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8 毫秒
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32(3):91-91
黄酒,世界最古老的酒种之一,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黄酒发展至今生产企业已有700家左右,平均年产量2000~3000t,但主要以作坊式生产为主,仅有1/4左右的企业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据统计,黄酒加工厂生产规模在千吨以下的企业占80%,万吨以上的有近30家,4万t以上的企业只有5家。2004年,黄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增加了11家,  相似文献   

2.
新千年的春节将至,又到了黄酒热销的时节。曾几何时,超市、商店里出售的黄酒标上了形形色色的酒龄:“三年陈”、“五年陈”、“十年陈”比比皆是,标上酒龄的酒价陡然上升。然而同样是“五年陈”,市场售价却大相径庭,贵的近20元一瓶,便宜的七八元就能买到;“三年陈”的售价也从二元多到六七元不等。消费者不禁要问:“陈”酒里究竟有些啥名堂? 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酒种,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按酒的酣度将黄酒分为加饭、花雕、善酿、香雪、元红等,而很少区分黄酒的酒龄。1992年,“古越龙山”最早在上海推出了五年陈酿,当年销…  相似文献   

3.
肖竞  王波  吴英 《新食品》2007,(16):52-53
年初,业内就风传金六福伸手黄酒圈,合作对象赫然是黄酒老大古越龙山。本刊记者当即向金六福方面求证,不料金六福上上下下均守口如瓶。金六福携手古越龙山究竟意欲何为?一个白酒新贵。一个黄酒老大,他们是如何站上同一辆战车的?近日。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周祥接受了《新食品》的独家采访。首次向业内披露了古越龙山和金六福从相遇到艰难谈判,最终达成合作的全过程。[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胡周祥 《中国酒》2007,(7):74-76
黄酒仿佛一段尘封的记忆,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直到今天,它将被再次唤醒。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黄酒这一古老酒种与人类社会朝夕相伴,并逐步演变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但在中外思想文化碰撞风起云涌的近代,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黄酒的“血脉”也被历史变革所割断。时下,黄酒产业迎来了“第二春”,黄酒复兴成为我国酒类产业的热门话题,同时也是全社会所瞩目的文化热点。曾经的“国酒”如何实现复兴?本质上,黄酒产业的复兴正是黄酒文化重构的过程。[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中国酒》2007,(9):63-63
这几年,“和酒”凭借其科学的制造,营养的配方,醇厚的口味以及个性化的品牌经营,一举成为黄酒市场公认的“黑马”。那么,黑马“和酒”究竟“神”在何处呢?且听听专家的声音。[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3):202-206
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几种咂酒和参照酒样——黄酒中的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咂酒和黄酒均至少含有17种人体所需氨基酸,咂酒中的氨基酸总量稍低于绍兴黄酒,但是传统咂酒和成品咂酒的必需氨基酸总量高于黄酒;采用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咂酒和黄酒的氨基酸进行营养评价及分析,发现咂酒的第一限制氨基酸是赖氨酸,黄酒的第一限制氨基酸是胱氨酸或蛋氨酸,成品咂酒中的氨基酸营养价值最高,其次是传统咂酒和小试咂酒,黄酒居末。以新的营养评价方法—线性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具有相似性,只是黄酒的氨基酸营养价值大于小试咂酒。  相似文献   

7.
言论     
《中国酒》2021,(2)
黄酒是最适合国人体质并与中国美食最搭配的一个酒种,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厚的文化积淀,赋予产业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酒业协会在“十四五”规划中给黄酒产业的发展也提出了三个方向:推动产业向优质、优势名酒产区和美酒特色产区发展;明确产业技术创新导向;提升品质和品牌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酒业协会黄酒分会年会近日在北京召开,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黄酒分会理事长、中国绍兴黄酒集团董事长傅建伟,会稽山绍兴酒公司董事长金建顺、上海捷强烟草糖酒集团副总裁龚如杰、江苏沙洲优黄董事长黄庭明、塔牌绍兴酒公司常务副总潘兴祥等黄酒企业代表参加,并在会上积极发言,就黄酒当前发展的问题和机遇激烈讨论,形成共识,认为黄酒应当在科技创新、业内交流、产品结构调整和市场规模扩张等方面形成合力。据悉,这是黄酒行业近十年来会议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与会者参与度最高的峰会。  相似文献   

9.
张静 《新食品》2007,(25):32-32
黄酒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为什么会出现“倒春寒”之说呢?有人说是黄酒企业和经销商不会卖,因此有了“如何卖黄酒?”的问题。但在不断地采访探寻中.我们发现黄酒最核心的问题不是卖酒的技术,而是喝酒的理由。  相似文献   

10.
黄酒不稳定性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黄酒酒体和酒脚定性测定了10种阳离子.发现与黄酒不稳定性有关的仅有Fe~(3+)和种Fe~(2+)两种。定量测定了与黄酒不稳定性有关的5种物质——蛋白质、多糖、Fe~(3+)、Fe~(2+)和单宁。还分离得到4种酒体蛋白质,分子量分别为19900,251OO,3640O和5620O;3种酒脚蛋白质.分子量分别是7940O,19950O和398100。结果表明.蛋白质和多糖是黄酒沉淀的主要组成成分.单宁、Fe~(3+)和Fe~(2+)是促进黄酒沉淀的成分。  相似文献   

11.
正本刊讯:据《糖酒快讯-资讯》报道,2016年绍兴黄酒年份原酒收藏拍卖会在浙江省绍兴市中国黄酒博物馆举行,来自全国数十位买家参与了古越龙山、会稽山、女儿红三大黄酒品牌的13个标的物的竞拍,最终拍卖成交总价为92.75万元,超过起拍价近一倍。黄酒是中国古老的酒种,也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举办黄酒年份原酒拍卖会,目的是为了让黄酒这一中国传统酒种提升品牌效应和价值,吸引更多国内外  相似文献   

12.
中国黄酒工业发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酒是一种非常奇特而又富有魅力的食品,酒不仅美味,而且伴随着人类文明一起进化、发展,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酿酒工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飞猛进,在世界酿酒业中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酒类消费市场之一。 黄酒是中国的“国酒”,也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黄酒同时具备以下特点是国产酒种中绝无仅有的: 第一,黄酒是中国特有的酒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已有五千年悠久历史; 第二,黄酒的营养丰富、齐全,是一种符合国际营养食品标准的饮料酒; 第三,黄酒是一种低酒度、高出率的酿造…  相似文献   

13.
黄酒是我国特有的具有保健功能的传统酒种,以稻米、黍米等为主要原料,以麦曲和酒母为糖化发酵剂,经浸米、蒸饭、前发酵、后发酵、榨酒和过滤等工艺酿制而成。随着经济的发展,黄酒消费市场的迅速增长,黄酒的质量安全问题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基于我国黄酒生产现状,从生产原料、制曲、氨基甲酸乙酯、高级醇、酸败、沉淀混浊和包装材料迁移几个方面就我国黄酒生产中可能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及有害物质的控制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黄酒产业的发展和产品质量控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黄酒是由5种基本成分和几百种微量化合物组成的胶体溶液。形成黄酒非生物混浊的因素众多。该文介绍了黄酒中非生物混浊沉淀产生的7种原因及解决办法,在酿制好黄酒基础酒的前提下,采用贮存陈化、除浊澄清、冷冻吸附、过滤等,使酒体清亮透明。  相似文献   

15.
吴冕 《新食品》2007,(4):48-48
竞争:“几大酒种的竞争是在消费者层面展开的” 《新食品》:其他酒种的兴起。正在和白酒抢夺消费者。目前。红酒行业的年增长率达到了10%-15%。洋酒的年增长率则达到了16%-20%,保健酒的增长也很快。怎么看红酒、黄酒等酒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酒》:数年前,就听到有人惊呼:黄酒的春天来了!黄酒春天果真来了吗?在春天到来的时候,万物都有机会。您觉得呢?  相似文献   

17.
《酿酒科技》1995,(6):73-75
浙江路桥、店头两个不同规模的酒厂在黄酒干酵母应用范围内,充分发挥其优势,生产不受季节限制,杜绝了酸败,酒度酒也有所提高,从而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使黄酒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从2004年开始.黄酒品牌开始大规模进入重庆市场。当时很多经销商介入进来做黄酒完全是看在黄酒带来的高额利润上。大家只想赚钱.有谁会去培养消费者.宣传黄酒文化呢?现在分析经销商们的营销思路.我发现大家对消费者的“工作”还是做得不够。客观地说,在2004年-2006年这段时间,黄酒在重庆被人为地引导成了一个中高档消费酒种.经销商公关的对象也主要是政务、商务人士。  相似文献   

19.
继今年8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中,将绍兴酒列入国家首批保护产品以后,近日,与之相配套的《绍兴酒(绍兴黄酒)》强制性国家标准通过实施。绍兴酒是中国黄酒的代表,在世界三大酒种黄酒、啤酒、葡萄酒中,黄酒起源于中国,绍兴酒又最具代表...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黄酒的故乡,而浙江绍兴又是黄酒的发源地,其黄酒品种之多,产量之大,可以说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而其中充满地方风情、富有传奇色彩的,当推“女儿红:’酒。什么是“女儿红”酒呢?原来在绍兴民间有这样一种习俗,当某一人家有女儿出世,其父母就要用糯米为女儿酿制黄酒,少则几,多则几十瓷。酒一酿好后,就被埋入地下,一直要等到女儿长大出嫁时,才把酒挖出来,作为嫁妆送到夫家,用在婚宴上招待客人。这就是“女儿红”酒的来历。有的人家为了图吉祥,还要在酒凳上涂上厚泥及石膏,雕上各种吉祥的图案,如人物、龙凤、花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