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为提升地铁运营结构健康监测的数字化、精准化、科学化服务,设计和实现了基于SAAS架构的地铁运营结构健康监测预警系统。系统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可视化展示、结构变形监测数据展示与分析、环境监测展示与分析、灾害点空间定位与展示、专家综合研判、风险预报与处置、监控数据展示等七大独立模块,实现三维空间数据可视化展示、实时数据监测分析、专家评估、预警预报及实时动态数据监控等功能,为地铁运营结构健康监测预警信息化管理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建筑》2022,(8):59-62
中铁四局集团研发的智慧建造平台,构建了“一平台、多系统”的应用模块,实现了数据智能采集、实时传递、智能预警。平台基于视觉识别技术研发了劳务实名制管理系统,可有效解决工程现场人员管理等难题;基于姿态数据的工作状态判定方法,研发了工程设备物联网系统,实现了工程机械智能化管理。平台有利于提高工程项目施工效率、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实现工程项目的智慧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  相似文献   

3.
铁路工程区域地质灾害风险将长时间、多形式存在,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构成威胁。构建全面感知、真实分析、实时控制的地质灾害闭环控制体系,建立基于InSAR“空基大范围监测”+LIDAR“天基区域监测”+物联网传感器“地基点监测”的工程区域边坡、防护工程和大邻构筑物的空天地一体化的自动化监测预警体系。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海量数据处理技术及三维可视化平台,利用WebGL、WebGIS、GPU并行处理和可视化技术,开展灾害海量数据处理与优化技术研究。研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综合管控可视化平台,实现研究区地形地质等基础信息、倾斜模型等快速调用与展示。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雨量监测和预警中存在的数据现势性差、准确性低的问题,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建设由若干个监测点组成的自主雨情监测网络,并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传输降雨量数据,摆脱了当前城市防汛监测和预警中对于气象数据的过分依赖,同时提高了监测的针对性和精确性。在此基础上研发了基于GIS的城市雨量实时监控系统,实现了城市雨情的丰富展现、图形空间分析、预警预报等功能,为城市防汛精细化管理提供可靠、准确的实时雨情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在建地铁工程火灾监测预警模式存在的可视化程度低、信息管理烦琐等缺陷,结合BIM 技术,提出一种火灾监测预警可视化管理方式。该方式以BIM 模型为载体,通过运用RevitAPI 二次开发技术,将火灾监测信息按照功能和顺序进行分类整合,在Revit 平台搭建具备可视化预警、数据查看、信息分析及信息共享功能模块的“火情预警平台”,进一步提高监测信息与BIM 模型的交互度,优化火灾监测预警可视化管理水平,提高地铁施工安全系数。以南宁地铁3 号线某车站为实例,分析该方式的实用性。实践表明,该方式能提高火灾监测预警的可视化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已成为土工测试领域的一股新生力量,在岩土体尤其是边坡的变形监测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基于该技术构建的边坡智能监测系统能捕捉坡表和坡体内部应变场的时空分布特征。由于光纤监测可获取海量数据,如何对其进行高效的提取、处理和挖掘是该技术应用中的瓶颈。基于MATLAB开发的边坡应变场可视化系统通过用户界面实现了对海量光纤监测数据的识别、去噪、预测分析和可视化展示,并具有边坡稳定状态诊断及预警的功能。在一组室内边坡模型试验中,采用该系统成功实现了边坡应变场监测数据的可视化,并对边坡稳定性相关的预警阈值进行了回归分析,体现了其处理数据方便、快捷、高效、直观等特点。该系统未来将在现场边坡的监测和滑坡预警预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杭绍台高速台州段三星隧道工程,针对TAM桥隧结构实时监测系统适用性,进行监测原理分析及现场监测试验研究,通过理论模型分析及三星隧道260 m监测试验,表明TAM桥隧结构实时监测系统适合长大隧道整体变形测量及山岭隧道工作环境,系统监测精度高、稳定性好,能满足隧道安全预警要求。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施工项目中安全管理方法落后,安全监测过程及安全状态无法可视化显示、安全预警信息传递不及时及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提出了基于KanBIM 与WSN 的施工项目安全预警系统,包括KanBIM 单元,WSN 单元,信息协同单元,安全预警单元。系统中利用KanBIM 制定施工项目的各阶段计划,利用WSN 实时采集计划中确定的监测对象的信息,对获取的全面信息进行协同处理并在Kanban 中可视化展示,一旦超出预警值则实时发出预警通知。该系统实现了项目各参与方之间安全信息的实时沟通与交流,同时显著增强了安全预警效果,有助于实现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预警的实时化、可视化、信息化,对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琼 《建筑经济》2021,42(11):35-39
分析智能化安全预警平台构建的必要性,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建设项目安全预警平台,包括动态监测系统、预警诊断系统、协同响应系统、安全教育系统.最后,介绍智能化安全预警平台功能的实现路径,为后续工程项目安全预警、平台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隧道建设及运维期会产生海量的工程数据,但数据复杂且难以高效、科学地利用。为了寻找有效的管理方法,以海南昌江核电厂取水隧道为工程背景,梳理了项目实际需求,构建了基于BIM和GIS的数字孪生技术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以下功能:隧洞设计、勘察、施工进度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工程监测数据管理与风险预警;进洞人员实时统计与定位管理;围岩等级的自动化识别;隧洞支护结构自动化选型。实践证明,本平台能够有效地提高隧道建设期、运维期管理效率,降低事故风险,其技术构架和应用模式可为同类隧道工程的数字化、可视化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结构施工监测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实现结构施工监测及预警信息的三维可视化和信息共享,提出在BIM平台上开发适用于超高层及大跨空间结构施工过程的结构健康监测管理系统。在明确系统需求,定义相应的功能模块,描述系统工作流程,建立系统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基于Revit API二次开发搭建了系统平台,并将该平台应用于实际项目的结构施工监测管理中。研究表明,该平台可实现监测数据的快速获取及三维可视化查看,通过建立BIM与现场监测数据的融合机制,提高了施工过程中监测信息流通,能够进行施工现场集成通讯与动态监管、施工时变结构监测及预警,最终打破常规监测信息管理方法,实现建设全过程的监测信息分享。  相似文献   

12.
为保证高支模施工质量和安全,提升高支模安全监测的精度和工作效率,文章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支模智能监测系统进行了应用和分析。该系统采用数据自动采集、无线通讯、计算分析、网页实时显示和智能预警相结合的全方位自动化智能监测方式,比传统监测方案增加了监测内容,提高了监测频率,缩短了响应时间;能在危险发生前及时预警,为现场人员提供安全警示,同时也能辅助管理人员进行安全风险管控,显著提高安全监测及预警水平。实践表明:物联网作为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与各类工程安全监测、质量检查、建设施工结合在一起,为工程质量和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基础建设越来越完善,基建作业复杂性逐渐增加,相应的风险因素也随之增多。为营造安全良好的施工环境,降低工程风险,提升基建人员的安全风险管控意识,开展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基建安全风险研究,分析高支模、深基坑等关键性施工部位的风险因素,排除了大部分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模拟表现: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在危险发生前及时预警,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安全警示,同时也能辅助管理人员进行安全风险管控。物联网技术自动化、实时性的特点提高了现场安全监测的频率,缩短了异常响应的时间,提高了施工现场的安全监测及预警水平,形成了涉及临时支撑监测风险作业面的实时感知、及时传输、智能识别和分析预警的整体解决方案,有效推动了泛在电力物联网与输变电工程基建工作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基于BIM二次开发技术,开发了桥梁健康监测的附加模块,可以实现风速、变形、应力等信息的可视化展示,可以为桥梁在健康监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工程勘察》2021,49(8):55-60
由于传统边坡灾害监测静态、断续、离线、易干扰、易失效、全人工等问题与特点,现将物联网、云计算和基于Kalman滤波模型的三大技术应用于边坡灾害,研发一套适于边坡灾害特点的自动化监测预警平台系统。通过平台实现可视化、连续、实时在线、避干扰、不失效、自动化的监测方法,满足对监测对象的预警预报的准确性、及时性、智能化的要求,监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预警预报全部由自动化监测系统完成;提供合理、可靠的预警预报阈值和求算方法,准确确定边坡工程预警阈值;实现了对监测数据发展趋势的预测,同时根据监测数据大小和其变化趋势,确定预警等级并据此预警;规范了包含专家辅助决策系统的预警处置流程,做到快速、及时、多通道的信息发布和预警处置。  相似文献   

16.
首先分析BIM和GIS的技术特征,指出BIM与GIS的结合能够为桥梁施工过程信息管理提供从宏观到微观的形式展现,更好地实现桥梁施工过程数字化、信息化、可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水平。然后,结合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需求分析,本文采用C/S系统架构,实现了基于BIM+GIS的桥梁施工进度、质量、成本的三维数字化管理,将数据库技术、桥梁三维参数化建模、数据共享技术应用于桥梁施工过程管理,实现了桥梁施工过程由3D-BIM到5D-BIM的跨越,为管理者提供更有效的决策支持。最后,分析了工程管理信息化实施效果,并指出BIM+GIS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长江漫滩地质条件复杂,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长江漫滩地面沉降引起的危害得到高度重视。基于2006年至2010年5年间采集的长江漫滩地区各类沉降监测数据,采用GIS、数据库等技术,对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分析、建模、预报预警,实现了可视化的长江漫滩地区地面沉降监测及预报预警,可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鉴于深基坑工程变形监测的高要求与现阶段我国深基坑工程变形监测信息管理模式的弊端,结合物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互联网技术,本文设计开发了基于Web的深基坑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系统以及时展示深基坑的安全状态、稳定程度和变形趋势为目标,实现了以B/S方式对基坑监测信息的管理、查询、简单的分析和报表生成等功能.介绍了系统的工作流程及功能架构,详细说明了系统各子系统的功能特点,编程实现了系统并在工程应用中进行了应用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实现了深基坑监测数据统一、高效、有序的管理,并通过丰富的可视化图表等方式展示了深基坑的实时变形状态.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地铁施工过程中,沉降监测是保证隧道安全施工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了合理运用测量数据和提高监测效率,文中引入了BIM技术。文章以青岛地铁4号线错埠岭车站施工为依托,通过建立BIM模型,再将现场监测沉降位置及数据导入其中,通过分析了BIM模型的建立和沉降监测的特点,反过来指导现场施工。最终通过基于BIM技术的监测系统可视化研究,实现了隧道风险源的合理管控,保证了隧道的安全、高效施工。  相似文献   

20.
沉降观测在建筑物的施工、竣工验收以及竣工后的监测等过程中,具有为工程质量预控提供科学依据的功能。笔者依据长期从事施工企业测绘技术工作的实践经验和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信息,结合沉降观测理论知识,可以对施工过程及使用中的情况,及时做出较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的应变决定等方面进行浅析与探究,以期共同推进施工企业测绘工作质最管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