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跃  蔡军 《华中建筑》2012,30(4):183-188
该文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临近处的单栋现代建筑形体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上海市地域历史人文社会等特点,总结优秀历史建筑的形体特征,并通过对当前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规定的分析,探讨了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临近处的现代建筑形体设计手法,其主要可归纳为“相似”和“对比”两大类。结合大量的现场调研,分析优秀历史建筑临近处的单栋现代建筑形体设计成功之处及弊病,旨在引发人们对特殊环境申摩筑形体设计的思者.为今后的相关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孝。  相似文献   

2.
本在回顾建筑庭园发展历史基础上,对庭园的特点和构成方法进行了分析,并从关注环境的角度对建筑庭园出现的新特点进行了剖析,据此提出了适应现代建筑发展变化的庭园新构想和新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历史上教育建筑的类型研究创造了现代的学院空间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和建筑教学楼在设计时通过对历史上寺院、修道院等教育建筑类型的研究,提炼出学院空间的类型形式,创造了现代形式的学院建筑。  相似文献   

4.
赵倩  李伟 《山西建筑》2011,37(9):20-21
针对中国现代别墅设计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探讨,阐述了现代别墅建筑兴起的社会因素及历史演变趋势,分析了传统文化与中国别墅建筑的发展关系及设计应用,强调今后国内别墅建筑设计应具有民族特色和本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蔡恒友 《华中建筑》1993,11(2):52-54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受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基础所支配和制约的。因而,建筑文化刻有强烈的时代痕迹。从文艺复兴时的希腊,罗马和哥特式建筑,到独树一帜的中国古建筑,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繁荣,发展的产物,并闪耀着光彩夺目的古文化光华。从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开始,人类进入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新时期。工业的发展,促使带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也出现了建筑文化思潮的兴旺和建筑工业的繁荣。在这以后,涌现了不少优秀的工业建筑创作和设计精品。比如,德国著名建筑师彼得,贝仑斯在1909年设计的德国通用电气公司的透平机车间,为探求现代建筑起了一定的示范作用。“被称作现代建筑史的一个里程碑”。社会在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建筑文化也空前的繁荣,呈  相似文献   

6.
在这个日新月异、急剧变化的后信息时代,站在现代和历史之间的人们既希望从传统中找回精神的家园,以弥补快速发展带来的心理失落与不安;同时又满怀着激情和野心,试图运用当代技术和审美来重新诠释历史,使之适应现代生活。这种矛盾性表现在文化与艺术的各个方面如文学、绘画、音乐甚至广告艺术等,在建筑领域,大至历史城市的保护与发展、城市设计,小到建筑单体设计、历史建筑修复以及室内设计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相似文献   

7.
老县场更是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市中心最具场所意义的历史地段。文章基于现代城市设计的视角,探讨了该地段建筑设计中特定的文脉连续性表达途径及其设计处理手法。  相似文献   

8.
同济学派的现代建筑意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当代建筑和建筑教育在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发展成长,同济大学建筑系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同济学派”。这个学派一贯注重跨学科的发展,坚持现代建筑的理性精神和现代教育思想,创导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最早建立中国的城市规划专业,在理工类大学中最早建立风景园林、室内设计和工业设计专业,这些专业与建筑历史与理论、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建筑技术等专业一起,使今天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为国内该学科领域中专业最为齐全的学院。同济学派荟萃了众多富于大学精神,集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和学者身份于一身的大师。他们提倡跨学科和多学科发展,为培养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和学者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中国实验性建筑的先驱,倡导“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教学体系,为中国现代建筑理论提出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方勇 《华中建筑》2001,19(2):51-53
文章介绍了武汉大学理科区教学实验楼方案的构思,强调了现代源于历史,个性服从共性,建筑适从环境的设计创作思路,并对武大校园建筑文脉的特性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同济大学文远楼是公认的建国初期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品,文章对其设计者黄毓麟另一个不为人知的现代建筑杰作——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二层琴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历史研究。相对于文远楼以功能原则和抽象体块为特征的现代主义风格,文章分析了黄毓麟在琴房设计里探索现代建筑的另一条路径:以场地关系为导向的形体、功能思考.以材料为起点的结构体系、结构逻辑、构造形式与建造性的表达:以及空间原型和形式对传统民居的借鉴和转译。文童总结了黄毓麟"建筑整体完美性"的设计原则对布扎知识体系和现代建筑观念的融合,指出不能以技术进步和西方现代主义为唯一参照来构筑中国现代建筑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