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献血前取消对非首次献血者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梅毒抗体(TP)的筛查的效果探讨。方法:对天津市血液中心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站内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进行血液筛查,对首次献血者、重复献血者和固定献血者的HBsAg/TP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首次献血者经过献血前的血液筛查,献血后样品的HBsAg/TP不合格率为0.54%(45/8375),重复献血者经献血前的血液筛查,献血后样品的HBsAg/TP不合格率为0.072%(11/15325),固定献血者经献血前的血液筛查,献血后样品的HBsAg/TP不合格率为0.078%(7/8940)。非首次献血者总阳性率较首次献血者低。结论:对非首次献血者献血前筛查是可取消HBsAg和TP这两项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衡水地区无偿献血者的梅毒感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血液安全。方法对衡水地区2010-2013年无偿献血者血液采用ELISA方法对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筛查。抗-TP阳性检测结果分别按照性别、年龄、年份、职业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3年梅毒阳性感染者有370人份,女性的梅毒阳性率(0.42%)明显高于男性(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9,P0.05)。梅毒感染增长趋势明显,2013年最高达到0.45%,不同年份间梅毒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3,P0.05)。自由职业、工人、农民是梅毒感染的主要群体。梅毒感染主要集中在31~40岁。结论梅毒感染呈快速增长趋势,应加强梅毒相关知识的宣传,扩大低危献血人群,把梅毒的金标试剂列为血站采血前初筛常规检测项目,减少血液报废,保证血液质量。  相似文献   

3.
广州地区1 226 507例无偿献血者梅毒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状况,确定梅毒感染低危人群,为安全输血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广州地区2005~2009年无偿献血者梅毒筛查数据进行分析.梅毒血清学筛查试验采用ELISA试验,梅毒血清学筛查阳性标本采用TPPA试验确认.结果 1 226 507例无偿献血者中梅毒阳性率为0.45%.其中单位员工、大专院校学生、流动人员和其他献血人员(包括无偿机采成分献血者)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44%、0.14%、0.69%、0.29%;年龄在20~39岁梅毒抗体阳性献血者5 126例,占梅毒抗体阳性者的93.4%:梅毒阳性率不同年龄和职业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份无偿献血者中梅毒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州地区2005-2009年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率保持相对稳定水平,无明显上升趋势.大专院校学生和单位员工为梅毒感染低危人群,可作为主要献血人群,发展献血者队伍.采供血部门应加强对流动人员的无偿献血筛查工作,以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清远市无偿献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分布及流行趋势。方法对清远市2012-2016年在本血站献血的77 677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采用ELISA法进行双试剂检测,对抗-HCV检测结果不合格的献血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清远市无偿献血者抗-HCV总阳性率为0.34%(266/77 677),不同年份抗-HC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献血者阳性率0.36%(209/57 847)稍高于女性献血者0.29%(57/19 8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不同献血次数无偿献血者抗-HC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6例抗-HCV阳性献血者中86.84%为单一抗-HCV项不合格,献血者合并其他阳性的情况少。结论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工作力度,做好献血者筛选,建立一支固定的低危献血者队伍,减少输血感染HCV风险,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献血前开展梅毒初筛的重要性,并比较初次与重复献血者梅毒试纸初筛的应用情况。方法献血者献血前应用梅毒试纸初筛后,分析献血者应用梅毒试纸前后梅毒阳性率变化情况。结果献血者梅毒阳性率由0.47%(2014)下降至0.24%(2015);统计2012-2015年血液不合格项分布中,梅毒由第二项降至第三项,使总不合格率由2.46%下降至1.80%;梅毒试纸在初次与重复献血者的应用情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梅毒试纸初筛可以避免选择大部分的梅毒抗体阳性献血者;能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和保证血液质量;对于初次献血者的快速筛查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潍坊市无偿献血血液检测不合格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潍坊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液检测不合格原因。方法:将潍坊市2003-2007年227503人次无偿献血者,按HBsAg,抗-HCV、抗-HIV、梅毒、ALT检测项目进行分析。结果:2003-2007年潍坊市无偿献血血液的不合格率为4.35%,呈显著下降趋势,ALT、HBsAg,抗-HCV、梅毒阳性率均呈显著下降趋势。结论:发展街头献血和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开展献血前初筛检验,是保证血液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02-2011年广州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抗体阳性情况,了解HIV抗体阳性无偿献血者人群特征,为制定无偿献血招募策略提供依据,确保血液安全.方法 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HIV抗体筛查实验采用ELISA试验,HIV抗体筛查可疑标本送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使用免疫印迹法确认.选择2002-2011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者HIV抗体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2-2011年2 054 978例无偿献血者中检出378例HIV抗体阳性,总阳性率为18.40/10万,2006年起HIV阳性率呈上升趋势(P<0.01).阳性例数男女比例为1.81:1,年龄在18~39岁占93.3%,18~29岁占60.3%,首次献血者HIV抗体阳性率为23.8/10万,献血次数超过3次者为13.4/10万,街头流动点献血者HIV抗体阳性率36.2/10万,单位组织献血者阳性率7.0/10万,不同献血次数和不同献血方式献血人群HIV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结合广州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抗体阳性现状,提示应坚持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的原则,加大单位组织献血所占比重,加强街头流动献血点献血前招募和咨询工作,确保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8.
《右江医学》2017,(1):88-90
目的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Treponema pallidum antibody,HBs Ag/TP)双联金标试剂的结果进行评价,探讨无偿献血者献血前进行HBs Ag/TP双联金标试剂快速筛查的可行性。方法采用HBs Ag/TP双联金标试剂试纸条法、HBs Ag-ELISA和TP-ELISA法对880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平行检测评估;对百色市中心血站2012~2015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HBs Ag/TP常规筛查记录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80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双联金标试纸条检测HBs Ag/TP结果与ELISA法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9.77%;采用HBs Ag/TP双联金标试剂进行血液初筛后TP复检阳性率为0.72%,TP复检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350,P<0.001)。结论采用HBs Ag/TP双联金标试剂进行无偿献血前筛查,可有效减少不合格血液的采集以及降低血液报废率,节约血液资源,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献血人群中梅毒感染现状与流行趋势,为无偿献血招募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本地区2011-2015年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近5年青岛市献血人群总体梅毒阳性率为0.45%,无明显增长的趋势;2015年6月以来开展梅毒胶体金法快速检测,明显降低梅毒检测淘汰率。结论为保障输血安全,必须加强无偿献血,尤其是年轻献血者的健康教育和献血前咨询,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并严格检测,继续开展献血前梅毒快速检测以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东莞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情况,完善低危血源招募的标准,从而预防和控制经输血感染梅毒的风险,并减少因梅毒而导致的血液报废。方法对2008-2013年东莞市436 685人次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梅毒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分析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状况和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8-2013年期间,东莞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率分别为0.67%、0.55%、0.62%、0.58%、0.67%、0.69%,总感染率为0.63%,不同年度间梅毒感染率有波动,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献血者中36~岁组梅毒感染率最高,为1.05%,18~岁组感染率最低,为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献血者梅毒感染率为0.69%,高于男性献血者梅毒感染率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历越低的献血者梅毒感染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毒在东莞市无偿献血人群中一直维持较高水平的流行状态,不同年龄、性别和学历的献血者梅毒感染率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覃军  韦付良 《右江医学》2010,38(1):39-40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柳州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情况。方法对柳州市2006~2008年所有无偿献血样本用TRUST和ELISA试剂同时检测梅毒抗体感染情况,检测结果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分布的不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柳州市2006~2008年无偿献血者的梅毒抗体阳性率呈典型的"V"型反转,即2006年和2008年阳性率高而2007年阳性率低,各年份阳性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5);不同年龄段无偿献血者的梅毒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5),梅毒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检测者文化程度与梅毒抗体检测阳性率呈现典型的背离状态,即文化程度越低梅毒抗体阳性率越高;不同职业的无偿献血者梅毒抗体阳性率递增的顺序依次为军人、学生、职员、工人及个体愈。结论柳州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检测阳性率有逐年增高的态势,血站应切实加强志愿无偿献血者队伍的建设,加强健康宣传及性病防治知识,加大安全献血和输血的宣传力度,认真按照相应规程及法规做好血液筛查,通过合理地利用好有限的人力资源及引进新方法和新技术,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积极实现实验室认可来保证和提高检测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深圳地区无偿献血者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率与特征。方法对深圳市血液中心2013年3~4月期间4 046份无偿献血者样品留样,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筛查HEV Ig G与Ig M抗体的阳性率,并分析HEV Ig G与Ig M抗体在献血者人群的分布特征。结果 4 046名献血者中,HEV Ig G与Ig M抗体的检出率分别是22.15%(896/4 046)、1.24%(50/4 046)。50例HEV Ig M阳性样中,有88.00%(44/50)合并HEV Ig G阳性。HEV Ig G与Ig M阳性率在不同性别、谷丙转氨酶阴阳性组和不同血型间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Ig G阳性率随着年龄增大而显著升高(P0.000 1)。重复献血者的HEV Ig G与Ig M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初次献血者(P0.000 1)。结论深圳地区献血人群存在一定比例的戊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为戊肝的输血安全性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广州地区献血者中输血传播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献血人群中的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状况,探讨TTV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sAg及抗HCV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不同献血人群血清标本进行TTV-DNA检测,并对所有标本进行了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及抗-HAV、抗-HEV、抗-HGV筛查.结果:献血者中的TTV-DNA阳性率为7.6%(43/564),其中有偿献血者和无偿献血者中的TTV-DNA阳性率分别为9.4%、5.9%;单一ALT异常无偿献血者的TT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ALT正常无偿献血者(10.6%、4.2%,P<0.05),HBsAg及抗-HCV阳性献血者中的TTV-DNA阳性率分别为11.1%、8.3%.结论:本文结果显示广州地区献血者中存在TTV感染,而且在有偿献血者中感染率相对较高.TTV可以单独感染也可与HBV、HCV重叠感染并与AL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本市城乡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不合格情况,为市场细分献血者,对不同的献血人群采取迥异的管理和技术措施招募和筛选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 对比分析2009~2011年城乡ALT、HBsAg、抗-HCV、TP、抗-HIV 5项指标不合格献血者的职业和重复献血时出现不合格结果情况.结果 城区和乡镇献血者ALT不合格率比较,x2值为212.68、417.23,P<0.01,城区和乡镇ALT不合格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城乡ALT、HBsAg、抗-HCV、TP不合格献血者职业构成比较,x2值为69.10、46.20、32.10、120.69,P<0.01;城区、乡镇首次和重复献血者抗-HIV不合格率比较,x2值为8.54、7.68,P<0.01,首次献血人群不合格率高于重复献血人群.结论 对城乡无偿献血者进行市场细分后,应对各献血人群采取不同的管理和技术措施招募和筛选献血者,选择献血次数多者组成固定献血者队伍,可降低血液报废率.重复献血人群仍存在使受血者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残余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者人群梅毒传染指标流行情况,为献血者招募策略及街头初筛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最大限度提高血液采集合格率,减少血液报废。方法:分析黔南州中心血站2011~2015年无偿献血者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按性别、年龄、职业、献血次数进行分层,回顾性调查。结果:2011至2015年5年间黔南州中心血站85104人次无偿献血者梅毒螺旋体抗体 ELISA 两遍筛查,淘汰1035例,不合格率为1.22%,女性高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不同职业和是否首次献血人群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招募安全的献血者是安全血液的首要环节,根据本调查选择低危人群,并积极引导他们成为固定献血者,同时增加首次献血者抗-TP 快检项目筛查不安全的献血者,提升血液采集合格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近年来杭州地区献血人群HBsAg流行及分布状况,以便进一-步改进和完善HBV感染的预防策路。方法遵循献血者知情同意,采用ELISA法分别使用两种不同厂家的试剂检测献血后标本的HBsAg。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杭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BsAg阳性率,对年龄性别.献血次数等不同分布组的HBsAg阳性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共检测无偿献血者741 441人,HBsAg阳性率为0.231%。2015-2019 年HBsAg阳性率分别为0.321% .0.241% .0.251% .0.179% .0.17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将无偿献血人群分为18-2425-34.35-44.45--5455-60岁年龄组,各年龄组随着年龄增加献血人群比例下降,HBsAg阳性率存在差异,其中45-54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0.51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女献血者HBsAg阳性率分别为0.271%和0.168% ;初次献血者阳性率为0.336% ,两次献血的人群阳性率为0.017%,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杭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BsAg阳性率低,不同年龄.性别和献血次数人群的阳性率存在差异,提高重复献血者率有利于提升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7.
献血人群梅毒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东莞市自愿无偿献血人群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现状和易感高危因素,为减少输血传播性疾病以及为献血者的招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运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2006年东莞市无偿献血者56311份血液标本梅毒检测结果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所有标本的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初筛。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法确诊。结果东莞市2006年自愿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率为6.6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人口的流动性、职业、学历、献血次数等因素与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有关。流动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较常住人口的比数比为86.93;学生、军人是最低危的献血人群,与其相比,生产、运输和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无业或不便分类以及工作不固定人员等则是相对高危的献血人群(比数比为106.48);无偿献血人群的学历每降低一个等级其梅毒感染几率的比数比为3,23;初次献血者较固定的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率高,初次献血者较固定的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的比数比为73.43。结论梅毒在东莞市呈现一定的流行趋势,人口的流动性、职业、学历、献血次数与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07-2012年东莞市不同文化程度的无偿献血者的5项血液检测结果,了解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情况,从中找出献血的主体人群,为招募低危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无偿献血者资料(文化程度)及其血液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结果,分析两者间的关系。结果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的献血者,约占总体人群的66.35%(229 443/345 809)。不同文化程度的血液检测指标的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8.27,P0.05),以"大学本科及以上"及"不详"为低阳性率组,随着文化程度的降低,血液检测指标的阳性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结论重视血源招募工作,招募的对象集中在学历相对较高的人群,同时尽量组织动员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无偿献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上饶市献血人群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情况及分布特征。方法 留取上饶市中心血站2021年2月—2022年4月46 837例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EV-IgM抗体,HEV-IgM阳性样本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EV-RNA;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46 837例献血者中抽出8 449例留取样本进行HEV-IgG抗体检测。结果 本地区献血人群HEV-IgM和Ig G阳性率分别为0.25%(117/46837)、20.52%(1734/8449),检出HEV-RNA阳性1例,HEV-RNA总体阳性率为0.002%(1/46837)。HEV-IgM阳性率在不同性别、血型、学历和献血次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增长,阳性率显著升高(P<0.05)。HEV-IgG阳性率在不同性别和血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增长,献血次数的累积以及学历下降,阳性率均显著升高(P<0.05)。HEV-IgM阳性结果 S/CO值大部分在1.00~3.00区间(87.18%);HEV-Ig...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株洲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中传染性标志物的感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降低血液浪费,确保用血安全。方法:采用试剂盒提供的操作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株洲地区130214人份无偿献血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HIV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及ALT等5项进行血液检测,并对血液检测不合格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株洲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总不合格率为2.98%,且逐年呈下降趋势(χ2=15.778,P<0.01),其中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ALT的阳性率分别为1.34%、0.64%、0.13%、0.87%、2.14%。结论: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建立长期固定低危献血者队伍,加强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和病史调查,在献血前增加梅毒快速筛查,开展血液检测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检测水平,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血液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