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隐睾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睾是小儿泌尿外科最常见疾病 ,总体发病率为 0 6%~ 0 8% ,但早产儿可达 30 % ,新生儿约为4 % ,隐睾在出生后仍可以下降 ,但半岁后继续下降的可能性已明显减少。1 隐睾的诊断多数隐睾通过仔细的物理检查就可获得诊断 ,检查时患儿应取坐位 ,两腿分开外展 ,室温适宜 ,检查者双手温暖 ,一手从腹股沟外侧向内推 ,压住内环 ,另一手检查内侧腹股沟区有无隐睾。真性隐睾根据其隐睾的位置分为腹腔型、腹股沟型、阴囊上口型和滑动睾丸。滑动睾丸表现为隐睾可从腹股沟推入阴囊上部 ,但放手后 ,睾丸即返回原位。回缩睾丸与异位睾丸是另外两种阴囊…  相似文献   

2.
隐睾症是先天性泌尿系疾病,其外科治疗的目的是将睾丸纳入阴囊,获得正常发育,恢复应有的功能,防止恶变.据统计在隐睾患者中,腹腔型隐睾高达15~25%。这些病例中有5%的睾丸因位置太高,不能用常规的睾丸固定术把睾丸纳入阴囊.本科自1986~1987年开展了腹腔型隐睾在显微外科治疗的新方  相似文献   

3.
睾丸未降至阴囊称为隐睾。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的先天性发育不全性疾病 ,发病率约为1 %[1]。由于隐睾所处部位温度较高 ,故其恶变率极高 ,文献报道隐睾恶变率比正常睾丸高45~48倍[2]。所以早期诊治有极其重要的价值。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分析我院自1998年1月~2002年3月经手术证实的隐睾患者64例 ,年龄3~50岁 ,中位数15岁。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阴囊空虚 ,部分患者合并其它先天性畸形 ,其中斜疝6例 ,鞘膜积液2例 ,尿道下裂1例 ,阴囊发育不全1例。1.2方法超声检查方法应用ATL公司HDI-5000型与惠普公司HP-8500型超声诊断仪 ,线阵变频探…  相似文献   

4.
隐睾也称睾丸未降或睾丸下降不全,是指睾丸未能按照正常发育过程从腰部腹膜后下降至阴囊.在未成熟儿中占9.2%~30%,在成熟儿中占3.4%~5.8%.一般出生时睾丸即下降至阴囊,出生后睾丸仍可继续下降,但6个月以后继续下降的机会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
隐睾超声诊断体会(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睾超声诊断体会(附12例报告)王其芳未降入阴囊的睾丸统称为隐睾。包括下降不全的睾丸和异位睾丸。也有将隐睾一词限于下降不全的睾丸。隐睾大多见于一侧,二侧者约占10/~20%。约70%隐睾睾丸在腹股沟内,本组病例均在腹股沟内。笔者自1989年至1995...  相似文献   

6.
阴囊肉膜外腔睾丸固定术治疗隐睾35例报告安徽省池州地区医院(247100)疏仁义,徐秀珍隐睾常需通过手术治疗,惯用睾丸固定术。我们采用阴囊肉膜外腔睾丸固定术,效果确切,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5例(43侧)隐睾患者,年龄2~23岁...  相似文献   

7.
隐睾是小儿科较为常见的疾病,未下降或不降下全的睾丸约25%位于腹膜后,70%位于腹股沟管,5%位于阴囊上部及其他部位,示下降的睾丸发育不全,形小面软,超声探测隐睾方法简单,费用不高,平时患者多无不适症状,多以病侧阴囊未见睾丸来就诊,因其危害极重,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防止睾丸扭转导致睾丸坏死的关键,近日发现隐睾合并扭转1例,现就其影像学特点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我院2001-12/2008-06经手术证实的隐睾症患者94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男性.年龄1~35岁,平均9.8岁。均以一侧或两侧阴囊内未能触摸及睾丸而就诊。其中左侧隐睾34例,右侧隐睾45例,双侧隐睾15例,共有109个隐睾。全部手术探查,行睾丸下降固定术或睾丸切除术,切除的睾丸送病理切片检查。  相似文献   

9.
小儿隐睾283例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睾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统发育畸形,也称睾丸未降或睾丸下降不全,是指睾丸未能按照正常发育过程从腰部腹膜后下降至阴囊[1]。其发病率在1%左右。其中多为单侧,并以右侧较为常见。其中未成熟儿出现的几率比足月儿要高。本文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所诊治的283  相似文献   

10.
小儿隐睾症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泌尿系统疾病,可影响精子的生成或造成将来的不育症。睾丸未降病儿,可因内分泌障碍,纤维带阻碍睾丸下降,精索过短,睾丸引带下牵方向异常,提睾反射亢进,阴囊发育异常均可引起睾丸未降。多合并斜疝,有些病儿因合并症而来就医。本院对小儿隐睾进行了阴囊肉膜下睾丸固定手术治疗,于1985年至1988年6月共收治25例,随访18例,疗效满意,睾丸全部位于阴囊内。现将我们对阴囊肉膜下睾丸固定手术护理的体会简介如下。临床资料 25例,年龄4—5岁13例,6~8岁10例,9~11岁2例;20例合并斜疝,占本组病儿的80%;隐睾发  相似文献   

11.
李杰贤  邹戈  林宇峰  李广安  钟锦卫  李展翔 《新医学》2004,35(4):223-223,231
目的:总结隐睾下降固定术中发现输精管过短的处理方法。方法:对12例隐睾病人行隐睾下降固定术,术中发现输精管过短。术者将睾丸和精索从腹壁下血管下方穿过,使睾丸在无张力的条件下置于阴囊。结果与结论:12例手术后效果均满意。本文结果表明对输精管过短的隐睾患者,术中将睾丸和精索从腹壁下血管下方穿过,可使睾丸在无张力的条件下置于阴囊固定。  相似文献   

12.
正睾丸肿瘤占泌尿男生殖系肿瘤的5%-9%,占男性全身肿瘤的1%-2%。~([1])隐睾是小儿泌尿生殖系最常见的先天畸形之一,多表现为单侧,并以右侧未降为主,约15%为双侧。早产儿发病率约为30%,健康新生儿约为3%,3月时约为1%~([2])。临床上对既往隐睾行睾丸下降固定术,该侧睾丸发生恶变的病例报道较多,而对侧睾丸发生恶变的病例报道较少,其发病率也相对较低。现将1例既往左侧隐睾,右侧睾丸发生肿瘤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隐睾11例的B超诊断广东省人民医院欧阳雄健初生儿的睾丸大多下降到阴囊内,如至青春期睾丸尚未下降到阴囊称为隐睾。由于隐睾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故及时明确诊断,择期手术在临床上就显得非常重要,现将11例先经B超检查诊断,后经手术证实的隐睾病例报告如下。本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治疗隐睾症的理想术式。方法:对1 244例隐睾患儿共1 510个睾丸采用下腹部横切口,保留睾丸引带,阴囊肉膜囊固定术。结果:1 510个睾丸中1 504个采用阴囊肉膜固定术,切除睾丸6个,其中睾丸肿瘤1个,未发育睾丸5个。随访0.5~2 a,1 500个睾丸位于阴囊底部,复位良好,阴囊饱满,仅有4例轻度回缩。结论:该术式具有手术瘢痕不明显,睾丸固定效果好、睾丸不易萎缩,便于术后护理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隐睾症是常见的睾丸位置的先天性异常 ,1周岁以后 ,睾丸自行下降的机会不多 ,且成年后能引起不育和恶变 ,因此需要手术治疗。我院于 1980~ 1999年共收治隐睾病人 192例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92例 ,年龄 18个月~ 5 0岁 ,其中 <2岁 6例 ,平均 9岁。双侧 11例 ,左侧 94例 ,右侧 87例。睾丸位置 :腹内型 4例 ,其中 2例 48岁睾丸恶变 ,腹股沟型 15 3例 ,阴囊上型 35例。入院时已婚的 13例 ,其中 7例单侧隐睾患者中有 3例精液检查异常致不育 ,6例双侧隐睾患者全部不育。2 手术方法180侧采用Surraco法 ,将睾丸放入阴囊肉膜与精…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导了43例阴囊内疾病的超声诊断,其中睾丸占位性病变12例,附睾占位性病变12例,隐睾7例,鞘膜积液12例。以上病例均经手术证实及病理诊断。本文分析讨论阴囊内实质性病变,液性病变和隐睾三大类病变的诊断方法和鉴别诊断。特别指出液性病变中鞘膜积波与血肿的鉴别要点及鞘膜积液的超声诊断临床分类。实质性病变中睾丸精原细胞瘤发病率最高并与其他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要点。附睾实质性病变中以炎性结节居多。不能妄下“无睾丸”的诊断。 超声检查诊断阴囊内疾病具迅速,直观,便利,准确,非侵入性等优点,故可作为阴囊内疾病的常规诊断方法之一。提供临床诊断,指导治疗及了解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隐睾并睾丸扭转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及诊断、预后情况。方法对2010年1月—2016年9月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库有关隐睾并睾丸扭转相关文献中隐睾并睾丸扭转13例及解放军254医院收治的隐睾并睾丸扭转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双侧隐睾发生左侧睾丸扭转2例;左侧隐睾发生同侧睾丸扭转5例;右侧隐睾7例,其中发生右侧扭转5例,先发生右侧扭转后又发生左侧扭转2例。9例出现患侧腹股沟区疼痛;2例右下腹痛伴恶心、呕吐;2例左睾丸疼痛,向大腿根部放射;1例22月龄患儿表现为哭吵不安,拒乳,伴腹股沟区肿块。14例中13例行睾丸切除,睾丸切除率92.86%;1例成功挽救睾丸。结论临床遇及以腹股沟区疼痛、肿块为主诉就诊,且查体发现同侧阴囊空虚,接诊医师怀疑发生隐睾并睾丸扭转患者时,应早期积极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尽早进行腹股沟区探查,以明确诊断,最大可能挽救睾丸。  相似文献   

18.
<正>患儿男,19个月。以右侧隐睾、左侧腹股沟斜疝收入我院,术前超声检查:右侧阴囊空虚,右侧腹股沟、腹腔及盆腔均未探及睾丸回声,左侧阴囊内可探及两枚睾丸回声,大小分别为10.8 mm×6.3 mm和12.1 mm×7.5 mm,两枚睾丸间未见分隔(图1),且其中1枚睾丸随左侧腹股沟区进入阴囊内的肠管,在腹股沟之间移动(图2)。CDFI示两枚睾丸及附睾内血流信号未见异常。超声提示:右侧睾丸横过移位可能性大;右侧隐睾;左侧腹股沟  相似文献   

19.
精原细胞瘤属于睾丸生殖细胞的恶性肿瘤,分为原发于阴囊内的精原细胞瘤和隐睾恶变而成的精原细胞瘤[1].隐睾恶变为精原细胞瘤临床上较少见.现将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隐睾即睾丸下降不全 ,指出生后睾丸未能降入阴囊内者 ,是小儿泌尿生殖系异常的常见疾病之一。我院 2 0 0 0~ 2 0 0 1年经超声检查的隐睾 60例 ,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60例受检者 ,年龄 1~ 30岁 ,平均 8岁 ,均有单侧或双侧阴囊空虚史 ,其中双侧 8例 ,右侧 32例 ,左侧 2 0例。使用百胜AU3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 10MHz、3.5MHz。受检者取平卧位 ,必要时取站立位、盘腿坐位 ,充分暴露检查区域 ,膀胱适度充盈 ,常规扫查阴囊、腹股沟管及外环和内环口、膀胱周围盆腔、腹膜后及肾门附近 ,观察并记录睾丸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内部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