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完整地保存了苗族"原始生态"文化,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是中国一座天然的苗族建筑文化博物馆,也是中国西南以吊脚楼为主的民居建筑最集中的地区。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  相似文献   

2.
苗族人民非常重视他们的居住建筑,并且在这方面产生了众多的档案。笔者通过收集整理及其梳理,主要从苗族居住建筑习俗档案、苗族居住建筑形式档案和苗族吊脚楼建筑档案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吊脚楼作为苗族和土家族聚居区典型的传统建筑形式,在地形、气候、文化等多元因素影响下,形成突出的特征。这一建筑形态不仅体现了广域意义上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也揭示着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本源之一的干栏式建筑及其聚落的发展演变。文章着重研究苗族、土家族吊脚楼聚落及建筑形态在中原文化影响下的异同,着眼其共同特征,进而对建筑单体、聚落组团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在发展的过程中基于中原文化的影响,两者既存在相似的内容,也存在聚落空间分布格局、建筑形态布局形式、建筑空间使用形式、建筑构件使用形式等诸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157-160
<正>空申苗寨位于贵州省榕江县两汪乡,全村215户,1015人,全是苗族。村寨依山而建,四周山峦起伏,林木葱葱,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寨旁流过,民居布局合理,吊脚楼鳞次栉比,自然风光优美。民族文化独特丰富,拥有着古老的吊脚楼、水上粮仓、风雨桥等特色的建筑,以苗族妇女的超短  相似文献   

5.
对贵州台江登鲁村75户苗族吊脚楼居住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参数进行了现场测试,同时对145名居民的热感觉、热舒适等主观感受展开了问卷调查,并对测试及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贵州台江苗族吊脚楼民居冬季实测热中性温度为14.3℃,预测热中性温度为18.5℃,两者相差4.2℃;居民期望温度为16.5℃;80%可接受温度范围为6.5~21.2℃。研究表明,相较于夏热冬冷地区相似纬度的汉族农村,贵州台江苗族吊脚楼居民拥有较低的热中性温度及80%可接受温度下限,针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四川建材》2015,(4):60-6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民族原汁原味的传统民族习俗在发生改变,甚至有的在逐渐消失,失去原本特色以及乡愁文化,这在土家吊脚楼建筑文化中逐渐体现出来。本文基于乡愁文化的视角,对渝东南土家吊脚楼的保护和开发分别从吊脚楼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以及艺术特色几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在对吊脚楼的保护中,吊脚楼工艺传承人越来越少,且缺乏对吊脚楼的相关管理,乡愁文化淡漠;受到城镇现代化主流文化的冲击,土家吊脚楼以及乡愁文化失去特色;在对吊脚楼的开发过程中发现,过分追求商业价值,漠视土家吊脚楼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土家吊脚楼的开发体系不完善,缺乏政策以及法律方面的保护。本文针对这种背景,对土家吊脚楼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在保留土家乡愁文化的基础之上,对吊脚楼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开发。  相似文献   

7.
祁剑青 《华中建筑》2020,38(8):109-112
该文选取湖南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运用建筑类型学方法与文化地理学方法进行分区分类研究,分析了湖南传统民居的地域分异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独栋正堂式、天井院落式以及"丰"字形大宅主要分布在湘北湘中区;窨子屋、土家族吊脚楼、苗族吊脚楼、石板屋、土砖屋、土家族主屋、土家族冲天楼、北侗火铺屋主要分布在湘西区;"四方印"式大宅、"王"字形大宅、瑶族合院、瑶族吊脚楼主要分布在湘南区。在湘北洞庭湖冲积平原、湘中诸盆地以及湘南诸山间盆地,民居的平面布局较为自由;在湘西北武陵山地、湘西南雪峰山地、湘南南岭山地、湘赣交界诸山地以及湘中湘东北丘陵地带,平面布局适应地形。石板屋、土砖屋以及吊脚楼充分体现了就地取材这一基本原则。湖南传统民居的屋顶、平面布局,有效地起到了排水、隔热以及通风的作用,是适应区域气候之作。  相似文献   

8.
蔡萍  王展光 《重庆建筑》2021,20(3):25-26,35
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数字化是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在大数据背景下传承的重要手段.民族地区高校通过将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中,对其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存储、复原和再现、展示与传播,既满足了苗族营造技艺发展的需求,又推动了高校内涵式发展,从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孙家伟 《砖瓦》2024,(1):71-74
探讨了永顺吊脚楼从土司时代至改土归流后的建筑和文化变迁。通过文献资料梳理、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对永顺吊脚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研究发现,在土司时期,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与吊脚楼的房屋形制有紧密的联系,这一制度限制了吊脚楼建筑风格的发展。而改土归流后,随着社会结构的重塑、商品经济的崛起和汉文化的深入融合,永顺吊脚楼的建筑风格和技艺以及土家族的居住习俗都经历了显著的转变。这一变迁不仅反映了土家族社会文化的演进,还提供了观察国家政策、经济和文化交融对地域传统建筑风格影响的历史案例。  相似文献   

10.
苗族建筑、农耕、节日、银饰、饮食、歌舞及其遗风古俗在西江苗寨(苗:dlib jiangl)世代相传,被中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者誉为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比较完整的地方。自 80 年代后开放旅游,随之涌入大量外来木匠进行现代化旅游建设,如今苗寨的村落风貌虽存,然当地传统营造发展受限,建筑形制除了当地原始模型,还融入了多种变型。笔者通过对西江苗寨传统营造的调查,结合当地木匠大师傅蒋正光所领营造团队口述内容,介绍了苗族营造匠语及其与汉族营造匠语的差异、探讨扇架类型及其原型变异、屋面水分的计算方式、花竿和签的使用,从而对苗族的半边楼(吊脚楼)有更进一步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