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了探究氟铝交互处理对茶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以福建水仙茶苗为试验材料,不同浓度下氟铝交互处理水培30 d后,测定茶苗嫩叶和老叶(成熟叶片)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黄酮和水浸出物含量。结果表明:老叶和嫩叶在氟铝交互处理下,茶多酚、氨基酸、黄酮、咖啡碱、水浸出物等成分含量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高氟处理(12 mg/L)下,随着铝的加入,老叶茶多酚、老叶咖啡碱含量和嫩叶水浸出物,B4C4D4,逐渐降低;老叶氨基酸和老叶水浸出物含量,B4C4D4,呈上升趋势。在高铝处理(80 mg/L)下,随着氟的加入,嫩叶水浸出物含量,D2D3D4,逐渐降低。黄酮含量的变化则未发现明显的规律。铝和氟的不同交互比例处理产生不同程度的交互效应,氟铝交互处理对茶树叶片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影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连续3年对筛选的21个优良单株进行主要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生化成分含量茶多酚、咖啡碱、酚氨比存在显著差异,氨基酸、水浸出物差异不显著;酚氨比与氨基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3年水浸出物含量与茶多酚相关系数分别为0.564、0.664和0.761,均呈中度正相关,氨基酸、咖啡碱与水浸出物、茶多酚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对21个优良单株5个生化成分进行聚类,可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为适制红茶资源,第Ⅱ类群适制绿茶资源,第Ⅲ类群为红绿茶兼制资源。并从中筛选出高氨基酸特异资源3份(≥5%),高水浸出物特异资源8份(≥40%),高茶多酚特异资源8份(≥25%)。  相似文献   

3.
连续两年对22个茶树品种春梢的一芽二叶制蒸青样,进行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品种间差异极显著,氨基酸含量年份间差异极显著,咖啡碱含量年份间差异显著、品种间差异极显著,水浸出物含量与茶多酚含量呈正相关。茶树体内生化成分含量因品种不同而不同外,还随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茶树花主要生化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茶树花的主要生化成分,便于其开发利用,对13个茶树品种、不同开放状态的花及花的不同部位主要生化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花的主要生化成分平均含量分别为:茶多酚10.51%、游离氨基酸1.60%、黄酮类化合物0.62%、水溶性糖35.46%、水浸出物56.11%;盛开期主要生化成分含量较高,露白期低;茶树花不同部位生化成分含量差异较大,花瓣水溶性糖、黄酮类化合物和水浸出物含量较高,雄蕊和雌蕊氨基酸含量较高,花托和花梗茶多酚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白茶制作过程主要化学成分转化与品质形成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不同品种白茶制作过程中取不同萎凋阶段样品,分析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三种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变化,及其与白茶品质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由高到低,氨基酸含量由少到多,水浸出物含量亦表现降低的趋势,从而形成了白茶的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选用10份茶树品种春茶新梢的1芽2、3叶为试验材料,控温控湿(20~22℃、RH 35%~45%)条件下,探讨不同萎凋程度茶鲜叶的主要品质成分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萎凋程度(鲜叶减重率)的加重,水浸出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呈现升高趋势,茶多酚含量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的变化并不是同步的.茶鲜叶萎凋减重15%内以水分散失为主,各主要品质成分的含量(以干物质质量100%计)变化均不显著;萎凋减重至30%~45%,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陆续呈现显著变化,可溶性糖与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先后达到最高值;萎凋减重至60%,只有游离氨基酸含量继续升高;最终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含量变化较大,比茶鲜叶中分别升高了24.6%、13.8%、11.9%.相关分析表明,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水浸出物与咖啡碱含量变化与萎凋失水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13、0.386、0.692、0.479),尤其是游离氨基酸,而茶多酚含量变化与萎凋失水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茶多酚和水浸出物是茶叶中的主要化学物质,与茶叶品质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中茶多酚含量对红茶品质的影响尤为明显。本文针对我所选育的有性系和无性系品种的茶多酚、水浸出物的含量和制茶品质的审评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目的是探索不同品种(品系)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与红绿茶品质的相关,尤其是相关变异和曲线关系,藉以增强种性认识和品质选育。一、不同品种(品系)茶多酚、水浸出物与红绿茶品质表现从表1、2中可以看出,(1)不同无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茶树品种一芽二叶蒸青固样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及水浸出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其主要生化成分及水浸出物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不同蒸青时间对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的影响差异显著,而对咖啡碱的影响不明显,蒸青时间控制在60秒时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保留量最大。分析表明:茶叶蒸青固样时间宜控制在60秒。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不同茶树品种标准一芽二叶蒸青固样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及水浸出物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其主要生化成分及水浸出物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不同蒸青时间对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的影响差异显著。而对咖啡碱的影响不明显;蒸青时间控制在60秒时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的保留量最大,分析表明,茶叶蒸青固样时间宜控制在60秒。  相似文献   

10.
以湘波绿、槠叶齐和白毫早3个品种茶树花为研究对象,对露白期、破绽期、初开期和全开期4个花期的水浸出物、可溶性糖、茶多酚、氨基酸、黄酮和维生素B_2等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树花各内含成分含量有差异。初开期的氨基酸含量和破绽期的维生素B_2含量,3个品种间差异显著;破绽期和初开期的黄酮含量,3个品种间差异极显著。不同品种茶树花发育过程中各内含成分动态变化情况有差异。水浸出物含量,湘波绿持续上升,槠叶齐和白毫早先降后升;可溶性糖含量,槠叶齐先降后升,湘波绿和白毫早持续上升;茶多酚含量,槠叶齐先升后降,湘波绿和白毫早持续下降;维生素B_2含量,槠叶齐先降后升,湘波绿和白毫早先升后降。  相似文献   

11.
四川黑茶品质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四川黑茶原料、渥堆叶、康砖成品茶的氨基酸、儿茶素组成含量及咖啡碱、茶多酚、水浸出物的含量。四川黑茶原料氨基酸含量为1424.00βmg/100g,必需氨基酸含量为547.00βmg/100g,茶氨酸含量为87.15βmg/100g,儿茶素含量为27.63βmg/g,咖啡碱、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1.30%、8.18%、26.94%;渥堆叶氨基酸含量为1590.00βmg/100g,必需氨基酸含量为668.00βmg/100g,茶氨酸含量为67.62βmg/100g,儿茶素含量为27.52βmg/g,咖啡碱、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1.24%、7.90%、24.53%;康砖成品茶氨基酸含量为1420.00βmg/100g,必需氨基酸含量为529.00βmg/100g,茶氨酸含量为66.88βmg/100g,儿茶素含量为13.65βmg/g,咖啡碱、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1.27%、5.99%、23.92%。  相似文献   

12.
紫芽茶树不同季节主要生化成分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芽茶树武夷奇种C18-1的一芽二叶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分析优化茶树花青素总量的提取方法,并分析其不同季节主要生化成分差异。结果表明:溶剂浓度、浸提时间、浸提温度等因素对茶树花青素总量提取均有影响,本研究获得花青素最佳提取方法为:采用3%的盐酸乙醇溶液,在80℃条件下回流浸提1 h。水浸出物、咖啡碱、茶多酚、花青素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随季节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且季节性差异显著;水浸出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均在春季中含量最高,茶多酚和花青素均在夏季中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对白茶连续化加温萎凋加工过程中生化成分变化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生化成分随加工进程出现升降的动态变化,其变化幅度在各萎凋时间段之间存在差异;与鲜叶相比,毛茶含水率、水浸出物、茶多酚分别降低了71.10%、5.12%、5.96%,而咖啡碱、氨基酸和黄酮含量则分别增加了0.25%、1.70%、1.97mg/g;连续化生产线白茶的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传统工艺白茶(P0.05),但氨基酸、咖啡碱含量显著低于传统工艺白茶(P0.01)。毛茶感官品审评结果表明,连续化加温萎凋与传统工艺白茶,品质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田间试验和调查,对茶树体内硫的分布特征及施硫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树体内以吸收根和新梢等生命活动旺盛的部位硫含量较高,成熟叶片次之,主干和主根硫含量最低;施硫后茶树吸收根和新梢硫含量显著提高,而主根和主干变化不大。新梢一芽二叶硫含量(Y)与土壤有效硫含量(X)呈极显著正相关(Y=5.6043X+1903.6,P0.001)。幼龄茶树施硫后树高、树幅、主干直径、分枝数、百芽重等均有显著增加。成龄茶园施硫后增产幅度在-2.1%~25.0%之间,平均10.8%;茶叶品质成分氨基酸、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氨基酸提高明显,酚氨比降低。从施硫增产幅度与施硫前土壤有效硫含量的函数关系式得出茶园土壤缺硫临界值为27.4 mg·kg~(-1)。使用硫磺粉能明显提高表层土壤有效硫含量,但土壤pH降低,且随施硫量的增加,pH降幅增大。因此,科学合理施硫对于促进茶叶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铝氟交互处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安吉白茶和智仁早茶为实验材料,营养液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铝氟浓度交互处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30d后测定茶多酚、咖啡碱等主要品质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单铝处理时,随着铝(30mg/L)加入,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C和叶绿素含量均上升,当铝浓度增加到90mg/L,含量却下降;单氟处理时,茶叶品质的主要成分均表现为低浓度(4mg/L)的促进生成和高浓度(12mg/L)的抑制产生;铝氟交互作用下,在铝氟比例分别为30/4、30/12和90/4、90/12两个过程中,安吉白茶鲜叶中各品质成分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表现为协同作用,而智仁早茶呈现下降趋势,拮抗对方的促进效应。结果说明,茶叶在低浓度的铝、氟时表现出较好的品质,而铝和氟的不同交互比例产生不同程度的交互效应,减弱本身毒性,且安吉白茶和智仁早茶之间的不一致现象,体现品种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充分挖掘利用武夷名丛资源、丰富红茶品类,以水仙为对照,对13个武夷名丛分别蒸青固样、加工红茶。通过生化成分检测和感官审评,分析其红茶适制性,并对鲜叶生化成分与红茶品质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鬼洞白鸡冠’鲜叶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黄酮,红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黄酮、茶黄素、茶红素等含量均超过对照,其中茶黄素含量为0.81%,显著高于对照,且感官审评品质优异。综合生化成分检测和感官审评结果得出,‘鬼洞白鸡冠’、‘金锁匙’、‘金凤凰’、‘白毛猴’、‘雀舌’适制红茶。鲜叶酚氨比与红茶品质未发现显著相关性。鲜叶水浸出物、咖啡碱、酚咖比和氨咖比与红茶品质或重要影响因子呈显著相关,可为茶树种质红茶适制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茶多酚浓度对绿茶饮料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了不同茶多酚浓度下绿茶饮料灭菌、贮藏过程中的感官与理化品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茶多酚浓度绿茶饮料稳定性差异较大,灭菌、贮藏过程中,绿茶饮料外观颜色变深、变红,茶多酚、儿茶素含量显著下降,黄酮化合物、没食子酸含量显著上升,咖啡碱、氨基酸含量略有下降,感官风味品质明显下降,熟汤味明显;随着茶多酚浓度升高,绿茶饮料的感官理化品质变化趋势加剧,高温贮藏(37℃)变化程度明显高于低温贮藏(4℃)。当茶多酚质量浓度为400~600mg/L时,绿茶饮料稳定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8.
名优绿茶鲜叶摊放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一芽一叶茶鲜叶为原料,进行连续摊放(水分78%~61%)处理,取不同含水率摊放叶,分别进行液氮速冻和冷冻干燥,测定茶多酚、儿茶素各组分、氨基酸及各游离组分、咖啡碱、叶绿素、维生素C及可溶性总糖等含量,研究茶鲜叶摊放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摊放时间的增加,茶鲜叶中含水率下降逐渐加快,干物质质量下降;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现前期下降后期有所上升的趋势,酯型儿茶素总量逐渐下降,鲜叶和摊放叶中检测不到没食子酸儿茶素(GC);氨基酸总量呈上升趋势,不同游离组分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咖啡碱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叶绿素和维生素C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摊放过程中茶鲜叶不同生化成分具有不同的动态变化规律,本研究为提高名优绿茶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代谢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要求数据丰富、重复性好,简单易行、浸提效率高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是获得较好的试验结果的关键步骤。比较了不同浸提剂(甲醇、乙醇和高氯酸)和不同研磨方法(球磨机和研钵研磨)对茶树叶片品质成分的浸提效果,结果表明,70%乙醇和70%甲醇对茶鲜叶氨基酸的浸提效率显著高于无水甲醇和无水乙醇,而对鲜叶茶多酚的浸提效率以100%乙醇和70%乙醇最好;3 mol·L-1高氯酸对鲜叶氨基酸浸提效率最高,超过70%乙醇,但对茶多酚的浸提效率最低。优化出一种针对茶树鲜叶浸提的快速前处理方法(70%乙醇,球磨机研磨5 min)。对鲜叶经冷冻干燥和微波杀青处理后浸提的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比较,发现冷冻干燥可以更好地保持茶树叶片中特征代谢产物成分。  相似文献   

20.
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全面了解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本研究选取了湖南红茶代表性样品和典型外省样品,采用电子舌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技术对红茶样品滋味进行评定及化学成分检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可视化模式识别方法比较了不同嫩度等级和不同滋味类型湖南红茶化学成分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糖组分总量、葡萄糖、麦芽糖、茶多酚、茶褐素、氨基酸组分总量、鲜味氨基酸、茶氨酸、茶黄素等含量可作为区分湖南红茶和外省红茶的主要滋味成分,其中糖组分总量、葡萄糖、麦芽糖、茶黄素等含量湖南红茶显著高于外省红茶。(2)一级湖南红茶茶汤中滋味化合物含量普遍较低,除氨基酸、茶褐素外,其他主要滋味成分均显著低于二级茶样;二级湖南红茶茶汤中滋味化合物在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等含量上表现突出;三级湖南红茶以儿茶素组分总量、糖类化合物、茶黄素、茶红素等成分含量相对较高,以茶多酚、氨基酸、茶褐素等成分含量相对较低。(3)“甘鲜味”茶汤中咖啡碱、儿茶素组分总量、非酯型儿茶素、EGC、茶黄素显著低于“略苦(浓)”茶汤。该研究结果可为湖南红茶产品的分类鉴别和滋味品质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