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湖钩沉——西湖植物景观的历史特征及历史延续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杭州西湖是自然和人文相融合的杰作,是民族审美的典范.构成自然景观的山、水、植物三大要素中,山、水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植物景观维系着历史的风貌,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延续性.撷采了历史文献中有关西湖植物的种类,特别是讲述了"西湖十景"的植物景观特色,当代的杭州园林工作者,通过文脉传承,使西湖许多脍炙人口的植物景观得以再现,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绵延不断,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西湖山林景观营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然而风景山道作为山林开发的基础,其植物景观却缺少研究。本文基于明清时期西湖风景山道植物造景发展的梳理,揭示商业经济繁荣与佛学理念兴盛两点驱动因素。以古籍文献为主,对风景山道植物造景主要植物种类进行整理考证;以绘画为主探究植物造景形式;以现有主要植物群落和古树名木探究植物造景地域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由自然声境、人文心境、民俗城境所构成的西湖风景山道植物造景意匠,以期为西湖文化景观营造与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景观敏感区是城市中极易由于人类不当开发活动而损毁的脆弱地区,同时又具有当地的景观特质,蕴涵了传统文化的历史街区就是一类重要的景观敏感区.如何在保持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对历史建筑进行加固、修缮,是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工作的成败关键.本文以杭州清河坊历史建筑保护与修缮工程作为实践案例,从历史建筑外观的保护、结构体系的加固以及内部构件的修缮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风格建筑保护与修缮的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西湖山林景观营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然而风景山道作为山林开发的基础,其植物景观却缺少研究。本文基于明清时期西湖风景山道植物造景发展的梳理,揭示商业经济繁荣与佛学理念兴盛两点驱动因素。以古籍文献为主,对风景山道植物造景主要植物种类进行整理考证;以绘画为主探究植物造景形式;以现有主要植物群落和古树名木探究植物造景地域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由自然声境、人文心境、民俗城境所构成的西湖风景山道植物造景意匠,以期为西湖文化景观营造与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论述了上海华山路899号历史建筑在修缮过程中对建筑进行的修复与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从历史建筑修复工程的三大基本原则、保护与修复方案的整体评估、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修缮的价值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景观设计》2005,(F11):42-42
该项目属于“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的东南区块,总占地面积53000平方米。 在北山路绿地改选过程中,遵循保护的原则,在保证对原有植被大体不动的前提下,对局部绿化进行完善和补充,对原有景观建筑进行修缮,  相似文献   

7.
对西湖水生植物的原真性进行探析,从文献、地方志、诗歌、绘画作品中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水生植物种类,实地踏查西湖现状水生植物的种类与应用形式。通过两者比较研究,得出保护古树名木、维持现有稳定群落、适度恢复传统水生植物景观的策略,强调西湖特色水生植物与西湖遗产价值载体的原真性维护。在新时期满足当代的景观需求,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景观差异性,又使得西湖水生植物景观在传统文化特征的轨迹内有所变化与演进。  相似文献   

8.
以杭州申请世界遗产保护为目的北山街历史街区保护工程正在进行中,本文论述了如何从山地园林、山地建筑与西湖水系三个方面的协调来体现西湖特色,也可以对其它历史保护街区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许一洁 《华中建筑》2007,25(8):105-107
2002年开始实施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极大地改善了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植物景观和生态效益,大大提高了杭州西湖的声誉和美誉度.为此,深入探讨和总结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中植物景观营造的实践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显得非常重要.该文对西湖综合保护工程项目内容之一的西湖湖西航道绿化调整改造中的具体经验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俊海 《城市建筑》2014,(32):45-45
杭州西湖的湖滨缓冲区对于其核心区的保护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目前建设中仍然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深入分析,以景观风貌规划为先导、以建筑风貌控制为重点、以历史人文精神推广为灵魂,对其风貌规划展开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1.
西湖景观艺术美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福昌 《中国园林》1994,10(4):44-47
杭州西湖,水光潋滟,湖平似镜,是我国以“西湖”命名的三十六处湖泊中,风光最为优美和最著名的一处。 西湖风景区为山不高,而有层次起伏,为水不广,而有大小分隔,湖山比例和谐、尺度适中。西湖之妙,在于湖孕山中、山屏湖外,登山可眺湖,游湖并望山。山影倒置湖中,湖光映衬山际、山水相依、不可复离。西湖之胜,还在于朝夕晨昏的各异,风雪雨霁的变化,春夏秋冬的季节转换,加上春花、夏荫、秋叶、冬枝,繁荣茂盛而有生机的植物景观,与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和西湖建筑,布局灵活、空间开朗。多维的景角,朴素的外观,淡雅的色彩,与西湖环境、山野气息十分和谐,体现出建筑美与自然美的高度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2.
文物保护建筑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反映出不同时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工程、艺术上的成就,真实地说明文物建筑在建造时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如何通过保护和修缮文物建筑,以科学的方法防止其损毁,延长其寿命,最大限度地使其恢复本色,反映真实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一个大问题,在维修工程中如何才能保存其原有价值?以闸北公园钱氏宗祠修缮工程为例,探讨文物建筑保护的修缮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两堤三岛是西湖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湖山观赏游览格局,其传统植物景观历经百年来的建设,以一种全新的形式重生于当下。以民国时期至今的历史照片为线索,将定点重复摄影引入植物景观的检测和量化,研究西湖两堤三岛植物面貌的演变情况,并探究其演变特征和原因。研究表明,两堤三岛植物景观建设同时受到社会政策、自然演替和文化内驱力的影响,在延续历史特色的基础上逐渐由广度走向深度,不仅绿量得到显著充实,植物配置种类和群落结构也趋于丰富和完善。应保持西湖两堤三岛植物景观的真实与完整,维持传统特色并加强局部节点的景观营造,同时关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密度变化对人视角下湖山风貌观赏效果的影响,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杭州武林路历史地段望湖宾馆新增地块保护规划建筑设计方案为例,对现代酒店如何与历史地段以及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研究,并最大化地优化建筑功能设计,突出保护为本和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场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空间环境特色。同时,注重将整体建筑布局与西湖东岸景观相结合,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相似文献   

15.
介绍和探讨了福州路379弄50号保护性建筑修缮设计的特点。从建筑概况、历史背景、历史沿革、重点保护部位、现状调查分析、保护修缮原则和方案等各个方面分析了该修缮项目的设计特色。保护建筑的修缮既要保证其原真性,尽最大可能恢复其原始风貌,又要兼顾现阶段人们的使用需求,创造出一个安全、舒适、美观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6.
竹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意象特征。作为一种常用的园林植物,竹因其特殊气质和优美姿形,具有良好的景观价值。但目前尚缺乏将竹作为一种营造空间的植物展开专门的研究,故该文对竹类景观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杭州西湖风景区竹景观造景效果突出、成景特色明显。笔者以之为例,对其竹景观现状进行分析,根据竹类植物的围合、夹道、点缀、背景衬托等作用将竹类景观空间分为竹林空间、竹径空间、配景空间、背景空间等多种类型,总结西湖风景区中以竹造景所成空间可营造的磅礴气势、清静幽趣、怡人雅趣与盎然野趣等意境形式,以期对竹景观物质表象与精神内涵的全面表达提供借鉴,为西湖风景区的历史文脉传承与文化景观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回顾中国国家和地方的历史建筑保护立法过程,围绕历史建筑的基本概念、评估标准、保护管理和保护修缮的原真性原则,从整体进程和基本特征、建设性破坏与保护性破坏等方面展开分析与探讨,并结合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实践案例,比较与欧美历史建筑保护理念与修缮技术之间的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18.
二沙岛颐养园是广州首家园林别墅式医院,也是广州近代历史建筑的典型案例。其建筑历史承载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活的记忆”,建筑风格融汇了中西方美学思想,建筑工艺反映了中国近代建筑施工水平,具备较高的修缮研究价值。本文借颐养园修缮设计项目之际,通过历史背景梳理、现状勘探分析、修缮方案实施和活化利用设想等手段,探析近代历史建筑的价值体系如何引领修缮设计,以及面对抽象价值与具体修复的矛盾时如何进行协调、取舍等问题,为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现身说法。  相似文献   

19.
西湖大道位于杭州旧城区南部,东起杭州火车站,西至西湖涌金门,全长约2000米,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是一条由杭州火车站直达西湖的重要道路,不仅穿越了杭州老城区历史建筑较为集中的区域,而且与杭州南北向的建国路、中山路、延安路、南山路及中河高架等主要城市道路相交叉.  相似文献   

20.
侯建设 《建筑施工》2005,27(4):58-60
从“建筑环境、建筑修缮六原则、建筑保护修缮展望”等方面重点阐述了对近代历史建筑保护性建筑修缮工艺、技术的应用,并提出了应通过对历史建筑文化的探寻来提升建筑装饰企业文化素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