy/次)。基于Pinnacle3计划系统为每位患者分别设计VMAT、F_IMRT、E&VMAT (胸壁靶区部分电子束照射、锁骨上区部分VMAT照射)计划。对比评价靶区剂量分布适形度与均匀性、危及器官受量以及治疗实施时间。结果 VMAT计划能改善靶区剂量分布,靶区剂量适形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优于F_IMRT和E&VMAT计划(均 P<0.05)。VMAT计划患侧肺平均剂量 、V30Gy、V20Gy、V10Gy均优于F_IMRT和E&VMAT计划(均 P<0.05)。VMAT计划患侧 肺V5Gy优于F_IMRT计划(P<0.05),与E&VMAT计划 的V5Gy相近(P>0.05)。VMAT计划的心脏、健侧乳腺、健侧肺均能满足临床剂量限制要求。VMAT、F_IMRT、E&VMAT计划的治疗时间分别为(326±27)、(1082±169)、(562±48) s。结论 与F_IMRT和E&VMAT计划相比,VMAT计划质量更优,治疗时间更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宫颈癌术后放疗中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VMAT)与固定野动态调强放射治疗(dIMRT)的靶区剂量分布、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及治疗时间,为临床治疗选择放疗技术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1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在Monaco5.11计划系统中分别对每例患者进行容积弧形调强和7野固定野动态调强放疗计划设计,比较两种技术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的差异。结果 VMAT技术靶区的平均剂量为46.86Gy,略高于dIMRT技术的46.68Gy(P<0.05),直肠的V10,V20和小肠V30受照剂量VMAT比dIMRT技术分别高了0.63%,3.34%和4.14%(P<0.05),靶区的均匀性、适形度和其他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相比,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VMAT比dIMRT计划分别减少13.4%和50.6%(P<0.05)。结论 VMAT技术与dIMRT技术相比剂量分布相当或略优,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明显减少,在临床应用上对于宫颈癌术后患者建议使用VMAT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与7野固定野调强放疗(7IMRT)在中晚期巨块型宫颈癌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24例局部肿瘤大于4 cm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对同个CT图像分别制作VAMT计划和7IMRT计划。比较两种计划的靶区适型性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正常组织的剂量学差异、机器跳数(MU)及治疗时间。结果:采用VMAT放疗技术的肿瘤靶区CI为0.912±0.008,与IMRT相当(0.911±0.006)(P=0.426),而VMAT的HI为1.092±0.034,优于IMRT(1.10±0.034)(P=0.001)。VAMT技术膀胱的V30、V40,直肠的V30、V45,肠管的V30、V40、V45,脊髓V20、V30、V35、Dmax均优于7IMRT,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肠管的V10VAMT高于IM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侧股骨头剂量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MAT 技术MU较7IMRT 减少59.8%,平均治疗时间减少 78.76%。结论:VAMT是巨块型宫颈癌患者根治性放疗的较好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准直器角度对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容积旋转调强(VMAT)计划剂量学影响。方法:选取10名中央型NSCLC患者进行VMAT计划设计。使用Varian Eclipse系统,6 MV FFF X射线,最大剂量率1400 MU/min。机架角度:CCW 179°~181°、CW 181°~179°,双弧准直器角度互组,0°~90°每间隔10°设置准直器角度,即为(0°,0°)、(10°,350°)、(20°,340°)、(30°,330°)、(40°,320°)、(50°,310°)、(60°,300°)、(70°,290°)、(80°,280°)和(90°,270°)制定十个计划。在处方剂量相同并且处方剂量线包绕相同靶区体积的前提下(归一至80%),比较计划靶区参数:D 95%、V 90%、适形度指数(CI)、梯度指数(GI)、D 2 cm以及机器跳数(MU),危及器官参数:双肺(D 1500 cm3、D 1000 cm3)、心脏(D 15 cm3)、脊髓(D 1.2 cm3、D 0.35 cm3)。用SPSS软件对每个分析指标做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判断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基础上,10组计划中,准直器角度为60°时(P<0.05),靶区D 95%剂量最高,准直器角度为50°时(P<0.05),靶区V 90%最高。CI和GI在0°最佳。危及器官双肺(D 1500 cm3、D 1000 cm3)、心脏(D 15 cm3)、脊髓(D 1.2 cm3)受照剂量均在0°最低,脊髓D 0.35 cm3在整个角度范围内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此外,所有计划中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均远远低于计划规定值,其中双肺(D 1500 cm3)在50°的剂量与最低值仅相差4.1%(P<0.05),心脏(D 15 cm3)在60°的剂量与最低值仅相差3.4%(P<0.05)。结论:改变准直器角度对肺癌SBRT-VMAT计划剂量有明显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准直器角度,正常组织受照剂量远远低于计划限量时,靶区体积剂量明显提高,但计划复杂度也略有提升。在临床计划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准直器角度的影响,制定更合适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左乳腺癌保乳术后三种放疗方式(3DCRT,IMRT,VMAT)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期间20例早期左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患者,所有靶区及危及器官均由同一高级放疗医师勾画,包括临床靶区(CTV)、计划靶区(PTV)及危及器官(OAR),并由同一高级放疗物理师分别设计3DCRT、IMRT、VMAT 三种治疗计划,处方剂量为50 Gy。比较三种计划的计划靶区(PTV)的靶区均匀性指数(HI)及适形度指数(CI),最大剂量(Dmax)、平均剂量(Dmean)、最小剂量(Dmin);肺、心脏的V5,V10,V20,V30,V40,Dmax,Dmean及Dmin等。结果:3DCRT、IMRT、VMAT三种放疗计划适形度指数(CI)分别为 0.75±0.08、0.84±0.04和0.89±0.04(P<0.05),均匀性指数(HI)分别为 0.11±0.12、0.11±0.08 和0.10±0.09。VMAT与IMRT计划降低了危及器官高剂量区体积,但相应增加了低剂量区体积,尤其VMAT计划的心脏、患侧肺V5、V10明显增加(P<0.05)。结论:IMRT计划不仅提高了靶区的适形度,而且降低了心脏和肺的低剂量受照体积及平均剂量。因此,IMRT计划更适用于左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宫颈癌根治性容积旋转调强(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 VMAT)放疗计划中设置射野回避区域(avoidance sector, AS)对计划剂量分布的影响,探究通过设置AS来保护小肠的可行性。方法:选取52例宫颈癌根治性放疗的患者进行研究。设计两组计划,第一组为包含两个360°完整旋转野的VMAT计划,简称FA组。第二组计划在第一组的基础上两个旋转野均增加315°~45°回避区域,简称I90组。统计两组计划的剂量学参数并进行分析。结果:FA组和I90组计划的小肠平均剂量分别为DmeanINT_FA和DmeanINT_I90。将52例患者的全集按照DmeanINT_FA大小分为三个子集L(DmeanINT_FA≤26 Gy)、M(26 GymeanINT_FA≤27.5 Gy)和H(DmeanINT_FA>27.5 Gy)。对子集L内患者DmeanINT_FA>D<...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国产医用直线加速器在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的剂量学特性与治疗实施效率,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剂量学依据。方法 选取11例早期保乳术后需辅助放疗的患者影像资料,左侧患者6例,右侧患者5例,处方剂量为50 Gy/25次。采用TIGRT计划系统分别设计固定野动态调强(dIMRT)与三维适形(3D-CRT)放疗计划,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DVH)统计靶区、危及器官(OARs)的剂量,并计算靶区适形指数(CI)与均匀指数(HI),最后统计机器跳数(MU)和治疗时间(t)。结果 dIMRT与3D-CRT计划靶区剂量覆盖度相似,D95与V100分别为(5009.73±12.70)cGy、(95.41±0.54)%与(5005.47±7.30)cGy、(95.18±0.28)%;两种计划靶区最大剂量(D2)、CI与HI分别为(5551.66±89.21)cGy、0.83±0.01、1.10±0.02与(5819.20±111.19)cGy、0.52±0.05、1.14±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IMRT组患侧肺的V5、V10和V20分别为(65.32±5.88)%、(38.99±14.42)%和(17.76±0.43)%,均高于3D-CRT的(21.77±2.08)%、(16.88±1.80)%和(14.79±1.90)%,而V30为(5.59±1.52)%,低于3D-CRT组的(13.52±1.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IMRT组左侧患者心脏Dmean为(814.59±154.82)cGy高于3D-CRT组的(347.88±57.29)cGy;dIMRT组左侧患者心脏Dmax为(4067.93±441.39)cGy低于3D-CRT组的(5355.75±337.41)cGy,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D-CRT组右侧患者心脏的Dmean、Dmax分别为(56.34±15.56)cGy、(393.00±94.95)cGy,均低于dIMRT组的(349.31±50.92)cGy、(1647.49±419.65)cGy,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IMRT组平均MU为593.17±39.27,平均出束时间为(124.57±8.25) s,3D-CRT组平均MU为639.50±49.81,平均时间为(134.30±10.46)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国产加速器能够实现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放疗的靶区剂量与危及器官的剂量学要求,并且dIMRT靶区剂量分布更加均匀,适形度更好,而3D-CRT组在危及器官低剂量区域中体现出更好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碳离子二维放射治疗(two-dimensional carbon-ion radiotherapy,2D-CIRT)计划与光子容积调强放射治疗(volume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计划在III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剂量学优劣,为临床碳离子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中心13例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相同的处方剂量及危及器官约束条件,分别在Ciplan计划系统上设计2D-CIRT计划和Eclipse计划系统上设计VMAT计划,比较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靶区剂量分布及危及器官受量。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CIRT和VMAT计划肿瘤覆盖率均较好,PTV1的D98、D95、D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计划的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相似(CIRT与VMAT:0.39 Gy与0.38 Gy,P>0.05)。PTV2两种方案在D95、D98、D50、D2均有显著性差异,PTV2采用CIRT的HI也明显优于VMAT(CIRT vs VMAT:0.08 Gy vs 0.16 Gy,P=0.003)。与光子VMAT相比,CIRT计划中健侧肺的V5、V10、V20、V30、V40和Dmean明显降低。患侧肺中CIRT的V5低于VMAT(CIRT vs VMAT:53.00 Gy vs 64.41 Gy,P=0.003),V10、V20、V30、V40、Dmean两种计划均无统计学差异;CIRT有较低的脊髓Dmax(CIRT vs VMAT:18.61 Gy vs 43.03 Gy,P=0.000)、食管Dmean(CIRT vs VMAT:16.25 Gy vs 20.38 Gy,P=0.031)和V50(CIRT vs VMAT:4.49 Gy vs 11.43 Gy,P=0.005)、骨V10和V30,以及气管和支气管树的V50。结论:与光子VMAT相比,2D-CIRT被动束流扫描技术在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显著降低了对危及器官的辐射剂量,对正常组织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不同计划设计参数条件下颈、上段食管癌VMAT计划质量,得出最优计划设计参数值,以期为临床VMAT治疗计划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颈、上段食管癌患者各10例,使用核通 Oncentra 4.3 TPS,医科达Synergy VMAT直线加速器。采用机架步进角度2°、3°、4°,最大出束时间80、110、150 s,准直器角度0°、45°制定6套VMAT计划。统计PTV和OAR受量,配对t检验差异。结果 颈段食管癌准直器角度45°的VMAT计划质量优于0°(P=0.003~0.007)。颈段食管癌最大出束时间110、150 s的VMAT计划质量与80 s相近(P>0.05),80 s VMAT计划PTV的D90、V105优于110 s计划组(P=0.011、0.010),PTV D100优于150 s组(P=0.004);110 s组的D98优于80 s组(P=0.034);靶区的其他参数及OAR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段食管癌3个最大出束时间的VMAT计划质量均相近(P>0.05)。颈段食管癌机架步进角度3°的VMAT计划质量优于2°、4°(P=0.010~0.048);上段食管癌机架步进角度3°的VMAT计划PTVmean、CORD D2优于4°计划(P=0.014、0.005),与2°比较靶区剂量分布PTV D100略好(P=0.046),但肺组织V25、V30受量略高(P=0.007、0.026)。结论 对于颈、上段食管癌VMAT计划,45°准直器角度、80 s最大出束时间、3°机架步进角度为VMAT计划最优的设计参数初始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时,野中野正向调强(field-in-field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FIF-IMRT)、逆向调强(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两种模式对改善靶区剂量分布和保护正常组织的差异。方法:对30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予以CT定位,分别制定FIF-IMRT及IMRT二种照射计划,总剂量均为42.65 Gy,共照射16次。分别比较两组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危及器官,如心脏、肺脏、脊髓等所受剂量以及加速器总跳数(accelerator monitor unit,MU)的差异。结果:FIF-IMRT与IMRT组PTV(planning target volume)的Dmax分别为4 762.35 cGy(4 710.08,4 829.10)cGy、4 714.60 cGy(4 659.55,4 740.85)cGy(P=0.001),均匀性指数分别为0.10(0.09,0.11)和0.09(0.08,0.10)(P=0.008);在危及器官受量方面,FIF-IMRT组较IMRT组明显降低心脏V5、V10和左肺V5、V10(P值分别为<0.001、<0.001、0.003、0.014),右乳Dmax、Dmean和脊髓Dmax、DmeanFIF-IMRT组均显著低于IMRT组(P值分别为0.048、0.044、<0.001、<0.001)。FIF-IMRT组MU低于IMRT组(P=0.001)。结论:两种大分割调强模式均能满足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治疗要求。IMRT提高靶区剂量分布均匀性,但FIF-IMRT能更好降低心脏和左肺V5、V10等低剂量照射范围,且对机器损耗更小,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转床角度对中上段食管癌非共面调强计划的影响。方法:选择15名中上段食管癌病例先设计5野的共面调强计划,然后在共面调强计划的基础上,改变机架角330°和30°的床转角,旋转床角度从10°到90°,每10°设计一个计划。比较10组计划的靶区适形度(CI),剂量均匀性(HI),全肺的体积剂量V5、V20、V30、平均剂量(Dmean),心脏的体积剂量V30、V40、平均剂量(Dmean),脊髓的最大值(Dmax)。用SPSS软件的配对t检验方法统计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结果:以折线图表示10个计划的CI和HI以及全肺、心脏和脊髓的体积剂量参数,然后对比转床角度90°和80°的非共面计划与0°的共面计划。80°计划时全肺的V5、V20为最低,分别为(45.93±7.72)%、(21.90±4.67)%,与0°计划相比,分别降低了17.92%、8.94%(P<0.05);心脏的V40、Dmean随转床角度的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在80°分别为V40=(10.94±6.36)%,Dmean=(2 196.36±458.09)cGy,与0°计划相比,分别增加了20.62%、28.52%(P<0.05),转床角度的增加在减少全肺受照剂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心脏的受照剂量,虽然心脏受照剂量涨幅较大,但由于其基数较小,所以实际增加并不大。80°计划与90°计划相比较,全肺V20降低了4.6%(P<0.05),其余数据包括靶区适形度CI、均匀性HI、全肺V5、V30、Dmean和心脏V30、V40、脊髓Dmax,两者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脊髓最大值整体变化趋势平稳。结论:转床角度对中上食管癌计划确有明显影响,在设计食管癌非共面计划时,应充分考虑转床角度的因素,以寻求更有质量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