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王振飞  朱静阳  郑志蕴  宋玉 《计算机科学》2017,44(3):254-258, 282
微博社区中用户的影响力对微博信息的有效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快速并准确地寻找微博社区信息传播的规律,提出一种基于微博社区计算用户影响力的USR算法。首先提取种子用户的数据,利用R-C模型进行微博社区发现,在划分好的社区中选取一个社区;然后依据USR算法,对社区内的用户进行影响力计算;最后输出用户的影响力。以新浪微博数据集为例,提出孤立点的概念和信息传播实际影响人次覆盖率评价指标,将USR算法与传统影响力算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使用USR算法能够得到较优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模拟信息在微博环境中的传播情况,根据微博用户行为(发布、关注、转发和评论等)和微博内容,提出一种融合用户行为和内容的微博用户影响力算法。通过对微博用户行为的分析,得到行为因子数据,进而计算出用户影响力的权值。利用微博用户内容建立词共现矩阵,继而运用狄利克雷分配(LDA)模型进行潜在主题分布的识别,通过KL(Kullback Leibler)散度的方法得到用户之间的相似性,最后结合用户影响力权值,得到用户的影响力。实验表明,此算法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3.
陈静  刘琰  王煦中 《计算机科学》2016,43(8):223-228, 239
事件以话题形式在微博中迅速传播,并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对 参与 话题传播过程的用户进行分析以及发现具有不同主题兴趣情感倾向性的群体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广泛关注。现阶段,绝大多数应用到微博的群体发现算法都是从单个用户出发,仅考虑了用户社会联系,与用户共享内容相隔离,其群体发现的结果不具有语义信息。少数算法综合了用户社会联系与内容,却忽略了微博本身的结构特性。因此从微博话题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话题传播过程中的用户交互、微博文本内容以及情感极性,同时结合用户的行为信息,提出了一个基于概率生成模型的微博话题传播群体划分方法BP-STG。采用吉布斯抽样对模型进行推导,不仅能够挖掘出具有不同主题倾向性的群体,同时还能够挖掘出群体的情感倾向分布以及用户在群体中的活跃度及其行为表现。此外,模型还能够推广到许多带有社交网络性质的媒体中。在获取的新浪微博两个话题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BP-STG模型不仅能够有效地对微博话题传播群体进行划分,而且能够发现群体内部活跃用户以及用户在群体中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4.
刘泉  张铭 《中文信息学报》2017,31(3):118-124
近年来随着新浪微博、人人网等社交网络新媒体的涌现,线上影响力传播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关注。如何在给定资源的约束下实现最大的传播范围(影响力最大化问题),对病毒营销等市场战略的有效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如果能充分利用社交网络上的异质性信息来更准确地定位用户所属的领域,进而基于领域实现影响力最大化,将对从整体角度出发的传统研究和片面的结构或内容角度的研究形成很好的补充。该文同时利用新浪微博上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和微博内容的话题两个维度的信息将用户划分为不同的领域;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贪心和动态规划混合的改良算法实现基于领域的影响力最大化。实验表明该文的领域影响力模型较好优化了传统影响力最大化的时间消耗,同时拥有相近的精度。  相似文献   

5.
仲兆满  管燕  胡云  李存华 《软件学报》2017,28(2):278-291
微博用户兴趣挖掘是个性化推荐、社群划分的基础工作.在深入分析微博网络特点的基础上,给出了能够揭示微博网络多模性的描述模型,对面向微博网络的后续研究具有参考价值.根据微博网络的特点,提出了基于背景的用户静态兴趣表示及挖掘方法,以及基于微博的用户动态兴趣表示和挖掘方法.针对微博网络中缺少背景信息、发表微博很少的大量不活跃用户,提出了基于关注的用户兴趣挖掘方法.以新浪微博为例,选取了时尚、企业管理、教育、军事、文化这5个领域进行用户兴趣挖掘及相似度计算的实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与主流的兴趣挖掘方法相比,该微博用户兴趣的表示和挖掘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微博用户兴趣挖掘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微博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媒体,许多学者都对微博中用户的影响力进行研究,但大多数影响力的评价算法都是根据微博话题中用户的静态属性或微博话题发生后用户的行为特征对用户影响力进行评价。从用户的转发、评论和点赞三种行为入手,结合突现计算模型,提出一种基于Swarm模型的用户影响力排序算法,SMRank算法可以在微博话题发生的过程中对用户每个时间段的影响力进行计算,给出了一种计算微博话题用户影响力的新方法。通过使用真实的微博话题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SMRank算法可以有效地发现微博话题中影响等级较大的用户,并能计算出不同用户不同时刻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摘 要: 微博服务已经成为加强人们互相沟通的重要媒体。微博区分于传统社交网络最重要的特征为信息的分裂式传播。微博的信息扩散能够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同时也为谣言的传播带来了良好滋润环境。如果能够预测某个信息是否会被爆发式地传播,以及哪些用户会加入到信息的传播中将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文中定义了三种模式的影响力:1)面向兴趣的影响力,2)面向社交关系的影响力,3)面向传播能力的影响力。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扩散的影响力模型来区分和度量不同类型的影响力。进一步地,本文利用微博用户传播博文给影响力用户的意图来对影响力传播预测建模。预测模型能够预测新博文将来的扩散状态。本文利用真实的微博数据来评测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准确性由于传统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8.
由于微博高影响力用户在商品营销、社会舆论引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挖掘高影响力用户成为了微博社交网络中的热点研究问题。针对微博用户影响力计算中存在交互行为与用户自身因素分析不全面的问题,提出了微博用户影响力计算方法MBUI-SFIM(Micro-blog userinfluence based on user’s self-factors and interaction computing model)。该方法考虑了微博用户直接影响力和间接影响力两个方面:在用户直接影响力计算中,通过对用户的自身因素如微博用户粉丝数、用户活跃度、近期微博质量等的分析,计算出用户的初始影响力,然后分析用户互动行为如用户的微博可见率、微博用户互动系数,计算出用户传播能力,最后将初始影响力与用户传播能力相结合,基于改进PageRank算法计算出用户直接影响力;在用户间接影响力计算中,通过对用户网络图连接结构进行分析,根据不相邻用户连接路径的不同,将用户间接影响具体分为简单路径、重复路径、复杂路径3种情况进行讨论,从而计算出用户间接影响力。实验结果表明,相比PageRank算法和MR-UIRank算法,所提算法在用户排名准确性上分别提高了14.8%和8.3%。  相似文献   

9.
王臻皇  陈思明  袁晓如 《软件学报》2018,29(4):1115-1130
随着微博的发展,其影响力日益增大,对微博主题内容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价值.主题模型技术能够从文本数据中提取主题,但是,由于微博文本短、随意性大、信息量小等特点,微博主题的分析具有一定的难度.提出了一个微博主题可视分析系统,利用多种互相关联的视图与丰富的交互手段,支持用户对主题模型结果进行分析与探索.系统结合了微博数据的特点,引入微博用户与时间因素,支持分析者从多角度对微博主题进行全面分析.系统支持用户在主题可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交互操作对主题进行编辑,从而改进主题模型,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系统可以有效地帮助用户分析微博主题和修正主题.  相似文献   

10.
微博转发预测是研究信息传播的关键问题之一,对于舆情监控、广告投放、商业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用户兴趣、微博作者影响力及微博内容等信息均影响信息传播过程。转发行为预测的挑战性问题在于如何捕获更多有意义的影响因素以提高预测性能。提出基于混合特征学习的转发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引入并分析了局部社会影响力特征、用户特征、微博内容特征的计算方法;接着,基于分类器建立预测模型;最后,比较了不同类型微博的转发预测效果。在新浪微博平台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局部社会影响力特征、用户特征、微博内容特征都对转发预测有较大影响,其中微博内容特征的影响最大。随机森林预测效果最好,准确率达到83.1%;与朴素贝叶斯、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模型相比,准确率平均提高约7.4%,最高提高约10.8%。另外,该方法对自然灾害、环境、审判、维权等类型的微博进行转发预测时,效果更加明显,说明这类事件转发的规律性更强。  相似文献   

11.
短网址服务通过将较长的目标网址缩短,来方便人们记忆并分享。社交网络尤其是近年来微博的盛行,使短网址服务获得广泛的应用。然而,现在短网址服务同时被不法分子盯上,他们利用短网址来伪装恶意链接,尤其是钓鱼网站链接,利用微博平台进行快速传播,最终窃取用户敏感信息甚至诈骗钱财,危害互联网安全。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短链接生成算法,通过对链接进行分析并在短网址中插入简短的目的网址内容,使用户在点击链接前能够辨识短网址的链接目标,以达到防范网络钓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转发是微博提供的一个信息传播的机制,用户能够将关注者发布的有趣微博转发到自身平台,然后分享给追随者,是微博网络中信息传播最重要的功能。对于微博网络存在的不同类型连接关系,首先提取出相关特征,如同质性、微网络结构、地理距离以及用户性别等,用于识别连接关系的不同类型,然后采用Log-linear模型来拟合各个特征间系数,基于这些系数对微博用户转发行为形成的内在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石进平  李劲  和凤珍 《计算机科学》2018,45(Z6):423-427
以协同过滤为代表的传统推荐算法能够为用户提供准确率较高的推荐列表,但忽略了推荐系统中另外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多样性。随着社交网络的日益发展,大量冗余和重复的信息充斥其间,信息过载使得快速、有效地发现用户的兴趣爱好变得更加困难。针对某个用户推荐最能满足其兴趣爱好的物品,需要具备显著的相关度且能覆盖用户广泛的兴趣爱好。因此,基于社交关系和用户偏好提出一种面向多样性和相关度的图排序框架。首先,引入社交关系图模型,综合考虑用户及物品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建模它们的相关度;然后,利用线性模型融合多样性和相关性两个重要指标;最后,利用Spark GraphX并行图计算框架实现该算法,并在真实的数据集上通过实验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扩展性。  相似文献   

14.
Due to a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available on world wide web, it has been difficult for users to effectively find relevant information. Many web browsing methods and system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o apply adaptive approaches which can extract personal interests of the user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semantic mashup-based collaborative browsing (co-browsing) platform for supporting knowledge sharing with other partners. Especially, the semantic mashup scheme can integrate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collected by various Open APIs, and help users to determine which partners should be selected. For evaluating the proposed method, we have implemented a co-browsing platform which can exchange bookmarks, and measured whether the semantic mashup scheme make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brows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5.
为用户推荐好友是在线社交网络的重要个性化服务。好友推荐可以帮助用户发现他们感兴趣的好友,减轻信息过载的现象。然而,目前现有的推荐方法仅考虑用户链接或内容信息,推荐精度不高,不足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本文中,考虑了用户之间的链接和内容信息,提出了一种结合非负矩阵因式分解的主题社区好友推荐算法(T-NMF)。该算法给出了主题社区和综合相似度计算方法,产生好友推荐列表。实验表明,该算法可以更好的反映用户的偏好,并且具有比传统方法更好的推荐性能。  相似文献   

16.
利用4只掺杂Pt的SnO2微热板气体传感器组成传感器阵列来识别三种不同的工业气体( CO, CH4和C2 H5 OH),传感器加热分别采用了三角波、正弦波、锯齿波和脉冲波四种温度调制模式。然后将得到的传感器动态响应信号进行短时傅里叶变换( STFT)提取特征信息,并结合主成分分析( PCA)方法将特征信息进行降维处理,发现调制周期对气体种类影响较小。最后利用决策树识别三种不同的气体,识别准确率较高。实验结果证明了该算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微博搜索系统中,将微博帖子根据搜索相关性和重要性进行排序,并通过列表的方式返回结果,是目前信息内容的主要展示手段。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打分函数被广泛地应用于该类系统中。事实上,微博系统中的帖子重要性打分函数实际取值并不为用户所见,文档的影响力通过排名的方式表现出来。对于一个检索外的文档,如何衡量其在信息检索系统文库中的影响力?一般搜索引擎或信息检索系统并不能很好地回答该问题。在微博短文本的基础上引入了社交影响力这一概念,并通过在文本倒排索引基础上设置反向位置标记,给出了一种全新的影响力度量指标,有效地回答了前述问题。理论分析和数据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18.
The phenomenon known as Web logging (“blogging”) has helped realize an initial goal of the Web: to turn Web content consumers (i.e., end users) into Web content producers. As the Semantic Web unfolds, we feel there are two questions worth posing: (1) do blog entries have semantic structure that can be usefully captured and exploited? (2) Is blogging a natural way to encourage growth of the Semantic Web? We explor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answering these questions in the affirmative and propose means to bring blogging into the mainstream of the Semantic Web, including ontologies that extend the RSS 1.0 specification and an XSL transform for handling RSS 0.9x/2.0 files. To demonstrate the validity of our approach we have constructed a semantic blogg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Haystack. We argue that with tools such as Haystack, semantic blogging will be an important paradigm by which metadata authoring will occur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we focus on the problem of community detection on Sina weibo, the most popular microblogging system in China. By characterizing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microgroup (community) on Sina weibo in detail, we observe that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social networks, the degree assortativity coefficients are negative on most microgroups. In addition, we find that users from the same microgroup tend to share some common attributes (e.g., followers, tags) and interests extracted from their published posts. Inspired by these new findings, we propose a united method to remodel the network for microgroup detection while maintaining the information of link structure and user content. Firstly, the link direction is concerned by assigning greater weight values to more surprising links, while the content similarity is measured by the Jaccard coefficient of common features and interest similarity based on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model. Then, both link direction and content similarity between two users are uniformly converted to the edge weight of a new remodeled network, which is undirected and weighted. Finally, multiple frequently used community detection algorithms that support weighted networks could be employed. Extensive experiments on real-world social networks show that both link structure and user content play almost equally important roles in microgroup detection on Sina weibo. Our method outperforms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with average accuracy improvement up to 39 %, and the number of unrecognized users decreased by about 75 %.  相似文献   

20.
电商平台的刷单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店铺收益,但是刷单行为一方面抬高了电商平台的推广成本,导致了严重的信誉安全问题;另一方面,虚假的刷单信息致使消费者易受误导,从而造成财产损失。针对电商平台刷单现象,提出面向用户的电商平台刷单行为智能检测方法——SVM-NB算法,并提出构建刷单特征值方法。首先收集商品的相关数据,建立特征值数据库;其次利用基于有监督学习的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建立分类器,求解刷单行为的判断结果;最后通过朴素贝叶斯公式计算商品刷单行为的概率,反馈给买家,为其提供购物的参考数据。通过K折交叉验证算法验证了SVM-NB算法应用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实验条件下计算结果的准确率高达95.05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