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才荣 《陕西中医》2003,24(10):922-922
一般资料 治疗组 1 6例 ,其中 1 1例为住院病人 ,5例为门诊病人 ;男 7例 ,女 9例 ;年龄最大6 7岁 ,最小 6岁 ,平均年龄 47.45岁 ;病史最长 1 2年 ,最短 2 0 d。对照组 2 1例 ,其中 1 5例为住院病人。 6例为门诊病人 ;男 1 1例 ,女 1 0例 ;年龄最大71岁 ,最小 5岁 ,平均年龄 48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疆戈壁野生木贼麻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野生麻黄的果、茎、根中提取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野生木贼麻黄的果中15个峰,茎中3个峰,根中3个峰,鉴定出了新疆戈壁野性麻黄的果中12种成分、茎中2种成分、根中1个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2.871%。结论:为初步开发利用新疆戈壁野生麻黄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柱前衍生化-HPLC法分析麻黄多糖ESP-B1的单糖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军  夏永刚  杨炳友  王秋红  匡海学 《中草药》2011,42(10):1985-1988
目的建立了柱前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衍生HPLC法分离检测6种中性糖、2种糖醛酸的方法,对麻黄纯多糖ESP-B1的单糖组成进行分析。方法麻黄热提总多糖经各种离子交换和凝胶柱色谱分离得到1个麻黄纯多糖ESP-B1,经H2SO4水解后,用PMP柱前衍生,KH2PO4-NaOH缓冲液(pH 6.8)-乙腈(84∶16)等度洗脱,高效液相250 nm紫外检测。结果麻黄纯多糖ESP-B1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4种单糖组成,其物质的量比为3.5∶2.2∶1.0∶93.3。结论该衍生化方法以及优化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简单、快速、重现性好等特点,可用于麻黄多糖中单糖组成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黄巧智 《河北中医》2003,25(10):741-742
荨麻疹是一种血管反应性疾病。临床以皮肤黏膜的局限性、暂时性、瘙痒性潮红斑或 (和 )风团为特征。药物、食物、吸入物、感染、物理刺激、昆虫叮咬等因素均可诱发 ,但多数患者原因不明。1 998~ 2 0 0 2年 ,笔者用加味麻黄方治疗荨麻疹 31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患者 ,符合《实用皮肤病性病治疗学》[1 ] 诊断标准。 31例中急性荨麻疹 1 8例 ,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 1 3例 ;男1 2例 ,女 1 9例 ;年龄 5~ 1 4岁 1 2例 ,1 4~ 38岁1 1例 ,38~ 67岁 8例 ;病程最短 7日 ,最长 2 0年。均用过抗组织胺类药物…  相似文献   

5.
杨艳芳  陆毅  吴高峰  肖梦媛  吴和珍 《中成药》2010,32(10):1758-1760
目的:研究中药麻黄根(Ephedra root)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麻黄根乙醇提取液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2)、麻黄宁D(3)、麻黄宁E(4)、麻黄酚A(5)、表阿夫儿茶精(6)、辛酸乙酯(7).结论:化合物1、2、6、7均为首次从该种中药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王立春 《中成药》1992,14(3):48-48
麻黄为中医常用药物之一,始载于《本经》。自汉·张机收载麻黄汤后,历代医家都以麻黄为发汗、发喘、利水之要药,但在具体应用上虑其发汗力峻,有伤津耗液之虞,后世医家多不轻易采用兹略陈管见,尚祈赐正。 1.对麻黄发汗的认识:麻黄性温、味微苦辛,  相似文献   

7.
<正> 麻黄为解表要药,具有发汗、平喘、利水三火功效,通过适当配伍可广泛用于临床,且疗效卓著,现举隅如下。麻黄配葶苈子提壶揭盖治悬饮雷某,女,47岁。咳喘,胸满闷刺痛半年。曾在某省医院确诊为肺癌、右胸腔积液。3~5天抽胸水1次,屡抽屡盈。1985年2月12日就诊。患者形瘦神疲,右胸背膨隆胀满刺  相似文献   

8.
<正>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入药。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性辛温微苦,入肺与膀胱经,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且可行水利尿。笔者利用麻黄宣肺平喘之特点,治疗支气管哮喘取得良好效果,分述如下。 1.麻黄与白果二者伍用以《摄生众妙方》之定喘汤方最有代表意义。因麻黄轻清上浮,辛温宣泄,且有平喘之功;白果性收敛,敛肺定喘,二者合用一宣一敛,相反相成,即能宣畅气机,止  相似文献   

9.
陆维承 《中药材》1999,22(2):106-108
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麻黄煎法古今皆有争议。中国药典未作要求,中药志、中药大辞典等现代书籍则要求先煎。中药材杂志1995年第1期刊载《麻黄用法商榷》一文,认为古籍中麻黄“宜先煎,去水面浮沫”是不合理的。1996年第7  相似文献   

10.
王金成  刘莎 《河南中医》2014,34(2):193-194
仲景汗剂一般只煎煮一次,分三次服用,少数微汗轻剂分两次服用,遵"少量多次,覆取微汗,不拘次数,中病即止"之原则。桂枝麻黄各半汤虽然按1/3剂量比配方,但是,通过改变服药次数,可以实现全量比、半量比、1/3剂量比之不同方剂,使桂枝麻黄各半汤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各半汤"方。桂枝二麻黄一汤通过改变服药次数,能够形成桂枝二麻黄一1/3剂量配方和1/9剂量配方两个方剂。说明医圣仲景不仅深谙医理,同时对自然科学,尤其是在数学运算能力方面亦有很深造诣。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麻黄属Ephedra植物有12种和2个变种。符合《中国药典》对麻黄总生物碱含量的(0.8%以上)共有9种麻黄。除《药典》收载的三种外,尚有以下几种1.单子麻黄Ephedra monosperma Gme.ex Mey 2.异株矮麻黄Ephedra minuta Florin var.dioica C.Y.Cheng 3.藏麻黄Ephedra saxatilis Royle.ex Florin 4.西藏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ex Mey.var.tibetica Stapf.  相似文献   

12.
正刘殿池主任医师,师从名医王大经,从医40余年,精通内科杂病,尤擅于治疗内分泌系统、风湿免疫疾病等,对于疑难杂症及危重病证辨别精准,遣方用药轻灵。结合脏腑六经辨证,以少阴虚寒为基础,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糖尿病。1 少阴证与糖尿病《伤寒论》曰:"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三阴病[1],因其阳气  相似文献   

13.
HPLC测定复方麻黄止咳颗粒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东艳  史亚军  宋逍 《陕西中医》2005,26(4):373-374
目的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麻黄止咳颗粒中的盐酸麻黄碱的含量。方法 :采用 ODS C1 8柱 ( 5μm,4.6× 2 0 0 mm) ,流动相为乙腈— 0 .1 %磷酸 ( 1 4∶86 ) ,检测波长为 2 1 0 nm,流速为 1 .0 m L.min- 1 ,柱温 :室温。结果 :盐酸麻黄碱在 0 .1 2 9~ 0 .86 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 r=0 .9997) ,方法的回收率为 98.52 %,RSD为 0 .6 5%( n=5)。结论 :该方法能准确可靠地进行含量测定 ,能够有效地控制该制剂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阿勒泰地区野生木贼麻黄质量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述芳  何瑞琴 《中药材》1999,22(8):387-388
中国药典1995版收载麻黄为草麻黄Ephedra sinica,中麻黄 Ephedra intermedia或木贼麻黄 Ephedra equisetina 的干燥草质茎。三种麻黄所含的成分大致相同,但生物碱含量以木贼麻黄最高,草麻黄次之,中麻黄较低。木贼麻黄与中麻黄在新疆均有分布,前者在阿勒  相似文献   

15.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5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福平 《河北中医》2007,29(9):811-811
缓慢型心律失常(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窦性心动过缓为主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易诊难治,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2002-03—2006-09,笔者运用张仲景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56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6例,均为我院内科住院及门诊患者。男30例,女26例;年龄43~83岁,平均61.0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2年;基础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6例,原发性心肌病8例,心肌炎18例,甲状腺功能减退4例。1.2诊断标准缓慢型心律失常依据心电图并参考动态心电图确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诊断依据《内科学》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诊断标准[1]。治疗前心率均在50次/min以下,其中40次/min以下3例。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气短,或无心悸而见头晕,健忘,乏力,动则加重,甚则晕厥,舌淡,脉沉细而迟。1.3治疗方法治宜温阳益气复脉。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物组成:炙麻黄7g,制附子(先煎)9g,细辛3~10g,人参15g,黄芪20g,麦门冬10g,五味子10g,桂枝10g,丹参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30日为1个疗程。加减:头晕加天麻10g、石菖蒲10g;胸闷加瓜蒌1...  相似文献   

16.
草麻黄挥发油成分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元印  刘建华 《中药材》1989,12(4):32-35
本文应用GC-MS联用仪分析草麻黄挥发油成分,从中鉴定出32个化合物,占总分离组份的79.63%。  相似文献   

17.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有助阳解表之功,主治少阴兼太阳表实证。现代对本方临床运用不断扩大,现将近年(1985~1990)来,本方临床运用及有关对本方药理实验研究文献,作一归纳综述。临床应用1.感冒:阎氏〔1〕等治感冒1例,患者反复加重,头身痛重无汗。  相似文献   

18.
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枝二麻黄一汤,为主治太阳病表郁轻症之方。《伤寒论讲义》(李培生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以下简称《讲义》)第25条方义中有“本方(桂枝二麻黄一汤)为桂枝汤与麻黄汤2比1用量的合方,较桂枝麻黄各半汤发汗力更微”之说,果真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发汗力比桂枝麻黄各半汤的发汗力小吗?  相似文献   

19.
笔者近几年来应用麻黄煎治疗产后缺乳 2 0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2 0例中初产妇 1 9例 ,经产妇 1例 ;年龄 2 1~31岁 ;其中乳胀缺乳者 1 2例 ,缺乳而无胀满感者 8例。治疗方法麻黄 3g、葛根 1 0 g、炙黄芪 30 g、当归 1 5 g、穿山甲 3g;先以猪蹄一只不加盐炖烂 ,去猪蹄不用 ,取汤 5 0 0 ml,加上药煎取 2 0 0 ml,温服 ,早晚各 1次。治疗效果2 0例中治愈 1 7例 ,有效 2例 ,无效 1例。典型病例江某 ,女性 ,2 9岁 ,初产后 4日无乳 ,自觉乳胀 ,纳可 ,大便略干 ,舌淡苔白脉软。予麻黄煎内服 ,次日即有乳汁分泌 ,4剂后乳汁分…  相似文献   

20.
<正>麻黄属麻黄科植物,药用其茎或根。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其功效《本经》中曰:"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祛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可归纳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祛风除痹四大功效。但在不同的方剂中,因与不同的药物配伍,则其作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1发汗解表作用类方剂在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为伍,一发卫气之郁以开腠理,一透营分之郁以和营卫,增强了发汗解表的功效。古人将此规律称之为"麻黄无桂不汗"。说明了麻黄发汗解表功力的大小取决于桂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