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支抗就是阻止不需要的牙齿移动。支抗原理的理论基础是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于两个物体之间的力量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强支抗就是希望反作用力作用于支抗牙及其周围组织时,支抗牙不希望发生移动。自从Gainsforth等第一次报道用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的研究至今已有50多年来,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体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应用微种植支抗关闭正畸拔牙间隙对下颌垂直向位置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解放军306医院患者20例,将应用微种植支抗的高角正畸拔牙患者进行5项与下颌垂直位置有关的指标测量,对治疗前后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中切牙(U1)治疗前后【(33.01±2.43)、(30.70±2.53)mm】垂直向位置变化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上颌第一磨牙(U6)平均压低治疗前后『(23.93±1.99)、(22.78±2.02)mm]垂直向位置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下颌平面角及合平面角(GOGN—SN、FNA、Oc.cp—FH)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9〈0.05)。结论种植支抗辅助高角拔牙正畸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及上颌第一磨牙呈现一定程度压低,下颌平面角及合平面角减小,下颌产生一定程度逆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传统强支抗和微螺钉种植支抗对正畸患者治疗结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双颌严重前突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第一组使用微型种植钉作为支抗体;第二组使用Nance弓、横腭杆和口外弓联合作为强支抗.比较两组总的治疗时间,及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的线距和UI/SN的角度差值. 结果 ①微型种植钉保持稳定而无松动,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无肿胀感染,患者无明显不适.②种植支抗组平均疗程19个月,传统支抗组平均疗程24个月③种植支抗组患者在软组织侧貌得到显著的改善,上下唇相对于审美平面分别内收4.15mm和4.48mm.UI/SN角减小了10.9°,传统支抗组上下唇相对审美平面分别内收3.05mm和3.52mm.UI/SN角减小13.02°.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相比传统支抗技术,微螺钉种植支抗能够更好地控制牙齿移动,缩短整个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锁托槽联合种植支抗钉加速拔牙间隙关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牙齿矫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金属直丝弓托槽矫治器联合口外弓支抗技术,治疗组采取锁托槽矫治器联合种植支抗钉法矫正牙齿,比较两组患者拔牙间隙关闭的效果.结果 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压根长度以及牙槽骨的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患者拔牙间隙关闭的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锁托槽联合种植支抗钉显著地提高了拔牙间隙关闭的速度,且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种植支抗在牙颌畸形正畸临床中的应用实现了支抗的良好控制,在对支抗控制要求较高的疑难病例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因此,种植支抗逐渐被正畸医生所认识和接受.目前对种植支抗的研究也已成为口腔正畸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此文就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微螺钉种植支抗成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正畸治疗中微螺钉种植支抗成败的原因。方法对356颗微螺钉的成败状况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部位种植钉植入后松动率的差异。结果 356颗种植钉中有51颗出现松动,平均松动率为14.32%。其中,儿童组、成人组男女种植钉松动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儿童组总松动率与成人组总松动率以及儿童和成人双侧种植钉同时松动的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种植支抗的松动与患者、术者及加载因素有关。为避免种植失败,术前应评估受植区骨密度及患者口腔卫生状况,同时术者正确操作,避免支抗瞬间受力过大,尽最大可能增强支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矫正上颌前突患者中的应用,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来本院治疗的上颌前突患者80例。采用数字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支抗矫正,观察组患者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矫正。后利用X线头颅片分析测量患者各牙齿移动情况。结果:矫正后观察组第一磨牙前移(0.2±0.02)mm,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2±0.04)mm;矫正后观察组上中切牙内收(4.51±0.08)mm,转矩减少(16.1±0.13)°,明显多于对照组的(2.7±0.09)mm、(13.2±0.2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0.693、6.394、5.438,P<0.05)。结论:上颌前突患者应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矫正,操作简便,矫正效果好,患者舒适度较好,且不依赖于患者合作,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8.
孙晔 《当代医学》2014,(30):54-55
目的比较微种植支抗螺钉不同植入部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错畸形患者90例,均以不完全翻瓣植入微螺钉的方法进行矫正,根据微螺钉植入部位的不同,均分为3组(n=30)。A组植入于膜龈联合处,B组植入于黏膜区域,C组植入于游离龈区域。各组中的每位患者微螺钉植入颗数均为2颗,在微螺钉植入4周后开始给予150g加载力,对各组在给予加载力前、后微螺钉植入体的稳定性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在微螺钉植入0~4周末及给予加载力后,A组有4颗微螺钉植入体出现松动脱落,微种植支抗螺钉的成功率为91.67%(55/60),B组有4颗微螺钉植入体出现松动脱落,微种植支抗螺钉的成功率为83.33%(50/60),C组有4颗微螺钉植入体出现松动脱落,微种植支抗螺钉的成功率为71.67%(43/60),3组微种植支抗螺钉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错畸形患者进行矫正治疗,以不完全翻瓣植入微螺钉的方法植入于膜龈联合处,微种植支抗螺钉的成功率高,稳定性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微螺钉种植体在不同愈合时间承受不同正畸负荷后的稳定性。方法:32例拔除四颗第一双尖牙成年患者,将微螺钉植入到上颌第二双尖牙与第一磨牙之间作为前牙内收的颌内支抗。微螺钉植入即刻、2周、4周后施力150g、300g、400g力。对比种植体受力后的稳定性。结果:32例患者共64颗微螺钉种植体,其中6颗种植体松动。加载负荷的时机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加载负荷的大小在正畸力范围内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是一种稳定的支抗装置,在植入体内后可即刻加力,在正畸力范围内的负荷下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徐先绿 《中外医疗》2012,31(11):2-3
目的探讨微螺钉种植支抗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临床治疗。方法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配合微螺钉种植支抗对安氏Ⅱ类患者,前牙深覆盖及深覆患者进行治疗,观察上颌磨牙远中移动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患者前牙覆颌覆盖关系和Ⅱ类磨牙关系改变,以及面型凸度的改善程度。结论微螺钉种植支抗结合滑动直丝弓技术可以远中移动磨牙,并且有效而稳定,维持牙弓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正畸临界病例采用拔牙与非拔牙治疗其硬组织的长期变化.方i主:由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5位具有副高职称的医师对一批正畸病例进行拔牙或不拔牙或临界的判断,判断得到治疗资料完整的临界病例54例.追踪随访治疗结束至少2年病例,共获得21例,其中拔牙组8例,非拔牙组13例.对样本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的头颅侧位片进行计算机定点测量.结果:拔牙组随访阶段骨骼指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向上SNB、SNPg角增大,垂直向上MP/SN减小,ArGo/ANSMe增大;上切牙唇向回复,U1/PP、U1/NA、U1-AP增大(P<0.05),但覆盖无明显同复.非拔牙组随访阶段骨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下切牙舌向同复,L1/MP减小,且覆盖有所增大(P<0.05).两组对比,治疗前骨骼和牙齿指标中仅MP/SN、ArGoG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时上下切牙倾斜度及唇舌向位置(L1/NB、L1-NB、L1-AP、U1-AP、U1/L1)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时仅非拔牙组的L1/MP明显大于拔牙组(P<0.05).结论:临界病例拔牙组与非拔牙组在随访阶段前牙均表现出一定的回复趋势,从而使治疗对两组造成的差异逐渐缩小.但拔牙组表现出下颌骨逆时针旋转的骨性变化,从而覆盖保持稳定;非拔牙组下切牙少量舌向回复且无骨骼变化,覆盖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的恒牙期青少年安氏Ⅱ1类错畸形患者矫治前后颅颌面部软硬组织的结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安氏Ⅱ1类病例32例,分为拔牙组与非拔牙组,各16例。采用头影测量软件测量其矫治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共含21个测量项目),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前后的变化主要为覆合覆盖减小,牙轴改变和磨牙关系纠正以及软组织侧貌改善。拔牙组覆盖减小主要为上切牙舌倾实现,非拔牙组则为上切牙舌倾和下切牙唇倾的共同结果;垂直向软硬组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软组织的变化主要为鼻唇角增大和上下唇相对于审美平面的位置变化。结论直丝弓矫治恒牙期青少年安氏Ⅱ1类错畸形可改变牙齿位置及软组织侧貌,对骨骼结构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胡开东 《四川医学》2012,(9):1610-1611
目的观察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0年4月54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超声乳化术31例,小切口囊外摘除术23例)的疗效。结果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眼压控制在11~20mmHg,前房加深,房角不同程度增宽。结论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运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种植体支抗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时上颌第一磨牙的Von Mises等效应力及位移变化趋势.方法 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临床种植体支抗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分析牵引力为1.5N时,种植体距离弓丝不同高度(6、8、10、12 mm)与牵引钩距离弓丝不同高度(1、4、7、10 mm)时,上颌第一磨牙Von Mises等效应力及位移变化趋势.结果 当种植体高度大于或等于牵引钩高度时,上颌第一磨牙根分叉处应力值最大;小于牵引钩高度时,应力分布出现在颊侧颈部,且腭根的腭侧应力值变小.上颌第一磨牙位移趋势为:X轴,磨牙向远中旋转,且旋转角度随牵引钩高度的增加而变大;Y轴,磨牙向远中倾斜、旋转,且倾斜角度随牵引钩高度的增加而增大;Z轴,磨牙近中向验方倾斜移动,且倾斜位移随牵引钩高度增加而增加.结论 上颌第一磨牙的应力分布变化与种植体植入高度及牵引钩高度有关;其位移变化趋势为磨牙向远中倾斜和旋转,其倾斜的方向与种植体高度和牵引钩高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面部软组织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的变化,为临床预测矫治后的软组织侧貌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对15例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10项软组织指标进行对比,通过配对t检验来分析治疗后软组织侧貌的变化. 结果 5项角度测量指标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软组织面角减小2.6°,鼻唇角增大6.0°, 面凸角减小3.1°, 上唇角减小3.4°,下唇角增大3.1°;5项组织厚度指标中3项矫治后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鼻底厚度减小1.4 mm, 上唇厚度增大1.6 mm, 下唇厚度增大1.5 mm,鼻根厚度和颏唇沟厚度矫治前后无改变. 结论 软组织不同部位的改变有所不同,拔牙矫治后患者软组织侧貌有明显改变,容貌外观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种植牙修复患者拔牙后出现骨缺失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种植牙修复患者65例,分为试验组(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和对照组(常规种植牙操作),均随访至拔牙6个月后,锥形束CT评价骨密度、牙槽嵴高度与宽度变化。比较两组种植成功率、种植满意度;采用红色美学指数(PES)评价牙齿的美学效果。结果拔牙3个月及6个月后两组牙槽嵴高度、宽度及骨密度值均较拔牙前有所降低,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拔牙6个月后,试验组P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种植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种植牙修复患者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能有效减少牙槽骨骨吸收,有助于提高种植的美学效果与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rate of space closure between E-chain mechanics in one side of upper arch and by elastomeric module with ligature wire on the contralateral side in same patient.

Methods

Thirty bimaxillary dentoalveolar protrusion cases were taken up for comprehensive fixed orthodontic treatment after extraction of all first premolars to retract both upper and lower anterior teeth. After initial alignment and levelling, alginate impressions were made for upper and lower arches and models constructed. In the upper arch model a vernier caliper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extraction space in both sides from middle point of distal surface of canine to the middle most point of mesial surface of second premolar. This is the amount of space present before the onset of retraction mechanics. During space closure procedure two different retracting components were applied in right and left sides of each case. On right side elastic chain (E-chain) applied in both upper and lower arches and on left side elastomeric module with steel ligature (0.010″) stretched double its diameter fixed in both arches. Both the mechanisms produced approximately 250- 300 g of force as measured by a tension gauge. After onset of retraction mechanism all patients were recalled after every six weeks for three visits. In all these three visits modules and E-chains were changed. In all three visits impression was made, models constructed, and the remaining available space was measured by a vernier caliper up to 0.1 mm level variations.

Results

Mean value for total space closure in case of E-chain was 2.777 mm whereas in case of module with ligature wire the value increased to 3.017 mm. Mean value for rate of space closure in case of E-chain was 0.2143 mm, whereas in case of module with ligature wire the value increased to 0.2343 mm with a standard deviation of 0.001104 and 0.001194, respectively. The standard deviation for total space closure was 0.1305 for E-chain and 0.1487 for module with ligature wire.

Conclusion

Space closure by elastomeric module with ligature wire is better than the E-chain.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种植修复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60例牙列缺损慢性牙周炎患者共植入75枚种植体,另选择50例植入67枚种植体牙周健康牙列缺损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牙龈乳头指数(PIS)、改良菌斑指数(mPLI)、牙周探诊深度(PD);并检测两组种植体周围龈沟液白细胞介素(IL)‐2、IL‐8水平。结果研究组75枚种植体中有2枚自行脱落,种植体松动度0,种植体存留率为97.3%;对照组无种植体脱落,种植体松动度0,种植体存留率为100%,两组种植体存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37,P=0.098)。术后6个月研究组 mSBI 、PIS 、mPLI 、PD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研究组龈沟 IL‐2、IL‐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种植修复能够获得满意的近期疗效,且未增加种植体周围炎的风险,但其远期疗效尚待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非接触眼压变化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手术前后眼压变化量的预测公式,并对预测公式的效能进行检验。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SMILE手术并符合要求的患者共154例(304眼),随机分为组1(150眼)和组2(154眼)。获取患者术前的等效球镜度(SE)、中央角膜厚度(CCT)、切削深度(AD)、切削比(AR)、剩余基质床厚度(RSBT),术前、术后3个月的非接触眼压测量值(NCTpre、NCT3mo)、平均角膜曲率(Ave K)、陡峭角膜曲率(Steep K)、平坦角膜曲率(Flat K)。对组1的SMILE手术前后眼压变化量(ΔNCT)与各因素行Spearma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预测眼压变化量的回归公式,将组2数据代入所得公式进行效能验证。结果:SMILE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NCT分别为(15.72±2.86)mmHg(1 mmHg= 0.133 kPa)和(9.94±2.3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ΔNCT为(5.78±2.59)mmHg。SE与AD、AR呈高度负相关(r=-0.956、-0.949,P<0.001),NCTpre与NCT3mo呈中度正相关(r=0.559,P<0.01)。通过对组1数据中的手术前后眼压变化量与各因素行Spearma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回归公式A:ΔNCT=NCTpre×0.502-SE×0.385-3.951(矫正R2=0.489,F=72.329,P<0.001);回归公式B:ΔNCT= NCTpre×0.509+AR×0.179-5.545(矫正R2=0.489,F=72.423,P<0.001)。将组2数据代入公式验证,公式A、B及公式Schallhorn(简易)所得到的ΔNCT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公式A(r=0.638,P<0.001)和公式B(r=0.650,P<0.001)所得的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的相关性都大于公式Schallhorn(简易)计算值(r=0.637,P<0.001),且公式B大于公式A。结论:SMILE手术前后NCT的变化量与术前眼压测量值及术中AR密切相关,基于此建立的预测ΔNCT的回归公式,可能可用于临床上术后NCT值的估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的侧貌特征,探讨该类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侧貌变化。方法:收集64例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的头颅侧位片。64例患者的初诊侧位片用于分析患者的侧貌特征,其中38例患者拔除上颌2颗前磨牙进行矫治,初诊和治疗结束侧位片用于比较矫治前后的侧貌变化。对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包括硬组织和软组织项目),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值比较,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覆盖、覆牙合、ANB、U1-NA角、面角、Y轴角、Pg-NB、面突角、软组织面角、H角和颏唇沟至H线距较大,SNB、L1-NB角、L1-NB距、L1-MP、牙合平面角和颏唇沟角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矫治后,覆盖、覆牙合、U1-NA角、U1-NA距、U1-SN、H角和鼻唇沟至H线距变小,L1-NB角、L1-NB距、L1-MP、牙合平面角、Pg-NB和颏唇沟角变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下颌发育不足但颏部发育充足,覆牙合覆盖较大,下颌切牙舌向倾斜,颏唇沟较深较锐。拔除上颌2颗前磨牙矫治后患者侧貌整体面型基本未变,但前牙咬合关系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