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8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小叶混合癌(IDC-L)与浸润性小叶癌(ILC)及浸润性导管癌(IDC)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乳腺癌数据库中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与随访资料的IDC-L、ILC与ID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差异。结果:共2 957例乳腺癌患者入组,其中IDC-L、ILC与IDC分别有109、177和2 671例。多因素分析显示,与IDC-L相比,IDC患者多中心病灶和脉管浸润较少,而HER2阳性和Ki-67高表达较多(P<0.05);ILC患者发病年龄较大、脉管浸润较少(P<0.05)。IDC-L患者的5年无乳腺癌生存率(BCFI)(82.1% vs 90.7%,P=0.040)和总生存率(OS)(91.0% vs 94.4%,P=0.029)比IDC患者差;但与ILC患者(BCFI:84.1%,P=0.803,OS:92.6%,P=0.803)无明显差异。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以及分子分型是影响患者BCFI和OS的独立因素(P<0.05),IDC-L较IDC患者有较差的BCFI(HR=1.67,95%CI:1.02~2.70,P=0.042)及OS(HR=1.89,95%CI:1.04~3.45,P=0.037)。结论:IDC-L临床病理特征与ILC相似,但与IDC有较多不同;IDC-L预后劣于IDC,与ILC无明显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
刘仪萱  姚峰 《现代肿瘤医学》2021,(21):3766-3769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等。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及50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两组患者的年龄、月经情况、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HER-2)、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标志物(Ki67)的表达情况、分子分型、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DCIS-MI组和IDC组患者在年龄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在已绝经及淋巴结转移阳性比例均低于IDC组(P<0.05);DCIS-MI组Ki67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IDC组(P<0.05),ER、PR及HER-2阳性表达率与ID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Luminal A型比例高于IDC组,而Luminal B(HER-2-)型比例低于IDC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分子分型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DCIS-MI组患者单纯乳房切除术比例(10.9%)显著高于IDC组(0.8%)(P<0.05)。DCIS-MI患者主要采用的手术方式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和全乳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其比例分别为60.0%、16.4%,与IDC组患者采用相同手术方式的比例(67.3%、19.9%)无显著差异。DCIS-MI组化疗比例、放疗比例均低于IDC组(P<0.05),而两组患者在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及中药治疗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和IDC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分别为97.0%和8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4.962,P=0.026)。结论:与IDC患者相比,DCIS-MI组患者绝经前状态比例高、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及Ki67阳性率更低,Luminal A型比例更高而Luminal B(HER-2-)型比例更低;DCIS-MI组患者行单纯乳房切除术比例更高,放疗及化疗比例更低,其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散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breastcancer 1 BRCA1)基因的表达及其与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三步法检测6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53例乳腺腺病患者的石蜡标本BRCA1 的表达,从病理科的档案提取患者的年龄,肿物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ER,PR,Her-2 表达结果,分析BRCA1 的表达和患者的年龄,肿物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ER,PR,Her-2 表达的关系。结果:BRCA1蛋白在IDC 组织表达率56.7%(38/67),癌旁组织表达率80.0%(36/45),乳腺腺病组织表达率92.5%(49/53)。 阳性细胞定位除细胞核外,也见于胞浆。IDC 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乳腺腺病组织比较,BRCA1 阳性表达率均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BRCA1 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r=-0.137,P<0.05),与ER、PR、Her-2 的表达均呈负相关(r 值分别为-0.439,-0.250,-0.363,P<0.05),与年龄、肿物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BRCA1 蛋白可作为估计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4.
韩安家  熊敏  李智 《癌症》2001,20(3):258-261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和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组织中细胞粘附分子和雌、孕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的意义。E -α-catenin,--catenin,γ-catenin和ER、PR的表达。结果:E-cadherin在IDC和ILC中表达缺失和明显减少的分别占18.7%和30%,α-catenin,β-catenin,γ-catenin在IDC中表达缺失和明显减少的分别为75%,43.8%和明显的正相关性;γ-catenin在乳腺浸润性癌中的表达缺失和明显减少与淋巴结转移病例之间有显著的关系。ER和PR在IDC中表达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结论:除E-cadherin外,α-catenin,β-catenin,γ-caten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中表达明显缺失和减少。γ-catenin表达缺失和明显减少可作为乳腺浸润性癌伴有淋巴结转移的一个预后指标。ER、PR与E-cadherin,α-catenin,β-catenin,γ-catenin可能是乳腺浸润性癌两类独立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散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breast cancer 1 BRCA1)基因的表达及其与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三步法检泖16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53例乳腺腺病患者的石蜡标本BRCA1的表达。从病理科的档案提取患者的年龄,肿物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ER,PR,Her-2表达结果,分析BRCA1的表达和患者的年龄,肿物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ER,PR,Her-2表达的关系。结果:BRCA1蛋白在IDC组织表达率56.7%(38/67),癌旁组织表达率80.0%(36/45),乳腺腺病组织表达率92.5%(49,53)。阳性细胞定位除细胞核外,也见于胞浆。IDC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乳腺腺病组织比较,BRCA1阳性表达率均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RCAI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r=-0.137,P〈0.05),与ER、PR、Her-2的表达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39,-0.250,-0.363,P〈0.05),与年龄、肿物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BRCA1蛋白可作为估计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MBC)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指标E-钙黏蛋白(E-cadherin)与波形蛋白(Vimentin)在MBC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DC)中的差异性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M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同时选取与上述MBC临床病理特征匹配的16例IDC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两组病例癌组织中ER、PR、HER-2、Ki-67、E-cadherin以及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16例MBC中4例为纯鳞状细胞癌,4例为鳞状细胞癌伴有非特殊性浸润性癌,7例为梭形细胞癌,1例为混合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1岁,中位最大直径3.8 cm,淋巴结阳性率43.8%;ER/PR阳性率为0,HER-2阳性率为18.8%,13例为三阴性乳腺癌。E-cadherin在MBC组中的正常表达率低于IDC组(0% vs 37.5%,P<0.05);Vimentin在MBC组中表达增加,强于IDC组(P<0.05)。结论:MBC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形态学异质性明显,激素受体低表达,分子分型以三阴性癌为主;另外MBC中EMT程度明显高于IDC,故其预后较IDC差。  相似文献   

7.
李晴  梁会营 《癌症进展》2023,(7):732-737+742
目的 基于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数据库探讨乳腺癌肉瘤患者的发病率、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2010—2015年SEER数据库中乳腺癌肉瘤和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率、治疗和预后情况。采用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乳腺癌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乳腺癌肉瘤和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61 742例患者,包括乳腺癌肉瘤患者3548例和浸润性导管癌患者258 194例。2015年乳腺癌肉瘤的发病率为0.8/100 000。与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相比,乳腺癌肉瘤患者的组织学分级更高、临床分期更晚、淋巴结受累率较低、远处转移率较高。性别、婚姻状况、临床分期、手术、放疗及化疗情况均可能是乳腺癌肉瘤患者总生存期(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S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OS和CSS均明显优于乳腺癌肉瘤患者(P﹤0.01)。手术和化疗均可改善乳腺癌肉瘤患者的CSS和OS。手术联合放疗、手术联合化疗、手术联合放化疗乳腺癌肉瘤患者的OS和CSS均明显优于单纯手术患者(P﹤0.01)。手术联合放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uctal caicinoma in situ,DCIS)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的超声及钼靶X线影像特征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患者(包括62例DCIS患者及98例IDC患者)的超声及钼靶X线资料。结果:161个乳腺病灶中,有62个DCIS病灶(DCIS组)及99个IDC病灶(IDC组)。超声对IDC组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DCIS组,两组间的检出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病灶超声表现中形状、边界、边缘特征及血流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钼靶X线在两组病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病灶钼靶X线表现形状及边缘特征的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DCIS组,超声及钼靶X线病灶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边缘及乳腺腺体内钙化检出率这些方面,两种方法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钼靶X线对DCIS腺体内钙化灶诊断率较高,乳腺超声对DCIS病灶检出、病灶边缘特征显示具有诊断优势。  相似文献   

9.
黎立喜  张娣  马飞 《中国肿瘤临床》2021,48(22):1141-1144
  目的  比较乳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ACCB)与三阴性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方法  分析2004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26例ACCB与216例三阴性ID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无疾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曲线,Log-rank法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72.4个月,4例ACCB患者出现复发转移,肺和肝是常见的转移部位。与IDC相比,ACCB的发病年龄>60岁、Ki-67低表达、神经侵犯、分期早(Ⅰ期和Ⅱ期)、无淋巴结转移的比例更高(P<0.05)。与IDC相比,ACCB患者的5年DFS率和OS率有获益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i-67低表达ACCB患者的中位DFS显著高于Ki-67高表达者(χ2=4.633,P=0.031)。无神经侵犯的患者较有神经侵犯者的DFS显著改善(χ2=3.861,P=0.049)。  结论  Ki-67高表达和神经侵犯是ACCB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与三阴性IDC相比,ACCB具有Ki-67低表达、神经侵犯、腋窝淋巴结阴性、分期早的临床病理特点和以保乳术为主、不行辅助化疗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CD147、MMP-9和P-ERK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TM二步法检测9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34例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及10例乳腺腺病中CD147、MMP-9及p-ERK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CD147、MMP-9和p-ERK在ID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4%、54.2%和52.1%,而DCIS的表达阳性率则分别为35.3%、32.6%和29.4%,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乳腺腺病均表达阴性。CD147和MMP-9表达与IDC的肿块大小(r=0.336;0.306,P〈0.05)、TNM分期(r=0.384;0.308,P〈0.01)、组织学分级(r=0.272;0.323,P〈0.05)、淋巴结转移(r=0.276;0.251,P〈0.05)和术后5年生存率(r=0.225;0.251,P〈0.05)均呈正相关。CD147与MMP-9蛋白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无关。p-ERK蛋白则与IDC的组织学分级(r=0.301,P〈0.05)相关,与其它指标均无关。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在乳腺IDC中CD147与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r=0.261,P〈0.05),p-ERK与CD147和MMP-9蛋白的表达均无相关性(r=0.013;0.122,P〉0.05)。结论CD147及MMP-9在乳腺IDC中表达显著增高并呈正相关性,在乳腺癌的侵袭及转移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CD147诱导和刺激MMP-9蛋白表达可能与MAPK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MMP-1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细胞的表达情况,探讨MMP-11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指标及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被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28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评估MMP-11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评价MMP-1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MMP-11的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结果MMP-11在肿瘤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8.8%。MMP-11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与远处转移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MMP-11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和其他临床特征之间无相关性(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MP-11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组织学分级、脉管瘤栓、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及Ki67的表达均与无病生存时间(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有相关性(均P<0.05),而肿瘤大小仅与DFS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MP-11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为DF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MMP-11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密切,对于预测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6例乳腺IMPC和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IMP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结果:乳腺IMPC脉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91.1%(51/56)和82.1%(46/56),明显高于IDC组的43.0%(43/100)和51.0%(5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及肿块大小乳腺IMPC与ID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IMPC和IDC组织中Twist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8%(43/56)和61.0%(6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2%(41/56)和68.0%(68/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wist在乳腺IMPC组织中阳性表达与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ER表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民族、肿块大小、组织学类型、微乳头比例、PR及Her-2表达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在乳腺IMPC组织中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ER表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民族、肿块大小、组织学类型、微乳头比例、脉管侵犯、PR及Her-2表达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 相关性分析表明,Twist与E-cadherin在乳腺IMPC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乳腺IMPC组织中Twist与E-cadherin均高表达,且其表达对肿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有重要意义,促进了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对乳腺IMPC的发生、发展及判断预后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DGF-BB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8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癌组织及癌旁组织PDGF-BB表达状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PDGF-BB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57.50% vs 13.75%,P<0.05);PDGF-BB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5)和较高的pTNM分期有关(P<0.05);而与年龄、月经状态、肿瘤直径、PR、ER、HER-2、有无术后复发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结论:PDGF-BB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及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其预后价值仍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Galectin-3和p-AKT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97例乳腺IDC和20例乳腺腺病组织中Galectin-3和p-AK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Galectin-3和p-AKT表达在乳腺IDC(阳性率分别为84.5%、77.3%)和良性病变中(阳性率分别为25.0%、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IDC中,死亡组Galectin-3和p-AKT表达(97.1%、91.4%)明显高于生存组(77.4%、69.4%)(P〈0.01),p-AKT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Galectin-3和p-AKT表达与乳腺IDC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无关,与年龄相关;Galectin-3表达和p-AKT表达呈正相关(r=0.606,P〈0.05)。结论乳腺IDC中Galectin-3和p-AKT表达可能促进肿瘤演进,高表达Galectin-3和p-AKT的乳腺IDC具有更高侵袭性和淋巴结转移能力,并提示预后不佳。对Galectin-3和p-AKT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可能使其成为乳腺IDC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aspin、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80例浸润性导管癌中Maspin、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80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aspin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p53蛋白表达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Maspin与p53阳性表达负相关,P〈0.05。经Cox回归生存分析,Maspin是浸润性导管癌保护因素,P〈0.05。结论:Maspin、p53蛋白的表达在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Maspin、p53可作为预测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breast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属于乳腺癌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各分子亚型的超声图像特征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该研究探讨了IDC超声图像特征与其分子亚型的关系。方法:该研究回顾性分析112例具有完整术前超声图像特征及术后病理结果的IDC病例资料。其中以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及细胞核增值抗原(Ki-67)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进行分子分型,即Luminal A型、Luminal B型、ERBB2阳性型和Basal-like型。结果:在112例IDC病例中,Luminal A型14例,占12.5%;Lu-minal B型62例,占55.4%;ERBB2阳性型21例,占18.7%;Basal-like型15例,占13.4%。4个亚型的超声图像特征在肿块长径、淋巴结数量、边界、形态和血流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内部回声、微钙化、后方回声衰减及弹性成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统计的IDC病例中,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转移淋巴结数量相对少,边界多不清,形态不规则;ERBB2阳性型血供丰富,肿块较大,转移淋巴结较多;Basal-like型多边界清,形态规则,肿块大,转移淋巴结多。结论:IDC超声图像特征与其分子亚型存在一定相关性,为IDC的早期诊断、术前、术中及预后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13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分化程度、复发转移情况、激素受体状况、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表达、临床治疗及生存情况.结果: c-erbB-2表达在ER、PR阳性组低于ER、PR阴性组(P<0.01),ER表达在PR阳性组高于PR阴性组(P<0.01);中、低分化与高分化相比,在淋巴结的转移、肿瘤的转移或复发、临床分期、肿块的大小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激素受体状况、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状况、肿瘤转移或复发、临床分期、肿瘤大小、T分期、N分期、辅助化疗等11个因素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R状况、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状况、临床分期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早期发现并针对病理分化程度及激素受体水平的适当治疗是提高生存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