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和开放成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电信业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经过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创造出举世瞩目的成就,构建起了一个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多样化的国家公用通信网,网络规模容量、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规模均跃居世界第一位,技术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实现了电信业综合实力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2.
《IT时代周刊》2009,(19):8-8
2009年,中国电信业取得了让世界同行瞩目的发展成就,稳居世界3个第一,即电话用户总数突破10亿,移动电话用户超过7亿,互联网用户规模也超过美国,都稳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3.
2009年,中国电信业取得了让世界同行瞩目的发展成就,稳居世界3个第一,即电话用户总数突破10亿,移动电话用户超过7亿,互联网用户规模也超过美国,都稳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4.
2004年上半年,中国电信业的用户已经突破6亿,规模居世界第一位,超过美国、日本和印度的总和。从企业角度分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联通的用户规模分别在固定通信和移动通信领域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中国互联网用户达8700万,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中国电信业尚不够强盛。  相似文献   

5.
近10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国电信业在技术、需求和体制改革三驾马车的共同驱动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双双进入世界前列。目前,我国电信行业总体增长平稳,但收入结构变化较大,市场份额进一步集中,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竞争结构失衡的问题日益显现,已成为影响市场竞争效率和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6.
《网络电信》2012,(4):44-46
10年前,中国在入世协定中承诺中国电信业的开放比例是4970。这一承诺被国内认为不可思议,甚至不可接受。但10年过去了,中国通信业从一个原始的国家垄断产业发展成了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具影响力的通信市场,电信业网络规模、用户规模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第一,众多制造公司开始跻身国际一流行列。  相似文献   

7.
《电信科学》2004,20(5):U001-U001
一年一度的世界电信日即将来临,在全球电信人欢庆共同的节日之际,回首中国电信业这些年走过的风风雨雨,不禁倍加感慨和自豪。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电信网络的规模、技术水平、用户数量、业务类型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03年底,中国电信业的业务收入已达到4610亿元人民币,中国电话用户数已突破5亿,移动用户数已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宽带用户数累计1209万,预计到2004年底,中国电信业的业务收入将达到5163.2亿元。电信业在我国成为信息大国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  相似文献   

8.
《通信世界》2010,(2):7-8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副会长杜肤生致辞(节选)过去的十年,中国电信业经历了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电信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电信业务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截至2009年11月,全国电信业务总量累计完成2333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1%;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7692.2亿元,比上年增长3.6%。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1828.5亿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3857.0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10205.0万户。我国的网络规模、技术层次、用户规模均已进入世界前列,我国电信业正在由电信大国向电信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9.
赵艳 《通信世界》2001,(2):11-11
刚刚结束的2000年,可以说是中国电信业的改革和建设年。中国电信经历了企业化动作实距、中国联通海外成功上市,中国移动斥巨资大收购……这些都使得中国通信市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据统计,目前,我国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网的规模均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电话用户突破两亿户。  相似文献   

10.
据统计,在世界电信业剧烈动荡,由持续十多年快速增长滑向萧条的时期,而中国电信业保持了快速发展。2001年以来,均为15%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国电话用户总数己逾4亿,互联网用户达4587万。原因在于我国在采取了稳健务实的发展政策的同时,庞大的市场和需求是发展的根基。  相似文献   

11.
从经济瓶颈到社会先导,从全球末游到用户总量世界第一,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电信业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大跨越!这一切是怎么得来的?本期《趋势对话》栏目非常荣幸邀请到吴基传先生莅临中国产业信息网,为我们讲述中国电信业三十年发展的不平凡历程。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通信》2007,9(8):4-10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与管理研究所专家肖荣美日前指出,我国电信行业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均已跃居世界第一位,总量问题已基本解决,电信业已迈过规模扩张阶段进入到一个新的集约型增长阶段,更加关注发展质量和效益,当前主要是结构性矛盾。  相似文献   

13.
赵亚洁 《世界电信》1996,9(5):33-33
变化和充满机遇的世界 电信业发展到今天,其日趋纷繁的复杂性令许多企业类用户难以招架。因此,对通信的复杂性加以系统管理已变得愈来愈重要。就经济的竞争自由化、私有化和繁荣而言,通信已成为迅速占领市场、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电信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先进的通信手段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用户眼前。  相似文献   

14.
《通信世界》2004,(17):87-87
在世界电信业的语音业务向数据业务过渡、传统网络向下一代网络演进、互联网由窄带向宽带进发、通信市场全球化加快的发展大潮中,我国电信运营业的总体实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增长,网络规模、用户数总量已居世界第一。但如何实现从“电信大国”向“电信强国”的转变,真正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产业化规模以及企业的经济规模和竞争能力,需要中国电信业尽快实现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向个性化服务的过渡,提升技术和服务的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的业务流程,彻底走出低水平重复和同质化竞争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阎小波 《世界电信》2003,16(3):57-58
电信业的市场准入管制是由于电信业的规模经济性、外部性以及资源有限性所决定的,是建立电信业竞争架构的关键。从世界各国电信的发展来看,市场准入的管制重点强调电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为了促进电信业的发展,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世界各国的电信市场都进行了或正在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其本质特征表现为民营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十五"期间,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电话用户总数、互联网上网人数、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均位居世界前列,信息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7.5%.  相似文献   

17.
我国电信业务市场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传统业务持续稳步增长,增值业务和新业务发展迅猛,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技术层次的提高,综合能力的增强,我国已具备了跨入世界电信市场先进行列的基础条件。但面对全球信息资源共享、国际电信市场日益开放的高科技竞争环境及各国电信公司的全球化策略,中国电信业只有化挑战为机遇,开展相应的本土化策略,才能巩固在国内市场中的地位,并力求在世界电信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头几年,我们清晰地看到全球电信业的三大历史性转变:数据业务超过话音业务;移动电话超过固定电话;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超过发达国家。中国电信业仅仅用不到10年的高速发展,就完成了上述转变,并一举成为世界最大的电信市场。尽管国际化的技术、标准、网络和协议正在消融电信市场的国界,  相似文献   

19.
一、过去二十年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改革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我国电信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电话网迅速由百万级、千万级扩展到亿级,网络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到2000年底,固定电话普及率提高到13%,达到1.45亿用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5.5%以上,达到8600万用户;数据通信与信息服务得到了较快发展,互联网用户超过2000万户其中注册用户达到9百万;无线寻呼用户总数达到4500万户。在电信大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电信业正在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1993年8月,我国开始对国内部分经营者放开增值电信及无线电寻呼业务。1994年中国联合通信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在基础电信领域也引入了竞争。此项改革采用的是“欧洲模式”,就是通过法律途径再成立另一个大的电信运营商,形成“双寡头”竞争。经过4年的经营,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仅占1-2%。1998年根据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决议精神,在原邮电部、电子部基础上组建了信息产业部,完成了全国邮电分营。同年,寻呼业务从中国电信剥离,并相应成立了国信寻呼集团公司。1999年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电信重组方案,我国全面开展了“美国模式”全国电信业的重...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电信业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道路,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土上构筑了一个统一、先进、覆盖面广的现代通信网络,使中国通信业快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同时,电信业的发展也带动了IT业的繁荣,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移动电话的最大生产国和使用国,世界一半的PC机在国内生产,由此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是拉动GDP和就业的重要行业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