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Mahoganoid蛋白及其mRNA在大鼠睾丸和附睾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 ahoganoid(Md)蛋白及其mRNA在成熟大鼠睾丸和附睾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20只,取睾丸和附睾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Md蛋白及其mRNA在睾丸和附睾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SP法显示:睾丸组织间质细胞、睾丸生精小管管周肌样细胞和各级生精细胞(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支持细胞呈阳性反应,Md蛋白主要表达于胞膜及胞质。在附睾组织,棕色免疫阳性反应物质可见于输出管的高柱状细胞、低柱状细胞的胞膜及胞质,以及附睾管的高柱状细胞、主细胞、基细胞的胞膜及胞质。其中,在附睾尾部的上皮细胞中仅见微弱的棕色免疫阳性反应物质。原位杂交方法显示:睾丸组织间质细胞、睾丸生精小管管周肌样细胞和各级生精细胞(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支持细胞上也均有Md mRNA阳性棕色颗粒杂交信号,主要表达于胞膜及胞质。在附睾组织,Md mRNA阳性棕色颗粒杂交信号也均可见于高柱状细胞、主细胞、基细胞的胞膜及胞质。结论:Md蛋白及其mRNA在成熟大鼠睾丸和附睾组织中均有表达,其生理功能尚有待阐明。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端粒酶mTERT基因在不同年龄SD鼠睾丸组织内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 ,对 11个年龄组 (每组 5只 )健康雄性SD鼠睾丸组织中端粒酶mTERT基因进行检测和定位 ,并运用图像分析系统对mTERT表达水平进行研究。结果 端粒酶mTERT基因在SD鼠睾丸组织内的阳性表达率为 98% (5 4/ 5 5 ) ,其阳性信号表达于A、B型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的胞浆内 ,A型精原细胞的表达水平最高 ,与其他类型细胞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在间质细胞、支持细胞等非生殖细胞和精子中均无端粒酶mTERT基因的表达。结论 本研究提示端粒酶mTERT基因的表达与雄性生殖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表达一致 ,其能否成为雄性生殖调控的新的基因靶点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筛选与精子发生相关的基因.方法 将4d、9d、18d、35d、54d和6月龄小鼠睾丸组织cDNA探针与Affymetrix全基因组芯片进行杂交,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对该基因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RT-PCR分析该基因在小鼠睾丸不同发育阶段4d、9d、11d、14d、18d、21d、38d、6月龄及人和小鼠不同组织心、肝、脾、肺、肾、脑、附睾和睾丸中的表达.结果 芯片结果分析筛选出1个差异表达杂交点,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差异点是BAFL基因,该基因全长527bp,含有273bp的完整ORF,编码90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Mr)为10.266kDa的蛋白质.RT-PCR分析表明小鼠mBAFL基因在小鼠21d龄睾丸及之前没有表达,在35d龄睾丸后开始高表达并特异性地表达于睾丸组织.人hBAFL基因在所检测的8种组织中,也只在睾丸组织中表达.结论 BAFL基因为睾丸特异性基因,小鼠mBAFL的表达与小鼠精子发生的过程一致,可能在精子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大鼠精原细胞、粗线期精母细胞和圆形精子细胞筛选精子发生过程中阶段特异表达基因。 方法 :用牛血清白蛋白梯度沉降法 (STAPUT法 ) ,分别从 9d龄和成年大鼠睾丸中 ,分离出处于减数分裂前、中、后的 3种生精细胞 ,即精原细胞、粗线期精母细胞和圆形精子细胞。运用RNA差异显示方法筛选差示cDNA。 结果 :本实验获得 19个cDNA差示片段 ,并克隆和测序出其中 6个cDNA序列 ,通过非重复序列 (nr)和EST序列同源比较 ,发现 5条cDNA分别与小鼠睾丸、附睾、乳腺、早期胚胎和大鼠卵巢基因高度同源 (88%~ 98% ) ,有一条未知新EST。结论 :差异显示技术是分离与精子发生有关基因的强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5.
CatSper基因家族在人和小鼠组织中的表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atSper基因家族在人和小鼠组织中的分布特点。方法将不同发育阶段的小鼠睾丸组织cDNA与Affymetrix全基因组芯片探针进行杂交,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CatSper基因家族。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小鼠睾丸组织的表达特征,及其在人和小鼠不同组织中的分布。结果基因芯片分析发现CatSper1、CatSper2和CatSper3在小鼠睾丸的表达呈阶段特异性。RT-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家族在睾丸的表达丰度明显高于其它组织;CatSper1和CatSper4在人体睾丸组织中特异性表达。结论CatSper基因家族在人和小鼠中呈现睾丸特异性表达或高表达,可能在精子发生中发挥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6.
附睾分泌蛋白2β1在青春期雄性大鼠睾丸和附睾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附睾分泌蛋白2(HE2/EP2)的一种异构体———HE2β1在青春期雄性大鼠睾丸和附睾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只青春期SD大鼠睾丸和附睾组织中HE2β1的定位及其表达情况。结果:HE2β1在青春期大鼠睾丸和附睾组织中均有表达。在附睾中,HE2β1主要表达于附睾管上皮主细胞胞质内,而在亮细胞、晕细胞及基细胞内未见阳性表达;其表达水平在附睾头部远段较弱,在体部近、中段及尾部较强,而在附睾始段未见阳性表达。在睾丸生精小管中,部分精原细胞核及支持细胞核均可见明显的棕褐色的阳性颗粒,其他生精细胞以及间质细胞均为阴性。结论:HE2β1在青春期雄性大鼠的睾丸和附睾上皮中均有表达,其定位及表达水平具有区域特异性和细胞特异性,提示其在大鼠精子发生、成熟及附睾上皮天然抗感染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精子发生阻滞与雄激素受体 (AR)和热休克蛋白 90α(HSP90α)表达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 ,检查 5 7例精子发生阻滞引起的不育患者睾丸活检标本AR和HSP90α的表达 ,并以 15例正常健康人睾丸组织作为对照。 结果 :在正常健康人睾丸组织中 ,AR在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圆形精子细胞、支持细胞、间质细胞和肌样细胞的胞核均有表达 ,但各类细胞表达AR的强度有差异。在精子发生阻滞的睾丸组织中 ,AR高表达主要在阻滞细胞水平的胞质 ,即在核周形成一环行特异性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带。HSP90α在正常睾丸组织精原细胞、精母细胞、支持细胞、间质细胞和肌样细胞的胞质表达 ;在精子发生阻滞的睾丸组织中 ,HSP90α为高表达 ,正常睾丸组织和精子发生阻滞的睾丸组织 ,其表达强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 :AR表达部位异常可能无法介导雄激素进入核内 ,而不能实现对基因转录或翻译的调节 ,致使生精细胞难以进入细胞周期而呈现阻滞。HSP90α的高表达可能加剧AR稳定性降低 ,进而增强了AR的遍在化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筛选与精子发生相关的基因。方法 将4、9、18、35、54日龄和6月龄小鼠睾丸组织cDNA探针与Affymetrix全基因组芯片进行杂交,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对该基因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RT-PCR分析该基因在小鼠睾丸不同发育阶段及小鼠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芯片结果分析筛选出一个差异表达杂交点(GenBank登录号:NM_199034),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全长1597bp,含有570bp的完整ORF,编码190个氨基酸、分子量为22.106kDa的蛋白质,我们将其命名为TSF22。RT-PCR分析表明TSF22基因特异性表达于睾丸组织及18日龄小鼠睾丸中。结论 TSF22基因的表达与小鼠精子发生的过程一致,可能在精子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异丙苯过氧化氢体内致大鼠睾丸和附睾过氧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异丙苯过氧化氢(cHP)体内过氧化模型,探讨cHP体内过氧化对大鼠睾丸组织和附睾精子的影响,及对精子核DNA断裂的影响。方法:90日龄雄性W istar大鼠52只,设cHP 1/10 LD50、1/6 LD50、1/4 LD503个剂量组和对照组,cHP 1/10 LD50、1/6 LD50组和对照组每组大鼠12只,1/4 LD50组大鼠16只。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70%cHP水剂配制,按2 m l/kg经腹腔每日1次注射,对照组给同体积生理盐水,观察一般中毒症状和体征。连续1周,最后1次给药24 h后处死动物。分光光度法测定睾丸组织匀浆、附睾头部和尾部精子丙二醛含量,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睾丸生精上皮细胞、附睾头部和尾部精子核DNA断裂发生率,计数附睾尾部精子活动率,睾丸和附睾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结果:给予cHP大鼠活动稍差,无死亡,1/6 LD50、1/4 LD50 cHP组体重降低明显(P<0.001)。1/6 LD50、1/4 LD50 cHP组大鼠睾丸和附睾精子丙二醛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附睾尾部精子活动率均明显降低,睾丸生精上皮细胞和附睾头部精子核DNA断裂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附睾尾部精子核DNA断裂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1/10 LD50 cHP组大鼠体重变化、睾丸丙二醛浓度、附睾尾部精子活动率、睾丸生精上皮细胞和附睾精子核DNA断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1/6 LD50、1/4 LD50 cHP能在体内使大鼠睾丸和附睾精子发生过氧化,并使细胞核DNA发生断裂,核DNA断裂的主要部位可能在睾丸组织,对附睾尾部精子核DNA断裂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青春期大鼠实验性左侧精索静脉曲张(ELV)对睾丸和附睾中胱蛋白酶抑制剂相关的附睾精子发生(CRE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索精索静脉曲张导致不育的机制。方法:建立青春期雄性SD大鼠ELV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及蛋白印迹方法检测CRES蛋白在ELV 2周组(n=8)、4周组(n=8)及其相应的对照组(n均=5)大鼠睾丸和附睾头、体、尾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化显示,CRES蛋白在ELV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睾丸和附睾中均有表达。在睾丸中,CRES蛋白主要定位于圆形和长形精子细胞的胞质、精子的顶体以及残余体中,其表达与生精周期密切相关,Ⅰ~Ⅲ和Ⅸ~ⅩⅣ期表达最强,Ⅶ~Ⅷ期表达次之,Ⅳ~Ⅵ期表达减弱。在附睾中,CRES蛋白主要表达于从附睾起始段到尾部的上皮主细胞的胞质中,且以体、尾部表达最强,头部次之,管腔分泌物也呈阳性表达。实验组比对照组CRES蛋白表达增强。W estern印迹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睾丸和附睾在相对分子质量(Mr)为19 000和14 000处均可见CRES蛋白条带,其中以Mr19 000处表达更为明显。实验组CRES蛋白的表达比对照组明显增强。对免疫组化和W estern印迹结果进行灰度值和积分吸光度值(IA)测定,并经统计学分析显示:ELV 2周组和4周组比其相对应的对照组表达增强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而ELV各组间未见CRES蛋白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CRES蛋白在大鼠睾丸和附睾中均有表达,睾丸中表达呈现生精周期特异性和细胞特异性,附睾中表达呈现附睾上皮区段和细胞特异性;CRES蛋白在青春期ELV大鼠睾丸和附睾中的表达比对照组明显增强。这些结果提示CRES蛋白在精子发生和精子成熟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可能与ELV引起的不育或生育力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端粒酶hTERT基因在男性不育症病人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应用核酸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4 7例男性不育症病人和 10例正常睾丸组织中端粒酶hTERT基因的表达和定位 ,并应用HPIAS 10 0 0高清晰度图像处理系统对hTERT阳性信号进行图像分析。 结果 :端粒酶hTERT基因阳性表达与生殖细胞 (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子细胞 )的分布定位一致 ,并且其表达强度与男性不育症病人睾丸组织中的生殖细胞的数量和密度显著相关 ,在唯Sertoli细胞综合征病人睾丸组织中无端粒酶hTERT基因的表达。 结论 :端粒酶活性的缺乏可能是生殖细胞发育停滞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报告应用光镜和电镜对20例精素静脉曲张不育症患者的睾丸和附睾组织进行了病理改变和超微结构的观察。生精细胞脱落、间质小血管病变和对侧睾丸病理损害是精素静脉曲张不育症睾丸的三种主要病理变化,其中间质小血管病变更具有特征性。电镜发现精原细胞存在着明显的病理变化,因此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患者精子生成障碍涉及到精原细胞的增殖,精母细胞的成熟分裂及细胞变态三个过程。病检表明附睾有一定损害,具有重要病理生理意义,认为是精索静脉曲张导致不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我们对人5α-还原酶I型同功酶基因在正常人睾丸、附睾及输精管组织细胞内的定位表达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采用非同位素地高辛标记cRNA探针对人睾丸、附睾和输精管组织冰冻切片进行原位杂交。结果:人睾丸Sertoli和Leydig细胞胞浆、附睾和输精管上皮的主细胞及假复层柱状上皮细胞的胞浆中均有较强的杂交信号;细胞核中未见杂交信号;睾丸生精细胞及基底膜、附睾和输精管上皮的基底膜、间质和肌层也未见杂交信号。证明人与灵长类和大鼠的5α-还原酶基因表达及其分布基本一致。本结果对深入研究5α-还原酶及其产物在人类生殖中的作用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环磷酰胺(CP)对大鼠附睾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浓度和睾丸组织中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 96只8周龄成年雄性SD大鼠,分6组,每组16只.第1-5组为实验组,分别给予CP10、20、40、80、100mg/kg·d~(-1).第6组为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ml.胃管给药2周和4周后,处死大鼠,采用ELISA法对附睾组织洗脱液进行细胞因子bFGF定量检测;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上述模型睾丸组织细胞因子bFGF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10、20、40、80、100mg/kg·d~(-1)组2周后bFGF分别下降了28.5%、49.1%、52.8%、57.6%、59.4%,4周后bFGF分别下降了57.8%、66.3%、77.5%、83.0%、83.8%:随着CP处理时间的延长和剂量的增加,细胞因子bFGF在大鼠附睾中的浓度逐渐下降(P<0.05).大鼠睾丸组织中细胞因子bFGF的表达随着CP处理时间的延长和剂量的增加而降低(P<0.05).结论 CP在引起大鼠少精子,无精子症的同时,可以显著降低大鼠附睾、睾丸bFGF的含量和表达水平.bFGF的降低与CP诱导大鼠生精功能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Lymphocyte sub-populations in the male genital tract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series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that react with human lymphocyte subsets was used in an indirect immunoperoxidase technique to study representative blocks from normal human testis, epididymis, vas deferens, prostate and seminal vesicles. Biopsies of testis, epididymis and vas obtained during surgical procedures directed at the investigation and treatment of infertile males were also studied. In all normal tissues, apart from the peripheral testis where no lymphocytes were identified, T lymphocytes were the predominant cell type (Leu 4+). These lymphocytes were largely of the suppressor/cytotoxic phenotype (Leu 2a+) and were more abundant in between the epithelial cells in the rete testis, epididymis, vas deferens, seminal vesicles and prostatic acini. Cells of the helper/inducer phenotype (Leu 3a+) were identified mainly within the interstitium of the epididymis and the prostate. B-lymphocytes (Leu 12+) were few in number and were mainly in the stroma of the prostate. In each organ the ratio of the T-cell subsets was determined and changes in this ratio were observed in epididymal and vasal biopsies from some infertile males. Finally, in testis biopsies from infertile men, suppressor/cytotoxic T-cells were demonstrated between the germinal epithelium and the fibrous tunica of the seminiferous tubules and as focal aggregates in the interstitium.  相似文献   

18.
19.
流式细胞术测定睾丸和附睾中生精细胞DNA含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睾丸和附睾各段组织管腔内生精细胞DNA含量的变化。 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术 (FCM) ,对15例有生育能力、意外死亡的青年捐献者的右侧新鲜睾丸和附睾 (头、体、尾 )组织管腔内生精细胞的DNA含量进行测定。 结果 :从睾丸至附睾尾均存在单倍体 (1n)、二倍体 (2n)和四倍体 (4n) 3种细胞。 1n细胞由 (2 4 .87±7.2 8) %增至 (96 .33± 1.5 8) % ,其中睾丸至附睾每段之间的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附睾体与附睾尾之间也有明显差别 (P <0 .0 5 )。 2n和 4n细胞的比例分别由 (6 3.0 7± 8.96 ) %、(9.4 3± 3.83) %下降至 (2 .4 7± 0 .93) %、(1.17± 0 .95 ) %。睾丸至附睾每段之间 2n细胞的比例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附睾体与附睾尾之间也有明显差别(P <0 .0 5 ) ;除睾丸与附睾头之间的 4n细胞变化不明显外 (P >0 .0 5 ) ,其他各段之间的 4n细胞比例差异也有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未成熟生精细胞比例在附睾转运过程中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20.
A 28-year-old male presented with a small painless lump in his left hemiscrotum. A phys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a non-tender mass that was palpable on the tail of left epididymis, and the testis and spermatic cord were normal. Ultrasonography showed an isoechoic round shaped tumor, 16 mm in diameter. An exploration of the scrotum was performed, based on a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a left epididymal tumor. The tumor was located below the tail of epididymis, and had a whitish capsule, which looked similar to tunica albuginea testis. A frozen section revealed testicular tissue without any malignant change, and therefore polyorchidism was diagnosed. The accessory testis was resected because there was no connection with the epididymis and vas deferens. Polyorchidism is a rare congenital anomaly with 24 cases reported in the Japanese literature. The indications for the resection of an accessory testis are controversial. Patients with intrascrotal polyorchidism might be recommended to undergo a resection of the accessory testes if there are signs of dysplasia during an intraoperative biopsy. Patients must be followed up with regular clinical and ultrasonic examinations when accessory testes are preserved. However, extrascrotal supernumerary testes should be managed by an orchiectomy because of the increased risk of malignan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