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是一种无内分泌功能的副交感神经肿瘤,多数为良性肿瘤,常与SDHx基因突变有关。表观遗传学主要机制为DNA甲基化及组蛋白甲基化,参与抑癌基因表达调控,在副神经节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表观遗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不涉及DNA序列改变,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修饰都是可逆转过程,靶向干预相关酶的药物今后有望成为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从组织学层面对比研究变应性鼻炎(AR)鼻黏膜上皮和正常鼻黏膜上皮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的表达情况。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鼻过敏科手术患者中,收集6名对照鼻黏膜和7例AR患者鼻黏膜,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HDAC1、HDAC9、SIRT6、SIRT7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DAC1、HDAC9、SIRT6和SIRT7的mRNA在AR鼻黏膜中表达较正常对照组上调,尤其是DAC1、HDAC9和SIRT7;免疫组化染色显示,AR组中这4种HDACs在鼻黏膜上皮中表达增强。结论 AR鼻黏膜上皮细胞多种HDACs表达上升,可能与AR黏膜屏障功能下降、变应原得以进入体内引发变态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3.
特异性核基质结合蛋白1 (speeial AT-rich sequence binding-protein 1,SATB1)是一种组织特异性的核基质结合蛋白,与核基质结合发挥生物学功能,如促进染色质重塑,调节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水平等多种途径对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控,参与细胞的信号转导途径,对于胸腺细胞的发育和T细胞的成熟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SATB1在肿瘤中的表达具有促进肿瘤恶化、凋亡及转移等作用.本文就SATB1在肿瘤方面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热休克蛋白70 (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是细胞受应激原刺激后诱导所产生的一种应激蛋白,它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分子伴侣、细胞保护及抗细胞凋亡的功能,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近年研究发现HSP70与肿瘤的发生、发展、预后以及机体对肿瘤治疗药物耐药性的发生等都有密切关系,而头颈部肿瘤中也有大量的HSP70表达.本文以HSP70与肿瘤发生、发展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探讨头颈部肿瘤与HSP70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环氧化酶-2及其抑制剂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氧化酶-2及其抑制剂是目前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环氧化酶-2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环氧化酶-2抑制剂在化学预防、放射增敏和与其他抗癌药物联合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探索环氧化酶-2作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治疗靶点以及环氧化酶-2抑制剂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抗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单克隆抗体、ABC免疫酶标组化技术,对55例头颈部恶性肿瘤和24例头颈部良性病变组织中IAP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良性病变的IAP表达均为阴性,恶性肿瘤的阳性表达率为91.6%,其中高分化癌(Ⅰ、Ⅱ级)、低分化癌(Ⅲ级)、未分化癌(Ⅳ级)的阳性率分别为66.7%、90.0%、100.0%和100.0%。IAP表达阳性率的高低及表达程度的强弱与头颈癌的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IAP可望成为一种有用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从组织学层面对比研究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 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黏膜上皮和正常鼻黏膜上皮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的表达情况,并将鼻息肉依据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Eos)所占比例进一步分组对比研究。方法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鼻过敏科手术患者中,收集5例正常对照鼻黏膜和17例CRSwNP患者鼻息肉,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 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PCR)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HDAC1、HDAC9和SIRT7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RT-PCR结果显示HDAC1、HDAC9和SIRT7mRNA在鼻息肉中表达较正常对照组上调,并且呈现Eos比例越高,表达越多的趋势;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同样发现CRSwNP中HDAC1、HDAC9和SIRT7 表达增强,并且增强程度与Eos 所占比例呈一定相关性。结论 CRSwNP患者鼻息肉黏膜上皮多种HDACs表达上升,Eos浸润程度可能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黏膜上皮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8.
在胆脂瘤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onocyte chemotactic factor-l, MCP-1)既能聚集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T淋巴细胞产生的自介素-1和6及肿瘤坏死因子-a等炎性因子,又能够诱导这些炎性因子产生,从而加重组织损伤。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不仅能促进炎性细胞在胆脂瘤中的聚集,而且能促进细胞之间、细胞与基质间的黏附、细胞的迁徙和分化。MCP-1和FN在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MCP-1和FN在中耳胆脂瘤组织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噪声性聋豚鼠耳蜗侧壁血管纹边缘细胞及蜗轴螺旋神经节细胞乙酰化组蛋白H2B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成年雄性白色红目豚鼠50只随机分为噪声组和对照组,通过听性脑干反应检测两组豚鼠噪声前听力,噪声组给予高强度窄带噪声(122 dB SPL,3 h)暴露,于暴露后1 h行ABR检测噪声后听力,并通过免疫荧 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暴露后2 h两组豚鼠耳蜗血管纹边缘细胞及蜗轴螺旋神经节细胞中乙酰化组蛋白H2B的表达水平。结果 两组豚鼠噪声暴露前听力在4、8、16与32 kHz频率的反应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噪声组在噪声刺激1 h后ABR阈值在4、8、16与32 kHz频率的最大输出90 dB无反应。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在噪声刺激2 h后血管纹边缘细胞中乙酰化组蛋白H2B荧光强度明显下降,Western blot显示噪声组豚鼠侧壁中乙酰化组蛋白H2B表达(H2B-AcK5/β-actin的比值为0.3471±0.0843)较对照组(0.6114±0.0207)明显下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268,P<0.01)。耳蜗蜗轴组织中乙酰化组蛋白H2B表达在噪声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0.4993±0.0994)和(0.5139±0.01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噪声可导致豚鼠耳蜗血管纹边缘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显著下降,螺旋神经节细胞中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无明显改变,血管纹边缘细胞组蛋白乙酰化失衡有可能参与噪声性聋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Fascin与细胞运动和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ascin是一个actin结合蛋白,它的功能是把F—actin聚集捆绑成束,与细胞的运动相关。病理情况下,各种恶性肿瘤细胞经常高表达Fascin。临床上凡是Fascin表达阳性的肿瘤经常容易转移,预后较差。头颈部肿瘤中的口咽部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肿瘤和食道鳞状细胞癌Fascin也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11.
p185蛋白是癌基因neu编码的跨膜糖蛋白受体,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它的激活可调控细胞的有丝分裂、增殖和分化,其过度表达可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并与预后和复发有关。本文就p185及其编码基因neu与头颈部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X染色体耦联锌指蛋白(Zinc finger protein X-linked,Zfx)是属于锌指蛋白超家族中的一员,其在生物体中功能与调节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有关。Zfx在多种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分化过程和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转录调节作用。本文就Zfx功能研究和其在恶性肿瘤领域,尤其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我国比较常见的头颈部肿瘤,其发病率为15/100000~50/100000。NPC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人类疱疹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潜伏感染密切相关。治疗NPC的方法主要有放疗、化疗及手术。有报道未转移的局部病变通过精确CT定位和放射治疗技术,治疗有效率已达80%[1]。但对于首次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14.
细胞周期蛋白G2与头颈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周期蛋白G2(eyclin G2)是新发现的周期蛋白G家族成员之一,与传统周期蛋白促进细胞增殖不同,eyelin G2可以导致细胞周期阻滞,抑制细胞的增殖。Cyclin G2 mRNA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显著降低,并证实了它可以抑制肿瘤生长,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31例头颈部肿瘤因累及前颅底而行前颅底切除术,包括多种部位和类型的肿瘤,大多数为鼻腔、鼻窦肿瘤,其中良性肿瘤4例,恶性肿瘤27例。手术分为经颅底咬除术和颌面联合切除术两种不同方式。各种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2.3%(10/31),无手术死亡。恶性肿瘤患者3年生存率33.0%。5年生存率16.5%。对头颈部晚期肿瘤施行前颅底切除术是安全可接受的,建议以颅颌面手术入路,选择肿瘤未侵破颅底骨板至硬脑膜为主的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EZH2是表观遗传修饰调控系统(polycomb group,PcG)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通过抑制转录、维持基因的沉默状态以及影响染色体结构等,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近年研究发现,EZH2与肿瘤血管形成关系密切.本文总结了EZH2在肿瘤血管形成中作用的研究现状,并对将来治疗头颈部乃至全身恶性肿瘤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18.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肿瘤作为一世界性难题,必须从深层次、本质上探索解决方法。TNFSF13作为近年来发现的实体肿瘤分子标志物,研究其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机制有望提高该类疾病诊断、治疗水平。本文就TNFSF13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白细胞介素-17(IL-17)是一种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尤其在促炎症方面,IL-17由活化的CD4+T细胞分泌。目前研究发现IL-17具有促肿瘤和抗肿瘤双向免疫活性,在多种肿瘤中均有高表达。本文主要就IL-17的来源、生物学功能及在头颈部肿瘤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同步放化疗、序贯化疗等方案的兴起,化疗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治疗中的作用已不仅限于姑息治疗,与放疗联合提高了肿瘤的局部控制率,较单纯放疗相比有更好的疗效。但治疗病例选择问题和较高的严重副反应发生率仍制约其成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