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建立兔角膜移植高危及非高危模型,通过阻断CD28,探讨CTLA4-Ig对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新生血管化模型组及非新生血管化组,每组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空白保存液)、实验组(浸入含有CTLA4-Ig10mg/L保存液4℃孵育18h),每组10只兔。观察术后受体植片角膜混浊情况和植片病理改变,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角膜植片TNF mRNA的表达情况,比较植片生存时间。结果:非新生血管化角膜移植组:对照组和实验各组的植片排斥时间或平均植片存活时间上无统计学意义,超过半数植片(16/30,53%)存活时间超过100d。新生血管化角膜移植组:实验组生存时间较长69±34d,对照组26±4d,原位杂交检测移植术后4wk或排斥反应发生时对照组角膜植片上皮下基质层浸润细胞有明显的TNF mRNA的表达,实验组未见TNF mRNA表达。结论:在兔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应用CTLA4-Ig阻断CD28,可以明显抑制兔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背景 角膜移植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角膜盲可靠且有效的复明手段,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是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 目的 研究共刺激分子Tim-1在大鼠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40只清洁级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自体角膜移植组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正常对照组大鼠未行任何手术,自体角膜移植组分别以Wistar大鼠作为供体和受体施行穿透角膜移植术,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以SD大鼠角膜作为供体,Wistar大鼠作为受体行穿透角膜移植术,各组供体角膜植片均为3.5mm,植床直径为3.0 mm.分别于术后7d、14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术眼角膜炎症反应情况,按照Larkin的标准进行排斥反应评分,计算排斥反应指数(RI),观察各组角膜植片的平均存活时间和植片存活率.术后7d、14d,3个组各取3只大鼠眼球制备角膜组织切片,分别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角膜组织的炎症反应和共刺激分子Tim-1蛋白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此外分别于术后7d、14d各组取5只大鼠角膜制备组织匀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共刺激分子Tim-1 mRNA在大鼠角膜植片中表达量(吸光度,A)的变化.结果 术后7d,自体角膜移植组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大鼠角膜植片均出现轻度水肿;术后14 d,自体角膜移植组角膜植片水肿消失,植片透明,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大鼠角膜植片水肿增厚,呈灰白色混浊,可见新生血管形成.自体角膜移植组植片的存活率为100%,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植片存活率为0,平均生存时间为(9.8±1.2)d.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术后7d自体角膜移植组植片基质层可见炎性细胞浸润,但术后14d炎性细胞明显减少;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术后7d植片水肿,基质层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术后14 d阳性细胞大量增加,可见新生血管.免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的表达,探讨抗氧化剂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 PDTC) 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方法 通过相对缺氧的方法建立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模型,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 FFA)的方法观察大鼠视网膜 新生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视网膜新生血管大鼠和正常对照组大鼠NF-κB在视网膜的表达;视网膜新生血管大鼠腹腔内注射PDTC,观察对视网膜 NF-κB 表达以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 结果 相对缺氧组10只大鼠的20只眼中13只眼FFA检查显示视网膜中纬部有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荧光渗漏、新生血管形成,残存视网膜的大血管均纡曲、扩张;3只眼玻璃体积血,无法检查眼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NF-κB从视网膜内核层、神经纤维层的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浆向细胞核转移。PDTC干预组10只大鼠的20只眼中2只眼FFA检查显示新生血管形成及荧光渗漏;1只眼玻璃体积血;17只眼未见新生血管形成及荧光渗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NF-κB主要在细胞浆表达。 结论 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与NF-κB的活化密切相关。PDTC能有效阻止NF-κB的活化以及从视网膜内核层、神经纤维层的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浆向细胞核的转移,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01-268)  相似文献   

4.
李佳  李雪  孙建华  李兵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8):1439-1443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角膜穿透性移植模型,探讨IL-10基因修饰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将受体SD大鼠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GFP-DC组、8-DC组及IL-10-GFP-DC组,分别于角膜移植术前3 d尾静脉注射等量的PBS、供体Wistar 大鼠骨髓源8-DC (培养8d的DC)、转染48h的GFP-DC及IL-10-GFP-DC。术后每天在裂隙灯下观察角膜植片情况,记录排斥反应指数及角膜植片存活时间,在移植术后第14 d行各组角膜组织的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IL-10-GFP-DC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较GFP-DC组、8-DC组比较显著延长( P<0.01)。术后第14 d时IL-10-GFP-DC组角膜植片的混浊、水肿、新生血管及排斥指数均显著降低(P<0.01)。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各实验组角膜植片的炎症反应较阳性对照组轻,植片中央未见明显新生血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IL-10-GFP-DC组的CD4+、CD8+、CD25+、IL-2+、NK+及NF-κB+阳性细胞数量较阳性对照组、GFP-DC组、8-DC组减少,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过供体来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预处理的受体,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显著延长,成功诱导角膜移植免疫耐受。 CD4+、CD8+、CD25+、IL-2+、NK+及NF-κB+阳性细胞参与了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调控,IL-10-GFP-DC可降低CD4+、CD8+、CD25+、IL-2+、NK+及NF-κB+阳性细胞的浸润,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邱姣  周军格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0):1978-1981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0(IL-10)修饰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对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影响。方法:用培养的供体来源的imDC及IL-10-imDC预处理受体,建立Wistar-SD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供体Wistar大鼠18只;受体SD大鼠36只,受体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均为12只。A组(对照组):受体鼠不经任何预处理即行角膜移植术;B组:角膜移植前3d,每只受体鼠经尾静脉注射供体的imDC,细胞数为2×106个;C组:角膜移植前3d,每只受体鼠经尾静脉注射用IL-10修饰的供体imDC,细胞数为2×106个。观察术后各组受体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术后第14d各组随机抽取4只鼠取术眼角膜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的表达。结果:三组植片存活时间分别为10.17±2.16,19.83±2.25,27.57±1.72d;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A组角膜植片显著水肿、增厚,出现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角膜基质排列紊乱。B,C两组植片炎性细胞浸润均显著减少,角膜厚度及结构基本正常。NF-κB在A组即对照组中呈高表达(P<0.05),B,C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L-10可有效抑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成熟。摄取供体的imDC能显著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IL-10-imDC可抑制NF-κB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角膜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雷帕霉素对角膜移植术后VEG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莹  黄一飞  皮裕琍 《眼科新进展》2008,28(1):26-28,32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对大鼠角膜移植术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及其与抗排斥作用的关系.方法 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建立角膜移植实验模型.将34只Wistar鼠(34眼)随机分2组,每组17只.治疗组术后给予RAPA (3 mg·kg-1·d-1),对照组给予等量不含药物的空白液,连续用药12 d.术后判断植片排斥情况,比较2组角膜植片的平均存活时间和新生血管评分.术后14 d,进行组织学检查,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角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 治疗组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明显延迟,对照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11.0±1.5)d,治疗组为(36.1±14.9)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检查证实,术后14 d,治疗组角膜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治疗组VEGF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RAPA治疗能够抑制大鼠角膜移植术后VEGF的表达,该效应参与了RAPA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和新生血管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纤溶酶原K5突变体(mK5)滴眼液预防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效果.方法 实验研究.以F344大鼠30只作为供体,Lewis大鼠60只作为受体,建立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模型.另取15只Lewis大鼠行自体原位角膜移植,即A组为15只F344大鼠自体原位角膜移植.采用完全随机分组设计方案,将60只Lewis大鼠(60只右眼)分为B、C、D及E组.术后术眼4次/d滴眼液,每次1滴,A组和B组滴生理盐水,C组和D组滴mK5滴眼液,浓度分别为5 mg/L和10 mg/L,E组给予0.1%地塞米松滴眼液,连续用药14 d.根据Holland排斥反应评分标准,判断术后植片排斥情况.比较各组角膜植片的平均存活时间,并观察各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计算其面积.术后第14天,对各组大鼠角膜植片做组织学检查.采用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对以上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C、D、E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9.3±2.1)、(21.1±7.3)、(23.5±10.8)及(28.2±19.1)d;C、D组分别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0.24,13.47:P<0.05);E组植片存活情况较C、D组好,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54,1.49;P>0.05).术后A、B、C、D及E组角膜新生血管开始出现的时间分别为(3.1±0.8)、(2.6±0.5)、(6.4±0.5)、(7.8±0.7)及(5.3±1.0)d;C、D、E组与A组比较(q=31.58,51.21,19.98;P<0.05);C、D、E组也较B组明显延长(q=43.87,67.14,24.53;P<0.05);C、D及E组两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1.41,20.37,9.67;P<0.05).术后C、D组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面积明显较B组少(q=30.76,62.14;P<0.05),且与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5.20,25.64;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B组角膜植片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而C组与D组植片炎性反应较轻,无明显新生血管形成.结论 mK5滴眼液可抑制同种异体大鼠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的生成,延缓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转化生长因子-β1(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mediate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rAAV-TGF-β1)抑制大鼠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作用及对植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构建rAAV-TGF-β1真核表达质粒栽体.碱烧伤的方法建立角膜新生血管化动物模型,52只角膜新生血管化的SD大鼠接受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分为2组,实验组(26只)Wistar大鼠角膜植片浸泡在含rAAV-TGF-β1(10 × 1012v.g.·L-1)的DMEM/F12培养液中,37℃孵育30 min,移植到SD大鼠角膜植床上;对照组(26只)Wistar大鼠角膜植片浸泡在DMEM/F12培养液中,37℃孵育30 min,移植到SD大鼠角膜植床上.术后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植片排斥情况,比较2组角膜植片的平均存活时间和各时间点排斥反应指数.术后9 d、14 d角膜植片行超微结构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角膜组织中IFN-γ、TGF-β1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10.75±1.91)d,实验组为(22.85±3.48)d,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植片排斥反应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9 d、14 d角膜植片超微结构检查显示,实验组角膜植片基质层成纤维细胞凋亡与坏死明显减轻;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实验组植片内IFN-γ表达低于对照组,TGF-β1表达高于时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rAAV-TGF-β1能显著延长角膜植片存活时间,抑制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改变植片的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9.
IL-1RA对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 IL-IRA)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作用。方法建立大鼠穿透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动物模型,观察IL-IRA对大鼠角膜植片存活和排斥反应指数( RI)的影响,并与阴性对照组和环抱霉素 A(CsA)治疗组相比较。结果阴性对照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 12. 235天± 1. 674天,而 CsA治疗组为17.676天±1.528天,IL-1RA治疗组为19.250天±1.456天,均比阴性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IL-1RA治疗组角膜植片新生血管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和CsA治疗组(P<0.01)。结论IL-1RA能抑制大鼠穿透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显著地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并具有抑制角膜植片新生血管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琳  邹留河 《眼科》2010,19(6):413-417
目的 探讨自体颌下腺移植治疗角结膜干燥症后同种异体板层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存活情况和CD25+细胞在角膜排斥植片的表达情况.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健康成年新西兰兔20只.方法 20只实验动物用摘除泪腺和Harder腺的方法制成千眼模型,随机分两组:实验组行自体颌下腺移植 对照组不处理.移植腺体成活后两组都行同种异体板层角膜移植术.主要指标角膜植片存活时间和CD25+细胞在角膜植片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37.0±5.4天)明显长于对照组(21.3±4.3天)(t=6.495,P〈0.001),两组植片CD25表达情况(实验组:22.80±1.61个/5个倍视野 对照组:23.05±1.87个/5个高倍视),无显著差异(t=0.287,P〉0.05).结论 颌下腺移植术后角膜植片失败主要原因是免疫排斥反应、血管化高危植床及泪液分泌不稳定.唾液泪液对角膜植片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郝念  张明昌  边芳 《眼科研究》2009,27(2):100-104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活性代谢物A771726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SD-Wistar大鼠同种异体穿透角膜移植模型,随机分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C、D组分别为0.5%、1.0%及2.0%A771726滴眼液组;E组为Wistar大鼠自体移植对照组。术后比较各组角膜植片排斥指数(RI)及植片存活时间,并对植片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A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为(9.38±2.26)d,B组(10.13±2.41)d,C组(17.57±1.72)d,D组(17.50±2.14)d,E组(〉28.00)d。A组、B组分别与C组、D组植片存活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术后10d,A组、B组角膜植片发生排斥反应,植片高表达IFN-γ及ICAM-1;术后20d,C组、D组植片发生排斥反应,植片IFN-γ及ICAM-1表达增高。结论局部应用A771726滴眼液能有效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2.
背景高危角膜移植患者虽然常规应用免疫抑制性药物,但角膜移植片的排斥率仍很高。近年来传统中药在角膜移植中的作用逐渐引起关注,黑睛排斥汤对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黑睛排斥汤对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16只正常雌性SD大鼠角膜作为供体,32只雌性Wistar大鼠作为受体,用角膜缝线法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NV),建立大鼠高危角膜移植模型,然后行封闭群大鼠SD.Wistar组间同种异体全板层角膜移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个组,包括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灌服)、CsA组[10mg/(kg·d)CsA灌服]、黑睛排斥汤组[4g/(kg·d)黑睛排斥汤灌服]和联合用药组[10mg/(kg·d)CsA+4g/(kg·d)黑睛排斥汤灌服],各组大鼠均于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后4d开始灌服相应药物,于术后第4天起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眼前节反应,每隔2天观察1次,连续观察30d。参考Larkin等的标准对角膜}昆浊程度、水肿程度及新生血管程度进行评分,记录移植排斥指数(RI)并观察植片的存活状况,对角膜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受体角膜局部和全身免疫状态进行检测,对4个组大鼠的各种检测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角膜移植术后10d左右发生排斥反应,CsA组和黑睛排斥汤组大鼠均于术后12~13d发生排斥反应,而联合用药组大鼠于术后22d发生排斥反应。与模型对照组比较,CsA组、黑睛排斥汤组和联合用药组大鼠角膜移植后角膜混浊程度评分、角膜水肿评分和新生血管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用药组上述各指标的评分均明显低于CsA组和黑睛排斥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sA组与黑睛排斥汤组的各种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角膜移植片存活时间平均为(10.38±1.69)d,联合用药组平均为(22.50±3.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90,P=0.000)。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术后15d联合用药组大鼠角膜基质中淋巴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评分少于CsA组和黑睛排斥汤组。流式细胞学检查证实,黑睛排斥汤组、CsA组和联合用药组大鼠角膜移植术后外周血中CD4+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均低于模型对照组,联合用药组CD4+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均低于CsA组和黑睛排斥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黑睛排斥汤对高危角膜移植模型大鼠术后角膜排斥反应有抑制作用,其疗效与0.1%CsA接近,二者联合用药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34(interleukin-34,IL-34)在大鼠角膜移植术后的表达情况以及在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建立角膜移植实验模型。Wistar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B组为自体角膜移植组,C、D组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另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A组)。术后B、C组术眼滴泰利必妥眼液,D组术眼滴典必殊眼液。术后各组分别取10只大鼠判断四组角膜植片的存活情况并作生存分析。其余大鼠于术后14 d取术眼角膜植片,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检测。结果 生存分析结果提示,A组和B组角膜不发生排斥反应,D组角膜存活时间为(26.00±0.97)d,远高于C组(10.00±1.55)d(P<0.001)。HE染色结果显示,C组角膜组织各层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及新生血管形成,D组仅有少量炎性细胞、新生血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IL-34蛋白在C组的表达量(0.089 4±0.005 6)明显高于A组(0.037 7±0.002 3)、B组(0.068 4±0.004 4)和D组(0.044 5±0.004 5)的表达量(F=145.21,P<0.01),且主要集中在上皮层和基质层。RT-PCR结果提示,IL-34、IL-1β、TNF-α、IL-17A的mRNA 在C组角膜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组、B组和D组(均为P<0.05)。结论 IL-34参与了大鼠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而典必殊可能通过抑制IL-34的表达及相关的信号通路,延缓排斥反应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不同大小的透明角膜切口引起的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差异。方法 收集本科室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97例97眼患者资料,53眼为2.8 mm透明角膜切口(2.8 mm手术组),44眼为2.2 mm透明角膜切口(2.2 mm手术组)。根据术前、术后4周的角膜曲率采用平均数法及质心法(centroid)计算SIA的大小及方向。比较两组手术切口引起的SIA大小差别及切口的稳定性。结果 术后4周,2.8 mm手术组centroid SIA为(0.234±0.423)D@105°,均数SIA为(0.552±0.349)D,其中右眼centroid SIA为(0.174±0.464)D@104°,均数SIA为(0.582±0.392)D;左眼centroid SIA为(0.272±0.382)D@106°,均数SIA为(0.545±0.300)D。术后4周,2.2 mm手术组centroid SIA为(0.108±0.417)D@98°,均数SIA为(0.506±0.362)D,其中右眼centroid SIA为(0.145±0.404)D@81°,均数SIA为(0.518±0.332)D;左眼centroid SIA为(0.127±0.418)D@120°,均数SIA为(0.516±0.418)D。两组间centroid SIA与均数SIA,及两组间左眼之间、右眼之间、双眼之间centroid SIA与均数SIA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IA大于0.5 D者合计47例(占48.5%),2.8 mm手术组有28例(占52.8%),其中右眼12例(占22.6%)、左眼16例(占20.5%);2.2 mm手术组有19例(占43.2%),其中右眼10例(占22.7%)、左眼9例(占20.5%);两组之间SIA大于0.5 D的比例及左右眼之间SIA大于0.5 D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2.2 mm与2.8 mm透明角膜切口造成的SIA无明显区别,SIA轴位与切口位置关系密切,多为切口垂直方向,但2.2 mm切口较2.8 mm切口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构建模拟角膜基质创伤修复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空间动态分布的体外三维培养系统。方法 从新鲜牛眼中分离角膜基质细胞,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的DMEM/F12培养基进行培养,而后构建Pellet体外三维培养模型进行培养。将Pellet分为有透析袋组和无透析袋组,置入Transwell小室系统上下室中培养48 h后换液,上室为0.50 μg·L-1TGF-β1+0.25 μg·L-1TGF-β2+体积分数10%FBS,下室为体积分数10%FBS,分别于培养后72 h观察Pellet培养模型的形态变化并采用Real-time PCR法分别检测2组上下室Pellet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Ⅰ型胶原(collagen Ⅰ,Col Ⅰ)和Col Ⅲ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培养后72 h Pellet均呈团状生长。有透析袋组Transwell小室系统上、下室α-SMA mRNA表达量分别为1.595±0.025、1.148±0.009,FN mRNA表达量分别为1.090±0.011、0.844±0.015,Col Ⅰ mRNA表达量分别为1.445±0.035、1.165±0.008,Col Ⅲ mRNA表达量分别为1.726±0.031、1.314±0.020,Col Ⅲ/Col Ⅰ比值分别为1.126±0.019、0.957±0.013,上下室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无透析袋组Transwell小室系统上、下室α-SMA mRNA表达量分别为1.363±0.018、1.360±0.002,FN mRNA表达量分别为0.946±0.017、0.952±0.012,Col Ⅰ mRNA表达量分别为1.261±0.011、1.258±0.029,Col Ⅲ mRNA表达量分别为1.459±0.027、1.462±0.033,Col Ⅲ/Col Ⅰ比值分别为1.157±0.029、1.163±0.090,上下室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无透析袋组上室细胞中α-SMA、FN、Col Ⅰ和Col Ⅲ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有透析袋组上室、有透析袋组下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无透析袋组下室细胞中α-SMA、FN、Col Ⅰ和Col Ⅲ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有透析袋组上室、有透析袋组下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Transwell小室系统与透析袋相结合可构建模拟TGF-β空间动态分布的体外三维培养系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飞 秒 激 光 小 切 口 角 膜 基质透 镜 取 出 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对角膜前后表面不同直径范围内非球面参数(Q值)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SMILE治疗并定期随访3个月以上的近视患者81例81眼,使用 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角膜前后表面6 mm、7 mm、8 mm和9 mm直径范围的Q值进行测量,分析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Q值的变化规律,并对相关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SMILE术前角膜前表面6 mm、7 mm、8 mm、9 mm直径范围内Q值分别为-0.29±0.11、-0.33±0.11、-0.35±0.11和-0.38±0.11,术后3个月分别为0.47±0.34、0.51±0.33、0.50±0.31和0.43±0.28,进行配对t检验,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51、-24.75、-26.47、-27.49,均为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手术前后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与角膜前表面△Q值呈正相关 (r=0.89,P<0.05)。SMILE术前角膜后表面6 mm、7 mm、8 mm、9 mm直径范围内Q值分别为-0.12±0.18、-0.21±0.17、-0.29±0.16和-0.38±0.14,术后3个月分别为-0.07±0.18、-0.16±0.16、-0.24±0.15和-0.35±0.13,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5、-5.11、-5.14、-3.51,均为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与角膜后表面△Q值呈正相关(r=0.56,P<0.05)。结论 SMILE手术改变了角膜前后表面的非球面特性,术后Q值均向正值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角膜生物力学眼压分析仪Corvis ST对圆锥角膜、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和健康角膜的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测量,探讨圆锥角膜与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及差异。方法 选取2011年4月至2016年11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已确诊的临床期圆锥角膜患者63例(96眼)作为圆锥角膜组;另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行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1个月的患者60例(120眼)作为术后角膜组;选取同期来我院检查的角膜健康者51人(102眼)作为健康角膜组。应用角膜生物力学眼压分析仪Corvis ST对三组入选者角膜的第一次压平长度、第二次压平长度、第一次压平速率、第二次压平速率、最大变形幅度、顶点距离和曲率半径等进行测量;数据之间总体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进行对比分析,角膜形态学参数与生物力学参数之间进行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三组间第一次压平长度和第二次压平长度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圆锥角膜组第一次压平速率为(0.189±0.230)m·s-1,大于健康角膜组的(0.151±0.017)m·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圆锥角膜组第二次压平速率明显大于健康角膜组和术后角膜组,而术后角膜组小于健康角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圆锥角膜组最大变形幅度大于健康角膜组和术后角膜组,术后角膜组小于健康角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角膜组顶点距离大于健康角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圆锥角膜组、术后角膜组、健康角膜组曲率半径分别为(5.696±0.881)mm、(7.129±0.681)mm、(7.012±0.728)mm,圆锥角膜组曲率半径小于健康角膜组和术后角膜组,术后角膜组大于健康角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圆锥角膜组前表面平均角膜曲率与最大变形幅度和曲率半径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205、0.184,P=0.023、0.041),后表面最大高度与第二次压平速率、最大变形幅度和曲率半径之间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579、-0.307、0.256,P=0.022、0.002、0.000)。术后角膜组前表面平均角膜曲率除了与第二次压平长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297,P=0.026)外,与其他参数均无明显相关性(均为P>0.05),后表面最大高度与各参数均无明显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圆锥角膜及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均有所下降,圆锥角膜下降更加明显,角膜生物力学眼压分析仪可作为角膜屈光手术后早期排除继发性圆锥角膜的辅助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糖环境对角膜缘干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及表面分子标志的影响。方法 通过细胞免疫荧光、细胞增殖检测(CCK-8)、划痕和Transwell实验观察角膜缘干细胞在高糖环境下的迁移及增殖能力的改变。选取16只SPF级大鼠用链脲霉素进行糖尿病造模,14只正常SPF级大鼠作为对照组,刮除两组大鼠角膜上皮观察上皮创伤愈合情况,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探讨糖尿病对角膜缘干细胞表面分子标志及细胞状态的影响。结果 高糖可导致体外培养的角膜缘干细胞增殖减慢,24 h、48 h及72 h增殖率为0.728、0.345及0.395,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迁移功能障碍(48 h时正常对照组迁移率为100%,高糖组为17.6%);高糖组细胞表面分子β-catenin和vimen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细胞内定位异常。糖尿病大鼠角膜上皮创伤后愈合延迟,角膜组织HE染色发现糖尿病大鼠角膜上皮层变薄,基底细胞结构紊乱、形态异常。角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角膜基底细胞的vimentin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高糖可导致角膜缘干细胞迁移障碍和增殖抑制,其损伤机制与高糖导致角膜缘干细胞表面分子标志的丢失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三维(three-dimension,3D)共培养模型对体外扩增兔角膜缘干细胞(limbal stem cells,LSCs)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兔LSCs,以牙周膜干细胞(human periodontal stem cell,HPDLSCs)作为饲细胞建立共培养模型,根据载体不同分为3组,纤维蛋白胶组:将兔LSCs、HPDLSCs、纤维蛋白胶3D共培养;羊膜组:将兔LSCs、HPDLSCs、羊膜3D共培养;对照组:将兔LSCs、HPDLSCs共培养。共培养5 d后,用倒置显微镜、HE染色、扫描电镜观察兔LSCs的细胞形态,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兔LSCs阳性标志物p63的表达,并比较各组p63的阳性率。结果 共培养5 d后,倒置显微镜、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羊膜组、纤维蛋白胶组细胞排列紧密,呈大小不等的团块状集落,细胞大小基本一致;对照组细胞排列相对稀疏;扫描电镜下观察见纤维蛋白胶组和羊膜组细胞与载体贴附良好。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纤维蛋白胶组、羊膜组和对照组LSCs的p63阳性率分别为(69.93±8.76)%、(78.36±8.56)%和(58.59±8.31)%,三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3,P=0.000)。两两比较中纤维蛋白胶组、羊膜组LSCs的p63阳性率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纤维蛋白胶组、羊膜组的p63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纤维蛋白胶、羊膜作为载体,HPDLSCs作为饲细胞的3D共培养模型有助于体外扩增兔LSC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米诺环素对碱烧伤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SPF级健康SD 大鼠72 只(取右眼为实验眼),从中随机选取24 只(24 眼)作为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其余48 只采用1 mol.L-1 NaOH 浸润过的实验滤纸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然后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和米诺环素组,每组24 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