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遗传性脑白质病(leukoencephalopathy),又称脑白质营养不良,是一组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的进展性遗传性疾病,其基本特点为中枢白质的髓鞘发育异常或弥漫性损害。根据其病理改变特点可以分为异常髓鞘化(形成异常髓鞘)、髓鞘化低下(髓鞘生成减少)以及海绵状变性(髓鞘囊性变性)。具体参见表1。本组疾病可以由很多不同机制导致,虽然存在着很多共性的地方,其临床表现仍有很多不同。表2列举了目前已知致病基因的11种脑白质营养不良。虽然我们可以人为地将遗传性脑病  相似文献   

2.
蛋白脂蛋白1(PLP1)相关的遗传性髓鞘形成障碍(佩梅氏病及遗传性痉挛性截瘫2型)蛋白脂蛋白1(proteolipid pro- tein 1,PLP1)相关的遗传性髓鞘形成障碍包括一个疾病谱,其两端分别是佩梅氏病(Pelizaeus-Merzbacher Disease,PMD)和遗传性痉挛性截瘫2型(SPG2)。其显著特征是神经髓鞘不能正常形成,而不是像其他大多数脑白质病那样的脱髓鞘改变。在美国其人群患病率估计为1/30万到1/50万。在德国发病率为0.13/10万活产婴  相似文献   

3.
先证者:男孩,3岁。因反复血尿10月,发热,咳嗽6天收住院。10月前,患儿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不详,服阿莫西林7天后发现尿呈浓茶色,尿量正常,无明显浮肿,当时未予以治疗。此后反复出现尿呈茶色,以饮水少及感冒时出现。在家未给予治疗。近6天,由于受凉后出现发热,同时出现血尿呈浓茶色而来院。既往史及个人史无异常。  相似文献   

4.
遗传性脑白质病(Leukoencephalopathy),又称脑白质营养不良,是指一组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的进展性遗传性疾病,其基本特点为中枢白质的髓鞘发育异常或弥漫性损害。根据其病理改变特点可以分为异常髓鞘化(形成异常髓鞘)、髓鞘化低下(髓鞘生成减少)以及海绵状变性(髓鞘囊性变  相似文献   

5.
潘玮  吴亮 《甘肃医药》2013,(6):457-458
目的:探讨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方法。方法:报告2例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是一组病因不明的遗传性脂类代谢病,主要表现为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脑白质进行性髓鞘脱失及组织中饱和长链脂肪酸病理性堆积。结论: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是骨髓移植,饮食治疗可能部分有效,对患儿的癫痫、视听觉及运动障碍应给予对症和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6.
Chen XW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6):1081-1083
聋是最常见的感觉障碍性疾病,是交流障碍最常见的病因。据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估计,全球至少有二亿五千万人罹患中度以上听力损失。我国听力言语残疾人口已达到2000余万,居各种残疾之首。新生儿中极重度聋的发病率约为1/1000,其中半数以上与遗传因素相关。据报道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1人携带隐性耳聋基因。在这些有遗传倾向的耳聋患者中,1%属性连锁遗传,9%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90%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性耳聋是遗传性耳聋中最常见的类型,大约占遗传性耳聋的80%,综合征性耳聋占20%-30%。遗传性耳聋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到目前为止,己定位的耳聋相关基因位点有100多个,其中超过70个耳聋相关基因己被克隆,有超过400种综合征与耳聋相关。估计人类全部基因中有1%的基因参与听力的形成,换言之,这些基因都有可能成为耳聋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7.
Stargardt病是一种遗传性黄斑变性,遗传方式多数病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上主要表现黄斑椭圆形萎缩性变性,有的合并有眼底黄色斑点改变,本病常发生在6~20岁,双眼发病。作者遇见一家族中姐弟2人同患Stargardt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Stargardt病1例     
Stargardt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也见一些散发病例,国内孙信孚、孟祥成、黄智申等先后报道过。本文报告我院最近诊治散发Stargardt病1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伴有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及基因诊断.方法:调查先证者及其家族的发病情况及遗传方式,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分子遗传学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患者均有记忆力减退、乏力、脑卒中样发作等特点,头颅CT、MRI检查可见多发性梗死灶、脑白质变性,有家族聚集性,没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符合CADASIL的临床诊断.基因测序显示 Notch3 基因第3、4 号外显子突变.全家系5代已有4代14人呈临床或亚临床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经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保护脑细胞治疗,症状略有缓解.结论:该家系的临床、影像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符合CADASIL诊断标准.本病病理特点目前尚无法改变,但积极地改善脑供血、保护脑细胞治疗似可改善肢体肌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球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报道19例以前未进行详细描述的神经变性疾病患者,患者以在2个月至3.5岁时急性突发应激状态或神经缺陷为特征,随后呈稳定或间歇的临床恶化。其中7例患儿在11个月至14岁期间死亡。头部磁共振成像(M RI)显示,在受累区呈伴有空洞的斑片状脑白质病,血管通透。早期病变累及胼胝体和半  相似文献   

12.
一个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的基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Fang Y  Wang XF  Wang HL  Fu QH  Wu WM  Ding QL  Dai J  Hu YQ  Wang ZY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3):2054-2057
目的 对一例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基因分析。方法 用PCR法对该家系先证者纤维蛋白原基因FGA、FGB和FGG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结果 先证者呈纤维蛋白原FGA基因g.1892-1899位AGTA/GTAA 4bp和g.1978-3215位1238bp复合杂合缺失。结论 纤维蛋白原FGA基因复合杂合缺失是引起该家系先证者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马宏  李娟 《中级医刊》2009,(10):19-22
遗传性代谢病(inherited metabolic diseases,IMD)为先天性代谢缺陷病(inborn errors of metabolism,IEM),是指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相关代谢途径的酶缺陷、细胞膜(通道)功能异常或受体缺陷,从而导致机体生化代谢紊乱,造成中间或旁路代谢产物蓄积或终末代谢产物缺乏,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IMD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X、Y连锁伴性遗传、线粒体遗传等。  相似文献   

14.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RPKD)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常有肝脏受累,是新生儿期和婴儿期发生肾脏和肝脏相关疾病的重要原因。ARPKD的病死率较高,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ARPKD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其治疗原则为延缓肝肾疾病的进展,控制远期并发症。而早期诊断是尽早干预、有效缓解疾病进展、改善预后的关键。因此,了解ARPKD最新的诊断及治疗进展,对于准确诊断和合理干预以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伴有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改变及基因改变.方法 对1例CADASIL先证者及其家族共16例的遗传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改变及基因改变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结果 临床表现为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偏头痛、精神异常、痴呆,均无高血压及动脉硬化证...  相似文献   

16.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血栓性疾病,其以婴儿早期的暴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血栓栓塞为突出表现,病情较为凶险。研究表明,该疾病由蛋白C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变异导致蛋白C活性低下或缺乏引起,人蛋白C浓缩物、新鲜冰冻血浆联合抗凝药物及肝移植对其有较为明确的治疗效果。本文从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基因型、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儿科医生对此类疾病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Meleda病一例     
周雅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1):1886-1886
患儿男,12岁,因足跖皮肤进行性增厚,伴压迫痛6年就诊。出生时趾甲即厚,不修剪即呈鹰爪样。6岁时,足底皮肤出现蜡黄色硬质斑块,无明显不适感,随后扩大,增多,增厚,高出皮肤,站立时疼痛,行走不便。曾经多种药物治疗无效。患儿3岁后才能用简单句子表达意愿,表达能力差,讲话慢,语言不清,反应迟钝,小学一年级课程未完成。家族中未见类似患者,父母非近亲结婚。  相似文献   

18.
19.
背景: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 SP)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痉挛状态,此症状可以单独发生或者与其他神经系统异常同时出现。目前,已经发现至少有22个基因位点与H SP的发生有关,其中8个基因位点都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H SP)。伴胼胝体发育不良的H SP(H SP-TCC)是H SP的一种常  相似文献   

20.
蔡季平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2):805-805
Stargardt病是一种并不常见的遗传性黄斑萎缩性变性疾病,多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为显性遗传。1909年初Stargardt首次描述了这此病并以其名字命名。Stargardt病的眼底特征性表现为椭圆形黄斑萎缩区和/或黄斑区周围的黄色斑点。此病严重影响视力但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病理组织学研究表明,在视网膜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内有脂褐质沉积,推测可能与视网膜的脂质代谢异常有关。为证明日常膳食与Stargardt病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美国盐湖城尤他大学食品营养部的Hubbard教授和同事们对一个Stargardt病大家族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其结果发表在2月出版的Archives of Ophthalmology杂志上(2006,124:257-2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