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静 《中国保健》2008,16(4):175-176
亚健康是指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闻的一种状态.他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针对亚健康的成因和危害,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指导思想,进行辨证施教,强化自我防护,靠自己主动自觉地去预防,进行自身生活规律调节,亚健康状态,多数通过积极护理干预恢复了健康.  相似文献   

2.
健康、亚健康与疾病,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常见的三种不同状态。正确认识人体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实质,对维护、巩固和促进人体健康十分重要。本文叙述了人体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定义,健康指标,亚健康分类、诱因及主要危害,疾病的基本特征及转归。  相似文献   

3.
亚健康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不良刺激下引起心理、生理发生异常变化,但尚未达到明显病理性反映的程度。是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生理机能低下的状态。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都表示了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为了更好的研究亚健康,笔者从亚健康的流行、影响因素、临床表现和分型、干预措施等方面对亚健康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健康大视野》2006,(9):66-67
所谓亚健康是处于健康(第一状态)和疾病(第二状态)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是从健康到疾病的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准备阶段,世界卫生组织(WHO)称其为第三状态,国内常称之为亚健康状态。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目前中国人15%是健康,15%是病人,而多达70%属于亚健康。  相似文献   

5.
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Berkman以及后来的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后发现,人体除了健康状态(第一状态)和疾病状态(第二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也叫做灰色状态、亚临床状态、第三状态、中间状态、中介状态、亚疾病状态、浅病状态等。目前,世界各国学者虽然对亚健康状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至今对其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亚健康状态”是我国学者提出的“中国式”名称。近年来有关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作者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人群按健康状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健康、第二类是亚健康、第三类是疾病,亚健康是疾病和健康的中间灰色地带,相当于一个中转站:一边是健康.一边是疾病,引外亚健康和衰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谈谈病毒性肝炎与亚健康状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亚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在宪章中提出的健康概念是: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1989年WHO又提出了健康的新概念:除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要加上道德健康,只有这四方面的健康才是完全的健康。相继不久,国外预防医学领域里又提出了“亚健康状态”的新概念。我国在1996年5月引入此概念。何谓“亚健康”呢?WHO认为:“亚健康状态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各种仪器和理  相似文献   

8.
张伯礼 《中国卫生》2010,(11):81-81
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当以维护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维护健康包括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干预亚健康状态,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和康复。现在我们国家的医疗体系不健全,在治疗疾病方面做得比较多,而预防疾病领域,除了一些疫苗外,没有其他的举措,  相似文献   

9.
《社区医学杂志》2007,5(8X):23-23
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情烦躁、忧郁焦虑、胸闷心悸、失眠健忘、精神不振、疲乏无力、腰背酸痛、易感疾病等。亚健康状态多由人体生理机能或代谢机能低下、退化或老化所致。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亚健康状态的人也越来越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亚健康人的饮食保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是“第一状态”,疾病是“第二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既非健康也非疾病者,称为“第三状态”。这种“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也有人称为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半健康人、亚健康人。  相似文献   

11.
医学专业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疾病,但在躯体、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1].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2],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学生如果未得到及时的调整,会导致各种身心疾病和不良行为的出现,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学习质量[3-4].为了解大学生亚健康状况,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于2009年10月对广东省某医科大学整群抽取的4 260名1~5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亚健康状态的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已经开始发生转变,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重点已经转为治疗和预防并重的模式,亚健康与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受到医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极大影响着亚健康干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亚健康作为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13.
“亚健康”是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处于“亚健康”的人群虽无明显的病理改变,却往往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亚健康状态既不属于健康状态又没达到疾病状态,因此这种非患病、非健康的中间状态又称为“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同时面对工作和生活压力,处理及调整不当,就会出现亚健康状态。它使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在身体、心理上没有疾病,但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症状表现和心理体验。亚健康具有发生某种疾病的高危倾向,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前状态,处理得当便会向健康方向转化。为了解海南省公务员身体健康状况,我们对2006年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公务员体检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亚健康是指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疾病,但身体和心理出现了某些不适,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将这种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亚健康人群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飞行人员亚健康状态进行健康管理的必要性。方法采用亚健康评定量表对某地飞行人员进行亚健康的流行病学调查,将1580例亚健康状态的飞行人员分为3组,干预组执行健康管理策略,常规组执行常规健康教育,对照组不执行健康管理,1年后比较3组的亚健康状态得分情况。结果飞行人员中亚健康人群占57.1%,亚健康总分为(18.02±10.53)分,各子量表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生理子量表、心理子量表、社会子量表;健康管理干预后干预组生理子量表、心理子量表、社会子量表得分及亚健康总分均低于常规组和对照组。结论及时发现飞行人员的亚健康状态,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措施,有利于促进亚健康状态飞行人员向健康的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17.
健康管理系统在体检中心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本院体检中心受检者的健康管理和干预,分析健康管理对疾病高危人群的健康保护及疾病防治作用和效果。方法对2007—2009年8 876位受检者体检结果进行信息化管理,监测、分析和评估,并对致病危险因素予以健康干预。结果通过健康管理,代谢异常症状及亚健康人群均得到明显控制,体检异常发生率逐年下降。结论应用健康管理系统对受检者进行健康监控和干预,可以有效的控制和降低亚健康状态和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降低患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某院体检中心受检者的健康管理和干预,分析健康管理在军队疗养院体检中心中对疾病高危人群的健康保护及疾病防治作用和效果。方法对2010-2013年3000名在本体检中心受检者的体检结果进行信息化管理,监测、分析和评估,并对致病危险因素予以健康管理和干预。结果体检人群通过健康管理,代谢异常症状及亚健康人群均得到明显控制,体检异常发生率逐年下降。结论应用健康管理系统对受检者进行健康监控和干预,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降低亚健康状态和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降低患病率。  相似文献   

19.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亚健康状态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据有关文献分析,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经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121的60%-70%,亚健康状态已经成为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隐形杀手,也是现代医学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礼悦 《健康文摘》2006,(9):31-3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加,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疾病对人体的侵袭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更多的时候是在疾病来临之前,人体已经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医学上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可以表现在心理、躯体和社会诸方面,其中以心理方面问题最多。调查显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约占半数以上,有的高达70%。此时如能对自身的状态予以评估和发现,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可大大减少向疾病状态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