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骨髓小粒在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再障 )中的诊断价值。我们对 5 6例急性再障患者的初诊骨髓片及 3例治疗后骨髓片的骨髓小粒成分进行观察分析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5 6例急性再障均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 (2例有苯接触史 ) ,男 2 6例 ,女 30例 ,年龄 7~6 1岁 ,平均 37岁。油镜观察其初诊瑞氏染色骨髓片中的骨髓小粒的分布及成分 ,并做RAS染色进行细胞鉴别 ,3例治疗后再进行观察。2 结果2 .1 骨髓小粒的检出率  5 6例急性再障患者初诊骨髓片中有骨髓小粒者 5 2例 ,检出率为 93%。3例治疗后其骨髓片均有骨髓小粒…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骨髓检验在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6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的60例非血液病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展开骨髓检查并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骨髓增生程度中Ⅰ级与Ⅱ级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Ⅲ级、Ⅳ级、Ⅴ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骨髓检验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诊断有较高应用价值,可有效反映骨髓结构改变情况,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骨髓检验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自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及合作医院接受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治的患者资料,从中随机选择62例患者作为探究组,同时随机选择34例同期在我院接受诊治的非血液病患者作为参照组,对所选患者进行骨髓检验。结果探究组患者血小板水平、血红蛋白以及白细胞均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P<0.05),参照组Ⅰ、Ⅱ级占91.18%,Ⅲ、Ⅳ、Ⅴ级占8.82%,探究组Ⅰ、Ⅱ级占6.45%,Ⅲ、Ⅳ、Ⅴ级占93.55%,参照组Ⅰ、Ⅱ级患者所占比重明显高于探究组(P<0.05),探究组Ⅲ、Ⅳ、Ⅴ级患者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骨髓检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对骨髓结构改变情况进行有效反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能够取得可靠的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杨崇礼  龚孝 《天津医药》1989,17(3):149-152
分析了36例缓解再障骨髓象,并与患病时进行对比,发现骨髓增生程度改善,红系统增生,可分裂池细胞增多,粒系的可分裂池细胞也增多,巨核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减少,表明再障的病变是可逆的,缓解的骨髓有病态造血的现象,但只代表细胞增生,无白血病前期著明的病态造血现象,进一步说明了再障与白血病前期属于不同性质的疾病。未找出再障复发与骨髓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塑料包埋法骨髓病理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可靠、确实,能避免多种原因导致骨髓稀释。本对55例再障检查发现该法对潜延性再障、早期不典型再障诊断较骨髓涂片及其他实验室检查可提前1~4年.部分病人经确诊治疗后有完全恢复造血功能的可能.对基质水肿导致的干细胞生长不良再障.有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RCAS1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上清及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中的表达。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1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18例正常对照骨髓上清及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中sRCAS1水平。结果①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上清中sRCAS1水平为(0.37±0.14)μg/L,正常对照为(0.09±0.11)μg/L(P<0.05)。②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基质细胞培养上清中sRCAS1水平为(1.00±0.08)μg/L,正常对照组为(0.81±0.05)μg/L(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上清及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中sRCAS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的不同区域,增生程度也不同,针对不同的血液系统疾病,应该采取不同的穿刺部位,以达到最正确的诊断效果,特别是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血象和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但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疾病,一次骨髓检查只能反映该穿刺部位的骨髓增生程度或疾病某一时期的改变,因此必要时反复多位穿刺检查,对确诊诊断及病性的判定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9.
10.
患者,女,11岁。病历号22825。因重度贫血,于1999-12-19收住我院儿科病房。查体:肝肋下0.5cm,脾、淋巴结未触及。全身无出血点,无黄染。入院诊断为贫血原因待查。周围血象:Hb 46g/L ,RBC1.11×1012/L,网织红细胞0.5%,PLT 80×109/L,WBC 4.4×109/L,中性粒细胞40%。骨髓象(左髂后上棘):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细胞形态、比例基本正常。红系细胞增生明显,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形态变化不大。全片见巨核细胞4个,血小板可见浆、网细胞比例略高。骨髓象诊断为:增生性贫血。临床进行抗贫血治疗7d,疗效不明显,进行了第二…  相似文献   

11.
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是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和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出血、感染,无肝、脾、淋巴结肿大;急性型病情危重,进展快,疗效差,慢性型病情轻,进展慢,疗效好。再生障碍性贫血与其他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存在密切关联和重叠,如阵发性睡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纯巨核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方法行骨髓穿刺后确诊。结论骨髓报告阅片要全面具体。  相似文献   

13.
药源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古维新,邹恒勤(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广州510282)药源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系指临床上应用某些药物而引起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组综合症。随着临床使用药物不断增多,药源性再障病例亦不断增加,1/3至2/3的再障病例与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骨髓液稀释的细胞形态学差异,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5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观察组, 50例骨髓液稀释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经瑞氏染色骨髓片的骨髓细胞的各种病态变化特征。结果观察组患者骨髓片中的粒系早幼、中幼、晚幼、杆状核、分叶核细胞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髓片中的粒系原始细胞及红系细胞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骨髓涂片中骨髓小粒占比84.0%、油滴占比92.0%均高于对照组的4.0%、12.0%,血凝块占比0、颜色鲜红占比0均低于对照组的96.0%、92.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以通过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比值、淋巴细胞比例以及骨髓小粒和油滴的分布情况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液稀释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7.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尔固 《河北医药》2004,26(3):211-212
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为造血干细胞病,骨髓衰竭致使全血细胞减少,临床表现有贫血、出血、感染等。为常见血液病之一,典型病例诊断不难。全血细胞减少不是从专有,有的从在发病初期显示一系或两系血细胞减少,也有的从具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形态学或实验室特征,引起诊断困难。近来,对从临床研究有  相似文献   

18.
<正> 许多血液病可因服用多种药物的常规剂量而引起。本文仅涉及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与再生障碍性贫血(下称再障);这两者虽不常见,但均为一般药物治疗中可出现的并发征。 粒细胞缺乏症和再障的发病率 某些药物引起这些病的发病率目前还难确定。据瑞典报道,药物性粒细胞缺乏症的年发病率约  相似文献   

19.
药物与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药物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发病机制。方法:搜索药物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近10年间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许多药物能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不同的药物其致病机制不同,产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症状也不相同。结论:药物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且病死率高,几乎是发病率的一半。  相似文献   

20.
肝炎后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炎后再障,HAAA)是一种发生在急性或慢性肝炎后期,以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三系细胞增生低下,临床以贫血、出血及感染为特征的重症疾病,治疗方法有限,死亡率高达84.1%。25岁以下患者占肝炎后再障总数的80%,与肝炎的好发年龄有关。欧美地区肝炎后再障占所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AA)的2%~5%,亚洲占4%~10%,其中病毒性肝炎后再障占所有再障的1%左右[1]。1肝炎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①肝炎病毒对造血干细胞的影响:肝炎病毒感染骨髓造血细胞后,某些遗传物质能与骨髓造血细胞的遗传物质整合,既可导致骨髓造血干/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