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经验。方法对有冠状动脉造影指征的住院患者46例,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如有冠状动脉病变则进一步作介入治疗。结果43例(93.5%)行桡动脉穿刺成功并完成冠脉动脉造影,造影成功率100%。32例符合介入治疗标准的患者中31成功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完成PCI治疗,成功率96.9%。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具有穿刺损伤小,血管并发症少,术后止血方便,安全,恢复快,痛苦小,不影响抗凝或溶栓药物的连续使用,住院日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术预先桡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 对接受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6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预先桡动脉造影(pre-RAA)组341例直接行桡动脉造影;延后桡动脉造影(post-RAA)组341例在导丝、导管遇有阻力时立即行桡动脉造影,或者在冠心病介入治疗结束时行桡动脉造影.观察两组桡动脉影像学特征,并记录两组患者桡动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ost-RAA组桡动脉痉挛比率高于pre-RAA组[11.4%(39/341)比6.2%(21/341),P=0.015],post-RAA组手术失败率高于pre-RAA组[3.2%(11/341)比0.6%(2/341),P=0.014],post-RAA组桡动脉穿孔发生率和术后1~6个月桡动脉闭塞率显著增高,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术预先行桡动脉造影可以有效观察桡动脉形态,减少桡动脉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治效果和优缺点。方法:在告知并尊重患者意愿的情况下分别对120例和145例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桡动脉组)和经股动脉途径(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分别观察手术操作成功率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的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相似,但经桡动脉组的外周血管并发症相对少,术后躯体不适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杨翠琼 《医疗装备》2014,(5):107-10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本组病例1062例,术后护士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情况,指导患者正确活动肢体,重视心理护理,及早发现穿刺部位并发症并给予积极干预.结果:1062例患者发生穿刺部位并发症89例,均治愈出院.结论: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穿刺部位存在并发症的患者,及时、准确、有预见性的观察和护理干预,重视心理护理,存在并发症的89例患者全部治愈,减少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穿刺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02例患者术后利用桡动脉止血绑带进行压迫止血的护理经验。结果102例患者均止血成功,2例发生局部血肿,2例出现手部肿胀,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桡动脉止血绑带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止血具有安全、简便、有效的优点;术后无需绝对卧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大大减少,避免了肺栓塞等危险发生,使患者更安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有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人或高度临床怀疑冠心病的病人,Allen试验阳性者给予冠脉造影检查,冠脉造影阳性病人给以支架植入术或者冠脉搭桥手术。研究经桡动脉手术病人的手术成功率以及并发症情况,手术后观测事件发生率等,评价经桡动脉介入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结果:180例病人有176例行桡动脉穿刺手术诊疗,174例病人造影成功,75例需行介入治疗,73例经桡动脉介入手术成功,仅1例出现术后穿刺点渗血。结论:经桡动脉途径造影创伤小,局部血管出血及并发症少,术后无体位限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10月到2017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2例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病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基于其所选择的介入治疗方式纳入股动脉组与桡动脉组(n=31).股动脉组实施股动脉介入治疗,桡动脉组实施桡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股动脉组患者,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桡动脉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23%,数据比较显著低于股动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6.13%,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效果更加理想,有助于缩短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桡动脉穿刺点使用常规加压法与桡动脉止血器法在经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术后止血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Allen's实验确定为阳性的患者2486例按止血方法不同分为三组,两种止血器及绷带加压包扎止血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对比观察不同止血方法的操作时间、压迫止血总时间、术后2h内出血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止血器组在操作时间、压迫止血的总时间、术后2h内出血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优于绷带组,两种压迫止血器基本相同.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后应用止血器止血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副作用少的止血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4年3月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61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经桡动脉穿刺术或股动脉穿刺术。结果发生并发症15例,发生率为2.4%,其中皮下血肿6例,出血2例,迷走神经反射4例,心律失常2例,腹膜后血肿1例;经积极处理和精心护理后,所有冠脉造影及PCI患者均康复出院。术后未发生鞘管移位、急性血管闭塞、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冠脉穿孔、拔管综合征和心包填塞等较严重的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易出现各种并发症,但仔细观察病情及精心护理,可有效减少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经桡动脉冠脉造影的安全性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对心内科2009年确诊或疑诊冠心病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Allen's试验阳性者均选经桡动脉途径.结果 116例经桡动脉途径造影患者中有2例出现术后术侧桡动脉搏动消失,手掌无缺血症状.1例术后出现上肢肿胀,加压包扎处理2 d后肿胀消除,桡动脉搏动仍然存在.无骨筋膜室综合征及腕管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安全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105例患者临床治疗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102例,成功率97.14%,发生各种并发症5例,发生率4.9%,其中桡动脉痉挛2例,血管迷走反射1例,前臂张力性血肿1例,前胸锁骨上局部血肿1例。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有明显优势,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起搏器安置术及冠状动脉造影同时实施的临床意义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起搏器安置术治疗,观察组采取起搏器安置术及冠状动脉造影治疗。比较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情况、血清炎症因子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采用起搏器安置术及冠状动脉造影治疗效果更好,术中通过造影可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情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本院2005年6月至2009年4月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180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经桡动脉穿刺成功175例,成功率为97.22%(其中5例经左桡动脉);桡动脉插管成功174例,成功率为96.66%,6例经桡动脉手术失败后经股动脉手术成功。26例病人成功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心律失常3例,血管迷走反射1例,桡动脉痉挛1例,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3例,前臂肿胀2例,桡动脉搏动减弱3例,未见其他不良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和PCI血管穿刺部位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具有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采用加压止血器与弹力绷带的护理效果。方法120例实施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加压止血器止血,对照组采用弹力绷带止血。结果观察组手麻木、手肿胀、压迫处疼痛、穿刺处出血和穿刺周围青紫等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相关并发症经处理后得到控制。结论对于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采用加压止血器止血,具有更好的综合效果,值得临床考虑。  相似文献   

15.
徐青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3):1415-1415
目的 观察压迫止血器在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局部压迫止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24例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62例,A组为常规绷带压迫6h,B组采用CMEX止血器压迫6h.观察两组病人伤口出血情况、止血耗时、术侧指端血氧饱和度情况、手部血液循环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止血器组在舒适度及控制并发症方面均优于常规组.结论 采用桡动脉止血器对穿刺部位进行止血安全、有效,能很好提高介入效率,且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同期脑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3年10月进行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同期脑血管造影的患者89例,观察手术成功率、造影结果、手术相关并发症、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共87例患者完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中同期脑血管造影,检出78例患者存在冠状动脉狭窄,9例患者存在颅外段脑血管狭窄,5例患者存在颅内段脑血管狭窄,4例患者存在颅内段及颅外段脑血管狭窄,并检出颅内动脉瘤1例。右锁骨下动脉、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插管成功率分别为100%、97.70%、93.10%和96.55%。术中及围手术期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除1例患者右桡动脉闭塞外,无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同期脑血管造影安全可行,短期随访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方法: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130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0例患者经桡动脉穿刺成功者125例,成功率达96.2%。术中无1例患者出现心脏并发症。130例患者中有单支血管病变者30例,有2支血管病变者61例,有2支以上病变者39例。130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介入手术平均时间(84±17)min,术后卧床平均时间(5.2±0.8)h。130例患者术后均未见假性动脉瘤、肢体缺血、动静脉瘤等并发症,且无1例患者死亡。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创伤小、术后止血相对容易、不需绝对卧床、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李萍  庞琳 《现代保健》2011,(24):83-84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重要方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明确冠状动脉狭窄部位及严重程度的可靠手段。传统的手术路径为经股动脉途径。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进步以及介入材料的不断改进,经桡动脉介入治疗以其具有安全、快速、有效等优点,逐渐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因患者个体存在差异,术前、术后如果护理不当会引起手部循环障碍,严重者可引起手部缺血坏死。因此,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观察和护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扩理。方法将60例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综合护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对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能够降低患者术后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差别。方法将94例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两组,对比观察其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桡动脉组在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低于股动脉组(P<0.01,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PCI术并发症少,卧床时间短,舒适度高,住院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