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敏 《护理学杂志》2008,23(16):10-11
目的 探讨安全、合理的静脉输液巡视时间,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方法 将240例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20例,两组均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加丹红注射液30 ml静脉滴注治疗,均调节输液滴数为60 gtt/min,每5分钟巡视1次,观察组输液滴速下降时,调整为60 gtt,/min,对照组不作调整;记录两组的输液时间和输液滴速.结果 观察组输液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输液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同时间段两组输液滴速比较,除第1次外,其余时间段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 对外科骨折、无心肺损伤和疾患的患者输入一般液体治疗时,输液的前1个小时内每30分钟巡视1次,尔后每15分钟巡视1次,既可保证液体匀速进入,又能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门诊输液室流水式操作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门诊输液室的工作效率,减少差错失误的发生,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将30个工作日输液的前50例次患者(共1500例次)按单、双日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由3名护士独自完成从接输液单到输注操作的全过程;观察组则按流水操作模式,1名负责接输液单、贴瓶签、摆药、皮试(含看结果)、巡视、接瓶、拔针及处理输液故障等,1名负责核对药物及配药,另1名负责输注。比较两组每天连续完成50例次输液所用时间、差错失误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完成50例次输液所用时间及差错失误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P〈0.01),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P〈0.01)。结论门诊输液室采用流水式操作模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差错失误率,同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输液毫升与滴数的换算关系,以便更准确计算单位时间内输入的液体量。方法记录不同型号头皮针、不同液体、不同输液速度影响下,15gtt的液体量和1ml液体的滴数各40次,并分别与传统换算值(15gtt=1m1)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因素下,15gtt的液体量与1m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1ml液体的滴数与15gtt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临床上计算输液时间可采用19~21 gtt=1ml的换算值,但要求数据精确度较高时,最好先实际测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合理设置经输液泵输入缩宫素引产的初始滴速,为临床安全有效地输入缩宫素提供参考。方法将80例孕妇随机分为A组(24例)、B组(28例)与C组(28例),使用输液泵输入0.5%缩宫素液,三组分别以1、2、3gtt/min为初始滴速,此后根据宫缩每15分钟调整1次滴速,观察出现规律宫缩时所用的时间和滴速。结果静脉输注缩宫素后15min内A、B组无1例出现规律宫缩,C组有2例出现规律宫缩。22.5%孕妇在滴速续加至3~7gtt/min时出现规律宫缩。三组出现规律宫缩所用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C组所用时间显著短于A、B组(P〈0.01,P〈0.05),B组显著短于A组(P〈0.01)。结论从安全和时效的角度考虑,使用输液泵输注0.5%缩宫素初始滴速以3gtt/min(12ml/h)为宜。  相似文献   

5.
静脉输液溶液毫升数与滴数换算关系再探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探讨溶液毫升数与滴数的换算关系,为临床准确计算单位时间内用药量、评估输液时间、调节输液滴数提供依据。应用一次性塑料输液器和两种型号头皮针对临床常用溶液进行实验,按密闭式输液法将溶液输入有剂度的注射器内,输入过程中数滴数,随后测量、计算。结果在等渗溶液中,无论用7号或5.5号头皮针,1ml相当于20.0gtt;在高渗溶液中,用7号头皮针1ml相当于22.0gtt,用5.5号头皮针1ml相当于22.4gtt。提示使用一次性塑料输液器输等渗溶液时宜按20.0gtt/ml的换算关系计算。  相似文献   

6.
精密过滤输液器在中药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精密过滤输液器减少中药输液反应的效果。方法 将用中药制剂静脉滴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3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输液,对照组采用一次性普通输液器输液,观察两组患者输液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输液反应发生率(0.1%),显著低于对照组(1.5%)(P〈0.01)。结论 使用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能有效减少中药的输液反应。  相似文献   

7.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在大量输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用于大量输液患者的效果,以寻找最佳输液途径。方法将需大量输液(每日补液量≥2500m1)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对照组采用四肢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结果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平均留置时间,导管脱落、导管堵塞、液体渗漏、静脉炎、补钾疼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用于大量输液,可减少静脉置管并发症,且可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减轻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所致的胃肠道反应。减轻患者不适。方法将128例应用阿奇霉素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按常规输液,观察组在输液同时嚼口香糖。结果对照组20例(31.2%)患者发生胃肠道反应,观察组仅2例(3.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输液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时嚼口香糖可有效降低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缩短静脉输液时间。  相似文献   

9.
输液滴速问题调查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为加强输液过程管理.从全院静脉输液病人中随机抽取210例.现场检查其输液滴速是否合乎标准。结果79.5%病人滴速正常.20.5%滴速不符.其中81.4%滴速过快、18.6%过慢。提示要加强静脉输液病人的滴速管理和巡视.防止静脉输液并发症及护理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输液毫升与滴数换算关系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输液毫升与滴数的换算关系,以便更准确计算单位时间内输入的液体量.方法 记录不同型号头皮针、不同液体、不同输液速度影响下,15 gtt的液体量和1 ml液体的滴数各40次,并分别与传统换算值(15 gtt=1 ml)进行比较.结果 不同因素下,15 gtt的液体量与1 m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1 ml液体的滴数与15gtt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临床上计算输液时间可采用19~21 gtt=1 ml的换算值,但要求数据精确度较高时,最好先实际测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胸腺肽过敏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772例静脉滴注胸腺肽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2例)和观察组(400例).对照组输注胸腺肽前不做皮肤过敏试验,输液滴速根据患者年龄及病情调节为40~60 gtt/min.观察组输注胸腺肽前做皮肤过敏试验,阳性者禁用胸腺肽,阴性者行静脉滴注胸腺肽,输液开始30 min内将滴速控制在30 gtt/min;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反应.结果 观察组过敏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静脉滴注胸腺肽前行皮肤过敏试验,严格控制输液滴速,严密观察患者反应等,可有效降低胸腺肽过敏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硝酸甘油湿热敷外加按摩配合负压穿刺法在小静脉穿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400例门诊输液患者按日期分为两组,单日为观察组(n=200),双日为对照组(n=200),均选择右手手背小静脉进行穿刺。观察组采用硝酸甘油湿热敷外加按摩配合负压穿刺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静咏穿刺法。结果观察组热敷后小静脉直径较热敷前显著增加(P〈0.01);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输液过程中液体渗漏发生率、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硝酸甘油湿热敷外加按摩配合负压穿刺法应用于小静脉穿刺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且操作简便、无任何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种更为经济有效的预防针刺伤的方法。方法将80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0例,均由相同10名护士进行输液操作,对照组输液时用常规胶布固定;观察组用自制防针刺泡沫胶布固定,拔取针头后立即将针头插入泡沫内,将输液器连同泡沫胶布一同置入锐器桶或预处理桶。结果两组患者均无不适及局部反应;处理针头时对照组操作者均有恐惧心理,观察组仅1名有恐惧心理;观察组护士被针刺伤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拔针及处理针头所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防针刺泡沫胶布能安全有效防止针刺伤,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护士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寻找静脉输液中的安全隐患,探讨防范措施。方法 随机抽查入住胃肠外科的输液息者210例次。结果 输液卡填写不完整76例次,输液滴速与填写滴速不符45例次,特殊药物串连27例次,液体外渗12例次。药物配制后放置时间〉2h49例次,输液对象错误1例次。结论 应重视对输液的管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法制教育.增加护士的编制,对患者开展输液全程的健康教育压护士业务素质的培养,以保证输液安全。  相似文献   

15.
伴随输液法减少尼莫地平静脉泵入时疼痛和回血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刘琴  滕敬华  黎华  刘勇 《护理学杂志》2004,19(21):30-31
目的探讨减少静脉泵入尼莫地平时的局部疼痛和静脉血反流情况。方法将 4 80例病人分为对照组 12 0例 ,观察组 36 0例。观察组在静脉泵入尼莫地平的同时以一定的速度从同一通道伴随输入 0 .9%氯化钠或 5 %葡萄糖注射液 (下称稀释液 ) ,观察不同伴随输液速度时静脉血反流情况及病人局部静脉疼痛情况 ,并观察额外输液对病人血压的影响。对照组直接用微量泵泵入尼莫地平注射液。结果在静脉泵入尼莫地平的速度一定时 (1mg/h) ,对照组静脉血反流率 95 .8% (115 / 12 0 ) ;观察组稀释液以 7gtt/min的速度维持输液即可完全阻止静脉血反流 ,以 10gtt/min的速度维持输液可以使 99.4 %病人无疼痛感 ,泵入尼莫地平前后血压值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结论在静脉泵入尼莫地平的同时以一定的速度 (10 gtt/min)从同一通道输入稀释液安全 ,可缓解疼痛 ,阻止静脉血反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输液针头固定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为护士静脉输液操作提供更简单、更科学的方法。方法将720例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0例.分别采用传统粘贴方法和改良后的粘贴方法。结果观察组的胶布粘贴时间、胶布重新固定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1),患者拔针时的疼痛感显著轻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后静脉输液针头固定方法操作简单.用时短;节约材料;更符合无菌原则;减少了重新固定率;减轻了拔针时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诺维本对兔耳缘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损伤的影响,为临床采用适合的诺维本滴注浓度提供依据。方法将36只兔随机分成A、B、C三组,均于其双耳耳缘静脉同时滴注诺维本溶液。A组左耳注射浓度0.2mg/ml、右耳0.4mg/ml;B组左耳注射浓度0.2mg/ml、右耳0.6mg/ml;C组左耳注射浓度0.4mg/ml、右耳0.6mg/ml。均用输液泵控制滴速40gtt/min,输液时间3min。分别于滴注8h、24h、48h观察双耳外观后,切取兔耳缘静脉及其周围组织.常规制作组织切片,观察兔耳缘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程度。结果滴注不同浓度的诺维本8h时兔耳缘静脉及周围组织损伤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4h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48h时,0.2mg/ml、0.4mg/ml浓度的损伤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0.6mg/ml浓度评分显著高于0.2mg/ml及0.4mg/ml(均P〈0.01);相同浓度不同时间段的损伤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诺维本滴注浓度与血管壁组织损伤呈正比,浓度越高,血管壁及周围组织损伤越严重;诺维本滴注适宜浓度为≤O.4mg/ml,且每天应更换输液部位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保护长期输液患者的血管并提高单条静脉使用次数。方法将100例慢性病及化疗的长期输液患者按照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由护士按轮班制随机穿刺,观察组由固定的护士进行穿刺。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7.97%.单条静脉使用(6.23±0.76)次,对照组分别为84.98%、(5.01±0.73)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专人穿刺可明显提高单条静脉使用次数及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采用不同溶剂输液对其血糖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配对设计,对172例T2DM患者在5d的观察期内予等剂量疏血通输液治疗.第2、3天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为溶剂,第4、5天以加入4U胰岛素的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为溶剂。结果输液开始时患者血糖均有升高,输液结束随即缓慢下降,其中输注0.9%氯化钠注射液者血糖下降更快,下降幅度更大,输液结束时及结束2h采用不同溶剂输液患者组间血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T2DM患者(合并高血压、肾功能减退者除外)行输液治疗时应选择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剂,以避免医源性高血糖。  相似文献   

20.
封管注射法排除输液时空气故障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时排除输液管中空气的有效方法。方法将输液过程中发生空气故障的450例患者随机分成A、B、C组各150例。A组在未关闭输液管下端情况下由下至上挤压、弹击输液管;B组先用输液夹夹闭输液器后再于输液器下端由下至上挤压、弹击输液管;C组先用止血钳夹紧输液管下端,再向输液管内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5ml。观察三组发生静脉回血及阻塞的情况。结果C组回血、阻塞发生率均为0,回血发生率显著低于A、B组(均P〈0.01),阻塞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封管注射法在排除空气故障的同时,可有效防止静脉回血及阻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