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腰椎退行性病变合并骨质疏松采用膨胀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胸腰椎退行性病变合并骨质疏松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后膨胀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记录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通过VAS评分评估术前、术后半年疼痛情况;收集并发症发生情况、植骨融合情况、螺钉固定情况;通过术前、术后JOA评分改善率评定临床效果。结果入组病例平均手术时间为(216.8±34.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87.6±22.70)ml,平均住院时间为(13.5±2.4)d。并发症:脑脊液漏4例,神经根牵拉伤2例,硬脊膜破裂1例。术前VAS评分(7.8±1.6)分,术后半年VAS评分(2.3±0.6)分。36例患者共34例植骨完全融合,2例部分融合,螺钉稳定固定32例,螺钉欠稳定3例,不稳定1例。术后12个月参考JOA评分评定:显效30例,有效5例,无效1例。结论腰胸椎退行性病变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通过膨胀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螺钉稳定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1):126-129
目的:比较Mis-TLIF经皮空心椎弓根螺钉与常规椎弓根螺钉用于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选取98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51)和对照组(n=47)。研究组使用Mis-TLIF经皮空心椎弓根螺钉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椎弓根螺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椎体高度、椎间隙高度、Oswestry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情况及再手术情况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住院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椎体高度、椎间隙高度、Oswestry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椎体高度、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Oswestry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螺钉松动发生率和再次手术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Mis-TLIF经皮空心椎弓根螺钉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在诸多方面优于常规椎弓根螺钉,两种方法均对脊柱生物学性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经椎弓根皮质骨轨迹(CB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老年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2例。观察组采用CB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主要手术并发症和腰腿疼痛评分(VAS)及腰椎功能评分(ODI)改善情况,并观察术后1年的植骨融合率。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P<0.001),而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2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随术后时间逐渐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时间段VAS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植骨融合率为100%(20/20例),对照组为95.5%(21/22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4例(20.0%),与对照组3例(1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皮质骨轨迹螺钉技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疾病能获得与传统手术相似的临床疗效,且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短尾椎弓根螺钉与长尾椎弓根螺钉在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经后路减压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其中30例采用短尾椎弓根螺钉(观察组),30例采用长尾椎弓根螺钉(对照组),两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执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切口引流量、术后卧床天数)和手术前后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及术后卧床天数均较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切口引流量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3 d、术后6个月的腰腿痛VAS评分较术前降低,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3 d、术后6个月腰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术后3 d、术后6个月的腿痛VAS评分及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将短尾椎弓根螺钉与长尾椎弓根螺钉应用于单节段腰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在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中应用皮质骨轨迹(CBT)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内固定操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2例进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其中20例采用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式(A组),12例采用CBT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B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前后VAS评分、JOA评分等.结果 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提高,VAS评分降低.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JOA评分和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有2例患者术中一侧因骨质疏松明显,椎弓根螺钉置入后把持力不足并出现钉道切割导致置钉失败,仅行对侧固定,其余患者置钉顺利.B组患者手术置钉过程未出现螺钉把持力不佳、置钉失败、皮质骨钉道骨折断裂等情况,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置钉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全部32例患者术后影像学随访未见螺钉松动、脱落、塌陷等,螺钉、连接棒、融合器均在位,位置佳.所有病例无不良事件产生.结论 应用CBT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腰椎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肌肉和软组织损伤小、螺钉把持力强等优势,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来判断皮质骨轨迹螺钉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与传统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技术在后路胸腰椎手术中应用的优劣。方法 通过Pubmed、万方数据库搜索了2019年2月前所有CBT与PS的比较研究。纳入标准:1)皮质骨轨迹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在后入路胸腰椎融合术的对比研究;2)均采用徒手操作,不涉及特殊导航系统;3)后路开放手术。排除标准:1)前后路联合手术;2)使用了特殊导航系统;3)使用了经皮置钉的技术。提取数据并整理到Excel表格,使用Revman 5.3.5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对象包括是否融合、术中估计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合并症、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13篇文献,其中12篇英文文献,1篇中文文献,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2篇,其余为队列研究。共计纳入人数为855人。1)末次融合:无充分证据认为两者在融合方面存在差异。2)术中出血量:CBT术中出血量低于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手术时间:在后路开放手术中,CBT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椎弓根螺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住院时间:相较于椎弓根螺钉手术,CBT手术住院时间较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合并症:皮质骨轨迹螺钉手术总体合并症发生率较椎弓根螺钉更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尚无充分证据支持二者的术中硬膜漏发生率有差异。6)末次随访ODI评分:无充分理由支持皮质骨轨迹螺钉与椎弓根螺钉术后末次ODI评分有差异。结论 皮质骨轨迹螺钉在术中估计出血量、合并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优于椎弓根螺钉,而在硬膜损伤、融合率、术后末次随访ODI评分方面尚无足够证据证实二者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减压后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加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加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疗效. 方法: 31例退行性腰椎不稳症患者,其中14例减压后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A组),17例减压后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B组).手术前以及末次随访时按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腿痛疗效标准(29分法)进行评价,计算改善率和优良率,并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 术中出血A组平均150 ml,B组平均280 m1;手术时间A组平均100 min,B组平均170 min.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JOA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4~37个月(平均21个月),末次随访时同组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JOA评分改善率、优良率以及植骨融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减压后采用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加椎间植骨融合术都能有效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与后者比较,前者手术方法简单,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可供选择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3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接受PLIF,同时辅以相应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对滑脱复位程度、椎间植骨融合率及术前术后JOA评分进行分析,评价其疗效,并随访2~6年。结果椎间植骨融合率为96.5%,滑脱基本复位,脊柱序列基本恢复正常,无内固定失败。JOA评分术前为7~24分(14.3±2.7分),随访时为23~29分(26.7±3.1分)。手术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IF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症安全有效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皮微创与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接受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包括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影像学指标,包括Cobb’s角、椎体矢状面指数、椎体前缘高度;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两组术前、术后、术后1周、6个月的VAS疼痛程度。结果:研究组术后VAS评分、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obb’s角、椎体矢状面指数、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优于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弓根皮质骨螺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7年1月~2019年6月,选择我院骨外科收治的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30例/组,对照组实施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组实施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术,比较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时间、临床疗效、疼痛评分、脊柱功能障碍评分、伤椎高度比值、Cobb角、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在观察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缩短(P<0.05)。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93.33%,对照组70.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疼痛评分、脊柱功能障碍评分均更低,观察组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后缘高度比值均更高,观察组的上部和下部Cobb角均更小,P均<0.05。术后5个月,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更高(P<0.05)。结论: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可加快患者术后康复,改善其脊柱功能,恢复伤椎高度和脊椎生理曲度,有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将螺钉轨迹组合与传统椎弓根螺钉、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进行临床研究分析比较,以确定不同轨迹螺钉组合对于椎间应力和融合率的作用。方法 根据螺钉轨迹不同组合分为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和新轨迹组合螺钉两组进行术中和术后的资料收集。结果 术后随访中新组合的矫正程度显著超过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而在术后随访症状评分、螺钉松动、螺钉突破皮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融合率方面,新组合的术后椎间融合评分达到2分的比率比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增加了14%。在腰椎前凸矫正方面,新轨迹螺钉组合显著大于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结论 新轨迹螺钉组合螺钉内固定融合率较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更高,并能提供更大的腰椎前凸矫正,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14例应用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将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12例采用传统的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记录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入椎弓根螺钉数量、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数量、术中和术后骨水泥并发症(包括术中骨水泥椎旁渗漏、椎间盘渗漏、椎弓根渗漏、血管渗漏、椎管内渗漏,术后肺栓塞等)。随访过程中通过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动力位X线片,评价融合节段的融合情况和螺钉松动的情况;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下肢痛VAS评分、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评定术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病例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平均每个病例置入椎弓根螺钉(9.9±4.7)枚,平均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5.9±2.6)枚;对照组平均每个病例置入椎弓根螺钉(7.1±2.8)枚,平均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3.0±1.9)枚;每个病例骨水泥加强螺钉比例(骨水泥加强螺钉/置入椎弓根螺钉)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0.69±0.30 vs. 0.47±0.30,P<0.05);骨水泥渗漏方面,观察组渗漏率为5/83,明显低于对照组渗漏率(12/42,P<0.01),观察组无椎管内渗漏病例,对照组有1例3枚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出现椎管内渗漏;观察组随访(10.6±2.3)月,对照组随访(36.5±7.2)月,两组病例均未发现植骨不融合病例和螺钉松动病例。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Prolo腰椎功能分级和ODI评分均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结论: 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技术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方法,简化了操作过程,降低了骨水泥渗漏风险尤其是椎管内渗漏风险,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皮质骨轨迹螺钉结合微创后路中线融合技术应用于骨质疏松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到本院治疗的41例骨质疏松患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以掷硬币的方式进行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参照组(20例)和治疗组(21例)。参照组采取椎弓根螺钉结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技术治疗;治疗组采取皮质骨轨迹螺钉结合微创后路中线融合技术(midline lumbar fusion,MIDLF)治疗。记录患者术前、术后一周及术后半年VAS评分、JOA评分、JOA评分好转率(RIS)、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半年内固定松动及椎间融合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JOA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两组下肢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区VAS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组JOA评分、RIS明显均优于参照组(P0.05)。术后半年,两组患者下肢VAS评分、术区VAS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和JOA评分改善率治疗组高于参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明显优参照组(P0.05)。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半年,参照组出现1例切口浅层感染,治疗组未见并发症;两组内固定松动以及椎间融合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质骨轨迹螺钉结合微创后路中线融合技术应用于骨质疏松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关节疼痛和腰椎功能,该治疗方式手出血量较少且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较少,不易松动,且椎间融合率较高,临床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联合后路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效果。方法:对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该院诊治的8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接受椎弓根螺钉置入联合后路减压术治疗,按置钉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40)、研究组(n=42)。研究组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钉,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置钉。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平均X线透视次数)水平、临床疗效、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平均X线透视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 d、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与术后1个月的ODI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联合后路减压应用于腰椎狭窄症患者效果好,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X线透视次数及术后并发症,减轻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4):305-309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9月我科采用3D打印的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治疗5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外选择同期采用常规方法置钉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分别于术前(T0)、术后1个月(T1)、6个月(T2)、12个月(T3)评估腰椎JOA评分,同时分别于T0和T2评估患者伤椎复位情况,另外观察患者的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降低(P<0.05),而置钉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1、T2及T3时JOA评分均明显高于T0(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T0相比,两组患者T2时伤椎前后缘高度比明显升高(P<0.05),而矢状位后凸Cobb角显著降低(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T2时伤椎复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手术效果明显,对患者损伤小,预后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KG*2〗探讨腰椎棘突与椎板外缘联合定位法行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HTH〗方法〖KG*2〗选择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2例,均行腰后路椎板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术中所采用的椎弓根钉置钉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采用腰椎棘突与椎板外缘联合定位法置钉;对照组采用上关节突外缘垂线与横突平分线交点(Magerl法)。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首次置钉准确率、螺钉与椎弓根皮质关系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HTH〗结果〖KG*2〗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切口长度长于对照组(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进钉点选取准确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2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后1周(P<0.05);2组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螺钉与椎弓根皮质的关系优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TH〗结论〖KG*2〗与Magerl置钉法相比,腰椎棘突与椎板外缘联合定位置钉法可获得相同的置钉准确率,但术后椎弓根与螺钉包容关系更好,为提高椎弓根螺钉的有效置入率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案及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皮质骨轨迹螺钉和传统椎弓根螺钉在腰椎后路融合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经过手术治疗的腰椎退变患者,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共123例,按不同术式分组,按照年龄、性别、融合节段数进行匹配,其中传统椎弓根螺钉(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s, PS)组63例,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s, CBTS)组60例。对两组的结局指标进行比较。主要结局指标为围术期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失血量、住院时间)、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椎体间融合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首次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12个月以及末次随访评估VAS评分和ODI评分。术后1年、2年和末次随访时评估椎体间融合率。结果 CBTS组与PS组相比较,手术时间[(142.8±13.1) min vs.(174.7±15.4) min,P<...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单边固定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对17例L4~5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患者行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根管减压椎间Cage融合术(A组),17例L4~5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者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切除减压椎间Cage融合术(B组).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拍摄X线测量腰椎间隙高度的变化,融合节段融合率的变化,按日本外科矫形学会(JOA)的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下腰部疼痛、下肢根性疼痛症状得到缓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8个月随访时两组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JO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两组JOA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减压椎间Cage融合术,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根管减压椎间Cage融合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疗效明显、费用降低、创伤小、愈合快,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各43例。研究组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围术期指标、影像学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较于术前,术后7 d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均增高、后凸Cobb角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7 d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均可有效减轻胸腰椎骨折症状,纠正胸腰椎畸形;但相较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及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相关微创优势,能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20.
刘立华  邓斌 《当代医学》2013,(17):77-78
目的分析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cage植骨融合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32例,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cage植骨融合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对术前、术后6周和最终随访时JOA评分、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者术后6周及最终随访JOA评分、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好转率(RIS)判定:优21例,良7例,中4例,差0例,优良率为87.50%。复查DR及CT片显示椎弓根螺钉、Cage位置良好,螺钉无松动及断钉现象、Cage亦无松动或移位,全部病例植骨融合。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简单、有效,是一种较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