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22)
苏霍姆斯基曾说:"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是否一致是决定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一致性较差,那么学校的教育就会像空有其表的房子,一碰就会倒塌。家庭教育不仅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点,更是学校教育的有效完善。家校共育,需要教师走出教室深入家庭,需要家长走出家门加入学校管理,进而真正实现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形成教育合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其后续学习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4)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家庭和学校在教育目的、教育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在家校和学校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与冲突,同时,家校之间的责任推诿,使得家校合作工作困难重重。针对家校合作的问题,应从文化、经济和政策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8)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家校合作即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相互合作育人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家校合作,孩子受到来自学校、家庭两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36)
家庭、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摇篮",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在家校合作中起主导作用,如何开展好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性,也就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弘扬新时期大家访活动、召开别具匠心的家长会和巧用私人订制的家作记载本这三个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与探究出发,创新家校合作艺术,构建家校合作共同体,家校携手,形成教育合力,共育未来。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24)
步入"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推动本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新模式,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密切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建立起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互联互通的桥梁,为学生的健康生活和快乐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包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要做好家庭教育,家校共育,就要让家长对学校的办学满意,对教师满意,把家长当朋友,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给家长具体的方法指导。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合力,为学生的成功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4)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将影响学生在校的成功与否,并进而影响到其以后的发展。学校教育并不是孤立的,相反它受到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将对学生的成长教育产生巨大的作用。关于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理论的研究在近十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我国的起步较晚。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比国内和国外家校合作,对我国家校合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0)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或是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真正地培养人。"在进入新时代以来,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少学校和家长所思考的问题。对于孩子的教育既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同时还要需要有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这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学校的教育工作需要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又依赖于学校的不断指导。因此只有秉持家校共育的发展理念才能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展翅飞翔。在家校共育的合作下,会达到1+1>2的效果,让祖国的花朵更加灿烂美丽。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1)
文章作者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深知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努力在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寻求契合点,力求增强家校共育的整体合力效应。2019年江苏省南京三中文昌初中开展针对暑期的"家访路上,遇见美好"活动,旨在拉近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让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家庭,走进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2)
开展"家校合作",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是时代与现实的呼唤,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的全新模式。本文就如何衔接家庭和学校,开展家校合作以推动学校英语教学的高效化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20,(3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对接与融洽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家校合力的形成一直是个难以逾越的鸿沟。那么,如何开展有效的家校合力工作,对于学校、班主任和家庭而言,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作为有二十年教龄的教学工作者,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现状,谈谈家校合力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分享一些可行的对策,与同仁商榷,助力农村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11)
新时代正处于大数据时代,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学校教育管理和家庭教育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学校和家庭必须思考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资源和优势,共建协同育人的方式,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学生进步。家校合作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计划,关注家长心理健康,全方位教育学生融入社会,并利用数据信息开展远程家校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7)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寄宿制学校通过"家校合力"助推学生提升学习主动性,受家长认知、学生认同、班主任(教师)沟通能力等诸方面因素制约,这需要"家""校"认识的统一、方式方法的创新、"合力"的协同。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2)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合作体,在学生的终生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从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管理的现状来看,家校互动合作在推进工作中仍存在若干困难与问题。本文在对周边学校、家长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家校互动合作中的老师和学生、父母和子女、家长和老师、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多边关系主体间存在的问题来探究改善家校互动合作的方法和途径,建立起长效的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8,(1)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众所周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仅仅要依靠学校教育,还要依靠家庭教育。唯有家庭与学校携手,家长与教师并肩才能促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究竟应该如何通过实施家校共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紧紧围绕"唤醒意识、畅通渠道以及搭建平台"三个方面展开浅显论述。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8)
家校冲突是家校双方在沟通时极易产生的问题,具体可分为观念互异型冲突、信任缺失型冲突、责任推诿型冲突,而探究这些冲突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协同家校合作的不二法门。学校管理者作为学校工作的主导者,在解决家校冲突问题中责无旁贷,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应对家校冲突,在管理方面侧重自身机制建设,在家校合作中侧重扩大教育磁场,在引导教师方面侧重提升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33)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在班主任工作中,往往有许多问题不能由教师独立解决,现代学校教育更需要家庭教育这个不可或缺的积极力量。文章结合作者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对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架起家校联系的桥梁,提高家校协作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8,(8)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担负着学生启蒙教育的职责使命,并为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同时起到配合、补充学校教育的作用,而学校作为教育学生获取知识、规范学生道德行为的主要场所,有必要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联系沟通以及建立起家校共育的教学机制。文章以小学管理为例,首先分析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次论述了家校合育的意义及途径,最终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10)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校联动才能使教育更全面、更有效。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教学需要家校的联动。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但对其整个的评价只限于课堂或者学校,而由于农村学校的特殊性,好多家长出外打工,一年和孩子见不上几面,作为家长对学生习作状况的了解几乎为"0",这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更不利于学生作文写作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0,(20)
在小学德育中积极构建家校结合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家庭对幼儿的影响和教育优势,为德育水平提升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避免德育效果受家庭影响而大打折扣,有效强化德育实践。学校应当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积极与家长展开交流与合作,组织教师推动家校结合模式的有效构建。首先简要分析了家校结合对小学德育的积极意义,然后探讨了相应的运用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