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与细胞的死亡过程关系密切,可能是决定细胞向凋亡或坏死发展的一个调控事件。细胞色素C是电子传递链的一个组分,其功能异常可以使细胞坏死。最近发现,凋亡时细胞线粒体向胞浆释放细胞色素C,并在caspase凋亡机制中起重要调控作用。这些发现导致了时细胞死亡过程产生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细胞色素C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凋亡是一种由基因调控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在机体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和病理状态中起着重要作用,已成为近20年来研究热点。线粒体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到胞浆细胞是凋亡程序关键的一步,在凋亡机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现就从细胞色素C在凋亡中的作用、从线粒体释放机制及和Bcl 2家族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TUNEL法检测体外培养细胞中凋亡细胞的特异性、敏感性。方法 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了体外培养的白血病细胞经化疗药物处理后的细胞涂片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骨髓涂片。结果 与化疗药物共同培养的白血病细胞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的骨髓细胞中有较多的凋亡细胞。被染成紫色的细胞在形态学上符合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论 TUNEL法可用于培养细胞中凋亡细胞,并能检测早期的细胞凋亡,并可通过计算标记指数对凋亡细胞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因此在预测白血病的药物敏感性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树突状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在肿瘤及白血病生物治疗中作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作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近年来关于DC起源、分布、分离纯化及体外扩增,特别是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参与免疫系统细胞毒性T细咆抗肿瘤作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提示DC在临床肿瘤治疗中可能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术后再狭窄是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 ,在再狭窄发生过程中 ,尤其是中后期 ,除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过度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大量的合成是导致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外。细胞因子在此过程中亦发挥极其重要作用 ,现就三种研究较多的细胞因子做一综述。1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1.1  PDGF的结构与特性  PDGF是由 A、B两条肽链通过二硫键连接形成的二聚体 ,PDGF B链与第 2 2号染色体上的 C-sis基因表达产物 P2 8sis高度同源 ,C- sis基因包含 B链基因的第 2~ 6外显子以及…  相似文献   

6.
心肌细胞的增殖能力很低,细胞移植作为改善心肌结构及功能的新方法已倍受关注。细胞性心肌成形术,是将包括自体心肌细胞在内的不同类型细胞移植到宿主心肌组织中改善其结构、功能。目前用于心肌移植的种子细胞有胚胎心肌细胞、造血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千细胞、骨骼肌成肌细胞、内皮千细胞、肝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等。文章综述了细胞件心肌成形术的种子细胞种类、疗效、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细胞疗法     
郭坤元 《中国输血杂志》2008,21(10):745-745
临床上治疗疾病常用的方法是手术,化学药物,离子照射,植物药物。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逐渐把细胞疗法引入了临床。细胞疗法是以功能性细胞为主体的治疗方法。细胞治疗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也可以与上述常规的治疗方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细胞死亡方式包括细胞凋亡、细胞程序性坏死和细胞焦亡。细胞凋亡属于非炎症性细胞死亡方式,形态学不涉及细胞质、细胞膜的破裂。细胞程序性坏死和细胞焦亡在形态学上可表现为细胞质、细胞膜破裂,释放一系列炎性因子,引起炎性反应,属于炎症性细胞死亡方式。三者在形态学及发生机制上有所区别,但在某些方面又存在着联系。在某些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并非仅出现一种细胞死亡方式。本文就3种细胞死亡方式的形态学改变、发生机制及三者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asaloidsquamouscarcinoma,BSC)是一组罕见的、好发于上呼吸道及上消化道的恶性肿瘤,1986年由Wain等〔1〕首先报道并命名,迄今国内外文献共报道128例〔1~15〕。随着BSC病例的增多和随访资料的...  相似文献   

10.
手镜细胞与手镜细胞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镜细胞白血病是一类具有特殊细胞形状变化和免疫反应的白血病,近年来研究渐多。本文就此类白血病及有关手镜细胞的文献加以综述如下。命名与由来 1931年LeWis发现大鼠细胞具有运动现象,镜下见细胞前部增大,内含胞核,后为狭长伪足样尾部,形状有如手镜的镜面与镜柄,故称“手镜细胞”(Hand mirror cell,HMC)。以后于多种疾病中发现,并以骨髓中HMC增多的白血病称为手镜细胞白血病,认为预后较好,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细胞色素C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与细胞的死亡过程关系密切,可能是决定细胞向凋亡或坏死发展的一个调控事件。细胞色素C是电子传递链的一个组分,其功能异常可以使细胞坏死。最近发现,凋亡时细胞线粒体向胞浆释放细胞色素C,并在cas-pase凋亡机制中起重要凋控作用。这些发现导致了对细胞死亡过程产生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细胞色素C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细胞凋亡是一种由基因调控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在机体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和病理状态中起着重要作用,已成为近20年来研究热点。线粒体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到胞浆细胞是凋亡程序关键的一步,在凋亡机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现就从细胞色素C在凋亡中的作用、从线粒体释放机制及和Bcl-2家族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经亚硒酸钠(Na2SeO3)处理、K562细胞裂解物冲击致敏的外周血衍生的树突状细胞(DC)的生物学特性和体外诱导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应答的能力。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于体外在含3种细胞因子(rhGM—CSF、rhIL-4、TNF-α)的RPMI1640+10%FBS培养液中培养4天,收获贴壁细胞,实验分4组:DCⅠ组:仅含DC;DCⅡ组:DC+Se(0.5μmol/L);DCⅢ组:DC+K562细胞裂解液;DCⅣ组:在DCⅢ组中加入Se(0.5μmol/L)。在培养的第7天于倒置显微镜下进行活细胞观察。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表型CD1a、CD40、CD83、CD86。乳酸脱氢酶(LDH)释放试验检测CTL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IL-12含量。结果表明:各组DC均具有典型树突状细胞形态,均较培养前集落增多。DCⅠ组和DCⅡ组的细胞形态及数量无明显差异,DCⅢ组和DCⅣ组的细胞集落数量增加,悬浮细胞比例增加。各组DC细胞的CD1a、CD40、CD83、CD86表达率较PBMNC明显增高(P〈0.01),各组间DC细胞的CD1a和CD40的表达率无明显差异,DCⅢ组和DCⅣ组的CD83和CD86的表达率均高于DCⅠ组和DCⅡ组(P〈0.01),DCⅠ和DCⅡ以及DCⅢ和DCⅣ两组之间CD83和CD86表达率均无明显差异。在效靶比例为25:1时,各组DC致敏的T淋巴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为15.3±2.3%、26.3±3.7%、28.2±4.5%和36.2±3.7%,均明显高于未经DC致敏的单独T淋巴细胞组(5.9±2.4%)(P〈0.01),DCⅣ组的CTL效应最强,高于DCⅠ、Ⅱ、Ⅲ组(P〈0.01),DCⅡ和DCⅢ组的CTL效应也高于DCⅠ组(P〈0.01),而DCⅡ和DCⅢ两组间CTL效应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DC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的上清液中IL-12水平为256.96±64.2、328.12±43.9、322.98±53.5和353.85±46.2pg/ml,均显著高于未经DC致敏的单独T淋巴细胞组(35?  相似文献   

14.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是抗原提呈功能最强的、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激活未致敏的幼稚T细胞增殖,并建立初级免疫反应的细胞.  相似文献   

15.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遗传学变化的特点.方法 以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确诊的90例初发ALL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变化.结果 ①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分裂象者66例,其中异常者35例(53.0%);无分裂象者24例.②FISH检测:对31例染色体核型正常和24例无分裂象的患者进行FISH检测,异常者分别为7例(占22.6%)和14例(58.3%),其中无分裂象患者异常检出率与有分裂象者核型分析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5);55例患儿中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16例(29.1%),MLL重排3例(5.5%),bcr-abl融合基因阳性2例(3.6%).③90例患儿通过两种检则方法 共检出细胞遗传学异常56例(占62.2%).结论 儿童ALL易出现细胞遗传学改变;对于有足够分裂象的患者,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仍是可靠的方法,对分裂象质量低或无分裂象的儿童ALL患者,FISH检测异常克隆能提高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哺乳动物的大脑是一个由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超过1×1014个突触组成的复杂的器官。神经元是一组异质的电活性细胞,形成大脑复杂电回路的框架。然而,神经胶质细胞约占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NS)所有神经细胞的一半,主要分为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OL)和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PC);神经胶质细胞主要为大脑中的神经元提供营养支持。近二十年来,“三联突触”的概念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概念强调星形胶质细胞是突触的组成部分,并在接受神经元信号后以反馈方式调节神经元活动。自此,神经胶质细胞的突触调节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质性的修改。本综述总结了关于神经胶质细胞(特别是小胶质细胞和OL谱系细胞)如何影响和重塑大脑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最新重要发现。我们的综述强调了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串扰的细胞和分子方面,并提供了有关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之间的异常突触通讯如何导致神经病理学的额外信息。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人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652细胞间是否存在细胞隧道纳米管(TNT)通讯。方法:取对数生长期K562细胞,运用过碘酸-雪夫染色及扫描电镜对K652细胞进行观察。结果:过碘酸-雪夫染色发现爬片培养的少量K652细胞间存在长约3~6μm的细丝状连接,管径为0.1~0.2μm。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K562细胞间有长度约为2~10μm长短不一的细胞间丝。结论:K562细胞间存在TNT通讯,这为从细胞通讯层面研究白血病的发生机制以及白血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细胞的贴壁生长机制为着眼点,从组织工程材料中的细胞相容性材料的发展历程出发,对多种聚合物、多种形貌的材料及其产生的细胞效应进行综述。指出从理论上来说,相对于平滑材料表面,多孔结构的材料表面的优越性;若采用生物降解材料可从根本上解决生物相容性问题。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7-12/2003-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tissueengineering,tissueengineeringmaterials,cell-compat-ibility,cellcompatibilitymaterials,processionanchorag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7-12/2003-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组织工程,组织工程材料,细胞相容性,细胞相容性材料,贴壁生长机理”,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细胞相容性组织工程材料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1篇相关文献,13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28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13篇文献中,2篇涉及细胞的贴壁生长机制,11篇涉及细胞相容性材料。资料综合:①关于细胞的贴壁生长机制:综述了多种体外培养的细胞具有贴壁生长的特性,并简略描述了细胞在培养用基底材料表面贴壁生长过程。在需要促进细胞生长的场合,构建细胞相容过渡层上应采取更有效的方法以补偿孔洞结构造成的负效应。②关于细胞相容性材料:综述了被研究过的多种聚合物、多种形貌的材料及其产生的细胞效应,指出细胞与不同表面形貌的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仍是研究工作中的难点,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材料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拓扑结构对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有着较大影响。细胞与聚合物的相互作用是评价材料细胞相容性的指标。细胞与高分子材料间短期的相互作用程度可由细胞与高分子材料表面的黏附程度来评价,而二者之间长期的相互作用则可以通过检测体外培养细胞的生长情况或在体内植入高分子材料进行评估。结论:从理论上来说,相对于平滑材料表面,多孔结构的材料表面的优越性;若采用生物降解材料可从根本上解决生物相容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杨光之  李丽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5):362-364,i0013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在淋巴结非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以阐明用角蛋白染色检测微转移的特异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E1/AE3、AE1、AE3和CK8在肠梗阻和Crohn病患者肠系膜淋巴结的表达。结果AE3和CK8染色中分别有29枚(45.3%)和64枚(100%)淋巴结出现阳性细胞,AE1/AE3和AE1染色中均未观察到阳性细胞;同时CK8染色中血管内皮细胞也出现阳性表达。结论淋巴结的纤维型网状细胞也可出现细胞角蛋白表达,用免疫组化检测微转移时AE1/AE3是可选择的抗体,但同时需结合细胞的组织形态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