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视黄酸在早期形觉剥夺性近视豚鼠后巩膜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小云  黄悦  赵少贞 《眼科研究》2009,27(12):1115-1119
目的检测豚鼠早期形觉剥夺性近视(FDM)眼巩膜中视黄酸(RA)的水平,探讨RA在FDM眼后极部巩膜中的作用。方法3周龄三色豚鼠30只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6只,形觉剥夺15d组和形觉剥夺24d组各12只,左眼用气球头套分别遮盖15d和24d,右眼为自身对照。实验前后均测量屈光度,实验结束后摘除眼球,测量眼轴长,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后极部巩膜RA含量。结果形觉剥夺15d组、形觉剥夺24d组动物实验眼诱导出明显的相对近视,且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053,P〈0.05)。形觉剥夺15d组、形觉剥夺24d组实验眼眼轴均长于自身对照眼(P〈0.05)。形觉剥夺15d组、形觉剥夺24d组实验眼巩膜中RA水平较自身对照眼均明显升高(P〈0.01),但形觉剥夺15d组、形觉剥夺24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7)。结论形觉剥夺可诱导近视,且近视程度在早期随时间递增,形觉剥夺眼眼轴增长。豚鼠早期形觉剥夺眼后极部巩膜RA含量增多,但在15~24d时段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发生时巩膜胶原密度的变化.方法 20只新生花豚鼠随机分成形觉剥夺组(单眼眼睑缝合组)和正常对照组(无处理组),21 d后测量屈光度,眼球冰冻切片行VanGieson氏天狼猩红染色,以锯齿缘为界分别分析前、后部巩膜胶原密度.结果新生豚鼠21 d的形觉剥夺缝合眼后部巩膜胶原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眼和正常对照组双眼(P<0.001);前部巩膜胶原密度在形觉剥夺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形觉剥夺组缝合眼和对照眼屈光度差值与后部巩膜胶原密度差值呈明显正相关(r=0.866,P<0.001).结论新生豚鼠眼形觉剥夺性近视时后部巩膜胶原密度减少,影响胶原代谢的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中巩膜整合素β1的表达及其与形觉剥夺的关系。方法40只出生后1周花色豚鼠,右眼遮盖作为形觉剥夺组,左眼不作处理作为对照组。遮盖2、4、8周和遮盖8周去遮盖1周后测量屈光度,眼科A超测定眼轴长度;对两组4个时间点眼球后壁行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检测巩膜整合素β1蛋白和mRNA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形觉剥夺组4个时间点眼球后壁巩膜整合素β1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遮盖1周后,表达上调,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形觉剥夺组和对照组屈光度、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豚鼠形觉剥夺时,后极部巩膜整合素β1表达减少,去遮盖后表达上调,提示整合素β1可能参与了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发生,其影响巩膜重塑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基因转染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屈光度、眼轴变化及后极部巩膜形态学改变,探讨外源性TIMP2基因对形觉剥夺性近视的治疗作用。方法实验研究。4周龄健康豚鼠60只,随机分成TIMP2组、空质粒组、生理盐水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右眼为剥夺眼,采用半透明眼罩遮盖诱导轴性近视,左眼不予处理。选取TIMP2组豚鼠左眼作为自身对照组。TIMP2组、空质粒组、生理盐水组形觉剥夺后15 d于右眼脉络膜上腔分别注射转染TIMP2基因的脂质体、转染空质粒的脂质体和生理盐水。在注药后2、7、14 d各组进行双眼屈光度、眼轴检测。然后处死豚鼠分离出巩膜。采用光镜观察巩膜的厚度,成纤维细胞的密度及细胞外基质的变化。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胶原纤维的排列、直径大小及细胞外基质的变化。对数据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及q检验。结果注药后2、7、14 d TIMP2组右眼屈光度分别为(-0.4±0.5)D、(+0.9±0.6)D和(+1.2±0.6)D,与空质粒组、生理盐水组和对照组比较,在注药后1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78、5.34、6.07,P<0.05)。而与自身对照组比较,在第2、7、14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3.09、9.72、6.93,P<0.05);注药后2、7、14 d TIMP2组眼轴分别为(7.78±0.04)mm、(7.69±0.03)mm、(7.65±0.03)mm,其中第7、14天TIMP2组与其他3个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7=5.51、4.43、4.82,q14=5.36、4.78、5.16;P<0.05)。TIMP2组注药后2、7、14 d右眼胶原纤维平均直径分别为(49.7±6.8)nm、(71.3±6.0)nm和(97.8±10.4)nm,与其他3组比较在第7、14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7=30.70、12.30、12.20,q14=21.80、21.50、21.20;P<0.05),与自身对照组比较只在第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4.40,P<0.05)。结论TIMP2基因转染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有促进巩膜胶原纤维直径增大、抑制眼轴变长的作用,近视屈光度下降。TIMP2基因对于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形态学和生物学改变有一定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5.
杨蓓  刘桂香 《国际眼科杂志》2009,9(10):1871-1875
目的:观察豚鼠短期形觉剥夺性近视(form deprivationmyopia,FDM)眼轴、屈光度变化及后极部巩膜病理性改变。方法:4周龄健康豚鼠40只,随机分成形觉剥夺实验组和年龄匹配正常对照组各20只。形觉剥夺实验组分为剥夺1,4,7和14d4个亚组,右眼为剥夺眼,采用半透明眼罩遮盖诱导轴性近视,左眼不予处理。对剥夺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双眼屈光度、眼轴进行测量,并对后极部巩膜进行HE染色光镜观察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形觉剥夺7d近视程度和眼轴长度改变迅速,之后减慢并趋于平稳。4个实验亚组剥夺眼与实验前比较相对近视-0.30±0.45D,-3.65±0.78D,-6.98±0.65D,-8.68±1.12D,相对眼轴延长4.8±3.2,129.0±12.6,159.0±10.1,184.4±10.4μm。其中4,7,14d实验亚组剥夺眼与对照眼差别有统计学差异(P<0.01),剥夺眼后极部巩膜明显变薄,成纤维细胞密度降低,细胞外基质增多。1,4,7,14d实验亚组形觉剥夺眼后极部巩膜胶原纤维平均直径102.0,67.4,52.2,49.8nm,与正常对照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周龄豚鼠单眼形觉剥夺4d即可出现轴性近视,1d即有巩膜病理改变,形态学改变先于生物学改变,形觉剥夺7d为近视发展高峰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雏鸡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视网膜细胞凋亡相关的代谢变化。方法:实验研究。2021年8 月将48只8日龄白来航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形觉剥夺组。雏鸡8日龄时,形觉剥夺组分别予以右眼形觉剥夺1周和3周处理,作为形觉剥夺1周组和3周组,对照组不作形觉剥夺处理,与相应的形觉剥夺组培养相同的时间,作为对照1周组和对照3周组。所有组别均通过检影及A超测量雏鸡形觉剥夺前后屈光度、眼轴等数据,形觉剥夺结束后进行雏鸡视网膜电图、彩色立体眼底照相检查,视网膜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以检测雏鸡眼底结构及功能变化,并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雏鸡视网膜中凋亡相关因子bax、bcl-2、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水平变化,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视网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形觉剥夺1周(t=3.53, P=0.002)或3周(t=18.21,P<0.001)组雏鸡眼轴增长量均明显大于相应的对照1周组和对照3周组,且形觉剥夺3周组雏鸡眼轴增长量明显大于形觉剥夺1周组(t=5.28,P=0.030);与各自对照组相比,形觉剥夺1周(t=12.40,P<0.001)或3周(t=12.37,P<0.001)的雏鸡屈光度均向负值方向增大,且形觉剥夺3周雏鸡屈光度明显负于1周雏鸡屈光度(t=2.63,P=0.030)。②在形觉剥夺1周和3周雏鸡中,视网膜电图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见明显差异(均P>0.05),眼底照相和切片HE染色均未见异常。③形觉剥夺1周和3周后,视网膜bcl-2(t=2.77, P=0.040;t=4.58,P=0.044)表达水平均较相应的对照组下降,bax(t=2.99,P=0.040;t=4.77,P=0.018)、caspase-3(t=3.44,P=0.026;t=3.25,P=0.023)、caspase-8(t=5.82,P=0.028;t=5.38,P=0.013)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上升。④对照组和形觉剥夺1周组雏鸡的视网膜细胞中未见明显细胞损伤表现,形觉剥夺3周组视网膜可见细胞质分布不均,染色质固缩,线粒体重度肿胀,嵴消失,空泡变,内质网脱颗粒等现象。结论:形觉剥夺早期雏鸡的眼底尚未出现病理性改变时,凋亡相关因子bax、bcl-2、caspase-3、caspase-8表达量已经发生改变,透射电镜提示视网膜组织发生了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姜黄素在三色豚鼠近视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实验研究。将111只正常三色豚鼠(3周龄)随机分为正常给药组(N)和形觉剥夺组(FDM)两大组,每大组又分为空白对照组(N:n=13,FDM:n=12)、溶剂对照组(N:n=13,FDM:n=13)和姜黄素给药组(低剂量组15 µg;N:n=17,FDM:n=17;高剂量组150 µg;N:n=15,FDM:n=15)。其中溶剂对照组每天球旁注射二甲基亚枫(DMSO) 100 µl(10%),姜黄素给药组每天球旁注射相应剂量姜黄素100 µl。实验前、实验后2周和4周分别检测屈光度、眼轴等参数。实验2周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巩膜胶原蛋白表达量。屈光度、眼球相关参数组内双眼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校正)。结果实验前,各组间的屈光度和眼轴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的屈光度和眼轴等参数在实验前后各时间点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注射4周后,姜黄素剂量依赖性诱导正常豚鼠产生近视 [N+DMSO组vs. N+15 µg组 vs. N+150 µg组:(-0.37±0.38)D vs. (-1.62±1.63)D vs. (-3.90±1.79)D,F=21.510,P<0.001],并伴有眼轴延长[N+DMSO组vs. N+15 µg组 vs. N+150 µg组:(0.01±0.03)mm vs. (0.04±0.05)mm vs. (0.07±0.06)mm,F=4.992,P=0.011]。同时姜黄素加剧了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 [FDM+DMSO组 vs. FDM+15 µg组 vs. FDM+150 µg组:(-7.81±3.24)D vs. (-8.99±3.12)D vs. (-10.93±1.96)D,F=4.425,P=0.018],眼轴有相应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姜黄素150 µg注射眼巩膜胶原蛋白Ⅰ的表达量下降(对侧眼vs.处理眼:0.33±0.08 vs. 0.18±0.03,t=-2.305,P=0.043)。结论姜黄素能诱导正常豚鼠出现近视并加剧形觉剥夺性近视,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巩膜内的胶原含量。  相似文献   

8.
RARβ在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中的表达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吕勇  张金嵩  闫磐石  吕建 《眼科研究》2006,24(4):411-414
目的检测视黄酸受体β(RARβ)在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中的表达,探讨RARβ和视黄酸(RA)对哺乳类动物形觉剥夺性近视的作用。方法采用形觉剥夺的方法建立豚鼠眼近视模型。选用1~3d龄健康三色豚鼠45只,随机分为3组,Ⅰ组为持续遮盖8周组,Ⅱ组为遮盖7周后去遮盖1周组,Ⅲ组为遮盖1周组。右眼为遮盖眼,左眼为开放对照眼。测量双眼实验前后的屈光状态及眼轴。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技术检测RARβ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Ⅰ组诱导出了豚鼠明显的近视改变(P〈0.05)。Ⅱ组去遮盖眼近视度明显降低,眼轴较Ⅰ组短(P〈0.05)。Ⅲ组遮盖眼屈光度和眼轴与对照眼相比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Ⅲ组遮盖眼视网膜内核层RARβ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眼(P〈0.05)。Ⅲ组遮盖眼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RARβmRNA表达增强(P〈0.05)。结论去除形觉剥夺可以抑制近视。形觉剥夺眼视网膜RARβ蛋白的高表达早于屈光度和眼轴的改变。RARβ在形觉剥夺眼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中的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形觉剥夺性近视眼的调控作用.方法:出生2d龄的来亨雏鸡共35只,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雏鸡右眼采用眼罩遮盖1wk,左眼作为自身对照眼.空白对照组的形觉剥夺眼不作任何处理;阴性对照组采用空白载体20 μL对形觉剥夺眼行玻璃体腔注射;实验组形觉剥夺眼玻璃体腔注射20 μL含载体的1,2,4ng bFGF.1wk后测量各组雏鸡形觉剥夺眼及自身对照眼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结果:实验组较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明显抑制形觉剥夺造成眼轴过度生长所形成的近视,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并且实验组的不同剂量即1,2,4ng,对形觉剥夺眼近视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0.05);所有组自身对照眼屈光度及眼轴长度两两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抑制形觉剥夺造成眼轴过度生长所形成的近视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雏鸡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及形觉剥夺性近视眼恢复模型的屈光状态和眼轴长度的变化,并观察后极部巩膜的形态学改变,为探讨轴性近视的发病机制打下基础.方法:选用新孵出的普通肉食家鸡25只,采用半透明薄膜眼罩遮盖的方法对左眼进行形觉剥夺14d(形觉剥夺组)或遮盖11d后,去遮盖3d(形觉剥夺恢复组).两组右眼作为对照眼.分别对两实验组进行检影验光及A超测量眼轴长度.达规定时限后处死动物,取出眼球,于眼球中央部做矢状面的纵向切开,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巩膜形态学改变,采用 Metamorp 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巩膜软骨层和纤维层厚度.结果:形觉剥夺组剥夺眼形成了高度近视(-12.1±4.3D),眼轴增长(9.86±0.38mm),与右眼的屈光( 2.7±0.5D)和眼轴(8.71±0.28mm)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形觉剥夺恢复3d与剥夺14d相比,屈光度(-5.5±1.2D)减低(P<0.05),眼轴长度虽无明显变化(P>0.05),但眼轴增长速度明显减慢(0.003mm/d vs 0.196mm/d),甚至比对侧对照眼的增长速度(0.116mm/d)还要慢.各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无明显变化(P>0.05).巩膜 HE 染色及厚度测量可见,剥夺眼的软骨巩膜增厚(144.3±4.78 vs 128.5±3.84μm),纤维巩膜变薄(12.1±0.9 vs 26.9±1.7μm),纤维层细胞数目减少,排列紊乱;剥夺恢复眼与剥夺眼相比,软骨层厚度变薄(135.4±3.32 vs 144.3±4.78μm),纤维层厚度增加(20.6±1.2 vs 12.1±0.9μm),分别接近对侧对照眼的软骨层和纤维层厚度.结论:形觉剥夺可导致幼鸡眼轴增长,诱发轴性近视,此眼轴增长主要是眼球后段的增长.在幼鸡发育期间去剥夺后,近视屈光度减低,眼轴增长速度减慢.伴随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成,剥夺眼的纤维巩膜变薄,发生退行性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外周血中CD4+T细胞表面信号淋巴细胞激活分子(signaling lymphocytic activation molecule,SLAM)在过敏性结膜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临床过敏性结膜炎患者10例作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1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抽取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中总IgE的表达情况,同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表面SLAM的表达情况,分析CD4+T细胞表面SLAM表达与血清中总IgE表达的相关性。另选取清洁级雌性两月龄Balb/c小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各10只,第1天于模型组小鼠尾根、足垫皮下处注射弗氏佐剂和豚草花粉PBS液混合物,第7天、第14天腹腔注射强化,对照组用弗氏佐剂和PBS混合液代替;第15天,每只小鼠给予花粉蛋白粗浸液进行滴眼激发,激发后1 h,取眼球用于制作病理切片,收集静脉血用于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表面SLAM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豚草花粉特异性IgE表达;分析两组小鼠外周血中SLAM、血清中特异性IgE的表达有无显著差异,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表面SLAM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6),病例组血清中总IgE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2),病例组SLAM表达与总IgE呈负相关(r=-0.453,P<0.05)。实验小鼠模型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表面SLAM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0),模型组血清中特异性IgE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0),模型组SLAM表达与特异性IgE呈负相关(r=-0.527,P<0.05)。结论 过敏性结膜炎发病时,外周血中CD4+T细胞表面SLAM表达明显减少,与血清IgE的产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机体的过敏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形觉剥夺性高度近视(form deprivation high myopia,FDHM)豚鼠巩膜形态变化,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及氧自由基在高度近视中的作用。方法 将豚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25只)和模型组(25只)。模型组豚鼠右眼行眼睑缝合,所有模型组豚鼠均选择右眼作为FDHM组,对侧眼为自身对照组。空白对照组豚鼠不做任何处理。于造模前及造模后8周采用检影镜测量屈光度,A超进行生物测量。形觉剥夺8周以后处死豚鼠,观察巩膜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变化,测定巩膜HIF-1α相对表达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结果 豚鼠形觉剥夺8周以后,FDHM组屈光度从(+3.59±0.33)D变为(-7.96±0.55)D,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0.89±0.32)D、自身对照组(-0.55±0.49)D(均为P<0.05);玻璃体腔深度为(4.12±0.13)mm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3.71±0.23)mm和自身对照组(3.93±0.04)mm(均为P<0.05);眼轴长度为(8.93±0.22)mm明显长于空白对照组(7.95±0.37)mm和自身对照组(8.01±0.15)mm(均为P<0.05)。巩膜组织明显变薄,细胞外基质增多,成纤维细胞密度降低,胶原纤维平均直径减小。FDHM组巩膜中HIF-1α相对表达量、MDA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自身对照组,SOD活力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自身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 形觉剥夺8周后,豚鼠FDHM眼近视度数明显增加,玻璃体腔深度增加,眼轴延长,巩膜形态发生病理性变化;HIF-1α、SOD、MDA可能参与了FDHM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y(PPARy)激动剂罗格列酮在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DM)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40只3周龄豚鼠(均为右眼),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FDM组、正常+罗格列酮组、FDM+罗格列酮组,其中正常组豚鼠不做处理,FDM组豚鼠使用头套法造模,正常+罗格列酮组豚鼠每天腹腔注射罗格列酮5 mg·kg-1,FDM+罗格列酮组豚鼠每天戴头套并腹腔注射罗格列酮5 mg·kg-1,持续28 d。实验前和实验后28 d测量豚鼠屈光度,实验后28 d测量豚鼠眼轴长度,保留眼球,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测量豚鼠I型胶原蛋白(COL-I)、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蛋白的分布与表达,HE染色观察巩膜形态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FDM组豚鼠右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均增加,形成相对近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巩膜明显变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断裂明显,分布不规则。与正常组相比,正常+罗格列酮组豚鼠右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巩膜形态没有明显变化。与正常组相比,FDM+罗格列酮组豚鼠右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FDM组相比,FDM+罗格列酮组豚鼠右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巩膜胶原纤维排列松散,分布略紊乱。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FDM组豚鼠巩膜中COL-I、TGF-β1、TIMP-2蛋白表达量均减少,MMP-2蛋白表达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正常组相比,正常+罗格列酮组豚鼠巩膜中,COL-I、TGF-β1蛋白表达量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IMP-2和MMP-2蛋白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正常组相比,FDM+罗格列酮组豚鼠巩膜中COL-I蛋白的表达接近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TIMP-2蛋白表达量均增加,MMP-2蛋白表达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FDM组相比,FDM+罗格列酮组豚鼠巩膜中COL-I、TGF-β1、TIMP-2蛋白表达量均增加,MMP-2蛋白表达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豚鼠巩膜中COL-I、TGF-β1、TIMP-2、MMP-2蛋白免疫组织化学表达趋势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PPARy受体激动剂罗格列酮可能通过调节TGF-β1、COL-I、TIMP-2和MMP-2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FDM,对正常豚鼠的屈光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近视眼巩膜重塑中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 1,AP-1)的动态表达变化以及与Ⅰ型胶原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出生1周左右的三色豚鼠75只,随机抽取50只遮盖左眼建立形觉剥夺近视组(FDM组,50眼),其右眼作为自身对照组(50眼),其余25只豚鼠双眼均未做任何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组(50眼),分别测量并记录空白对照组和FDM组豚鼠在遮盖前(0周)及遮盖后2周、4周、6周及遮盖4周去遮盖1周(4/-1周)时的双眼屈光度及眼轴长度。于上述5时间点分别处死豚鼠并制备巩膜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逆转录PCR(RT-PCR)技术检测各组豚鼠巩膜中遮盖不同时间点 AP-1 和Ⅰ型胶原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遮盖前空白对照组、自身对照组、FDM组的豚鼠屈光度均为远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DM组由遮盖前(0周)时的远视眼(2.09±0.31)D到遮盖2周、4周、6周及4/-1周后逐渐变成近视眼[(-1.23±0.68)D、(-4.17±0.58)D、(-7.07±0.55)D、(-2.67±0.59) D],眼轴长度由遮盖0周(5.93±0.38)mm到遮盖2周、4周、6周及4/-1周后逐渐增加[(6.62±0.37)mm、(7.30±0.35)mm、(7.99±0.31)mm、(6.97±0.32)mm ],与空白对照组、自身对照组比较,遮盖后各个时间点FDM组豚鼠近视屈光度明显升高,眼轴测量值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组巩膜组织均有AP-1和Ⅰ型胶原蛋白与mRNA表达,遮盖前空白对照组、自身对照组与FDM组豚鼠巩膜组织中AP-1和Ⅰ型胶原蛋白及mRNA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着遮盖时间的延长,FDM组中AP-1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量均逐渐减弱(均为P<0.05),AP-1和Ⅰ型胶原的mRNA表达也相应逐渐下调(均为P<0.05),两者具有高度正相关性。结论 在近视巩膜重塑过程中,AP-1可能作为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下游信号转录因子参与调控Ⅰ型胶原的合成与降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球结膜下注射雷帕霉素对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DM)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选取2~3周龄豚鼠80只(80眼),雌雄不限,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FDM组、雷帕霉素组、FDM+雷帕霉素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FDM组单纯缝合豚鼠右眼眼睑;雷帕霉素组于实验第1天、第7天豚鼠右眼球结膜下注射雷帕霉素50 μg;FDM+雷帕霉素组于实验第1天、第7天豚鼠右眼球结膜下注射雷帕霉素50 μg后再缝合右眼眼睑。记录各组豚鼠实验前及实验第7天、第14天的眼轴长度、屈光度;并取各组豚鼠视网膜行过碘酸-雪夫染色(PAS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查,观察各组豚鼠视网膜形态变化;取各组豚鼠巩膜行RT-PCR检测巩膜组织中mTOR、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mRNA表达;利用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豚鼠巩膜组织中AKT、p-AKT、mTOR、p-mTOR的蛋白表达。结果 FDM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第7天、第14天豚鼠的右眼眼轴长度、屈光度增加,形成了相对近视;FDM组巩膜中MMP-2、α-SMA 的mRNA相对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增加,TGF-β1 mRNA相对表达量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FDM组豚鼠巩膜中mTOR mRNA和AKT、P-AKT、mTOR、p-mTOR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变化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视网膜变薄,各层结构排列紊乱、疏松。雷帕霉素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第7天、第14天豚鼠右眼眼轴长度、屈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视网膜形态无明显变化。FDM+雷帕霉素组与FDM组相比,实验第7天豚鼠右眼眼轴长度、屈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验第14天右眼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GF-β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增多,MMP-2、α-SMA、mTOR 的mRNA和AKT、p-AKT、mTOR、p-mTOR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雷帕霉素球结膜下注射可延缓豚鼠FDM的形成,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巩膜中的MMP-2、TGF-β1、α-SMA的表达而发挥作用的,且对正常豚鼠视网膜结构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针刺对形觉剥夺性近视(FDM)豚鼠巩膜组织形态特点及巩膜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普通级3周龄健康三色豚鼠7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针刺组(各24只)。用半透明气球作为眼罩分别固定于模型组和针刺组豚鼠右眼及头面部建立FDM模型,左眼充分暴露作自身对照;针刺组在豚鼠模型建立当天起,于每日相同时间对豚鼠进行针刺和电针干预治疗,空白组豚鼠不做任何干预。记录每组豚鼠造模前、造模后2周及4周的眼轴长度和屈光度。造模后4周处死豚鼠,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巩膜形态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豚鼠巩膜中HIF-1α蛋白表达,比色法测定各组豚鼠巩膜中SOD活力和MDA含量。结果 造模后2周和4周,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针刺组豚鼠遮盖眼近视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均明显增加(均为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豚鼠遮盖眼近视屈光度减小,眼轴增长明显减缓(均为P<0.05)。造模后4周,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豚鼠巩膜厚度明显变薄,胶原纤维分布稀疏,有明显纤维空隙且排列不规则;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豚鼠巩膜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移对屈光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21例27眼,记录术后1 d、1周、1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屈光度,使用IOL Master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及角膜曲率,使用Tomey SS1000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测量有效晶状体位置,观察术后人工晶状体在囊袋内的位移,并分析其对术后屈光度的影响。结果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1 d、1周、1个月屈光度分别为(-1.59±1.64)D、(-1.80±1.66)D、(-1.47±1.39)D,术后各时间点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95,P=0.746)。运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术后屈光度变化与人工晶状体位移呈正相关(r=0.355,P=0.008),且术后1个月绝对屈光度误差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r=0.514,P=0.006),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术后1个月绝对屈光度误差与术前角膜曲率及晶状体厚度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移是术后屈光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患者眼轴越长术后绝对屈光误差越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高度屈光参差近视患者双眼眼轴长度(AL)与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面积(FAZ)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等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于绵阳万江眼科医院眼科屈光中心就诊的高度屈光参差的近视患者70例(140眼)。患者双眼中屈光度低眼纳入低屈光度组,屈光度高眼纳入高屈光度组。经睫状肌麻痹验光获得双眼等效球镜度(SE),生物测量仪测量AL,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获得双眼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AZ和CMT,分析AL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低屈光度组SE为+1.75~-4.50(-0.92±1.57)D,AL为22.04~26.09(24.01±0.91)mm;高屈光度组SE为-3.00~-7.50(-4.89±1.29)D,AL为23.54~27.77(25.33±0.89)mm;双眼SE参差平均为3.97 D,AL参差平均为1.32 mm。两组患者间SE、AL、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AZ和CM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L与SE(Y=-1.862X+43.046,R2=0.714,P=0.000)、SCP血流密度(Y=-1.517X+83.430,R2=0.446,P=0.000)、DCP血流密度(Y=-0.766X+69.111,R2=0.166,P=0.000)、CMT(Y=-5.419X+404.485,R2=0.617,P=0.000)均呈负相关,与FAZ呈正相关性(Y=0.007X+1.33,R2=0.232,P=0.000)。结论 高度近视眼随AL增长出现SCP及DCP血流密度下降,CMT变薄,FAZ面积增大等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形觉剥夺性近视(FDM)和正常豚鼠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中的视黄醇脱氢酶5(RDH5)基因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方法 30只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5只),其中,右眼进行遮盖为FDM组(15眼),左眼不遮盖为自身对照组(15眼);空白对照组(15只)双眼不做任何干预。分别于遮盖前,遮盖1周、2周、3周和4周后检查豚鼠屈光度和眼轴长度。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豚鼠RPE细胞中RDH5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豚鼠RPE细胞中RDH5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遮盖前、遮盖1周后,FDM组、自身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三组间豚鼠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遮盖2周、3周、4周后,三组间豚鼠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遮盖2周、3周、4周后,FDM组豚鼠屈光度分别为(1.47±1.41)D、(3.32±1.39)D、(4.63±1.04)D,眼轴长度分别为(7.69±0.24)mm、(7.92±0.09)mm、(8.34±0.15)mm,与空白对照组和自身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遮盖4周后,与空白对照组和自身对照组相比,FDM组豚鼠RPE细胞中RDH5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明显下调(均为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RDH5主要表达于豚鼠RPE层,与空白对照组和自身对照组相比,FDM组豚鼠RPE层RDH5蛋白的平均荧光强度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FDM豚鼠近视眼RPE细胞内RDH5基因在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下调,提示RPE 细胞内RDH5可能在近视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