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采用哑铃型孔型结构,对复合轻集料混凝土自保温砌块的块型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使之受力合理。介绍了这种自保温砌块的制备工艺流程,并制备了复合轻集料混凝土自保温砌块,然后对其热工性能和物理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和试验研究。制备的复合轻集料混凝土自保温砌块的空心率为54.1%,热阻为2.144(m^2·K)/W,密度为742.93 kg/m^3,抗压强度为3.96 MPa,满足严寒地区的外墙节能要求和物理力学性能要求,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混凝土》2016,(5)
采用哑铃型孔型结构,对复合轻集料混凝土自保温砌块的块型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使之受力合理。介绍了这种自保温砌块的制备工艺流程,并制备了复合轻集料混凝土自保温砌块,然后对其热工性能和物理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和试验研究。制备的复合轻集料混凝土自保温砌块的空心率为54.1%,热阻为2.144(m~2·K)/W,密度为742.93 kg/m~3,抗压强度为3.96 MPa,满足严寒地区的外墙节能要求和物理力学性能要求,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工业建筑》2017,(7):78-82
通过对国内夏热冬冷地区不同城市、不同类型建筑的现场实地调查,总结了目前夏热冬冷地区自保温体系中常用的墙体材料;对烧结页岩空心砌块以及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进行了热工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烧结页岩空心砌块的热工性能优良,能局部作为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的自保温墙体材料;烧结页岩空心砌块的热工性能与其孔型、孔洞排布方式以及孔内填充材料相关,通过改变其孔型,增加孔洞排列数或者在其内填充可发性聚苯乙烯板,可以显著提高页岩烧结空心砌块的热工性能;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热工性能明显优于其他墙体材料,是一种特别适合于夏热冬冷地区的外墙自保温材料。  相似文献   

4.
自保温混凝土空心砌块是一种新型的节能砌块,主要应用于框架结构的填充墙.为研究非承重自保温混凝土空心砌块砌体的基本力学性能,探讨了3种不同砌筑砂浆强度下自保温混凝土空心砌块砌体的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结果表明,自保温混凝土砌块砌体的受压过程类似于一般混凝土空心砌块,只是裂缝出现的部位不同;自保温混凝土砌块砌体的抗剪强度主要取决于砌筑砂浆强度,并随着砌筑砂浆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5.
秸秆纤维混凝土砌块的强度和保温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将小麦秸秆制作成压缩块,放入纤维混凝土空心砌块中制成秸秆混凝土砌块。而后对纤维混凝土空心砌块进行了强度试验和保温性能试验,对秸秆混凝土砌块进行了保温性能试验。试验测得空心砌块28 d的平均抗压强度值为9.51 MPa、平均抗弯强度值为1.8 MPa、传热系数为1.57 W/(m2·K),秸秆混凝土砌块的传热系数为1.08 W/(m2·K)。该秸秆砌块满足强度的要求并具备更好的保温性能,为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利用再生骨料生产混凝土空心砌块对于建筑节能和墙体革新以及废弃混凝土高效回收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系统研究了采用再生骨料生产的混凝土空心砌块的受压性能和保温性能,主要包括再生骨料含量、粉煤灰掺量以及掺加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空心砌块抗压强度的影响以及不同情况下的传热系数。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合理选择再生骨料、粉煤灰和聚丙烯纤维的掺量,采用再生骨料生产的混凝土空心砌块可具有良好的抗压强度和保温性能,能够用作砌体结构中的承重和保温砌块。  相似文献   

7.
依据试验数据,利用数值分析工具,对混凝土自保温空心砌块进行二次力学性能和热工性能优化。通过调整砌块各肋的刚度,使自保温砌块受力趋于合理,同时使热阻值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高孔洞率复合保温砌块孔型的设计方法,同时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复合保温砌块的孔型排布、孔洞率和材料导热系数对其热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保温砌块的热阻随孔洞率的提高而增加,随实体材料导热系数的降低而增加,随填充的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降低而增加;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复合保温砌块热阻与孔洞率、实体材料导热系数、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关系公式;在灰缝对墙体传热影响很小的情况下,当砌块孔洞率为60%时,240mm厚单一砌块墙体的传热系数能达到0.29W/(m2·K),满足砌块和墙体热工性能大幅提升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何淅淅  薛科  杨智 《建筑技术》2010,41(5):465-469
通过对9组190mm厚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以及9组保温承重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的受压力学性能进行对比试验,分析了保温承重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强度及变形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保温构造层可增加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的抗压强度,但对砌体的变形存在不利影响。建议对保温复合砌块砌体的抗压强度按承重砌块截面积计算,并应在设计中从严掌握相关变形参数。  相似文献   

10.
一句话短讯     
长沙市墙改办、长沙理工大学共同承担的“陶粒混凝砌块砌体自保温体系研究”课题,日前通过湖南省科技成果鉴定。研究结果证明:长沙地区采用多排孔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合理选择使用陶砂保温砂浆等措施.就能够满足本地节能50%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夏季针对东莞地区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的调查表明,把空调温度设在26~27℃可以满足70%以上居民的舒适要求。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南方典型湿热气候区长期生活影响下,人体热期望度和适应性对室内热环境的主观评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建筑节能的考虑,在该地区适当提高室内空调设计计算温、湿度也可以满足人的热舒适要求。  相似文献   

12.
关于"热感觉"与"热舒适"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哈尔滨市居民的热感觉与热舒适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热感觉投票值分布频率与热舒适投票值分布频率是有差异的。对新加坡现场调查结果的分析数据也表明:热感觉与热舒适是不同的,热感觉和热舒适既仔在于稳态热环境中又存在于动态热环境中。  相似文献   

13.
连续刚构桥的温度效应不容忽视,在T构阶段,温度变形影响立模标高的确定,能否对T构阶段进行温度效应的仿真计算与分析对桥梁建设提供参考在桥梁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文中对某连续刚构箱梁桥T构阶段,通过大型应用软件ANSYS计算了温度应力及温度变形,从结构建模、加载、求解到后处理,说明了ANSYS在连续刚构箱梁桥温度效应计算中的应用,仿真分析和计算表明,对连续刚构桥T构阶段温度效应仿真计算与分析可行。  相似文献   

14.
关于热感觉和热舒适与热适应性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论述了人体热舒适研究的发展过程,讨论了热感觉、热舒适及热适应的定义,并分析了热感觉与热舒适的差异及与热适应性的关系,得出了人们对同一热环境有不同的热感觉及热舒适性,主要是由于人体的适应性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热舒适"的讨论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赵荣义 《暖通空调》2000,30(3):25-26
指出了人体热反应研究中关于热舒适的一些模糊概念及对热舒适与热感觉关系的含混认识。分析了热舒适与热感觉的不同含义、现有的不同解释及两者的稳态和动态条件下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张宇峰  赵荣义 《暖通空调》2007,37(12):25-31
对30名受试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均匀热环境和不均匀热环境下人体全身热感觉、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均匀热环境下,全身热感觉、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可接受范围涵盖了(0,1.5)的热感觉投票和"舒适"与"稍有不适"标度范围内的热舒适投票;在不均匀热环境下,全身热可接受度与热舒适密切相关,而全身热感觉与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出现分离,热感觉不均匀度是其原因。综合考虑全身热感觉和热感觉不均匀度的影响,提出了综合评价模型。经验证,该模型适用于全身热状态为中性偏热的均匀和不均匀热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上海地区人体热感觉和适应性热舒适现状,通过环境参数测量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式来分析和探讨室内外气候条件、服装热阻、热感觉等关系。本文主要涉及自然通风建筑内人体热感觉和热中性温度随季节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适应性热舒适研究中,人体中性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得到的上海地区适应性热舒适模型可为适合我国自身特点的热舒适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丁颖慧  陈滨  陈星 《暖通空调》2006,36(9):29-34
在大量热舒适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模型建立的形式、研究的内容、处理问题的方法手段等,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热舒适模型的建立和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大连住宅冬季热环境及热适应现场调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2012年冬季对大连住宅室内热环境、居民热感觉和热适应措施进行了现场测试,并收集了36户共102份热感觉主观问卷.结果表明大连居民对热环境的接受度是93.2%,热中性温度是20.44℃,热期望温度是20.81℃,80%可接受温度区间是17.38~24.28℃.57%的受试者认为室内湿度干燥,需要采取加湿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重庆地区高校教学楼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教室室内热环境。利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的方法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描述了教室室内热环境状况,得出了该环境下学生可接受的热环境范围,分析了预测热感觉与实测热感觉的差异以及风速对热感觉的影响,提出了改善教室室内热环境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