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处方用药有八法,针刺也绝非只有补泻。细读《内经》不难发现针刺还有调、推、引、积等法。《内经》尤其重视调法的运用,《灵枢·根结》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调阴与阳、经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具体到调法的要领,《素问·离合真邪论》还提出:“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灵枢·卫气失常》还提出:“随变而调飞,《灵枢·四时气》也提出:“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可见针刺效能在于调。 所谓调,实质是调整阴阳气血的虚实,因此它包容了补泻和“不盛不虚以经取  相似文献   

2.
浅谈留针     
留针是指进针以后,将针留在穴位内,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从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下面仅就留针的有关问题,谈谈粗浅体会,供同道参考。一、留针的作用(一)候气:针刺必须“得气”,《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说明针刺后一定要留针候气,待得气后才能出针。(二)调气:《灵枢·刺节真邪篇》指出:“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所谓调气,就是调节经络脏腑之气的偏胜,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使其  相似文献   

3.
捻转补泻与捻转方向浅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捻转补泻是针刺补泻基本手法之一 ,作为单纯的捻转补泻 ,根据捻转幅度的大小 ,捻转频率的快慢分补泻为大家所接受 ,但捻转补泻与方圆的关系 ,及捻转补泻分男女、左右问题 ,历代医家看法不一 ,给后学者带来不便。现就笔者的见解谈一点看法 ,仅供参考。1 捻转补泻与方圆捻转补泻与方圆说源于《内经》 ,但记载较简单。《灵枢·官能》说 :“泻必用员 ,切而转之 ,其气乃行……补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其方圆补泻法是以捻转配合其它手法的复式补泻法 ,但未说明具体的捻转方向。而《素问·八正神明论》载“泻必用方 ,方者 ,以气方盛也……  相似文献   

4.
使用灸法治疗各种虚实寒热之证,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这里的补泻之法当然也包括灸法的补泻原则在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还提出了“火郁发之”的理论,王冰将发释为灸法,因此,可以说艾灸适用于各类证候。《红炉点雪》在运用灸法治疗虚实证候中充分发挥了《内经》这种理论并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5.
《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最早的经典医籍 ,为针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难经》在此针法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针法有手法补泻 ,穴位补泻以及四时分刺等内容 ,尤为突出的是穴位补泻。1 穴位补泻法  穴位补泻法 ,是在《内经》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上 ,结合五行相生规律 ,提出“虚者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的补泻法 ,又称子母补泻法。正如六十九难所云 :“经言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 ,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何谓也 ?然 :虚者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 ,其文出自《灵枢·经脉》篇及《灵枢·禁服》篇所载“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  相似文献   

6.
纵观《内经》论刺法 ,无不包含辨气施针的思想。针刺乃“以微针通其经脉 ,调其血气”之法。故辨气对于针灸师来说十分重要。现结合临床运用谈几点体会。1 针前辨气决定选穴与针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凡将用针 ,必先诊脉 ,视气之剧易 ,乃可以治也”。气分外气与内气 ,外气如四时之气、运气等 ,它们在正常时属气候变化 ,一旦失调就变成了邪气 ,如六淫、疫疠等 ;内气指人体之营气、卫气、宗气、原气等。针刺前必须辨清外气、内气的状况方能决定针法穴位。四时气候的变化 ,对人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灵枢·四时气》提出春季宜取络脉 ,…  相似文献   

7.
王锐 《山西中医》1997,13(1):32-32
《内经》“导气法”探析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50011)王锐关键词内经,导气法,徐疾补泻“导气”一词出于《灵枢·五乱篇》,“徐人徐出,谓之导气”。本文就其含义、适应症及操作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正于同道。“导气法”作为一种针法,目的在于引导逆乱之气,...  相似文献   

8.
行针调气是《内经》论刺法的主要内容之一,“调气”是调和机体失去平衡的阴阳之气。《灵枢·根结》云“用针之要,在于知调,调阴与阳,精神乃充,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明确指出针灸治病在于调整经络腧穴的气机,使机体的阴阳气血恢复动态平衡状态,而达到“合形与气,使神内存”的治病目的,因此后世医家在《灵枢集注》注云:“行针者,贵在得神取气”。说明行针调气、得神、气至病所是针灸治病的基础,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强调:“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而针灸取效的关键,是在临床中根据机体阴阳气血虚实而采取不同行针手法,因此调气即是得气的前提,也是得气后施行补泻的一种方法,故在得气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手法,促使气至病所,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目的。兹将笔者多  相似文献   

9.
"迎随补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笑菲 《河南中医》2004,24(11):11-12
迎随补泻之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逆而夺之 ,恶得无虚 ,追而济之 ,恶得无实 ,迎之随之 ,以意和之 ,针道毕矣。”此外 ,《灵枢·小针解》 :“迎而夺之者 ,泻也 ;追而济之者 ,补也。”更进一步指出了“迎泻”、“随补”之意。但由于《内经》成书年代久远 ,而且文字简练 ,至于具体操作时如何“迎” ,如何“泻”却无从得知。后世历代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 ,结合各自亲身实践体验 ,对此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认识 ,但究其所言“迎随补泻”之意 ,似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 候时补泻 视“迎随补泻”为一种候经脉气血盛衰…  相似文献   

10.
所谓用针之道,主要指针刺过程中的手法。古人对各种针刺手法已有很多精辟阐述,特别推崇调气与治神的用针之道。《灵枢·官能》篇说:“工(医工)之用针也”要“明于调气”,又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可见调气和治神乃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1以正气为本针灸治病,不外乎补、泻两类手法。医者临证须观察病人神气所现,精心分析,了解病证虚实。正如《灵枢·邪客》所谓“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除”。针刺治病,应以气为本。正如《类经》所云:“用针之道,以气为主,知虚知实方可无误”。气在人体内周流运转,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在整…  相似文献   

11.
针刺治病需依据病者机体的虚实寒热,辨证论治,在得气的基础上施行一定的补泻手法,以达到补虚泻实、祛除疾病的目的。其中补泻手法是祛邪扶正的主要手段,但是针刺过程中一些辅助手法在催气、候气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难经·七十八难》中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针者信其右”;《灵枢·九针十二原》也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在针刺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右手即刺手的主导作用,还要重视左手即押手的辅助作用。具体的方法在《素问·离合真邪论》中已有论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相似文献   

12.
迎随补泻始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原文为“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但泻法当如何迎之,补法当如何随之,《内经》没有对其具体操作做出明确规定。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来考查。《素问·针解》说;“补泻之时,与气开阖相合也。”在操作中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至其当发,间不容瞚”。要做到这一点,光  相似文献   

13.
<正> “气至而有效”一语,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对其中“气至”这一概念,绝大多数学者均理解为得气,即针刺时术者感到指下沉紧,同时患者有酸、麻、重、胀等感觉。基于对“气至”的这种理解,临床上不少医家只考虑得气的出现与否,以为得气就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忽视了补泻手法的重要性。笔者通过学习《内经》,认为“气至”这一术语在《内经》中的含义有二:一是指得气;一是指谷气至,即在得气的基础上施行补泻手法以后机体呈现出的一种机能状态。“气至而有效”之“气至”,当是后一种含义。《素问·针解》日:“经气已至,慎守勿  相似文献   

14.
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总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虚实之要 ,九针最妙 ,补泻之时 ,以针为之。”补法在于顺其气 ,或将气向内推送 ,使正气有所补益 ;泻法则是逆其气 ,折其病势 ,将气向外引伸 ,使邪气有所散逸。常用的针刺补泻方法有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徐疾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等。各种补泻手法之外尚有平补平泻法。该词最早出现在宋代朱肱的《类证活人书》 ,称为“平泻法”。明代陈会的《神应经》及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完整地提出“平补平泻”。由于对其理解的不同 ,历代医学对其赋于不同的内涵 ,现仅就个人的体会归…  相似文献   

15.
针刺徐疾补泻法对中风患者下肢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徐疾补泻法源于《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意即,“徐而疾”的手法会使正气实(补法);“疾而徐”的手法会使邪气虚(泻法)。至于“徐而疾”与“疾而徐”是一种什么手法在《内经》里就有两种解释。一是《灵枢·小针解》的解释:“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对此后世不少医家理解为,缓慢进针、快速出针为补,快速进针、缓慢出针  相似文献   

16.
<正> 《内经》针前五法是指用于针刺前的“扪、切、推、弹、抓”五种辅助手法(以下简称“五法”)。这些手法可见于《内经》许多篇章之中,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灵枢·刺节真邪篇》云:  相似文献   

17.
“捻转”如何定“补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捻转补泻法”和“提插补泻法”是针灸临床最基本、最常用的补泻手法。“提插补泻法”以提插时用力的轻重不同来区分补泻 ,其法较易确定。而“捻转补泻法”涉及到捻转的方向 ,用力的轻重 ,速度的快慢 ,具体如何操作较多歧义 ,故规范“捻转补泻法”对临床具有指导性意义。  以针的捻转方法的不同来区分补法和泻法 ,在《内经》中记载较为简单。如《灵枢·官能》中载有 :泻法用“切而转之” ,补法用“微旋而徐推之”。《素问·八正神明论》也只讲到候呼吸而转针 ,但如何捻转区分补泻都没有明确说明。捻转补泻并没有成为《内经》时期的主要操…  相似文献   

18.
针刺得气的重要意义,早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灵枢·终始》又说:“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就是说,如气不至即可手不离针,进行捻转提插,不徐不疾的“无问其数”,以达到“气调而止”。历代医家还有许多促使针刺得气的方法,如候气、催气等。这些都只强调了针刺手法对得气的作用。我们认为,除此以外,对熟练地循经取穴,掌握针刺方向、角度以及病人机体强弱亦不应忽视。现分述如下: 一、以捻转为主达到针刺得气针刺捻转手法,是最基本的单式手法之一。它早见于《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  相似文献   

19.
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寿康 《中国针灸》2003,23(12):725-727
以《灵枢·九针十二原》《难经·七十二难》等篇为据 ,说明在《内经》《难经》中 ,迎随不是某一具体的针刺补泻手法 ,只是一切针刺补泻法的代称和原则。对于迎随 ,后世大多宗于《难经》 ,发展为深浅迎随、针向迎随、流注盛衰时间迎随、补母泻子迎随等。现代多以针向迎随为补泻 ,但在临床上很少单独用。针向迎随在理论上不符合《灵枢》本义 ,在临床上只能在四肢穴作行气法用 ,没必要作为一种具体的针刺补泻手法存在  相似文献   

20.
<正> 《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灵枢·本神篇》亦说:“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可见针刺与神的关系十分密切,也充分体现了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性。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